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魚洄遊的拼搏,是頑強生命的輪迴(原創)

2020-09-03 農家樂鄉情

文:上沙沃

圖:來源網絡

上億尾湟魚遊出湖水,頂著水流遊到河裡,一路逆流而上,在湍急的水勢下奮力前行。窄窄的河面擠滿了密密麻麻的魚群,最遠的要遊六七十公裡,一邊遊一邊產卵……這就是一年一度的青海湖湟魚洄遊奇觀。第一次看湟魚洄遊,感慨萬千。小小魚兒奮力躍過一級級臺階,無所畏懼地逆流而上,完成延續生命的使命,這種景觀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致敬逆境中的拼搏。

高原聖湖

被稱為「中國最美湖泊」的青海湖,藍色蒼穹籠罩下,似乎觸手可及的白雲、巍峨聳立的雪山、輕柔軟綿的草地,以及寶石藍一般的湖水,構成一幅絕美的油畫。在神話傳說裡面,人們就知道,它是王母娘娘的瑤池,而且二郎神的方天畫戟也在這裡煉就的。所以這湖就十分的神秘,蒙上了神秘的面紗,令人心馳神往。

聖湖的確是神秘的,也是神奇的。它是高原明珠,是草原上的藍寶石。它就這樣從遠古走到了今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日夜不停地波光粼粼,它依舊那樣的蔚藍、美麗、迷人。擁有四千多平方千米麵積的聖湖浩瀚神秘,是大自然賜予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寶鏡,清澈碧藍的湖面上,那微微泛動的波瀾似乎在悄聲述說著一個古老的傳說。

青海湖的美在於水,它清澈、透明、蔚藍、博大,讓人陶醉身心,讓人充滿想像,讓人淨化心靈;青海湖的美在於雪山、草原、沙漠,它們以各自的姿態呵護著青海湖,裝扮著青海湖,這種虔誠讓人感動;青海湖的美在於無數的鳥類、無數的湟魚還有無數的牛羊,它們讓平靜的青海湖變得動感,生機四溢。無論什麼人,即便有再多的憂煩,再暴躁的情緒,再不安的心境,來到青海湖安靜溫馨的懷抱,心態也會平緩安定下來,變得心平氣和,波瀾不驚。

就在這美麗的湖畔,每年的五月到八月,有一幅湟魚洄遊產卵的壯觀景象:無數湟魚聚集在一起,溯流而上,迎著艱難險阻去入湖河道之中產卵。一路上要面臨候鳥的捕捉吞食、牛羊的蹄踩腳踏、嶙峋怪石的阻礙。但是,湟魚依然以一種「鯉魚躍龍門」的執著遊往入湖河道。在高原鹹水這樣複雜惡劣的生態環境下,湟魚是唯一的生物,這是青海湖一個最特別的存在。

生命之魚

連續數月的嚴寒已經過去,大地又將是一片蔥蘢。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冰雪漸漸消融,雨水增多,各條入湖河流的水量開始增加。湖內即將產卵的魚開始在湖邊各大河流的入水口地帶集結,之後成群地逆流而上,向著它們世代相傳的產卵地進發。青海湖水深浪大,水是鹹的,不適宜湟魚生產繁殖,於是湟魚找到產卵的產房,它們相約成群結隊,溯流而上,在水流坦緩的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及其支流的淡水河道裡產卵,生兒育女。這段時間,大小河道裸鯉如雲,令人眩目。魚群在河道裡產卵繁殖,等小魚長成後,再返回青海湖。

湟魚是裸鯉的俗稱,是青海湖中的特產,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在魚類中屬鯉科,學名叫做「青海湖裸鯉」。裸鯉全身裸露,幾乎無一鱗片,體形近似紡錘,頭部鈍而圓,嘴在頭部的前端,無須,背部灰褐色或黃褐色,腹部灰白色或淡黃色,身體兩側有不規則的褐色斑塊,魚鰭帶淡灰色或淡紅色。也有個別全身呈淺黃色或深綠色的。別稱。裸鯉,湟魚,花魚,狗魚,無鱗魚

青藏高原的春天來得比其他地方要晚。5月底的時候,青海湖周邊的草原才開始顯露出勃勃生機。降雨增加使得河裡的水不斷多起來。在各條河的入湖口,湟魚正在緩緩集結,然後成群結隊地進入河中,逆流而上,開始是小群小群地湧入,很快就有成千上萬條魚蜂擁而至。到了6月中旬,偌大的青海湖裡幾乎沒有了湟魚的影子,而河裡卻出現 「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壯觀場面。數億尾魚兒頂著水流遊到河裡來,一路逆流而上,最遠的要遊六七十公裡,一邊遊一邊產卵,看似不聲不響,其實卻困難重重,甚至會面臨死亡,但它們無所畏懼,依然靈動地向上遊去……這就是湟魚洄遊,是延續生命的本能,是追溯生命起源的奇蹟。

青海人對湟魚有獨特的感情,不僅是因為湟魚所展現出來的頑強的生命力,還因為在饑荒的年代湟魚能夠充飢,救了很多人的命。青海湖的湟魚是我國獨有物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最多時達32萬噸。從前,湖周圍人煙稀少,當地的藏族牧民沒有吃魚的習慣,外地人很少到這裡捕魚,因此,湟魚得以大量繁殖,魚的密度很大。每到洄遊季節「騎馬涉水踩死魚」的景象不是誇張的傳說。

一段特殊的大饑荒年代,把青海人的命運與湟魚緊緊地連接在了一起,正因為當年湟魚救過很多人的命,如今青海人心懷感恩倍加珍愛湟魚、關注湟魚未來的命運。據水產部門的一份統計數字顯示,1960年至1962年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青海共捕撈湟魚7.29萬噸,按照這三年青海平均人口221萬人計算,三年間青海每人就吃了66斤湟魚,這數字還不包括無法估量的大量民間捕撈。一人66斤湟魚——對於青海人來說,有多少飢餓的生命因此獲得拯救。

這種青海湖裡特有的魚類,卻曾經面臨著瀕臨滅絕的危險。人們進入青海湖環湖地區日夜不停捕撈湟魚,致使該物種資源量迅速減少,由最多時的32萬噸降至2600噸。饑荒過去之後,青海湖中的湟魚數量大大減少。困難時期過去了,大部分沿岸的藏民也不捕捉湟魚,按理說湟魚迎來了新生。卻不曾想,有一些貪婪的人卻從中看到了商機,開始大肆捕撈湟魚謀取經濟利益。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湟魚數量已經非常稀少,快要被捕撈殆盡。青海人民曾經的「救命魚」,面臨滅頂之災。

面對這種嚴峻的局勢,省政府迅速行動起來,從政策角度保護這青海湖獨有的精靈。上世紀80年代開始,青海省政府連續5次實施封湖育魚,進入新世紀以來,已累計20年封湖育魚,期間禁止任何人捕撈。除此之外,政府還加大力度打擊違規盜捕湟魚行為、實施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大力保護湟魚。2004年,湟魚被正式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名單。如今的湟魚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已經被明令不準進行捕撈。在民眾的團結一心治理下,青海湖的湟魚終於迎來了新的春天。通過政府多年封湖育魚和打擊盜捕等保護措施,2002年,湟魚資源不足0.26萬噸,2018年已經恢復到8.8萬噸。2002年至今,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已累計向青海湖放流湟魚12638萬尾,使湟魚資源得到快速恢復。

壯觀洄遊

湟魚繁衍的季節。在這場生命的強渡賽中,數以億計的精靈逆流而上。經歷一路候鳥的捕捉吞食、同類的圍追堵截、嶙峋的堅石的碰撞,最終以「鯉魚躍龍門」的最美姿態遊往河道這場奇觀,是每年上演的一場生命奇蹟。湟魚洄遊的景象太壯觀了,在這裡湟魚多的用裹著團、黑壓壓來形容一點也不過。

中午時分,隨著氣溫的升高,沙流河裡聚集的魚兒越來越多,很快就變成了密密麻麻的魚群,迎著水流緩緩向上遊,偶爾有幾條似乎是遊累了隨著水流向下遊一小段,又回過頭來奮力向上遊去,如此反覆卻沒有退縮。在河道內一個陡坡前20餘平方米的狹小水域裡,湟魚的數量已經不計其數,看不見水底,只能看到無數的黑色魚脊背,大量的湟魚形成集結之勢。突然,有魚一躍而起,「飛」進陡坡上的河水裡,接著越來越多的魚兒躍起,在空中優美地扭動著身體,配著濺起的水花,真是一幅難得的美景。

原來湟魚順著河道逆流而上,是來找刺激的。沒有流水的刺激,雌魚的卵就成熟不了,雄魚的精子也成熟不了,這傳宗接代的任務就無法完成了。所以,雄魚長到3歲、雌魚長到4歲,進入了性成熟的年齡以後,每年夏天它們就要到流水中,一邊尋找刺激,一邊等待生命中的那個能量大爆發的時刻到來。雌魚產卵不是一次產完,它洄遊一段路,成熟一批卵就產一批,然後繼續洄遊,一路上要產兩到三次,需要花上一個多月的時間,最遠的洄遊距離可以達到60多公裡。一條雌魚一年可以產下3000多枚卵,但是能夠順利長大,3到5年之後再回到這條河流中來產卵的成魚只剩下3到5條。

湟魚在青海湖裡面剛過了一個饑寒交迫的冬季,本來就虛弱得厲害,而且在整個逆流而上的過程中,它們都餓著肚子不吃東西,身上就更沒勁兒了。水的流速,成了它們前進過程中的第一個難關。水流得太快了就會把它們衝下去,所以它們的前進路線都是一邊進一邊退,有可能前進個5公裡,又被水衝著退回去3公裡。要是趕上上遊下大雨河流漲水,一個晚上就能把它們好幾天的努力都給清零了。湟魚頂著水往上遊, 它們得花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遊到,平均一天遊不了兩公裡,可見逆流而上得多費勁兒了。

除了水的流速,湟魚不小心還會遇到第二關,就是河道的落差。這河道也不可能都是一樣的坡度,能讓湟魚緩緩地往上遊,說不定什麼地方就會出現這麼個落差。大多數湟魚的體長只有二十到三十釐米,跳躍高度也就在一米左右,這個落差的高度再加上這麼急的水流,對很多魚來說,可能會是翻不過去的坎。但是湟魚必須得往上跳,它們絕對不會放棄,結果會有不少魚撞得暈頭轉向,死傷嚴重。

洄遊路上難過的鬼門關。除了這兩個看得見的鬼門關,這河道裡還有一種看不見的陷阱,就是河水斷流。有水的地方就有魚。降水多的時候,大大小小的河道裡都有流水,所以到處都有魚,可是如果連續幾天不下雨,河裡的水少了,有些河段可能就會斷流,成百上千的魚就會被困在一個一個的水窪子裡,因為缺氧和高溫很快死去。斷流曾經給湟魚帶來的災難。

除了來自河裡面的危險,湟魚還得面對天敵的圍追堵截。青海湖鳥島會有很多候鳥夏天到這裡避暑。這些鳥到青海湖來,就是為了繁育後代。湟魚就是它們來青海湖的主要的原因。青海湖太大太深,平時鳥要在湖裡抓魚也不容易,現如今,魚都遊到河裡來了,水淺魚多, 鳥兒正好乘機圍追堵截、大快朵頤。每年夏季,鳥兒們要從孟加拉灣遷往西伯利亞,青海湖正好處在它們遷徙的途中,鳥兒們算準了這個時機到青海湖來產卵、繁殖,壯大家族。湟魚面對天敵毫無招架之力,只能靠犧牲數量來換取生路。

剛到河邊,只見少量魚群走走停停,溯河而上,接著大批的魚群湧了上來,淡黃色魚鰭瞬間塞滿了河道,河水頓時暗了下來,河道裡流淌的已不是水,而是湟魚。它們成群結隊,穿過怪石嶙峋的河底,聚集在河水相對平緩的地方稍事休息,積蓄力量,準備迎接前方漫漫徵程中的艱險阻隔。

人之醒悟

青海湖湟魚洄遊,是魚鳥共生的和諧場景,是展示青海湖流域實現生態功能恢復、自然生態系統走向良性循環發展的窗口,可以讓人們真正領略到青海湖的人、魚、鳥共生的和諧之音。從修建湟魚通道、環湖生態保護,到讓溼地與鳥、人、河相依相親的舉措,越來越多的人自覺參與到保護湟魚、守護生態的隊伍中。隨著每年湟魚洄遊宣傳片在網絡上熱傳,省委、省政府「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戰略在這裡有了生動的演示。

近年來,剛察縣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經過悉心培育,全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綠色發展意識已經覺醒,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漸形成,保護青海湖生態、建設美麗家園正在成為全民自覺、全民行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保護湟魚就是保護青海湖,保護家園。現在沿湖捕撈湟魚的情況很少發生了,漁政、公安、工商等部門長期聯動,沿湖群眾也自覺保護,封湖育魚已經20多年了。他們24小時沿湖巡查,5人輪班,現在很少接到沿湖農牧民的報警。

遊客來自全國各地,最多時每天上千人。為避免人類活動對湟魚洄遊增添阻礙,剛察縣政府早在幾年前就將沙柳河2米多高的攔河壩換成了18級臺階,每級臺階高15釐米,其中還修了凹槽。後又投資850萬元在泉吉河修建了20多級臺階組成的洄遊通道。 

變化的不僅是硬體,現在大家對湟魚保護的觀念越來越強烈。以前遊客來了感到很新鮮,總下河去抓,現在都是岸上觀賞,亂扔垃圾的也不見了,影響湟魚洄遊的因素明顯少了。變化還悄然發生在青海湖岸邊靠捕撈湟魚為生的十餘個村莊。這裡海拔3300米,冰雹災害多,以前種青稞、油菜等,常常十年九不收,全村老小靠打魚為生,隨著青海湖封湖育魚,1996年起全村徹底轉產。「也痛苦過,但陣痛後,村裡發展起牛羊養殖,不少人做起了拉麵生意,我們村全體脫貧了,去年人均收入9000多元呢。」村民臉上洋溢著自信。

 億萬的青海湖裸鯉經過洄遊,來到此地繁衍生息。這一奇觀也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看,人們簇擁在河岸邊,欣賞著小小魚兒奮力躍過一級級臺階,無所畏懼地逆流而上,完成延續生命的使命。儘管如此,洄流產卵對湟魚仍是不小的挑戰。每當看到有擱淺的湟魚,當地人都會自發地用臉盆、水桶等工具,發起拯救擱淺湟魚的行動。對於這些年政府禁捕禁撈湟魚、關停青海湖鳥島沙島旅遊經營活動等方式保護生態的行為,大家十分贊成。

「當年湟魚幫我們躲過了饑荒,現在是該保護它們的時候了。」村民們說。一些村民自發組織起來,常年在青海湖邊巡查,遇到亂扔垃圾、違法盜捕的行為及時制止。人們感覺這些年來,青海湖周圍乾淨多了,湖裡的魚兒也多了。「不過,現在湟魚的數量依然不夠樂觀。我們必須努力守護好這片高原聖湖,使青海湖成為湟魚的天堂。」志願者如是說。

相關焦點

  • 湟魚洄遊:生命的奇蹟
    如今在我國西部的青海省剛察縣,堪稱「世界奇蹟」半河清水半河魚的青海湖湟魚洄遊場面可與其堪比,眾多遊客不必再去美國阿拉斯加,來青海就能親密接觸和感受這個世界奇蹟,他們紛紛表示:湟魚洄遊的壯觀場景一生不可錯過
  • 湟魚洄遊,一場偉大的生命禮讚
    這是一場「生命之旅」,它讓人驚嘆的不僅僅是頑強的生命更是那種不屈不撓的力量,一種來自生命的抗爭力量;這是一場生命的禮讚,「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是以生命為代價的繁衍生息,是犧牲之上開出的新生的花朵;這是一個世界奇蹟,整個過程展現著生命的勇敢和頑強,是一生不可錯過的天下奇觀……這便是每年5月到8月份,在海濱藏城青海省剛察縣才能看到的
  • 湟魚洄遊季--踏上「生命」之旅(湟魚篇)
    湟魚洄遊季--踏上「生命」之旅(湟魚篇) 2020-07-20 2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湟魚洄遊季 探秘青海湖
    青海湖精靈湟魚的救贖之路,昭示著這樣一個真理:任何一個物種都是地球的財富,更是人類的夥伴,我們為之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當後人需要了解湟魚時,不要只為他們留下骨殖、標本和照片,徵服自然或與之和諧相處,這並非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姚斌 羅連軍)  心靈的洄遊  在這個湟魚洄遊的季節,我們與青海湖再度邂逅,領略一個不一樣的湖。
  • 湟魚洄遊直播第三天:沙柳河發現湟魚「寶寶」
    6月25日,央視與青海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的《湟魚洄遊季探秘青海湖》節目繼續追蹤生命之旅,來到甘子河溼地、布哈河源頭和永豐水壩上遊,除黑頸鶴、大天鵝等,還意外發現湟魚「寶寶」的身影,以驚喜方式展示青海湖大生態向好的動人景觀。  甘子河是一條斷流河,只有上遊有水,河口有溼地,中間大片地段已乾涸多年。在上遊,過去洄遊到這裡的湟魚無法回青海湖,留在此處生活,形成了湟魚的一個亞種。
  • 湟魚逆流而上譜寫生命讚歌
    這座海濱藏城有個美麗的名字——剛察,而這種魚叫湟魚,它體現著一種精神——生命的悲壯與偉大。每年趨之若鶩來到剛察的遊客除了被這裡湟魚洄遊的天下奇觀而驚嘆到外,更是在這裡看到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洄遊路上的偉大與悲壯青海湖被稱為「中國最美湖泊」,是中國唯一的高原鹹水湖。
  • 湟魚洄遊直播第四日揭秘魚寶寶誕生過程 探尋古生態遺蹟
    據粗略估計,此次災難造成500多噸洄遊湟魚死亡。  治理河道:開闢洄遊生命通道  生態環境需要保護,野生動植物需要呵護,人類在為之努力!  6月下旬的沙柳河湟魚家園水域下,已經聚積了大批溯流而上的湟魚,它們排成縱隊,穿過亂石堆積的河底,聚集在河水相對平緩的地方,休憩,聚力,準備迎接前方漫漫徵程。
  • 夏日,去水天一色的青海湖看神秘的湟魚洄遊奇觀
    還有無數的牛羊,它們讓平靜的青海湖變得動感,生機四溢;青海湖的美在於它的歷史和故事,千萬年生命的神秘歷程,見證了金戈鐵馬的戰爭、茶馬互市的喧囂、漢藏民族的交往。每年六至八月,是觀看青海湖湟魚洄遊的最佳季節,順道可以在環湖西路上觀看青海湖日出。
  • 鮭魚洄遊,一曲生命交響樂章
    大多人都聽說過魚的記憶只有七秒,但有一種魚類不但詮釋了其生命的驚人記憶力,同時完美演繹了生命旅程中的使命,無論要經歷怎樣的困難,無論是否會面對死亡的危險,洄遊,義無返顧,回到出生地,回到起點去完成生命的交接,它短暫的四年時光奏響了一曲生命交響樂。
  • 來青海湖赴一場「生命之旅」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盛夏時節,在我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中,湟魚開始成群結隊沿著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到上遊淡水河產卵,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奇觀。近日,隨著跨省遊的恢復,青海向全省人民發出了邀請,眷戀著青海的大美和純淨,很多外地遊客專程來到沙柳河畔觀一場「湟魚洄遊奇觀」。
  • 藏族詩人為了湟魚獻身,有人卻拿它們桌上烹
    6月26日晚,在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江西溝,藏族詩人娘吉本(筆名卡瓦娘吉)獨自進入該地一處青海湖邊,拆解一張非法捕撈湟魚的漁網,卻不慎掉入湖內水坑遇難,年僅26歲。娘吉本畢業於西北民族大學,著有童話繪畫本《飛蛾》,「是在當地小有名氣的詩人」。青海省剛察縣沙柳河內的湟魚躍起洄遊。
  • 逆流而上,湟魚成為天下奇觀
    7月是青海最美的季節,隨著跨省遊的開放,大量遊客湧向了青海,藍天碧水、天空之鏡、自駕遊營地……除了大美青海的美景,這一刻,青海湖湟魚洄遊成了遊客最想探訪的一道風景。在中國最大內陸鹹水湖——青海湖,作為維繫「水-鳥-魚」共生生態系統的特有魚種,湟魚正逆流而上進入到淡水河產卵,出現「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奇觀。湟魚將如何逆流而上?人們在保護它時付出了怎樣的努力?本報將推出系列報導以饗讀者。
  • 碧水湘江:打通魚類洄遊「生命通道」
    為讓夢想成真,會議提出:湘、資、沅、澧四水和洞庭湖,要打通魚類洄遊的「生命通道」,首先想辦法把湘江的魚道打通。 連日來,省畜牧水產局組織專家,反覆研究打通湘江魚道的方案。省畜牧水產局局長袁延文坦陳:「真沒想到,省委主要領導把魚道看得這麼重。相關部門應全力以赴,實現魚暢其遊。」 「真為魚兒高興。」
  • 生命的律動
    1980年的夏天,沙柳河畔吹來陣陣涼風,空氣中初露花香,他一個人從距離沙柳河入海口(沙柳河注入青海湖的位置,當地人叫入海口)20公裡的沙柳河大橋出發,像一條魚一樣沿河北上,吃了三天三夜的沙柳河水,最終返回河邊農場的家。
  • 一夜暴利20萬,誰能還湟魚一條生路?
    這次護魚行動,南加和巡護隊員共放歸了200多條湟魚,不過死亡的更多。(圖片均來自新華社) 6月26日晚,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江西溝,藏族詩人娘吉本(筆名卡瓦娘吉)跟往常一樣叫上幾個朋友,打算去青海湖邊拍攝非法捕撈湟魚的證據。就在前一晚,他們剛剛撞見幾個可疑的偷獵者在非法捕撈湟魚,但苦於一時沒有證據,對方根本不認帳。
  • 青海湖的「懲罰」:3年吃掉7.5萬噸,湟魚陷入危機?
    青海人對青海湖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無論他現在身在何處,想起青海湖的湟魚,總會有一份濃濃的鄉愁,因為在當年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青海湖的湟魚不知道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青海湖湟魚也就是青海湖裸鯉,這種魚類是青海湖周邊特有的物種,裸鯉體型修長,全身僅在臀鰭至腹鰭基部的兩側各有一排不規則的退化鱗片,每側23至27枚,側線下也有3~4排不規則鱗片!由於湖水常年寒冷,青海湖湟魚的生長期非常緩慢,一生中沒有明顯的生長階段,而且這種看起來挺好看的魚類還是一種洄遊魚類,春夏季節會洄遊到溪流的礫石灘產卵,布哈河則是它們主要的產卵場場所!
  • 青海湖的「罰單」:3年吃掉7.3萬噸,湟魚陷入危機?
    「命途多舛」的青海湖湟魚湟魚的學名為青海湖裸鯉(Gymnocypris przewalskii),是青海湖中唯一的經濟魚類。自1958年開發湟魚資源以來,湟魚的累計產量已經有30多萬噸,其中絕大多數的產量都是在上世紀60~80年代「貢獻」的。
  • 這條魚用生命在產卵
    而且還是數量巨大,組隊遊行……(密集恐懼症預警) 這種魚叫湟魚,它在魚類中屬鯉科,因為全身幾乎沒有鱗片,所以學名叫做「青海湖裸鯉」。顧名思義,它是青海湖中的土著魚種。 每年的5到8月,就是湟魚洄遊產卵的季節。
  • 為什麼洄遊的魚兒這麼好吃?沒有人能把這幾種洄遊魚種都吃全!
    刀魚學名長頜鱭,是典型的洄遊魚種之一,每年2,3月份,刀魚性腺發育成熟,開始由大海進入淡水區,沿長江入海口上溯至中遊進行生殖洄遊。為了長距離的洄遊,和生殖活動做體力準備,刀魚在冬季大量覓食,儲存了非常豐滿的體脂。因此,產卵季的刀魚最為鮮美。
  • 海濱藏城,無限風光在「湟魚」
    剛察縣文體旅遊廣電局供圖→洄遊湟魚。如今,曾靠著捕魚為生的漁郎們早已成為了湟魚最堅實的守護者,湟魚洄遊的「奇蹟」也惠澤環湖地區,不僅令當地經濟社會得到有序發展,人民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湟魚已不僅僅是青海湖裡的精靈,也不單單是環湖地區生態穩中向好的重要保障,更已成為環湖地區群眾心中最重要的精神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