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明 黨委書記
陳秋明同志簡介
陳秋明,男,1971年7月生,湖南茶陵人,法學博士,教授,黨員,現任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1990年參加工作,1987年起先後在湖南省攸縣中等師範學校、湖南師範大學、武漢大學攻讀並於2009年獲得博士學位。2007年晉升副研究員,2011年晉升教授。1998年7月至今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工作。歷任辦公室秘書、招生辦主任、教務處副處長兼招生辦主任、辦公室主任、副校長、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長期從事法學及高等教育學研究,曾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獎項,主持教育部、廣東省多項科研課題,出版專著《中國政策性擔保公司法律制度研究》,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40篇,兼任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等。
楊欣斌 校長、副書記
楊欣斌同志簡介
楊欣斌,男,工學博士、博士後、二級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廣東省第七批「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深圳市地方級高層次領軍人才,現任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校長、黨委副書記,廣東省高職教育教學質量保證工作指導委員會主任。
1990年起先後在天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攻讀並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曾先後在勝利石油管理局物探研究院、東營職業學院、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單位工作,歷任東營職業學院計算機系主任兼黨總支書記、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媒體學院院長、副校長。
長期從事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與研究工作,主持建設了兩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和1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主持建設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項及省市級科研課題10餘項。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1993年創建,是國內最早獨立舉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院校之一。建校以來,深職院人艱苦創業,開拓進取,不斷創新教育教學理念、辦學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創造了中國高職教育的多個第一。學校依託珠三角產業發展,秉承深圳特區改革創新精神,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立足於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辦學特色,各項事業取得驕人成績,被譽為中國高職教育的「一面旗幟」。為緊密契合「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重大戰略和深圳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學校在2016年底召開的第三次黨代會工作報告中提出「三個服務、五個定位、一個率先」的戰略發展目標,始終堅持為黨和國家服務、為深圳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服務,努力成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先行者、複合式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搖籃、企業家的搖籃、深圳中小微企業技術研發中心、深圳市民終身教育學校與中國職業教育師資培訓重要基地,率先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職業院校,為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貢獻「深圳模式」。
學校現有留仙洞、西麗湖、官龍山、華僑城、鳳凰山五個校區,校園總面積236.02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61.34萬平方米,其中教室10.75萬平方米,圖書館5萬平方米,體育館2.58萬平方米,實訓實習場所10.08萬平方米。現有固定資產總值23億元,其中教學儀器設備總值9.22億元,教學用計算機12364臺。圖書館藏有紙質圖書261.2萬冊,電子圖書130萬冊,電子期刊60.54萬冊,中外文資料庫46個,音視頻16.07萬小時。
全校現有教職員工2320人,其中專任教師1213人,正高203人,副高649人,博士375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名,珠江學者2人、青年珠江學者1人、海外高層次人才23人、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省級教學名師7人、國家特支計劃教師1人、廣東特支計劃教學名師4人、「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5人。學校擁有教育部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引進美國霍夫曼諾獎團隊等一批重量級團隊,成立霍夫曼先進材料研究院、智能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智能製造研究院、新時代中國職業教育研究院、社會與經濟發展研究院等高端平臺,為珠三角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學校設有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等16個二級學院和體育部、工業中心、國際教育部等教學單位,招生專業85個。全校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2938人,其中專科生22128人(包括港澳臺留學生82人,四年制高職生187人,五專生164人),應用型本科生616人,外國留學生194人。自辦專科教育在校生3541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4項,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3項,國家重點支持建設示範專業12個,中央財政支持實訓基地9個,國家級精品教材12部,國家精品課程53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43門。
學校一直把人才培養作為中心工作,以培養適應智能時代需要的複合式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探索實施以學生學習成效為導向的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入推進產教融合、職普融合、理實融合、技術與文化融合、教育與生活融合、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等「六個融合」,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職業生涯拓展能力和幸福生活創造能力。瞄準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緊貼深圳四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布局專業,打造品牌專業,與華為、ARM、阿里巴巴、平安、比亞迪、裕同、天健等一流企業緊密合作,共建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ARM智能硬體學院、阿里巴巴數字貿易學院、金融科技學院、比亞迪應用技術學院、裕同數字圖文學院、天健建工學院等7所特色產業學院,校企共同制定專業標準、共同開發課程、共建師資團隊、共同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在服務一流企業中成就自身一流。開設專業文化課程,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全面推進職業院校文化育人。學校已累計培養11萬餘名全日制專科畢業生,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6%以上,多項人才培養質量指標位居全國高職院校前列,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其中,238人次獲CCIE證書,10人獲RHCA證書,43人獲OCM證書,95人獲HCIE證書。
學校探索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以「五維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重心在「教育」、路徑在「分層」、目標在「萬眾」、核心在「創新」、關鍵在「實踐」)為引領,打造深圳中小微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全球技術技能人才創新創業教育中心,以及創新型人才和企業家培養的成長搖籃。通過系統設計、科學構建,協同推進從啟蒙教育、預科教育、專門教育到指導創辦企業的進階式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搭建「四會兩賽三聯盟」雙創交流平臺和「創新型社團—創客中心—學生創意創業園」雙創實踐平臺,逐步完善跨界融合、產品試製、創業孵化、創業投資的雙創服務體系,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近年來獲評首批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廣東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深圳首批十大創新創業基地等。近四屆畢業生畢業一年內自主創業比例達到5%,畢業三年後創業比例12.7%。
學校堅持以「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科研導向,重視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近年來,學校不斷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大力加強與政府職能部門以及行業企業合作,組建成立了應用技術研發院、文化創意產品研發院、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等三大綜合性研發平臺,建成35個市區級以上科研平臺,搶抓產業發展新機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和中小企業發展。近五年來,全校累計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4949項,其中國家級項目74項,省部級項目400項,市區級項目806項,科研經費到帳總經費達到7.13億元,其中技術轉移(橫向科研)項目到帳經費2.79億元;出版各類學術專著216部、編著、譯著和作品集共196部,發表學術論文13500篇,61項科研成果獲部、省、市級獎勵;獲國家專利授權1574項,軟體著作權登記860件,發明專利291項;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國家、行業標準46項。
學校重視社會服務,發揮品牌優勢,致力於推動現代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做好高水平師資培訓,打造世界級的職業教育培訓中心;做好職業培訓、職業技能鑑定及職業資格認證工作,服務好地方經濟發展需要;聯合社區街道組建社區學院、特色學院,開展針對社區居民的健康、養老、旅遊等培訓項目,服務好地方社會發展需要,組建西麗社區學院、大鵬旅遊學院等社區學院,與社區共同培養技能人才,打造開放辦學、產教融合的「職教特區」;以辦學理念和教學模式輸出為主要內容,構建「理念—教學—師資—管理」四位一體的精準幫扶體系,服務好對口支援地區和院校的發展。全年重點對口幫扶10所職業院校,累計對口支援西藏、新疆、貴州等地11個省、自治區的200餘所職業院校,選派核心團隊建設管理吉安職業技術學院,開創了特區與老區攜手共同發展職業教育的典範。學校全年舉辦33個全國高職高專師資培訓班,累計為全國680餘所職業院校培訓骨幹教師1.2萬人次,連續5年名列全國第一。年均開展各類培訓、職業技能鑑定與資格認證12萬人次。
學校緊扣國家發展戰略,加快國際化辦學步伐,充分利用區域與自身優勢,深化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建校以來,已累計與26個國家和地區的160餘所高校和教育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包括英國、德國、法國、美國等發達國家以及紐西蘭、馬來西亞、保加利亞、土耳其、波蘭、匈牙利、緬甸、寮國等1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方在學生交換、課程合作、科研合作、短期研修等領域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形式多樣的教師和學生國際交流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我校年均接待境外來訪師生及外賓108批次,658人次;我校赴境外參加國際交流的師生52批次,276人次。開辦了國際商務(中澳)、金融管理(中澳)、物流管理(中美)和軟體技術(中美)4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與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黃克競分校合辦電氣服務工程高級文憑合作課程,畢業生獲得深港兩地畢業資格,並成為首批獲得招收海外留學生資質的高職院校和首個獲批面向港澳臺自主招生的高職院校。學校還聯合中興、招商港口等一批世界一流企業「走出去」,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在馬來西亞馬六甲應用技術大學設立職業教育與培訓中心,推動馬來西亞全國各類職業院校全面對接深職院標準。依託在保加利亞成立的職業教育與培訓中心,輸出學校專業標準。應邀為柬埔寨、蒙古等國家職業教育代表團舉行專題培訓班,輸出職業教育經驗。加強與職業教育國際組織的合作,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職教全球聯繫中心之一,獲批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職業教育計劃亞非研究與培訓中心。在提高學校國際知名度與影響力的同時,為推動中國職業教育與語言文化走出去做出了積極貢獻。
學校辦學成績顯著。2001年首家通過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基地優秀評估,2009年通過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項目驗收,成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領域首批國家級示範校。近年來,學校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一流高職院校建設單位」、「首批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中國十大最具就業力高職院校」、「全國畢業生就業工作典型經驗高校」、「全國職業院校就業競爭力示範校」、「中國十大創新型高職院校」、「黃炎培優秀學校獎」、「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廣東省首批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示範學校」、「廣東省一流高職院校建設單位」、「深圳市創新創業基地」等榮譽稱號。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