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瓷器的故鄉,早在3000多年前,由陶器演變發展而來的原始瓷器就在我們祖先手中出現,至宋代時,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等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各種美輪美奐的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世界各地,並作為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綿延千年的「青瓷時代」
「青瓷時代」主要是從戰國到元代。這個期間主要的瓷器都是青綠色的,分布的地區也很廣,不同區域生產的「青瓷」各有其地方特徵,但大致可分「南方青瓷」和「北方青瓷」兩個系統。這兩個系統的區別大約產生在漢末魏晉時代,
其中,三國時代出現的「南方青瓷」呈現青白色,已經脫離了「原始青瓷」的階段,到了唐代,「南方青瓷」進一步發展。當時,紹興一帶的「越窯」能夠燒制一種「秘色瓷」,胎質輕薄,光澤純粹,被世人形容為「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北方青瓷」發展相對滯後,但到了五代時有了長足的發展。據說位於今河南鄭州的「柴窯」出產的青瓷被譽為「青如天,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還有河南禹州的「鈞窯」,更是開始了從「青瓷」發展到「彩瓷」的一種過渡,當時民間盛傳「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色彩斑斕的「彩瓷時代」
「彩瓷時代」主要指的是明、清時代,各種釉色興起,爭妍鬥麗,瓷的顏色多而複雜。其實,早在唐代已有各種顏色的瓷器,當時極為流行的黃、褐、綠等三色釉的陶瓷器,一般稱作「唐三彩」。還有宋代十分流行的白瓷,實際也是「彩瓷」的一種。
但明、清時代的彩瓷進入了純瓷階段,已經完全脫離了半瓷半陶的階段,其瓷質的細膩,釉色的精美多樣,都是過去的青瓷所不能比擬的。此時,全國瓷業已經大都集中於景德鎮。景德鎮原名新平,後改為昌南鎮,到了宋代景德年間(1004—1007),這裡成為南方白瓷的主要燒制地區。
由於為宮廷燒制的瓷器皆署以「景德年制」字樣,口耳相傳,這裡也就被人稱為景德鎮。明、清時代,景德鎮的瓷窯分官窯和私窯兩種。私窯完全是商品生產,而官窯生產宮廷用瓷,其中以明代的「宣德窯」和「成化窯」最負盛名。其中,當今收藏界備受寵愛的明青花就出自「宣德窯」。
中國瓷器受到世界推崇
「彩瓷」發展的鼎盛時期是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西方文化的傳入,製作技術有更大提高,已經形成造型、雕塑、繪畫、色釉等綜合裝飾,著名的「琺瑯彩」就是琺瑯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中國瓷器上淋漓盡致發揮的產物,也是當時世界的傑出成就。
作為世界上陶瓷出口最早的國家,我國陶瓷在唐代就以新興商品進入國際市場,東銷日本,西銷印度、波斯和埃及。元代馬可波羅在遊記中說:「此種陶器,真世界最佳者」。明代,官窯生產的陶瓷有相當一部分被賞賜給外國來朝貢的使節。鄭和七下西洋之後,瓷器更是大量輸出,遠銷阿拉伯諸國。
隨著海上新航線的開闢和航海業的發達,西班牙人首先開始把中國陶瓷大量販運到歐美各國,隨後荷蘭、英國先後取代,據說瓷器輸入歐洲之初,都被視作珍寶,僅限於官廷貴族享用和收藏,價值與同重量的黃金相等,且有供不應求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