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珍稀資源 傳承優良種質 - 山西新聞網

2020-12-17 山西新聞網

閱讀提示

種業是農業的「晶片」。種質資源事關糧食安全、生物安全、國家戰略安全。我省在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中,挖掘出一批古、珍、特、優地方品種,搶救性收集了一批珍稀、瀕危野生種質資源,為我省發展優勢產業注入「源頭」動力。

記錄了生物物種多樣性

今年5月,我省正式啟動、全力推動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從此次普查結果看,我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仍保持豐富的多樣性與分布。特別是在太行山、呂梁山地區,種質資源豐富的多樣性特徵表現明顯。

幾個月的普查,初步摸清了我省小麥、玉米、薯類、豆類、油料、蔬菜、果樹等地方老品種及引進栽培種的種質狀況、品名、主要特性及演變情況。同時,收集到一大批塵封已久的有關當地種質資源的珍貴資料和歷史數據。

10月27日-28日,太原市種子管理站許福民站長和陽曲縣種質資源普查二組對陽曲縣西凌井鄉、北小店鄉、泥屯鎮、侯村鄉4個鄉鎮進行普查徵集「回頭看」,深入到岔上村、小崗頭村、六固村、嶺底村等地普查徵集,從農民手中徵集到種植多年的留存老品種。在北小店鄉六固村收集到種植歷史達30年的甜面南瓜,澱粉含量高,當地村民每年自留種,食用口感佳。在泥屯鎮龍泉村一位89歲高齡的村民家中,看到了延續種植60多年的黑冠軍菸葉,該品種莖高1.3米,是非常古老的品種,具有重要的利用價值。

晉中市普查隊員先後深入太谷區胡村鎮、範村鎮、小白鄉、侯城鄉、陽邑鄉的13個村採集種質資源,完成了46份種質資源的採集。其間,見證了大佛山天寧寺500餘年的老檳子樹、孔祥熙宅院100餘年的枸杞樹,搜集到了紅土豆、太谷北陽長山藥、桑梓大蒜、土河大蔥、壺瓶棗、龍門檳子等多個極具老味道的本土品種。

在全面科學普查的基礎上,截至11月16日,全省共收集種質資源5738份。其中,有100年種植歷史的老白芝麻、200年樹齡的公母軟棗樹、300年樹齡的流蘇茶樹、500年歷史的早熟官灘棗樹以及1000年樹齡的酸棗樹、銀杏樹、翅果油樹……

展現了豐富多彩的種質資源

在這次普查行動中,我省收集獲得了一大批優異的種質資源。對其中種質資源豐富的縣進行系統調查與搶救性收集,既掌握了當地作物種植歷史、品種更替,以及重要作物野生近緣植物種類、分布和瀕危狀況等信息,又收集了一批古老地方品種、重要作物野生近緣種、珍稀瀕危野生植物資源,普查與收集的針對性、科學性明顯提高。

翼城縣中衛鄉1000年樹齡的翅果油樹種質資源,屬國家二級瀕危保護植物,在翼城縣天然分布面積最大。翅果油樹不僅有抗寒、耐旱、耐貧瘠、根系固氮、保水等特性,更是綠化荒山荒坡、改良土壤的優良種質資源。在翼城縣姚家村翅果油省級自然保護區基地和武子官莊鳳嶺山合作社,普查組成員看到了野生翅果油樹生長狀況和分布區域,詳細了解野生翅果油樹和特色種質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並為翅果系列產品的品牌建設和市場銷路提出建議。普查隊員還在和順縣牛川鄉最偏僻的呂家溝村搜尋到了難得一見的套瓜種質。

在侯馬市新田鄉宋郭村發現的葫蘆棗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樹齡最長的葫蘆棗樹,專家組初步認定該地及周邊區域是葫蘆棗品種的發源地。該品種不僅果形美觀亮麗,而且食用口感清甜可口,是不可多得的既具有觀賞價值,而且鮮食品質優異的稀有棗樹種質資源,對我省乃至我國的棗樹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普查隊員還在昔陽縣收集到了芫荽、黑米谷、小葉煙、蘇子、南豆等種質;在壽陽縣收集到了懶漢瓜、紫蘇、瓠瓜、菸草等種質;在榆社縣收集到了大麻、豇豆、紫紅芸豆、小麻、紅玉米、荊條黑豆等種質……

山西農谷生物科技研究院承接榆次區、太谷區、祁縣、平遙、介休及靈石6個縣、市(區)的普查任務,研究院院長、山西農大教授、著名穀子專家郭平毅表示:「古老的種質資源是歷史的傳承者,被發掘出來的珍貴地方種質資源各具特色、品質優良,將在地方產業發展、科研育種領域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中擔當重要角色。」

增強了種質資源保護意識

種質資源普查細緻而嚴密。要想收集到稀有種質資源,必須要深入農戶家中,在一些農戶看來並不是什麼稀罕物的老品種,恰恰是普查隊所要徵集的寶貝。左權縣山大溝深,普查隊幾經周折,在一戶老農家裡收集到了畝產2000公斤、口感好、耐儲運的「百年」農家白蘿蔔籽,大家興奮不已。平順縣山高林密,普查隊員深入鄉村農戶、田頭野地、深山老林開展收集工作,儘量做到全覆蓋、細辨別、應收盡收。

山西農業大學研究生普查隊每到一個鄉鎮,都要邀請鄉村幹部、種地把式召開座談會,認真了解當地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情況。農戶院落、田間地頭往返奔走,不錯過任何一個機會,不遺漏任何一個「老、奇、特、抗、耐、優」品種。拍照、記錄、取樣、保存……每一個「規定動作」大家都做得一絲不苟,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收集搶救性資源599份。普查隊隊員、山西農大農學院2018級研究生程鵬飛感慨萬千:「作為學農人,我們不僅要做科研,更應該深入農村普及農業知識,對於收集種質資源,我們需要的是一份熱誠、一份堅持、一份傳承的心。」

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處長嶽繼和表示,下一步,到2025年,圍繞作物、畜禽、水產和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要編制山西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發展規劃,完成農業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工程、農業種質資源創製與應用工程、農業種質資源優異基因挖掘工程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立山西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大數據平臺,建立我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政策支撐體系,全面實現「1411」戰略目標。

本報記者王秀娟

(責編:陰小斌、郗濤)

相關焦點

  • 發現珍稀資源 傳承優良種質
    種質資源事關糧食安全、生物安全、國家戰略安全。我省在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中,挖掘出一批古、珍、特、優地方品種,搶救性收集了一批珍稀、瀕危野生種質資源,為我省發展優勢產業注入「源頭」動力。 在侯馬市新田鄉宋郭村發現的葫蘆棗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樹齡最長的葫蘆棗樹,專家組初步認定該地及周邊區域是葫蘆棗品種的發源地。該品種不僅果形美觀亮麗,而且食用口感清甜可口,是不可多得的既具有觀賞價值,而且鮮食品質優異的稀有棗樹種質資源,對我省乃至我國的棗樹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 江蘇優異種質資源打造珍稀魚類長壽園
    ■動態播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馬一杏)「由於受長江生態環境惡化、水利工程建設、漁業資源過度開發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長江珍稀魚類資源日趨枯竭,形勢十分嚴峻。」近日,中洋集團副總經理郭正龍在江蘇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臺2015年庫圃工作會議暨長江珍稀魚類種質資源展示會上介紹道,「沒有了魚種就沒有了繁育,也更沒有了優質魚類的可持續發展,長江珍稀魚類種質資源的保護迫在眉睫。」2004年,江蘇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臺啟動,藉助先進的基因重組與選擇技術,力圖改變農作物、水產、林木、家養動物四大類種質資源分散保存、管理混亂的局面。
  • 今日特稿:武漢東湖梅園入列國家梅花種質資源庫榜單
    今日特稿:武漢東湖梅園入列國家梅花種質資源庫榜單中國花木園林快訊 記者柏斌報導 日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第二批33個國家花卉種質資源庫名單,湖北省武漢市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磨山管理處國家梅花種質資源庫榜上有名。
  • 珍稀瀕危植物——日本莢蒾首次在浙江舟山發現
    國家林業局政府網6月9日訊近日,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野生植物調查組赴舟山普陀區開展第二次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在東極鎮東福山島發現了珍稀瀕危植物——日本莢蒾(Viburnum japonicum)。
  • 紅安縣林業局舉行鄉土樹種楓香優良種質與栽培暨天台山林場杉木...
    11月26日,湖北省林科院鄉土樹種楓香優良種質栽培與天台山杉木碳匯造林示範培訓在紅安縣舉行。省林科院、荊門、荊州、鹹寧的林業科技人員和紅安縣從事林業工作的幹部和職工近100人參加了此次培訓。紅安縣林業局局長吳瀏海為培訓會致開幕詞,湖北省林科院副院長黃髮新發表講話。
  • 中國已收集逾300份油桐種質資源
    資料圖片 新華社長沙12月24日電(記者張玉潔、席敏)記者近日從湘西自治州油桐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獲悉,該資源庫作為中國面積最大、品系最多的油桐種質資源庫,截至目前,已收集了317份油桐種質資源,進一步擴充了油桐種質資源庫。 「我們資源庫中收集的油桐種質資源是目前全國最全的。」
  • 保存量世界第二,關係口腹之慾和國家地位,種質資源你懂嗎?
    這些珍貴的資源往往蘊藏於一粒小小的種子之中。不要小看它,一個品種也許就是一個地方的支柱產業。野生黑枸杞、老虎姜、布甲野生茶、野生黃芪……這些市場上走俏的原生態珍稀佳品正是家鄉常見的「野果」,越來越多的貧困山區將這些「土特產」作為了地方的支柱產業,雖然地處偏僻、資源匱乏,但這些珍稀的種質資源便是他們生活的物質保障,也是大自然最珍貴的饋贈。
  • 中國櫻花種質資源及櫻花歷史文化
    中國是世界園林之母,櫻花野生資源豐富、適應性強,中國西南部高山地區更是櫻屬植物的現代分布中心,但其開發利用尚處於萌芽階段。除了「鐘花櫻」等個別種質資源有規模化繁育外,「迎春櫻」、「尾葉櫻」、「野生早櫻」、「華中櫻」等許多應用價值極高的資源尚未得到有效開發。各地若能挖掘當地優勢資源,選育有競爭力的優良種質將極大地推動櫻花苗木的供給側改革和櫻花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並形成中國櫻花特色。
  •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為植物建造「諾亞方舟」
    遵循這一標準,國家一、二級珍稀瀕危植物如喜馬拉雅紅豆杉,中國特有的珙桐、滇桐等被優先保存。 截至2014年底,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已收集保存各類種質資源20955種,169281份(株),其中野生植物種子8855種,佔我國野生植物物種的30%。
  • 海南收集保存熱帶作物種質資源4.7萬份 保存量處世界領先水平
    海南種業發展按下「快進鍵」海南日報訊(記者傅人意 實習生王偉君)海南日報記者從日前舉行的全省種子站工作會議獲悉,我省近年強力推進種質資源收集與保護、品種選育及示範推廣、種子監管職責落實等工作,海南種業發展按下了「快進鍵」。
  • 守護「華中藥庫」之源 探訪湖北首個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
    工作人員從數千粒種子中精挑細選,留下顆粒飽滿、新鮮、有光澤、沒有病蟲害的優良種子,然後乾燥、包裝、編碼,再經過緩衝車間存入低溫庫。這是今年入庫的第1810份種子。這些白朮種,將在此開始幾十年的沉睡之旅。
  • 太原市林業科學研究所選育柳樹優良品種工作小記
    大家認為,山西本地的古柳樹能存在幾千年、幾百年,說明適合山西本地氣候環境,可以長期生長。為此,大家決定,從山西省內現有的柳樹古樹入手,進行優良單株育苗培養。為此,太原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工作人員決定收集山西省所有柳樹的種質資源,希望能夠選育出生長迅速、適生範圍廣的柳樹來替代當時的主栽品種漳河柳。
  • 【理論】加強甘肅道地中藥資源保護利用
    一、建立道地中藥材資源保護區與撫育區  建議分別在甘肅省四大自然藥材生態區有針對性地建立道地中藥材資源保護區與撫育區。設立專項經費,在甘肅已建成的各級自然保護區內,增加針對珍稀瀕危中藥材資源的保護功能。
  • 成都市完成邛崍市林木種質資源普查驗收
    12月8日,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邀請省、市有關專家組成評審組,對邛崍市林木種質資源普查工作進行評審驗收。 評審專家組由省林業和草原局、省自然科學研究院、成都市理工大學、省林科院等單位專家組成,省種質資源普查首席專家周立江擔任專家組組長。
  •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種子採集員:我為你翻山越嶺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   核心閱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也是亞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藏機構。經過十餘年建設,這裡保存的野生植物種子已突破萬種。該庫按照國際標準,對我國重要野生生物種質資源進行了搶救性採集和保藏,重點收集、保存珍稀瀕危物種、中國特有物種和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野生物種。
  • 先天環境 後天保護 造就了焦崗湖芡實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的美譽
    採訪中,焦崗湖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副主任謝士峰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從今年1月1日起,全省44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長江幹流安徽段及其重要支流,暫定禁漁期10年,而焦崗湖芡實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也位列其中。
  • 江華:香草源發現罕見珍稀植物水晶蘭
    紅網時刻4月29日訊(江華融媒記者 藍玉春 黃春華)近日,在江華瑤族自治縣香草源的大山裡,農戶發現了多株罕見珍稀植物——水晶蘭。水晶蘭是稀少珍貴的野生觀賞花卉種質資源,常分布於天然植被保存完好,冷涼潮溼,多腐殖質的特殊環境,香草源森林蓊鬱,植被豐富,生態良好,為水晶蘭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一株株十多釐米高的水晶蘭簇擁生長在腐葉之上,根莖直立不分枝,全身晶瑩剔透,白色半透明鱗片,如一層薄如蟬翼的紗包裹在潔白的莖上。
  • 山東披露珍稀瀕危樹種家底 泰山花楸僅剩一株
    山東省地處暖溫帶區域,自然條件複雜、野生林木種質資源豐富,有許多重要的珍稀瀕危樹種種質資源。山東省林業廳副廳長亓文輝介紹,全省珍稀瀕危樹種資源多達77種,佔全部野生林木種質資源的20.5%。山東375種野生樹種資源受到人為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資源量呈銳減趨勢,分布破碎化嚴重,生存空間狹窄,部分已近瀕危和滅絕的境地。
  • 廣西啟動「動物諾亞方舟」計劃 建立種質基因庫
    2009年06月02日 08:46 來源: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 作者:陸月玲 編輯:蘇熹
  • 靈石發現珍稀瀕危褐花杓蘭,山西還有這些瀕危植物
    近日,晉中靈石太嶽山主峰牛角鞍發現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蘭科植物、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褐花杓蘭。這是首次發現褐花杓蘭在其模式產地四川、雲南之外的新分布,也為太嶽山蘭科植物增添了一個新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