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養浩然正氣,立君子威風,才能久立於天地之間

2020-12-13 老傑說道

王陽明的心學理論之中,致良知是核心其核心內容,而致良知的本質就是養浩然正氣。一個有一股浩然正氣的人,才能長久立於天地之間。

必須在身心上有了驗證之後,真正的體會到了這件事情,才算是無善無養,養浩然正氣才算成功。什麼叫做浩然正氣呢?就是剛正不阿的一種氣質,它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往往會透露出無私無畏的精神和正大光明的處事風格。

王陽明雖然出身於一介書生,但是他在打仗的時候卻用兵如神。王陽明打仗一直沒有失敗過,這在我國軍事歷史上實屬罕見。

有一年王陽明奉旨去平反戰亂,到了地方之後,王陽明做了詳細分析,他認為如果使用武力壓迫對方,必然會使敵我雙方矛盾更加深化。況且自己也沒有幾分勝算,所以,他想了另外一個取勝的辦法。

王陽明得知起義的首領名字叫是哈吉,這個哈奇的母親因為身體有病一直臥病在床。王陽明便親自領著郎中去給哈吉的母親看病。時間不長,在王陽明和醫生的精心養護之下,哈奇的母親病情好轉,甚至能夠下床走路了。因為這件事情,王陽明給哈吉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於是,王陽明趁熱打鐵,又給哈吉寫了一封信,信中告訴他說:「你不要再搞叛亂了,我們最好和平相處。如果你再這樣打下去,對我們雙方都沒有好處。倘若你妥協了,雙方的日子都會好過。」哈吉看到信後,又想起王陽明給目前治病的事情,終於被王陽明高尚的人格所折服。於是他就妥協了,這樣,王陽明沒用一兵一卒就平息了一場叛亂。

這就是一種大丈夫的格局,君子立於天地之間,應該一心為公,胸懷坦蕩。雖然說王陽明的這一做法是為了平叛戰亂,但是他所做出來的事情,也是普通人所做不來的。如果換做你的話,你能帶著醫生去給敵人的母親治病嗎?這就是一種大格局,大胸懷,這就是養浩然正氣,立君子威風。

將王陽明的這個思想放到到我們現實生活中就容易理解了。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只關心眼前的私人利益,對當前的得失而擔憂。這樣的心態其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人生之路漫漫,有時候必須敞開胸懷,放大格局,在為人處事的時候,不要能因為一些小的私利就和對方產生矛盾。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其實,人生當中的很多事情就和塞翁失馬的道理是一樣的,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只是當時自己沒有覺察到,自己沒有預見。所以,男子漢大丈夫,胸懷坦蕩,養一身浩然正氣是非常重要的。

古往今來,所有大成就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養浩然正氣,立君子威風。有浩然正氣,這也是為人處世的一個準則。然而,生活中有一部分人,表面看上去大公無私,但你和他接觸久了,卻覺得他這個人為人做事的時候特別的小氣。

相反,有一部分人外貌給人的感覺樸實無華,但是他做事的時候光明磊落,從來不計較眼前的一些蠅頭小利,總是甘於奉獻,樂於助人,讓我們體會到了那種浩然正氣。正如《弟子規》中所講:「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道非貌高。」

王陽明心學中的致良知,是他心學體系的一個核心內容。為什麼他打仗的時候,能夠做到百戰百勝?為什麼他有一個大的胸懷和格局,因為他遵守著內心的良知。致良知應該是一個人的根本修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依靠良知的指引,為人做事光明磊落,這樣自然會養成一身浩然正氣。

在現實的生活中,假如一個人都能做到立君子威風,養浩然正氣,有一個大的格局,大的胸懷,甚至引領著整個社會風氣這個人必能久立於天地之間,精神不朽。

相關焦點

  • 王陽明:養浩然正氣,立君子威風,才能久立於天地之間
    王陽明的心學理論之中,致良知是核心其核心內容,而致良知的本質就是養浩然正氣。一個有一股浩然正氣的人,才能長久立於天地之間。必須在身心上有了驗證之後,真正的體會到了這件事情,才算是無善無養,養浩然正氣才算成功。什麼叫做浩然正氣呢?
  • 王陽明:養浩然正氣,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
    王陽明的的心學當中,致良知是核心,致良知的核心,又是養一身正氣。男子漢大丈夫必須有,一股浩然正氣,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必須在身心上有了驗證之後,真正的體會到了這件事情,才算是無善無養,吾浩然之氣的成功。
  • 王陽明:養浩然正氣,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
    王陽明的的心學當中,致良知是核心,致良知的核心,又是養一身正氣。男子漢大丈夫必須有,一股浩然正氣,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必須在身心上有了驗證之後,真正的體會到了這件事情,才算是無善無養,吾浩然之氣的成功。
  • 王陽明說「養一身浩然正氣」,與君共勉
    也有說這句話來自《孟子》,現在暫時姑且不管它來自於哪裡了,我首次看到是在王陽明的書籍裡,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浩然正氣是長年累月形成的,而不是一時的正義行為就能得到的。那什麼是浩然正氣?我認為就是天地間的清流之氣,是一種向上的清揚之氣,至剛含柔,無色無味,透明,讓人聞之,頭腦身心愉悅。它是昂揚的正氣,是以胸懷天下為己任,擔當道義,無所畏懼的氣魄,大丈夫坦坦蕩蕩立於天地間的之氣。
  • 王陽明:養一身浩然正氣
    我們應當學習王陽明,講究方圓之道,既養錚錚鐵骨的一身正氣,處世有底線,為人講原則;又取謙謙如玉的圓融為人,包容四方。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間遊刃有餘。 2、 養一身浩然正氣 須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義所生者」,勝得容易,便是大賢。
  • 養天地浩然之正氣!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上面這段話,孟子對於正氣的解釋是這樣的:這難以說得明白。那浩然之氣,最宏大最剛強,用正義去培養它而不用邪惡去傷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滿天地之間無所不在。
  • 做人有正氣,心中有底氣!做人,要養一身浩然正氣(深度好文)
    首先,便是至強至剛、不容邪佞的昂揚正氣,然後是勇於負責、敢於擔當的勇氣,最後是君子坦蕩蕩、挺立於天地間的光明磊落之氣。浩然正氣正是由這三者構成,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浩然正氣是一個人的精神「脊梁」,是做人的最大底氣,是抵禦邪氣歪風的天然「屏障」。
  • 什麼是浩然正氣?怎樣才能養成浩然正氣?
    公孫丑又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孟子說:「這很難描述清楚。如果大致去說的話,它是充滿在天地之間,一種十分浩大、十分剛強的氣」(原文:「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這裡的「浩然」,指正大剛正的樣子。「浩然之氣」用來形容一種剛正之氣,就是人間正氣,是大義大德造就的正氣。
  • 如何培養孩子的浩然正氣?
    養心可分為兩個階段 : 低級階段 , 「養心莫善於寡慾」, 即減少物質欲望 ; 高級階段則是養「浩然之氣」。什麼是「浩然之氣」他說:「難言也。其為氣也 , 至大至剛 ,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 , 配義與道,無是,餒矣。
  • 向孟子和王陽明學習如何培養人生浩然正氣,獲得縱橫自在人生
    而從黑暗中回到光明的世界,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找回我們本有卻已被磨滅殆盡的浩然正氣。什麼是浩然正氣?字面的解釋,浩然正氣,就是正大剛直的氣勢。浩然正氣四個字,早期源自《孟子·公孫丑》,孟子認為自己最重要的是「我知言,善養我浩然之氣也」。
  • 儒家養正氣
    要想做到這兩點,就需要心有正氣。 何為正氣? 文天祥《正氣歌》中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正氣於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間的至大至剛之氣;於人,正氣便是光明正大、剛正不屈之氣。
  • 養浩然正氣得天佑,感通的地方多大,立足的天地就有多大
    養浩然之氣,就是養自己的氣場。氣場,就是吸引萬事萬物的能量場。浩然之氣,是天地群生的正氣,正氣是生命的根,生命的魂。一切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能平等善待遇見的一切眾生,甚至能夠舍自己護佑它們,就是養浩然之氣,可以感通天地萬物,自然會得到神聖力量的庇佑。
  • 秦勇教授:養浩然正氣,研萬古絕學——閒談治學 | 治學大家談
    在治學方面,我的理念是:養浩然正氣,研萬古絕學。人立於天地之間,應該有一種浩然正氣。什麼是浩然正氣呢?浩氣本無形,自生天地中;為人多道義,凡人亦英雄。我們看東漢名將馬援說「馬革裹屍還」的時候是一種浩然正氣,嶽飛「精忠報國」是一種浩然正氣,魯迅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時候是一種浩然正氣,毛主席講「為人民服務」的治國理念更有一種立於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李文亮醫生在疫情前期勇敢發聲也是一種浩然正氣。怎麼才能有浩然正氣呢?
  • 修身養性,養一腔浩然正氣
    孟子首先說明只是愛好養氣修心之道,卻不能專一修養,如此的話只能說是了解這一善;只有這種修養真的對身心造成了影響,方能生起正信,也就是有所證明;再進一步「充實之謂美」直到「聖而不可知之謂神」,才能稱得上對「浩然之氣」有一定的修養。
  • 什麼是浩然正氣?怎樣才能養成浩然正氣?
    公孫丑又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孟子說:「這很難描述清楚。如果大致去說的話,它是充滿在天地之間,一種十分浩大、十分剛強的氣」(原文:「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這裡的「浩然」,指正大剛正的樣子。「浩然之氣」用來形容一種剛正之氣,就是人間正氣,是大義大德造就的正氣。
  • 山東:「儒家養正氣」的發源地
    如果要想做到這兩點,我想就應該做到心有正氣。1、何為正氣?文天祥在《正氣歌》中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文子·符言》中寫道:「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內便於性,外合於義,循理而動,不系於物者,正氣也。」
  • 中國人的最高境界是養浩然之氣!浩然之氣如何才能練成?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
  • 何為浩然之氣?充斥於天地之間的至大至剛的道德集義!
    公孫丑:「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
  • 《正氣歌》:心氣一元,宇宙生命的本源,在上曰正氣,於人曰浩然
    何謂「浩然之氣」?孟子云:「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有史以來,對於《孟子》的浩然之氣,解釋的最好的,了解得最為深刻的,在行為上表現得最徹底的,當屬文天祥!《正氣歌》一開頭便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這個「雜」字就是「叢」的意思。古人學問著作都有所根據,這裡「雜」字是由《易經》的觀念變化而來,《易經》認為宇宙萬有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錯綜複雜並不是說它亂,而是說條理很嚴謹,彼此之間都有層層的關聯。
  • 正氣論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正  氣  論作者 張和剛正氣者,乃天地浩然之氣也。或問曰:「何謂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嗚呼,孟子浩然之氣,其皆養諸於此乎!觀乎今之天下,正氣衰而邪氣盛,其病也久矣;觀乎今之眾生,正氣墜而戾氣盛,其病也亦久矣。正氣之不足,人之何以為人;正氣之不足,天下之何以為天下。故智者知過而改之,不肖者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