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藏城,無限風光在「湟魚」——青海湖封湖育魚系列報導之四

2020-08-12 青海新聞網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湟魚,青藏高原獨特地理環境孕育出的水中精靈。它讓青海湖更顯靈動,也讓生活在青海湖周邊的居民沐浴著它的恩澤。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湟魚哺育了千萬個家庭,讓他們免於飢餓;多年之後,湟魚仍舊是他們的發展之基,相互依存,只不過二者之間的關係已悄然轉變。

如今,曾靠著捕魚為生的漁郎們早已成為了湟魚最堅實的守護者,湟魚洄遊的「奇蹟」也惠澤環湖地區,不僅令當地經濟社會得到有序發展,人民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湟魚已不僅僅是青海湖裡的精靈,也不單單是環湖地區生態穩中向好的重要保障,更已成為環湖地區群眾心中最重要的精神標識。

昔日漁郎換新顏

6月16日,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陰雨綿綿。眼前,泉吉鄉橋頭的泉吉河滔滔不絕,依舊不停地「吸吮」上天「賜予」的甘露,以便儲備足夠的水量,來保證一年一度湟魚洄遊通道的暢通無阻。而這條河的不遠處,就是曾經的高原漁村——新泉村。

孫生珠今年60歲,是新泉村的老漁郎之一。

1958年,為了開荒,孫生珠的父親孫富元帶著兒女從海晏縣遷至剛察縣泉吉鄉新泉村,兩年後,孫生珠出生,成了家裡第一個土生土長的剛察人。

作為內陸省份,擁有一個自古被稱之為「西海」的浩瀚青海湖已是上天的眷顧,而湖中孕育出的豐富魚類資源又讓「西海」之名實至名歸。這樣的天然優勢造就了一個高原「奇景」——群山環繞、草場豐沛的青藏高原有了一個以打魚為生的村落。

據孫生珠回憶,那時的新泉村不過百來戶人家,家家以打魚為生,村裡時時刻刻都飄散著一股魚腥味。那時湟魚不僅是新泉村村民們的重要口糧,也是他們換取其他生活物資的重要「貨幣」。

17歲那年,孫生珠第一次跟著朋友去青海湖捕魚,那段經歷令他至今難忘。

1977年4月的春天,青海湖已經開湖,此時夕陽漸漸散去了它最後的餘暉。17歲的孫生珠跟著朋友第一次去青海湖捕撈湟魚,甚是興奮。但當他真的坐著皮筏子進入青海湖深處,搖擺不定的船身、呼嘯的「海風」、擊打在皮筏子上的浪花,讓孫生珠害怕得趴在皮筏子上一動不動。那個漆黑寒冷的夜晚讓孫生珠永生難忘。但為了生計,此後的十餘年,孫生珠不得不重複著這種猶如過鬼門關般的經歷。

直到我省第三次封湖育魚末期,孫生珠意識到:湟魚不能再捕了。這與當地漁政工作人員不斷加大宣傳和打擊力度不無關係。

隨著我省不斷加大封湖育魚力度,禁捕的宣傳力度、非法捕撈的打擊力度也在逐漸增加。此外,越往後孫生珠也逐漸認清了一個他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青海湖的湟魚數量越來越少,個頭也越來越小。

2000年,孫生珠走出新泉村,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很快,孫生珠發現,外出務工遠比捕魚要賺得多得多。於是孫生珠從一個普通工人幹起,一直幹到了包工頭。

孫生珠家的年收入從當漁郎時的五六百元,增加到了現在的四五十萬元。如今,孫生珠已經在西寧買了房,兒女們也都事業有成。「大兒子是村裡的團支部書記,小兒子跟著我跑工程,女兒在一家保險公司上班。」說起兒女,孫生珠臉上不禁露出些許自豪的神情。孫生珠知道,正是封湖育魚的舉措和禁捕打擊力度、宣傳力度的加大,改變了他們的看法,也改變了他們的活法,讓他們的後代子孫有了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如今,湟魚不再是他們維持溫飽的食物,轉而成為新泉村發展旅遊產業最重要的生物資源。與此同時,圍繞湟魚所開展的一系列文化活動已經逐漸成為整個剛察縣、海北州,乃至整個環湖地區最重要的文化標識。

文旅發展新內涵

「魚鳥天堂·藏城剛察」是剛察縣對於自己新的定位。

這個坐落在「西海」之濱的海濱藏城,正因湟魚,迎來了旅遊產業發展的第二春。

如今,圍繞湟魚洄遊另一條重要河流沙柳河興建的湟魚家園已頗具規模,這裡也已經成為當地最重要的一個增殖放流地,每年在這裡舉辦的青海湖裸鯉增殖放流暨觀魚節都會吸引大量的當地群眾和遊客前來參與。而由此延伸出的各項文體活動已經成為當地群眾最重要的精神文化活動。

「去年我們放流了1100萬尾湟魚,今年預計放流1400萬尾。」剛察縣文體旅遊廣電局局長才旦說,最近幾年,放流的湟魚數量都在逐年增加,參與人數也在逐漸遞增。「2019年剛察縣旅遊接待人數達184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4億元左右。可以說,觀魚放流給剛察縣旅遊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才旦的工作經歷與剛察縣的旅遊產業發展一直相互交織。早年間,才旦在曾經的鳥島景區工作。那時剛察縣的旅遊產業主要依靠鳥島。但之後由於各種原因,鳥島的遊客人數大幅銳減,剛察縣的旅遊收益和城市發展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彼時,湟魚的增殖放流在剛察縣已經逐漸成為一年一度的傳統文化活動。同時,剛察縣也意識到,保護和禁捕湟魚不能單單依靠漁政部門和政府的宣傳,而是要靠廣大群眾,要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保護湟魚的生態環保意識。

於是,2005年,剛察縣自發舉辦了首屆觀魚放流活動,並逐漸將這一活動延伸為一項生態環保教育活動。隨著活動影響力的擴大,2011年,觀魚節迎來了蛻變。從這一年起,觀魚放流不再是剛察縣自發的環保活動,而轉變成為一項全省參與的保護湟魚活動。剛察縣也以此為契機,開始了旅遊產業發展的二次創業。

如今,觀魚放流不僅為剛察縣旅遊創收,更為重要的是,觀魚放流已經成為當地民族團結最重要的平臺。

才旦說,每年觀魚放流期間,都會舉辦環湖賽馬會、青海湖高原徒步賽、藏城杯民族傳統射箭賽、民歌大賽等一系列文體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過去,我們普通群眾對於捕撈湟魚的行為採取的是不舉報、不參與的觀望態度。如今不一樣了,保護湟魚的生態意識已經家喻戶曉,深入到全縣各族群眾心裡,並且已經將這一環保意識很好的傳承給了下一代。」才旦說。

走在剛察縣街頭,有關於湟魚的文化標識隨處可見。湟魚已不僅僅是這裡的生物資源,圍繞著湟魚所開展的一系列文體活動正在改變著這個濱海藏城的面貌。

包括縣城在內的沙流河地區被評為4A級景區、祭海大典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剛察縣打造環湖地區藏式風情城鎮……這一切的成就與未來都源於湟魚,源於湟魚種群數量增加帶來的變化與機遇。

拓寬產業發展路

「一湖一魚」是上天賦予剛察縣的兩件瑰寶,也是剛察縣獨有的文化優勢。

作為青海版圖上的藍寶石,青海湖因其獨特的魅力享譽中外。近些年,更因環湖賽的舉辦而頻頻「露面」。平如鏡,色同天,湖邊黃色的油菜花與碧綠的廣袤草場點綴湖岸,讓人仿佛置身畫境。

這如畫般的湖景卻也脫離不開湟魚的參與。

作為青海湖生態鏈的核心,因為有了湟魚,青海湖才能保持良好水生生物—魚類—鳥類—草原複合生態共生體系,才能讓青海湖保持如今這般令人窒息的美麗,才得以讓青海湖惠及環湖群眾,享受良好生態帶給他們的福祉。

如今,進入剛察縣城,入口處湟魚壁畫的壯美大氣,掠過倉央嘉措文化廣場的剪影,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風格獨特的藏式小樓和一條條寬闊乾淨的馬路。誰又能想到十幾年前,這裡僅僅只有一條街道。

近些年,隨著剛察縣文化旅遊產業不斷完善,知名度不斷提升,前往剛察縣旅遊的人越來越多,農牧民群眾也紛紛放下牧鞭,拓寬了創業思路,創收方式有了大變化。環湖地區有草場的發展起了帳篷賓館,有牲畜的向遊客賣起了自家農畜產品,有手藝的在縣上開起了藏餐吧。

泉吉鄉扎蘇合村牧民奎淥的帳篷賓館每年旅遊季都會坐滿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每年旅遊季他都能賺得上萬元的收入。

借著環湖周邊旅遊業發展的東風,剛察縣將普氏原羚保護區、倉央嘉措文化廣場、沙柳河景區湟魚家園等景點串聯在一起,打造出了數條高原海濱藏城旅遊精品路線。此外,剛察縣還藉助自身地域優勢,打造了諸如環湖大美之旅、祁連山人文之旅、崑崙文化尋蹤之旅等特色聯動旅遊線路。

同時,剛察縣依託高原海濱藏城建設、沙柳河生態走廊及湟魚家園的打造,以青海湖觀魚放流、三牲拉布則民間祭祀等民俗傳統節慶活動為文化主線,引導、扶持民間手工藝人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的環保寶瓶、嘛呢石刻、聖湖哈達、民族服飾等文化旅遊產品。剛察縣夢之湖文化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利用公司收購、農戶加工等方式,將剛察縣所有的石刻藝人、卡絲刺繡藝人、標本藝人、藏族服飾藝人及其業餘愛好者帶動起來,研發推出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場價值的文化衫、掐絲唐卡、酸奶等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旅遊產品,並註冊了「夢之湖」牌文化旅遊產品商標。

如今,這樣的企業已有30多家。各鄉鎮也發揮其自身的地理環境和資源優勢,組建了以加工牛羊育肥、帳篷加工、炒麵糌粑加工、燻料等文化旅遊產品為主的畜產品營銷專業合作社、夏宗帳篷藏服營銷專業合作社、伊克烏蘭鄉角什科貢麻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作為我省打造的第一個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點,如今,前往剛察縣旅遊的遊客不僅可以遊覽青海湖鳥島、探秘湟魚洄遊,還可以觀看多媒體歌舞劇《潔白的仙鶴》,實地感悟倉央嘉措詩歌主題歌舞劇,進一步提升了剛察「湟魚文化」「祭海文化」「崑崙文化」等文化內涵和「魚鳥天堂、藏城剛察」的文化旅遊發展定位。

記者感言:保護湟魚民生之福

保護湟魚帶來的不僅僅是湟魚種群數量的轉變。隨著採訪的不斷深入,這種感覺愈發的強烈。

新泉村以往一直是漁政部門重點監督對象,這或許也是剛察縣漁政部門辦公地點臨近新泉村設立的一個重要原因。

新泉村,這個距離青海湖直線距離只有十幾公裡的村子曾是全縣遠近聞名的漁村。一網千斤曾是這個村的輝煌。但這輝煌下,換來的不過是每年不足千元的收入,卻付出了湟魚種群數量銳減、環湖地區生態惡化的慘痛代價。

在漁政部門和當地政府的引導下,老一輩漁郎們及時轉變觀念,通過自身努力開闢了一條條遠勝於捕魚的創收渠道,更重要的是,他們將保護湟魚的理念及時傳導給下一代,給後輩子孫留下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道路。而在經歷了年少時的困苦, 「漁三代」們也逐漸嘗到了湟魚種群恢復帶來的益處。每年湟魚洄遊的奇蹟吸引著大批遊客前來觀賞,而由此產生的旅遊收益讓這些「漁三代」們更加堅定了守護湟魚、守護青海湖生態的信念。

這一信念,正在逐漸轉化為當地人民群眾的堅定自信。走在剛察縣街頭,隨便問一人,他們都會堅定地告訴你,這裡的人們早已禁食湟魚。街頭隨處可見的「魚鳥天堂」字樣,彰顯著這裡的人們對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信心。

沙柳河畔,湟魚家園。這裡已經成為剛察縣最重要的湟魚增殖放流地,成為剛察縣發展文旅產業新的起點,是剛察縣發展民生事業、團結各族幹部群眾新的依託。

每年的觀魚放流已經成為整個縣、整個海北藏族自治州最為重要的節慶活動。圍繞著湟魚洄遊,增殖放流,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縣域的經濟發展有了新的推動力。

幾十年的封湖育魚不僅挽救了湟魚種群,改變了環湖地區的生態環境,也改變了這裡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面貌。更為重要的是,湟魚種群數量的增加,讓湟魚洄遊的壯觀景象逐漸被世人熟知,並正在成為我省又一重要的文旅品牌,更是早已成為剛察縣重要的文化符號。

相關焦點

  • 海濱藏城,無限風光在「湟魚」
    ——青海湖封湖育魚系列報導之四↑學生們放流「湟魚寶寶」。直到我省第三次封湖育魚末期,孫生珠意識到:湟魚不能再捕了。這與當地漁政工作人員不斷加大宣傳和打擊力度不無關係。隨著我省不斷加大封湖育魚力度,禁捕的宣傳力度、非法捕撈的打擊力度也在逐漸增加。此外,越往後孫生珠也逐漸認清了一個他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青海湖的湟魚數量越來越少,個頭也越來越小。2000年,孫生珠走出新泉村,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 法治,保護湟魚的「硬核」支持——青海湖封湖育魚系列報導之二
    為保護湟魚資源,修復青海湖複合生態功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省政府先後5次實施封湖育魚工作。  為確保封湖育魚工作取得實效,30多年來,從政府到民間,青海人一直都在努力彌補著過度捕撈造成的危害,特別是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為保護湟魚和打擊非法捕撈提供了「硬核」支持和根本遵循。
  • 我省實施第六次青海湖封湖育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有關規定,近日,青海省人民政府發布《關於實施第六次青海湖封湖育魚的通告》,為切實保護好青海湖漁業資源,維護好青海湖複合生態共生體系,打造好青海湖這張金名片提供法規政策規範。
  • 青海第6次實施為期10年的青海湖封湖育魚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31日電 為切實保護好青海湖漁業資源,維護好青海湖複合生態共生體系,打造好青海湖這張金名片,青海省政府日前下發關於實施第六次青海湖封湖育魚的《通告》,決定從2021年1月1日至2030年12月31日,實施第6次為期10年的青海湖封湖育魚。
  • 興海縣公安局治安大隊聯合多部門開展青海湖封湖育魚專項執法...
    興海縣公安局治安大隊聯合多部門開展青海湖封湖育魚專項執法「百日攻堅」行動 2020-12-11 15: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海湖南岸一餐廳菜譜標「湟魚」 被罰3000元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崔永燾報導)只是菜譜上印有「特色湟魚」,青海湖南岸一餐廳被市場監管部門罰款3000元。冤不冤?不冤!5月28日,青海湖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在市場檢查中時發現,青海湖南岸一餐廳菜譜上標有「特色湟魚」菜品,菜價280元,執法人員對該餐廳進行了仔細檢查,雖然未發現「湟魚」及其製品,但對該餐廳利用「特色湟魚」菜品招攬、誘導顧客的行為當場進行了取證。
  • 「封湖育魚」使青海湖裸鯉數量明顯增加
    業內人士表示,這種裸鯉資源量的增加,表明青海省的「封湖育魚」等保護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  青海湖裸鯉簡稱「湟魚」,是青海湖中唯一一種大型野生經濟魚類。由於其特殊的生存環境,裸鯉生長速度十分緩慢,每10年大約增重0.5公斤,繁殖能力較低。
  • 湟魚洄遊季 探秘青海湖
    湟魚洄遊季——聖湖精靈的情感關切  9日這天,站在泉吉河邊,望著密密麻麻洄遊的湟魚循著新建成的21級臺階溯流而上,從昔日的「竭澤而漁」到今天的「封湖育魚」,直至為湟魚洄遊掃清道路上的一切障礙;從昔日的「獵山漁水」到今日的「養山育水」,為青海湖流域生態治理不懈努力。而今,湟魚的救贖之路,又何嘗不是人類自我的救贖?
  • 守護一湖碧水的密碼在哪?青海湖這樣告訴洞庭湖
    青海,素有「三江之源」之稱,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青海湖則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重要水體。洞庭湖巧合的是,湖南同樣擁有母親湖「洞庭湖」與湘資沅澧「四水」,猶如人體內的經絡,串起湖南的寸寸土地。
  • 湟魚洄遊,一場偉大的生命禮讚
    這是一場「生命之旅」,它讓人驚嘆的不僅僅是頑強的生命更是那種不屈不撓的力量,一種來自生命的抗爭力量;這是一場生命的禮讚,「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是以生命為代價的繁衍生息,是犧牲之上開出的新生的花朵;這是一個世界奇蹟,整個過程展現著生命的勇敢和頑強,是一生不可錯過的天下奇觀……這便是每年5月到8月份,在海濱藏城青海省剛察縣才能看到的
  • 來青海湖赴一場「生命之旅」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盛夏時節,在我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中,湟魚開始成群結隊沿著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到上遊淡水河產卵,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奇觀。近日,隨著跨省遊的恢復,青海向全省人民發出了邀請,眷戀著青海的大美和純淨,很多外地遊客專程來到沙柳河畔觀一場「湟魚洄遊奇觀」。
  • 青海湖將開始第六次封湖育魚
    新華社西寧12月30日電(記者王金金)記者日前從青海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和《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有關規定,為更好保護青海湖生態,青海省決定自2021年1月1日至2030年12月31日實施第六次青海湖封湖育魚。
  • 逆流而上,湟魚成為天下奇觀
    7月是青海最美的季節,隨著跨省遊的開放,大量遊客湧向了青海,藍天碧水、天空之鏡、自駕遊營地……除了大美青海的美景,這一刻,青海湖湟魚洄遊成了遊客最想探訪的一道風景。在中國最大內陸鹹水湖——青海湖,作為維繫「水-鳥-魚」共生生態系統的特有魚種,湟魚正逆流而上進入到淡水河產卵,出現「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奇觀。湟魚將如何逆流而上?人們在保護它時付出了怎樣的努力?本報將推出系列報導以饗讀者。
  • 中國最大內陸鹹水湖湟魚保護按下「快進鍵」
    2021年1月1日起,青海省政府實施第六次封湖育魚,期限為十年,青海湖裸鯉(俗稱湟魚)資源將得到更系統保護。這是2020年7月30日拍攝的青海湖美景。 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 攝青海湖橫跨青海海南和海北兩個藏族自治州,最高海拔5291米,這片獨特水域是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庫。
  • 我國最大內陸鹹水湖湟魚保護按下「快進鍵」
    2021年1月1日起,青海省政府實施第六次封湖育魚,期限為十年,青海湖裸鯉(俗稱湟魚)資源將得到更系統保護。 青海湖橫跨青海海南和海北兩個藏族自治州,最高海拔5291米,這片獨特水域是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庫。青海湖裸鯉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列為瀕危物種,是青海湖特有的珍貴魚類,對維繫青海湖流域「水—魚—鳥」生態鏈安全至關重要。
  • 湟魚逆流而上譜寫生命讚歌
    攝影:黎曉剛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每年的7、8月份,青海總會因為一座海濱藏城和一種魚類而火遍全國這座海濱藏城有個美麗的名字——剛察,而這種魚叫湟魚,它體現著一種精神——生命的悲壯與偉大。在高原、鹹水這樣複雜的生態環境下,湟魚(青海湖裸鯉)是青海湖一個最特別的存在。誰也沒有想到,這個特別的種群居然還會「上臺階的特技」,不僅高度可達1米多,有時甚至是飛上臺階,這便是湟魚洄遊的奇特。湟魚洄遊的偉大與悲壯,其實就是整個洄遊的過程。每年的5月到8月,湟魚便會洄遊產卵,整個過程充滿了危險與挑戰。
  • 湟魚洄遊的拼搏,是頑強生命的輪迴(原創)
    青海湖的湟魚是我國獨有物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最多時達32萬噸。從前,湖周圍人煙稀少,當地的藏族牧民沒有吃魚的習慣,外地人很少到這裡捕魚,因此,湟魚得以大量繁殖,魚的密度很大。每到洄遊季節「騎馬涉水踩死魚」的景象不是誇張的傳說。一段特殊的大饑荒年代,把青海人的命運與湟魚緊緊地連接在了一起,正因為當年湟魚救過很多人的命,如今青海人心懷感恩倍加珍愛湟魚、關注湟魚未來的命運。
  • 青海湖的「懲罰」:3年吃掉7.5萬噸,湟魚陷入危機?
    青海湖湟魚的原始儲量達到了32萬噸,1960年到1962年間捕撈量接近7.5萬噸,不過三年災害期過後,青海湖湟魚捕撈卻沒有減少,反而還有所增加,但漸漸的青海湖裡已經很難捕上來魚了,到上世紀70年代末時,青海湖周圍某漁場的年產量不足600噸,而且當時漁場有6條機船,並且還有一條破冰船!青海湖湟魚產量銳減到底是什麼原因?
  • 剛察:海濱藏城七月行
    近年來,剛察縣以積極打造集藏式建築文化、民俗文化於一體的具有濃鬱藏文化風情特色的「高原海濱藏城」為目標,將青海湖、草原、湟魚、藏文化等自然、人文要素納入整體設計中,把城鎮外圍的綠色草原與城鎮內部的民族建築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城鎮與草原相互映襯,現代與古老文化相互融合的發展格局。
  • 湟魚洄遊:生命的奇蹟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在遙遠的美國阿拉斯加,有一種叫做大馬哈魚的魚類,每年都會上演一場大洄遊,場面十分壯觀,數以萬計的遊客趨之若鶩只為感受其神奇。,一定要在有生之年來青海、來剛察見證一次湟魚洄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