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遙想昔年間中華大地之強盛,約莫每一位中華兒女皆能夠觸景生情,心神往之。彼時無論軍事、經濟,中國皆是當之無愧的中央之國。無數中外人士念及中國之時無不心懷敬畏,尤其亞洲區域內無數袖珍之國只堪俯首稱臣。
奈何其間種種終究只是往日風光,經由清朝時期先後錯過兩度工業革命,以至於中國整體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那些以往受中國經濟支配的國家用鴉片、槍炮強行扭轉了局面,造成了中華大地幾千年來前所未有的恥辱,至今仍在中華兒女心中揮之不去。
一、漢字對於周邊國家影響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以及主要承載工具,漢字的存在無疑是中華兒女心中的驕傲,亦是中國文化能夠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經久不衰、獨樹一幟的基礎所在。
昔年間因中國之強盛,漢字一定程度上乃是作為亞洲地區絕大多數國家的官方書面文字存在的,即便其中不乏只會書寫而不知發音者。究其本質便在於彼時時代貼近於龐大之中國才是唯一正確的發展途徑。
因此漢字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下,亦形成了一個共同使用漢字的漢字文化圈。不過往日風光一去不返,但其過程之中漢字的興衰一定程度上亦代表著中國之興衰。
時至今日,雖然所謂漢字文化圈已經不被認可,諸多國家採用英文作為官方語言,但這些終歸是無法抹去漢字對於這些國家本土文字的影響,同時亦是文化領域受到中國的深遠影響。
部分國家摒棄漢字是想要擺脫曾為中國附庸之隱性身份,但相較於此部分國家或地區想要擺脫漢字的目的則是因為更深層次的動機,而緬甸果敢地區便是其一。
若說其它國家摒棄漢字只是尋求精神上的「獨立」,而緬甸果敢地區則是謀求徹底斷絕曾經身為中國領土一部分的事實。今時今日緬甸果敢現狀,昔日國門漢字被去除,緬文越來越重要。
二、緬甸果敢地區的前世
緬甸果敢地區如今的狀況乃是漢字與緬文共存,其官方語言自然是以緬文為主,但實質上大街小巷之中漢字亦是極其常見的,普遍商鋪橫幅之中是以漢字、緬文雙重並存。
或許有中國人到此,乍一看以為果敢地區一如其他國家部分地區一般因與中國之間互相接壤,出於文化經濟交流需求所致。但實質上並非如此,不同於其他國家部分地區後天學習漢字,緬甸果敢地區的漢字乃是「先天」而來。
因為生活在當地的人民,那些操著一口似是而非中國話的果敢人民乃是真真正正的漢人。
緬甸果敢地區的漢字發展可通俗將之概括為,初期作為唯一官方語言存在,中期漢字與緬文共存,後期抑或不遠的未來,不難看見漢字將會在果敢地區逐步成為歷史,雖然因為與中國接壤絕不至於徹底絕跡,但是相較以往的徹底沒落已是必然。
而漢字的三個發展時期,同樣標誌對應著果敢地區的歷史進程,而漢字的發展同樣有著多重的隱形需求與含義。
若說果敢這片沃土的歷史自然可以向上無限追溯,至於人文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至於近代則是形成於17、18世紀前後,彼時的果敢地區尚且屬於中國西南邊陲固有領土,而彼時中國對於周邊國家的影響亦從其間事例可以窺見一斑。
清朝順治十五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聯合「大西軍」張獻忠的部將李定國舉起「反清復清」的旗幟意與清朝統治者一戰,然而面對乾坤易主的天下大勢終歸是無力扭轉,兵敗之後一眾殘存人等只能從騰越一路出逃,退入緬甸尋求庇護。
朱由榔
在緬甸彼時貢榜王朝的眼中,大明昔年間餘威尚存,今時今日雖淪為喪家之犬,但未必無有復興之日,因此果斷收留了明朝殘餘勢力。然而對於清朝統治者而言,明朝殘餘尚存雖然無法掀起風浪,但終歸是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因此決定除去這一殘存勢力。
清朝康熙元年,吳三桂受命清庭率領十萬清兵開赴緬甸,直逼當時緬甸貢榜王朝的首府,強行逼迫緬甸方面交出永曆帝朱由榔以及殘存的明朝政治集團。面對大軍壓境,貢榜王朝統治者為之膽寒,無奈之下只能將明朝殘餘悉數交出。
這些人的命運註定已是案板上的魚肉動彈不得,永曆帝朱由榔被吳三桂迫害,支離破碎的殘存勢力或是投降或是追隨明朝而去。然而其中卻有一部分人不甘於此,在朱由榔舊部楊高學的帶領下逃入中緬邊界線附近科幹山定局,並長期與清軍周旋。
吳三桂
直到後來雙方議和這一部分人向清朝俯首稱臣,因此便形成了果敢地區為期300多年楊氏土司政權時代的開端,而今日緬甸果敢地區所謂的果敢族便是彼時一批人的後人。
直到1897年,中英雙方在北京重議邊界問題,英國迫使清政府籤訂《中英續議滇緬條約附款》由此果敢淪為緬甸領土,即便此前1894年,中英在倫敦籤訂的《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尚且明確規定果敢地區為中國領土。
時隔三年,對於果敢而言卻是換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未來。即便如此亦包括後來二戰期間為日本侵佔,楊氏土司依舊存在,而楊氏族人深知根在華夏,積極與中國方面接觸,並且在抗戰期間立下汗馬功勞,然而終歸因為重重原因果敢地區無法回到中國之懷抱。
縱觀這一階段之中,其所對應的則是果敢地區漢字發展的初期,亦是三個階段之中最為鼎盛的時期,畢竟總體而言漢字在果敢地區完全是逐步沒落,自上而下的。
此外從某種角度來看,作為果敢當地有著長達300年統治歷程的楊氏土司之興衰,乃是漢字將被取締的一大標誌。被瓦解的不僅僅是楊氏對於果敢地區的控制,同樣也是將果敢地區與中國之間淵源徹底斬斷的第一刀。
三、緬甸果敢地區的今生
1947年2月,緬甸「國父」昂山與撣邦各族代表籤訂《彬龍協議》,就共同建立緬甸聯邦達成一致。而作為果敢地區實際控制者的楊文炳代表果敢族籤字確認。
並且在此之後,楊氏土司已經完全接受了果敢地區屬於緬甸這一現實,在緬甸首屆國會之中提出「果敢系緬甸聯邦領土,果敢人民應當享受緬甸聯邦的合法公民權益。」
不過至此緬甸果敢地區的實際控制者依舊是接受緬甸政府「招安」的楊氏土司,但是有鑑於此註定政府不會善罷甘休,任由其自行發展。
楊文炳
緬甸政府首先許以「經濟補償」以金錢作為代價促使楊氏土司放棄世襲權利,實行地方自治,由政府軍進駐其中。對此無法逆轉局勢大流的楊氏無論甘願與否自然是要接受的。但實質上楊氏只是由明面走向暗地罷了,實質權利依舊掌控在楊氏為主的大家族手中。
隨著1962年,中緬兩國劃分邊界,本著「尊重歷史,照顧現實」果敢正式被劃入緬甸版圖。當這一部分領土爭議消除,對於中國這一龐然大物的忌憚淪為無語。
且緬甸發生軍事政變,新政府一改往日溫和政策逐步強勢等多重原因促就之下,緬甸政府對果敢地區楊氏土司徹底動手,主要族人先後在全國各地被捕,其餘族人有鑑於此紛紛逃難泰國。對於果敢地區楊氏土司的統治而言,無異於瞬間支離破碎、土崩瓦解。
此後的果敢地區經由緬甸內部混亂而幾度顛沛流離,終於在15年3月26日,緬甸軍方宣布已控制整個果敢地區。
縱觀這一過程對應的則是漢字在果敢地區逐漸趨於沒落,形成了時至今日緬文為主漢字為輔的現狀。其實換而言之,從緬甸建國之初楊氏土司徹底接受緬甸統治之時,便註定了漢字在果敢地區的未來。此外漢字變動,同樣也是緬甸政府對於果敢地區控制加深的必然結果。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文字極大程度的代表著一個地區的文化。而已經作為緬甸領土的果敢地區依舊以漢文化為主,註定是令緬甸政府不放心的,而逐步將果敢地區「同化」真正意義上成為緬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站在緬甸角度自然是必要的。
其間之事從中國古代秦始皇橫掃六國之後的「車同軌,書同文」便可窺見一二。
武力統一的只是土地,而真正的「域民」便在於文字的使用,按照秦始皇預計不出百年,世間便無有六國之分,皆是秦人!正因如此,秦始皇亦被不少人戲稱為「拒絕外語第一人」因不想學外語,直接滅六國。
而緬甸政府在果敢地區的所作所為同是此理,為的只是加深自己統治地位,逐步去除漢文化對於果敢地區的影響,以緬甸文化取而代之。
而緬甸政府相關舉措及成果,從緬甸今日狀況便可窺見。緬甸果敢地區官方文字已經徹底變更為緬文,基本正式會議活動等看不到中文的存在。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政府大大加重了緬文教育的力度,以此推動對於果敢地區的同化。
但是凡事註定需要一個過程,想要將漢字完全一刀切亦是不可能的。因此時至今日緬甸大街小巷之中依舊廣泛存在緬文漢字並重的現象,包括依舊存在的楊氏土司舊址,門匾之上「保我河山」四個漢字依舊熠熠生輝。
這也讓無數中國人每每念及一種複雜情緒油然而生,其間更多則是無奈。一如曾經屹立在中緬邊境的緬甸國門上的漢字被去除,我們面對緬甸果敢地區的漢字文化一步步被蠶食抹去卻又無可奈何,而果敢與中國之間漸行漸遠的距離亦是令人心生感慨。
只道歲月更迭之變幻無常。因此,昔日緬甸國門漢字被去除,緬文越來越重要這一系列事件的背後呼之欲出的則是緬甸政府的同化措施,亦是果敢地區與中國漸行漸遠的一大標誌。不過果敢地區作為緬甸與中國接壤的一部分,註定無法完全消除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
因此,未來緬甸果敢地區的文字很大概率會延續如今漢字緬文共存的發展趨勢,為兩國友好貿易往來等提供便捷。不過緬甸果敢地區的漢字,終歸見證著這片土地的歷史,同樣也側面昭示著中國昔年之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