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育苗新技術
[科屬]杜鵑花科、 杜鵑屬
[產地分布]
杜鵑花分布非常廣泛,北半球大部分地方都有分布,南半球分布於東南亞和北澳大利亞。全世界的杜鵑花約有900種,中國是杜鵑花分布最多的國家,有530 餘種。中國的杜鵑主要產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生於海拔500~ 1200 米(最高可達3000 米)的山地疏灌叢或松林下,為中國中南及西南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
[形態特徵]
別名映山紅、山石榴等。落葉或半常綠灌木,高2-7 米;分枝一般多而纖細,但也有罕見粗壯的分枝。葉革質,常集生枝端,卵形、橢圓狀卵形或倒卵形或倒卵形至倒披針形,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白色。花2-6生枝頂;花冠闊漏鬥形,玫瑰色、鮮紅色或暗紅色,裂片 5,倒卵形,上部裂片具深紅色斑點。蒴果卵球形。花期4-5月,高海拔地區7-8月開花;果期6-8月。
[生長習性]
杜鵑花種類多,習性差異大,喜涼爽、溼潤氣候,酷熱乾燥。要求富含腐殖質、疏鬆、pH值在5.5- 6.5 之間的酸性土壤。部分種及園藝品種的適應性較強,耐乾旱、瘠薄,土壤pH值在7-8 之間也能生長。但在黏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長不良。杜鵑花對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曬。杜鵑花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 20℃,氣溫超過30℃或低於5℃則生長停滯。
[園林用途]
杜鵑花花色絢麗,是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多叢植、 群植,主要用於園林景觀、城市綠化、庭院綠化。
[品種分類]
杜鵑花品種繁多,多同物異名或同名異物。由於來源複雜,在中國尚無統一的分類標準,常用的分類方法有以下4種:
1.按花色分
杜鵑品種可分為紅色系、紫色系、黃色系、白色系、複色系及其他等系列。
2.按花期分
杜鵑品種可分春鵑、春夏鵑、夏鵑和西鵑。春天開花的品種稱為春鵑,春鵑又分為大葉大花和小葉小花兩種;6月開花的稱為夏鵑;介於春鵑和夏鵑花期之間的稱為春夏鵑;而將從西方傳人的單獨列為一類稱為西洋鵑,簡稱西鵑。
3.按花型分
該分類方法主要針對西鵑,以花型為主,結合花色、葉片等形態特徵,將西鵑品種分成10個系列,即紫鳳朝陽系、芙蓉系(四海波系)、珊瑚系、五寶系、王冠系、冷天銀系(仙女舞系)、紫士布系(紫霞迎曉系)、錦系、火焰系及其他品系。
4.按綜合性狀分
根據產地來源、親緣關係、形態習性和觀賞特徵,進行逐級篩選,先分成東鵑、毛鵑、西鵑、夏鵑 4個類型,然後再將每個類型劃分為幾個組群,最後從組群中分離出各個品種,如西鵑類可分為光葉組、尖葉組、扭葉組、狹葉組、闊葉組等 5個組。
[繁殖方法]
1.播種繁殖
播種,常綠杜鵑類最好隨採隨播,落葉杜鵑亦可將種子貯藏至翌年春播。杜鵑花種子很小,播種後覆土一定要薄,然後覆草,氣溫15- 20℃時,約20天出苗。
2.扦插繁殖
一般於5-6月間選當年生半木質化枝條作插穗,插入插穗長的1/3~1/2,插後澆透水,設棚遮陰,在溫度25℃左右的條件下,'個月即可生根。生根較慢,需60-70天。
3.嫁接繁殖
西鵑繁殖採用嫁接較多,常用劈接法,嫁接時間不受限制,砧木多用二年生毛鵑,成活率達90%以上。
[栽培管理]
長江以南地區以地栽為主,宜選在通風、半陰的地方,土壤要求疏鬆、肥沃,含豐富的腐殖質,以酸性砂質壤土為宜,並且不宜積水,否則不利於杜鵑花正常生長。
杜鵑花喜肥但怕濃肥。一般人糞尿不適用,適宜追施礬肥水。杜鵑花的施肥還要根據不同的生長時期來進行,3-5月,為促使枝葉及花蕾生長,每周施肥1次。6-8月是盛夏季節,杜鵑花生長漸趨緩慢而處於半休眠狀態,過多的肥料不僅會使老葉脫落、新葉發黃,而且容易遭到病蟲的危害,故應停止施肥。9月下旬天氣逐漸轉涼,杜鵑花進入秋季生長階段,應每隔10天施1次20%~30%的含磷液肥,可促使植株花芽生長。一般10月份以後,秋季生長基本停止,就不再施肥。另外,澆水或施肥用水要注意,應酸化處理(加硫酸亞鐵或食醋),pH值達到 6左右時再使用。
楠木育苗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