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沙沃
圖:來源網絡
上億尾湟魚遊出湖水,頂著水流遊到河裡,一路逆流而上,在湍急的水勢下奮力前行。窄窄的河面擠滿了密密麻麻的魚群,最遠的要遊六七十公裡,一邊遊一邊產卵……這就是一年一度的青海湖湟魚洄遊奇觀。第一次看湟魚洄遊,感慨萬千。小小魚兒奮力躍過一級級臺階,無所畏懼地逆流而上,完成延續生命的使命,這種景觀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致敬逆境中的拼搏。
被稱為「中國最美湖泊」的青海湖,藍色蒼穹籠罩下,似乎觸手可及的白雲、巍峨聳立的雪山、輕柔軟綿的草地,以及寶石藍一般的湖水,構成一幅絕美的油畫。在神話傳說裡面,人們就知道,它是王母娘娘的瑤池,而且二郎神的方天畫戟也在這裡煉就的。所以這湖就十分的神秘,蒙上了神秘的面紗,令人心馳神往。
聖湖的確是神秘的,也是神奇的。它是高原明珠,是草原上的藍寶石。它就這樣從遠古走到了今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日夜不停地波光粼粼,它依舊那樣的蔚藍、美麗、迷人。擁有四千多平方千米麵積的聖湖浩瀚神秘,是大自然賜予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寶鏡,清澈碧藍的湖面上,那微微泛動的波瀾似乎在悄聲述說著一個古老的傳說。
青海湖的美在於水,它清澈、透明、蔚藍、博大,讓人陶醉身心,讓人充滿想像,讓人淨化心靈;青海湖的美在於雪山、草原、沙漠,它們以各自的姿態呵護著青海湖,裝扮著青海湖,這種虔誠讓人感動;青海湖的美在於無數的鳥類、無數的湟魚還有無數的牛羊,它們讓平靜的青海湖變得動感,生機四溢。無論什麼人,即便有再多的憂煩,再暴躁的情緒,再不安的心境,來到青海湖安靜溫馨的懷抱,心態也會平緩安定下來,變得心平氣和,波瀾不驚。
就在這美麗的湖畔,每年的五月到八月,有一幅湟魚洄遊產卵的壯觀景象:無數湟魚聚集在一起,溯流而上,迎著艱難險阻去入湖河道之中產卵。一路上要面臨候鳥的捕捉吞食、牛羊的蹄踩腳踏、嶙峋怪石的阻礙。但是,湟魚依然以一種「鯉魚躍龍門」的執著遊往入湖河道。在高原鹹水這樣複雜惡劣的生態環境下,湟魚是唯一的生物,這是青海湖一個最特別的存在。
連續數月的嚴寒已經過去,大地又將是一片蔥蘢。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冰雪漸漸消融,雨水增多,各條入湖河流的水量開始增加。湖內即將產卵的魚開始在湖邊各大河流的入水口地帶集結,之後成群地逆流而上,向著它們世代相傳的產卵地進發。青海湖水深浪大,水是鹹的,不適宜湟魚生產繁殖,於是湟魚找到產卵的產房,它們相約成群結隊,溯流而上,在水流坦緩的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及其支流的淡水河道裡產卵,生兒育女。這段時間,大小河道裸鯉如雲,令人眩目。魚群在河道裡產卵繁殖,等小魚長成後,再返回青海湖。
湟魚是裸鯉的俗稱,是青海湖中的特產,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在魚類中屬鯉科,學名叫做「青海湖裸鯉」。裸鯉全身裸露,幾乎無一鱗片,體形近似紡錘,頭部鈍而圓,嘴在頭部的前端,無須,背部灰褐色或黃褐色,腹部灰白色或淡黃色,身體兩側有不規則的褐色斑塊,魚鰭帶淡灰色或淡紅色。也有個別全身呈淺黃色或深綠色的。別稱。裸鯉,湟魚,花魚,狗魚,無鱗魚
青藏高原的春天來得比其他地方要晚。5月底的時候,青海湖周邊的草原才開始顯露出勃勃生機。降雨增加使得河裡的水不斷多起來。在各條河的入湖口,湟魚正在緩緩集結,然後成群結隊地進入河中,逆流而上,開始是小群小群地湧入,很快就有成千上萬條魚蜂擁而至。到了6月中旬,偌大的青海湖裡幾乎沒有了湟魚的影子,而河裡卻出現 「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壯觀場面。數億尾魚兒頂著水流遊到河裡來,一路逆流而上,最遠的要遊六七十公裡,一邊遊一邊產卵,看似不聲不響,其實卻困難重重,甚至會面臨死亡,但它們無所畏懼,依然靈動地向上遊去……這就是湟魚洄遊,是延續生命的本能,是追溯生命起源的奇蹟。
青海人對湟魚有獨特的感情,不僅是因為湟魚所展現出來的頑強的生命力,還因為在饑荒的年代湟魚能夠充飢,救了很多人的命。青海湖的湟魚是我國獨有物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最多時達32萬噸。從前,湖周圍人煙稀少,當地的藏族牧民沒有吃魚的習慣,外地人很少到這裡捕魚,因此,湟魚得以大量繁殖,魚的密度很大。每到洄遊季節「騎馬涉水踩死魚」的景象不是誇張的傳說。
一段特殊的大饑荒年代,把青海人的命運與湟魚緊緊地連接在了一起,正因為當年湟魚救過很多人的命,如今青海人心懷感恩倍加珍愛湟魚、關注湟魚未來的命運。據水產部門的一份統計數字顯示,1960年至1962年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青海共捕撈湟魚7.29萬噸,按照這三年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計算,三年間青海每人就吃了66斤湟魚,這數字還不包括無法估量的大量民間捕撈。一人66斤湟魚——對於青海人來說,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
這種青海湖裡特有的魚類,卻曾經面臨著瀕臨滅絕的危險。人們進入青海湖環湖地區日夜不停捕撈湟魚,致使該物種資源量迅速減少,由最多時的32萬噸降至2600噸。饑荒過去之後,青海湖中的湟魚數量大大減少。困難時期過去了,大部分沿岸的藏民也不捕捉湟魚,按理說湟魚迎來了新生。卻不曾想,有一些貪婪的人卻從中看到了商機,開始大肆捕撈湟魚謀取經濟利益。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湟魚數量已經非常稀少,快要被捕撈殆盡。青海人民曾經的「救命魚」,面臨滅頂之災。
面對這種嚴峻的局勢,省政府迅速行動起來,從政策角度保護這青海湖獨有的精靈。上世紀80年代開始,青海省政府連續5次實施封湖育魚,進入新世紀以來,已累計20年封湖育魚,期間禁止任何人捕撈。除此之外,政府還加大力度打擊違規盜捕湟魚行為、實施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大力保護湟魚。2004年,湟魚被正式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名單。如今的湟魚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已經被明令不準進行捕撈。在民眾的團結一心治理下,青海湖的湟魚終於迎來了新的春天。通過政府多年封湖育魚和打擊盜捕等保護措施,2002年,湟魚資源不足0.26萬噸,2018年已經恢復到8.8萬噸。2002年至今,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已累計向青海湖放流湟魚12638萬尾,使湟魚資源得到快速恢復。
湟魚繁衍的季節。在這場生命的強渡賽中,數以億計的精靈逆流而上。經歷一路候鳥的捕捉吞食、同類的圍追堵截、嶙峋的堅石的碰撞,最終以「鯉魚躍龍門」的最美姿態遊往河道這場奇觀,是每年上演的一場生命奇蹟。湟魚洄遊的景象太壯觀了,在這裡湟魚多的用裹著團、黑壓壓來形容一點也不過。
中午時分,隨著氣溫的升高,沙流河裡聚集的魚兒越來越多,很快就變成了密密麻麻的魚群,迎著水流緩緩向上遊,偶爾有幾條似乎是遊累了隨著水流向下遊一小段,又回過頭來奮力向上遊去,如此反覆卻沒有退縮。在河道內一個陡坡前20餘平方米的狹小水域裡,湟魚的數量已經不計其數,看不見水底,只能看到無數的黑色魚脊背,大量的湟魚形成集結之勢。突然,有魚一躍而起,「飛」進陡坡上的河水裡,接著越來越多的魚兒躍起,在空中優美地扭動著身體,配著濺起的水花,真是一幅難得的美景。
原來湟魚順著河道逆流而上,是來找刺激的。沒有流水的刺激,雌魚的卵就成熟不了,雄魚的精子也成熟不了,這傳宗接代的任務就無法完成了。所以,雄魚長到3歲、雌魚長到4歲,進入了性成熟的年齡以後,每年夏天它們就要到流水中,一邊尋找刺激,一邊等待生命中的那個能量大爆發的時刻到來。雌魚產卵不是一次產完,它洄遊一段路,成熟一批卵就產一批,然後繼續洄遊,一路上要產兩到三次,需要花上一個多月的時間,最遠的洄遊距離可以達到60多公裡。一條雌魚一年可以產下3000多枚卵,但是能夠順利長大,3到5年之後再回到這條河流中來產卵的成魚只剩下3到5條。
湟魚在青海湖裡面剛過了一個饑寒交迫的冬季,本來就虛弱得厲害,而且在整個逆流而上的過程中,它們都餓著肚子不吃東西,身上就更沒勁兒了。水的流速,成了它們前進過程中的第一個難關。水流得太快了就會把它們衝下去,所以它們的前進路線都是一邊進一邊退,有可能前進個5公裡,又被水衝著退回去3公裡。要是趕上上遊下大雨河流漲水,一個晚上就能把它們好幾天的努力都給清零了。湟魚頂著水往上遊, 它們得花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遊到,平均一天遊不了兩公裡,可見逆流而上得多費勁兒了。
除了水的流速,湟魚不小心還會遇到第二關,就是河道的落差。這河道也不可能都是一樣的坡度,能讓湟魚緩緩地往上遊,說不定什麼地方就會出現這麼個落差。大多數湟魚的體長只有二十到三十釐米,跳躍高度也就在一米左右,這個落差的高度再加上這麼急的水流,對很多魚來說,可能會是翻不過去的坎。但是湟魚必須得往上跳,它們絕對不會放棄,結果會有不少魚撞得暈頭轉向,死傷嚴重。
洄遊路上難過的鬼門關。除了這兩個看得見的鬼門關,這河道裡還有一種看不見的陷阱,就是河水斷流。有水的地方就有魚。降水多的時候,大大小小的河道裡都有流水,所以到處都有魚,可是如果連續幾天不下雨,河裡的水少了,有些河段可能就會斷流,成百上千的魚就會被困在一個一個的水窪子裡,因為缺氧和高溫很快死去。斷流曾經給湟魚帶來的災難。
除了來自河裡面的危險,湟魚還得面對天敵的圍追堵截。青海湖鳥島會有很多候鳥夏天到這裡避暑。這些鳥到青海湖來,就是為了繁育後代。湟魚就是它們來青海湖的主要的原因。青海湖太大太深,平時鳥要在湖裡抓魚也不容易,現如今,魚都遊到河裡來了,水淺魚多, 鳥兒正好乘機圍追堵截、大快朵頤。每年夏季,鳥兒們要從孟加拉灣遷往西伯利亞,青海湖正好處在它們遷徙的途中,鳥兒們算準了這個時機到青海湖來產卵、繁殖,壯大家族。湟魚面對天敵毫無招架之力,只能靠犧牲數量來換取生路。
剛到河邊,只見少量魚群走走停停,溯河而上,接著大批的魚群湧了上來,淡黃色魚鰭瞬間塞滿了河道,河水頓時暗了下來,河道裡流淌的已不是水,而是湟魚。它們成群結隊,穿過怪石嶙峋的河底,聚集在河水相對平緩的地方稍事休息,積蓄力量,準備迎接前方漫漫徵程中的艱險阻隔。
青海湖湟魚洄遊,是魚鳥共生的和諧場景,是展示青海湖流域實現生態功能恢復、自然生態系統走向良性循環發展的窗口,可以讓人們真正領略到青海湖的人、魚、鳥共生的和諧之音。從修建湟魚通道、環湖生態保護,到讓溼地與鳥、人、河相依相親的舉措,越來越多的人自覺參與到保護湟魚、守護生態的隊伍中。隨著每年湟魚洄遊宣傳片在網絡上熱傳,省委、省政府「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戰略在這裡有了生動的演示。
近年來,剛察縣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經過悉心培育,全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綠色發展意識已經覺醒,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漸形成,保護青海湖生態、建設美麗家園正在成為全民自覺、全民行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保護湟魚就是保護青海湖,保護家園。現在沿湖捕撈湟魚的情況很少發生了,漁政、公安、工商等部門長期聯動,沿湖群眾也自覺保護,封湖育魚已經20多年了。他們24小時沿湖巡查,5人輪班,現在很少接到沿湖農牧民的報警。
遊客來自全國各地,最多時每天上千人。為避免人類活動對湟魚洄遊增添阻礙,剛察縣政府早在幾年前就將沙柳河2米多高的攔河壩換成了18級臺階,每級臺階高15釐米,其中還修了凹槽。後又投資850萬元在泉吉河修建了20多級臺階組成的洄遊通道。
變化的不僅是硬體,現在大家對湟魚保護的觀念越來越強烈。以前遊客來了感到很新鮮,總下河去抓,現在都是岸上觀賞,亂扔垃圾的也不見了,影響湟魚洄遊的因素明顯少了。變化還悄然發生在青海湖岸邊靠捕撈湟魚為生的十餘個村莊。這裡海拔3300米,冰雹災害多,以前種青稞、油菜等,常常十年九不收,全村老小靠打魚為生,隨著青海湖封湖育魚,1996年起全村徹底轉產。「也痛苦過,但陣痛後,村裡發展起牛羊養殖,不少人做起了拉麵生意,我們村全體脫貧了,去年人均收入9000多元呢。」村民臉上洋溢著自信。
億萬的青海湖裸鯉經過洄遊,來到此地繁衍生息。這一奇觀也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看,人們簇擁在河岸邊,欣賞著小小魚兒奮力躍過一級級臺階,無所畏懼地逆流而上,完成延續生命的使命。儘管如此,洄流產卵對湟魚仍是不小的挑戰。每當看到有擱淺的湟魚,當地人都會自發地用臉盆、水桶等工具,發起拯救擱淺湟魚的行動。對於這些年政府禁捕禁撈湟魚、關停青海湖鳥島沙島旅遊經營活動等方式保護生態的行為,大家十分贊成。
「當年湟魚幫我們躲過了饑荒,現在是該保護它們的時候了。」村民們說。一些村民自發組織起來,常年在青海湖邊巡查,遇到亂扔垃圾、違法盜捕的行為及時制止。人們感覺這些年來,青海湖周圍乾淨多了,湖裡的魚兒也多了。「不過,現在湟魚的數量依然不夠樂觀。我們必須努力守護好這片高原聖湖,使青海湖成為湟魚的天堂。」志願者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