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晚,在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江西溝,藏族詩人娘吉本(筆名卡瓦娘吉)獨自進入該地一處青海湖邊,拆解一張非法捕撈湟魚的漁網,卻不慎掉入湖內水坑遇難,年僅26歲。娘吉本畢業於西北民族大學,著有童話繪畫本《飛蛾》,「是在當地小有名氣的詩人」。
青海省剛察縣沙柳河內的湟魚躍起洄遊。(新華社圖)
湟魚是青海湖特有的物種,學名裸鯉,2004年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目前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眼下正值湟魚進入洄遊產卵的高峰期,央視連續五天對其洄遊做了全方位直播。
湟魚全身裸露,幾乎無一鱗片,體性近似紡錘,頭部鈍而圓,嘴在頭部的前端,無須,背部灰褐色或黃褐色,腹部灰白色或淡黃色,身體兩側有不規則的褐色斑塊,魚鰭帶淡灰色或淡紅色,也有個別全身呈淺黃色或深綠色的。
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為了在青海湖強輻射、高海拔和低水溫的惡劣條件下更好地排出身體內的鹽和鹼,湟魚的鱗片逐漸退化,變成如今幾乎全身無鱗的模樣。
由於青海湖水溫度很低,食物匱乏,湟魚的生長速度十分緩慢,半斤重的魚需要至少五年的生長時間。小湟魚在青海湖中長大,只有體重超過150克的湟魚才有洄遊繁殖的能力。湟魚雖然是迄今為止人們發現的最耐鹽和鹼的魚,小湟魚卻必須在淡水中出生。因為青海湖水的含鹽量和鹼度都很高,對湟魚的性腺發育非常不利,所以每年春夏之交,成年湟魚會從青海湖溯河洄遊到淡水河產卵,而後再回到鹹水湖。
除了水質要求,湟魚的的性腺發育,也需要一個水流的刺激。每年5到8月,湟魚會沿著布哈河等支流溯流而上,進入到河流淡水區域產卵,形成「鯉魚躍龍門」的奇觀。但是,湟魚洄遊繁殖之路道阻且長,逐年低淺的水位讓它們面臨擱淺之危。即使水流充沛,但一旦遇上上遊漲水,湟魚數天的努力也將化為烏有。
除了自然的水文環境變化,水利工程和大壩的建造也讓湟魚的洄遊之旅更添艱辛。一條湟魚能夠飛躍自身長度的兩倍左右,最高的可以達到50至60釐米,但大壩的高度卻有1.5米至2米,對於湟魚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逆流衝擊已是不易,偏偏這時候又遇上了候鳥的集中繁殖季節。長途跋涉的湟魚還經常成為魚鷗的美餐。(新華社圖)
繁殖的不易加上人類的濫捕濫殺,湟魚的數量已經岌岌可危。儘管青海當地人自發地聚集起來,保護湟魚,然而明盜易躲,暗竊難防,夜裡偷盜湟魚的行為仍然屢禁不止。有時,一張漁網就能奪取幾百條湟魚的生命,很多湟魚在上岸前就在網上活活卡死了。
為了幫助湟魚的洄遊繁殖並推行環保理念,當地建起了十八層臺階幫助湟魚洄遊,央視也推出了直播節目「湟魚洄遊季」,對湟魚的洄遊和產卵做了海陸空的全方位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