杭州城北開出個新劇場,選址、劇目種類都是大數據算出來的
藏在燈具市場裡的小劇場 原來這麼有心機
《驢得水》排演現場
「藝術突然來到身邊,有點猝不及防。」程冕開玩笑說。
夫婦倆住在附近的樺楓居小區,步行到至樂匯差不多5分鐘。之前,夫妻倆唯一一次看話劇,是開車到錢江新城的杭州大劇院,算上堵車,開了1個鐘頭。因為嫌麻煩,在那之後再也沒看過話劇。
杭州之前的小劇場,大多坐落在市中心的黃金地段。這個藏在燈具市場裡的小劇場,距離武林廣場15公裡——從武林廣場開車出發,需要經過上塘、留石、秋石三座高架,不堵車的情況下也要耗時35分鐘——遠離市中心,偏安大城北,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都不太像一個小劇場的完美選擇。
車一下秋石高架永祥街出口,右側出現的是杭州著名的「永佳燈具市場」,劇場的指示牌,就和大幅燈具廣告排在一起,有種奇妙的「混搭感」。
懷德文化副總孫敏常把一句戲謔掛在嘴邊——「我們是藏在燈具市場裡的藝術聖地」。從市場一樓坐直梯上到四樓,是一個影院,穿過影院大堂,才找到這個「聖地」。
紅黑相間的主色調,整個劇場算上化妝間、休息室,總面積有2000平米左右,設置了446個座位,在杭州的小劇場界已經算是中大體量。
但懷德文化選擇在這個地方造劇場,可不是拍腦袋的冒險之舉。
來懷德文化之前,至樂匯藝術中心負責人、懷德文化CEO陳亞璐在阿里工作了7年,滿腦子網際網路思維。動工前,他們調取了大麥網的大數據,發現附近3公裡半徑內有差不多10萬常住人口,家庭的比例很高,「工薪階層較多,基本上是中低端消費。消費水平不高,但很穩定」,而且「算上大量的拆遷戶,未來兩三年內的常住人口,會達到30萬左右」。
對於一個小劇場來說,這樣的潛在用戶基數,已經足夠。
劇場裡,整個觀眾席依次呈上斜狀態分布,舞臺就是最下面的平地,是目前最流行的「沉浸式」。怪不得坐第一排看《驢得水》的程冕夫婦,「感覺有幾次他(演員)都要撞到我座位上來了」,他們離臺上演員最近的距離,可能只有2米。
這齣劇,前幾次來杭州的時候,可都是在大劇院裡演的。
至樂匯藝術中心的主營劇目也完全跟著大數據來定,就是話劇、兒童劇,以及少量的相聲,「接地氣,平民化,平價消費」。
愛看話劇的觀眾,應該對至樂匯不算陌生,包括《驢得水》《東北往事》等都已經成了經典舞臺劇IP。
綁定至樂匯作為內容輸出夥伴,也是大數據「篩」過的。至樂匯話劇的題材和內容,多數屬於平實而接地氣的,跟孟京輝的先鋒、林兆華的深艱相比,更符合周邊人群的口味。
從走廊上的海報看,劇目已經排到明年1月下旬,分別是《破陣子》《奇怪的狗》《思奔》《怪盜阿基米德》。 明年上半年,像張德芬的《遇見·小食空》等治癒系話劇,也基本定檔。
陳亞璐說,2019年,至樂匯藝術中心計劃的演出數是120場,平均3天一場。
做劇,只是第一步。他還看到了像至樂匯這樣的劇團在發展中的瓶頸——沒有自己的劇場,一個可以演出也可以排練的地方。所以在劇場後方,還有四個排練房,這是開在市中心的劇場所不敢奢求的。
目前,至樂匯藝術中心已經跟浙江傳媒學院華策電影學院籤約,成為他們的人才實踐基地。「很多劇必然會本土化,基地裡的年輕人可以得到迅速成長的機會。」陳亞璐說。
本報記者 陳宇浩
「確定在這個燈具市場裡面……有個劇場?」看著一排店鋪裡流光溢彩的燈飾,程冕和妻子站在路邊,滿臉狐疑。
兩個小時後,當他們看完話劇《驢得水》,早就忘了之前的問號,轉而興奮討論著演員離自己有多近,「我都看到他的抬頭紋了」。
上周日晚,懷德文化·至樂匯藝術中心開幕,啟幕劇目《驢得水》(四場)平均90%的上座率,超出了杭州絕大多數的小劇場,這無異於投進湖裡的一塊石頭。
到最後一場,甚至有其他劇場的老總,悄悄買了票前來「考察」。
記者手記
杭城有這麼多小劇場
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在北京,把所有的小劇場的戲都看一圈,大概要花上半年。」這是曾經流傳在北京文青圈的一句玩笑話,不過多少也反映了小劇場觀劇文化在首都的普及程度。
那杭州呢?
五年前,杭州的小劇場並不多。
從地理位置來看,除了資格最老的武林路小劇場,像位於西湖文化廣場的豐馬劇場(之前叫木馬劇場),是公認的黃金C位,雖然總座位數只有200個左右,但佔著地利,開業至今都是演出方最喜歡選擇的場地。
小而近,是小劇場的一大特色。所以年輕人相對集中、觀眾通勤方便,一直被認為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不過,最近短短幾年裡,算上新開的至樂匯藝術中心,目前杭州有穩定演出的小劇場已經達到近10家左右,跟五年前相比幾乎翻了一番。
杭州的小劇場,已經通過選址、劇目、硬體的差異化選擇,逐漸建立了各自的風格化標籤。
輻射城西的西溪藝術天堂,這幾年經過西溪國際藝術節的淬鍊,立起了實驗戲劇的牌子。每年大量國外劇團帶來的劇目,有時候可能只是一個人的獨角戲或者兩個人的默劇,但在觀眾心裡已經形成標籤。
還有位於沈塘橋的蜂巢劇場,專一隻演孟京輝作品,目標受眾更明確——喜歡孟京輝,喜歡先鋒戲劇,你就來。
老牌軍裡,浙話劇場的兒童劇,武林路小劇場的原版英文話劇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吸引固定觀劇人群的招牌。比如英國TNT劇院的原版莎翁戲劇,就定點在武林路小劇場裡演,這個月底馬上還會上演《麥克白》。
不同年齡層的觀眾,甚至在一些小劇場的細節化設置中,作了自然分流。在豐馬劇場,所有座位都是沒有座位號的,一場演出可能就分成前後兩檔票價,先到先選座。對於年輕人來說,這完全不是什麼問題,但對於年紀比較大的觀眾來說,可能就會不太習慣了。
良渚文化藝術中心裡有一個134座的小劇場,主要是為豐富良渚文化村及附近大量居民的文化生活,形式也會更豐富一些,比如藝術電影放映、相聲專場、朗誦會、崑曲講座等一系列互動。
現階段綁定至樂匯廠牌的至樂匯藝術中心,也是類似的標籤化路線,主攻平民化話劇。
而從明年開始,懷德文化團隊還將接手西溪藝術天堂小劇場的運營,另計劃在喬司地塊造一個主力面向大學生的小劇場,漸漸形成場地的矩陣效應。
有專家提出,小劇場要避免片面追求「短平快」的經濟效益,關鍵是如何去引導市場,培育出不同年齡層的觀眾。
文藝青年「考拉」說,雖然杭州小劇場的興起讓大家有了更多的選擇,但一些優質作品,還是只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演出,「我希望能在杭州看到更多的好作品。」
本報記者 陳宇浩
陳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