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是真愛,轉發是真愛粉
(全文1000字,閱讀僅需3分鐘)
我國自古有吃河豚的習俗,但由於經常有人中毒死亡,因此幾十年來一直禁止生產經營鮮活河豚。(江蘇等地有不少養殖河豚一直在偷偷銷售)
最近農業部和食藥總局聯合發文,有條件的放開養殖河豚的加工經營!
為什麼只放開養殖河豚?為什麼只能加工經營紅鰭東方魨和暗紋東方魨?
【為什麼民間說「拼死吃河豚」】
「拼死吃河豚」其實是有道理的,不過這主要指野生河豚。在沒有人工養殖之前,吃河豚確實有風險。
蘇東坡有詩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河豚生活在大海中,但產卵繁殖是在淡水。
蘇東坡的詩描寫的是早春3-5月,此時河豚卵巢發育成熟,因此要從海裡洄遊到河湖中產卵。
而此時,雌性河豚的卵巢和肝臟正是毒性最大的時候。
【作死的感覺】
河豚不同部位的毒性不同,從大到小大致是卵巢(精巢)、肝臟、血液、眼睛、皮膚、肌肉。
在一般烹飪條件下,河豚毒素比較穩定,不易破壞。
在日本,廚師需要專門的培訓才可以做河豚菜,而且必須小心的去掉有毒的部位。
但其實河豚毒素輕微中毒時,四肢鬆軟,感覺飄飄然,有一種類似吸毒後的欣快感且不會成癮。
所以資深河豚食客其實就是衝著毒素去的,不過毒素劑量並不容易控制,每年日本有數十人因此喪命。
比如日本曾有一位明星吃了四份河豚肝臟後中毒身亡。
在中國,沿海漁民偶爾也會捕獲野生河豚,有些人覺得自己會識別有毒魚種,冒險嘗試,常有中毒和死亡。
其實,野生河豚的毒性受很多因素影響,且外觀識別很容易出錯,你真不知道哪條能要人命。
【為什麼養殖河豚幾乎無毒?】
中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河豚魚的人工繁育和飼養,以暗紋東方魨、紅鰭東方魨為主。
野生河豚最主要的毒化途徑來自生物富集,是藻類產生毒素,由小魚、小蝦、貝類富集起來,再被河豚進一步富集的。
因此只要控制河豚的食物就可以切斷這一來源,比如使用人工配製的飼料。
野生河豚第二個毒化途徑是體內產毒素的微生物,這個要控制相對難一些,因為不可能在無菌環境下飼養河豚。
解決辦法其實是生物防治,投放一些正常菌群或有益菌群,使之成為優勢菌群,排斥那些可能產毒的微生物。
控制河豚毒素的其他關鍵包括魚種、魚體大小、收穫季節等。
總體而言,經過多年實踐,暗紋東方魨和紅鰭東方魨的養殖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毒素幾乎就沒有了。
吃養殖河豚幾乎不可能中毒,也就不存在「拼死」一說。
【魚乾片要小心】
野生河豚容易帶毒,不允許鮮食鮮售。
漁民捕撈上來以後覺得扔掉可惜,於是就掐頭去尾扒皮抽筋,曬成魚乾。
有些地方是把魚乾買回去蒸著吃,還有一些會被食品廠收去加工成魚乾片。
需要提醒的是,一包魚乾片可以有好幾片,每一片都可能來自不同的魚,你也根本看不出來是什麼魚。
如果混入的河豚魚乾片恰好是有毒的,人吃了就會中毒。
之前曾經有在福建打工的四川農民工,春節回家時買了當地散裝魚乾片回家,結果導致多人中毒死亡。
還出現過同吃一包魚乾片,有的人中毒,有的人沒事的情況。
雖然這種概率不大,但小心行得萬年船啊。
從以往經驗來看,吃有毒的河豚魚乾導致死亡的,一般要吃1兩以上,因此魚乾片一次不要吃太多喲。
----
上期調查反饋:
90%的讀者認為葡萄用避孕藥不太可信。
80%的讀者認為黃瓜用避孕藥不太可信。
60%的讀者認為鱔魚螃蟹用避孕藥不太可信。
80%的讀者認為避孕藥用於農業生產不太可信。
30%的讀者曾經擔心無籽水果的安全性,20%的讀者依然擔心。
50%的讀者對PGR持正面態度,13%持負面態度。
30%的讀者更傾向於選擇有籽的水果。
負面爆料的15%讀者的消費行為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91%的讀者給文章打4分以上,謝謝大家。
--
本期小調查:
結果下期公布,敬請期待!
通俗易懂接地氣,風趣幽默無節操
個人觀點,文責自負
歡迎吐槽,歡迎投稿
識別二維碼立即關注本號!
===================
歡迎轉載到朋友圈!
自媒體轉載請標註以下信息!
新浪微博:鍾大廚在江湖
微信訂閱:foodsafety119(食品那些事兒)
頭條號:吃貨的江湖秘籍
禁止轉載平臺:UC瀏覽器、獵豹瀏覽器、一點資訊、天天快報,違者承擔法律責任。
工作聯繫請加微信:56972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