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理論之中,致良知是核心其核心內容,而致良知的本質就是養浩然正氣。一個有一股浩然正氣的人,才能長久立於天地之間。
必須在身心上有了驗證之後,真正的體會到了這件事情,才算是無善無養,養浩然正氣才算成功。什麼叫做浩然正氣呢?就是剛正不阿的一種氣質,它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往往會透露出無私無畏的精神和正大光明的處事風格。
王陽明雖然出身於一介書生,但是他在打仗的時候卻用兵如神。王陽明打仗一直沒有失敗過,這在我國軍事歷史上實屬罕見。
有一年王陽明奉旨去平反戰亂,到了地方之後,王陽明做了詳細分析,他認為如果使用武力壓迫對方,必然會使敵我雙方矛盾更加深化。況且自己也沒有幾分勝算,所以,他想了另外一個取勝的辦法。
王陽明得知起義的首領名字叫是哈吉,這個哈奇的母親因為身體有病一直臥病在床。王陽明便親自領著郎中去給哈吉的母親看病。時間不長,在王陽明和醫生的精心養護之下,哈奇的母親病情好轉,甚至能夠下床走路了。因為這件事情,王陽明給哈吉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於是,王陽明趁熱打鐵,又給哈吉寫了一封信,信中告訴他說:「你不要再搞叛亂了,我們最好和平相處。如果你再這樣打下去,對我們雙方都沒有好處。倘若你妥協了,雙方的日子都會好過。」哈吉看到信後,又想起王陽明給目前治病的事情,終於被王陽明高尚的人格所折服。於是他就妥協了,這樣,王陽明沒用一兵一卒就平息了一場叛亂。
這就是一種大丈夫的格局,君子立於天地之間,應該一心為公,胸懷坦蕩。雖然說王陽明的這一做法是為了平叛戰亂,但是他所做出來的事情,也是普通人所做不來的。如果換做你的話,你能帶著醫生去給敵人的母親治病嗎?這就是一種大格局,大胸懷,這就是養浩然正氣,立君子威風。
將王陽明的這個思想放到到我們現實生活中就容易理解了。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只關心眼前的私人利益,對當前的得失而擔憂。這樣的心態其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人生之路漫漫,有時候必須敞開胸懷,放大格局,在為人處事的時候,不要能因為一些小的私利就和對方產生矛盾。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其實,人生當中的很多事情就和塞翁失馬的道理是一樣的,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只是當時自己沒有覺察到,自己沒有預見。所以,男子漢大丈夫,胸懷坦蕩,養一身浩然正氣是非常重要的。
古往今來,所有大成就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養浩然正氣,立君子威風。有浩然正氣,這也是為人處世的一個準則。然而,生活中有一部分人,表面看上去大公無私,但你和他接觸久了,卻覺得他這個人為人做事的時候特別的小氣。
相反,有一部分人外貌給人的感覺樸實無華,但是他做事的時候光明磊落,從來不計較眼前的一些蠅頭小利,總是甘於奉獻,樂於助人,讓我們體會到了那種浩然正氣。正如《弟子規》中所講:「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道非貌高。」
王陽明心學中的致良知,是他心學體系的一個核心內容。為什麼他打仗的時候,能夠做到百戰百勝?為什麼他有一個大的胸懷和格局,因為他遵守著內心的良知。致良知應該是一個人的根本修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依靠良知的指引,為人做事光明磊落,這樣自然會養成一身浩然正氣。
在現實的生活中,假如一個人都能做到立君子威風,養浩然正氣,有一個大的格局,大的胸懷,甚至引領著整個社會風氣這個人必能久立於天地之間,精神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