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過元旦,家家戶戶又要開始準備採買年貨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買年貨需要在固定的日子跑老遠的路去趕集。集市上,吃的、穿的、用的一應俱全,人山人海的景象如同過年一般熱鬧。
京郊趕集似過年
趕集是京郊的傳統。京郊集市各具特色,有大有小,其中不乏具有百年歷史的老集。京北最大的集市——靠山集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農曆逢二、逢七開集,周邊幾十公裡外的村民都匯聚而來,集市上山貨、乾果、小吃、特產、水產、服裝等一應俱全,一次購買的貨物可以用一周到半個月。而房山的長溝大集也有500年的歷史,當地老人說,舊時房山鄉下沒有商店,一個村子有一兩個小鋪賣些油鹽醬醋,大部分東西都靠去集上買賣,趕集可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2016年1月19日《北京日報》8版,《百裡趕集尋找老「年味兒」》)
上世紀80年代,大興農民在集市上買東西。葉用才/攝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社會購買力提高,人們對日用生活品的需求日益增長。為此,國家要求商業部門積極組織和指導農村集市貿易,活躍農村經濟。在這個大政策下,農村集市逐漸繁榮。
1962年1月6日,《北京日報》3版
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北京人回憶,農村集市通常是定期舉辦,每次趕集,就像過年一般熱鬧。本報1962年1月6日3版刊發的時調《爺兒倆趕集》有這樣生動的描述:爺兒倆進集看不暇,人山人海,鬧鬧喳喳,東街是貿易棧,門口掛牌價,西街是供銷社,百貨樣兒雜,小夥買年畫,姑娘選花襪,老婆兒辦年貨……不難看出,當時的集市十分紅火,吃的、穿的、用的,賣什麼的都有。
1963年2月15日,《北京日報》2版
為了方便人們購買和修理用品,各郊區縣組織手工業者趕集,活躍物資交流。據本報1963年2月15日2版《平谷組織手工業者趕集》報導,當時平谷曾分片組織分散在農村的手工業者在城關、峪口、靠山集等五大集鎮出售產品,承攬修理業務。之前農民要買能當小斧子用的名牌山鐮刀、獨樂河的山鎬等農具,得跑很遠的路。這些手工業者上集以後,農民可以任意挑選,如果需要特殊規格的,還可以在集上訂貨、集下取貨,方便多了。
1963年10月18日,《北京日報》2版
商業部門還根據農村實際需要積極調運日用工業品,源源不斷運往農村,再由各郊區供銷社通過農村集市等多種形式進行銷售。1963年,平谷縣供銷社的各個基層社成立了流動下鄉收售小組,9月的17天中,下鄉趕集80多次。(1963年10月18日《北京日報》2版,《工業品源源下鄉供應秋後旺季市場》)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曾經的大集功能逐漸被商場、超市和便利店所取代,但在京郊的一些山村裡,至今仍有一些集市定期開市,吸引著人們去體會趕集的味道。
集貿市場退路進店
由於歷史原因,集貿市場一度銷聲匿跡。改革開放後,城鄉集貿市場陸續出現。
1979年,首批31個集貿市場在8個區最先辦起來。只是當時雖然叫作「市場」,實際上就是圈一塊地,排兩行人,貨物往地上、筐內、車中一擺。紅橋市場便是其一。
1979年,紅火的北太平莊農貿市場一角。胡敦志/攝
早先,來自京郊的二三十個農民自發地聚集在法華寺街,開始賣一些蔬菜和雞蛋,這就是紅橋市場的雛形。幾個月後,攤販越聚越多,法華寺街容納不下了,於是移至不遠處的磁器口大街。不久,磁器口大街又攤滿為患,附近居民反映市場髒亂差、堵塞交通、噪音擾民。1980年,有關部門將其遷往天壇公園牆外便道。此後幾年,佔路為市的紅橋市場買賣越做越好,成了北京知名的「馬路市場」。(1995年1月29日《北京日報》1版,《紅橋紀事》)
1989年,紅橋集貿市場舉辦文明經商戶評比活動,52名個體戶當選。葉用才/攝
1985年,北京打破30多年一貫制的蔬菜產供銷僵化體系,敞開城門,歡迎郊區和外地菜農進京。集貿市場真正「熱」起來,地攤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牆邊、路邊、河邊」的一溜溜鐵皮簡易亭臺,經營範圍也從賣菜、修鞋等向商業、飲食、服務領域擴展。
1990年,借著「亞運會」的東風,北京的集貿市場開始升級。6000餘名個體戶,採取集資的方法,搬進了統一製作的商亭,這些商亭根據不同的消費對象各具特色——秀水街、三裡屯、甘家口、百萬莊用的是當時頗為氣派的鋁合金材質;前門正陽樓兩側是漂亮、鮮豔的木結構建築;而遍布街頭巷尾的則是擋風雨、帶門窗的鐵皮屋。與此同時,全市還有40處全封閉的售貨大廳,像朝陽區的東大橋市場就擁有一個3840平方米的大棚,採光足、空間大,服裝、百貨、水果、飲食、水產品分片銷售,儼然一個「超級市場」。(1992年2月8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集貿市場設施越「五代」》)
1992年2月8日,《北京日報》1版
1995年1月,紅橋市場大樓落成開業,700多名個體戶搬入新市場大樓,實現了「解放天壇壇牆,馬路攤販進店」。再往後,北京人趕集有了更多「高檔」去處。
1995年1月31日,《北京日報》2版
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集貿市場發展到945家,成為北京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之一,挑起了豐富首都「菜籃子」的重擔,在副食品供應方面發揮了「半壁江山」的作用。(1995年1月31日《北京日報》2版,《本市集貿市場達九百餘家》)
曇花一現的「仟村現象」
「雙休日哪裡去,仟村百貨趕集去……」不少北京人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一家名為「仟村百貨」的大商場「鼓樂聲混作一團,滾梯上下人頭攢動」,一派火熱場面。
1996年,一家名為「仟村百貨」的商場開業,各種促銷手段令人目不暇接,如同趕集一般。圖為女騎手們在商場門前穿梭表演摩託車隊形。程玉揚/攝
本報1996年6月7日2版《商界闖來個「愣小夥」——「仟村」趕集印象》記錄了當時的景象:前邊打著腰鼓,側面扭著秧歌;一進門,「青春少年是樣樣紅」的歌聲撞進耳朵,定睛一瞧,大廳正中,一位穿黃西服的男歌手正在引吭高歌,四周上下圍滿了聽眾。一時間,讓人鬧不清是進了商場還是進了娛樂場所。門外廣場上,有兒歌大賽,還有大轉盤搖獎。商品陳列十分混亂,賣鞋的櫃檯橫七豎八,鞋子攤得到處都是,好像是在「撮堆兒賣」;賣皮箱的地方,四五十個箱子排得黑壓壓一片,像車站的行李託運處,仿佛農村趕大集一般。
1996年6月7日,《北京日報》2版
商場開業近兩個月,日銷售額最高300多萬元,日平均200多萬元,在當時京城商家銷售普遍下降的背景下,顯得格外扎眼。一時間,「仟村現象」膾炙人口。
可惜,以「趕集」為號召一炮打紅的仟村百貨,其紅火場面只持續了短短幾個月。由於管理落後、定位不準等原因,兩年後,商場倒閉,這個曇花一現的都市大集也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北京人熱趕「外貿大集」
進入新世紀,趕集的檔次越來越高,「外貿大集」的舉辦更是吸引了眾多北京人。
據本報2009年3月9日6版《周末20萬人湧向「外貿大集」》記載,由市商務委主辦的首次「外貿大集」令金源燕莎MALL成了熱島,巨大的停車場基本沒有空車位,等著排隊進場的私家車一度幾乎排到了蘇州橋。而大集現場到處都是摩肩接踵的顧客,比一年一度的廟會還要熱鬧。
2009年3月9日,《北京日報》6版
早晨7時就從朝陽十裡堡出發來趕集的劉大姐原本只想湊個熱鬧,結果一到大集就被質優價廉的商品晃花了眼。大半天下來,她左手拎的、背上背的、身後拖著的、從大到小一共有六個箱包。再加上從其他攤位上買的塞到箱子裡的商品,劉大姐這趟趕集花了將近3000元。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還有不少「回頭客」。頭天購買了縫紉機的許女士,回家覺得用著順手,第二天又帶著小區裡的三五個鄰居重新「殺」回外貿大集。
2009年3月11日,《北京日報》4版
一周時間,「外貿大集」迎來消費者近30萬人次。原計劃舉辦6天的銷售活動,因為購銷雙方太過熱情,又臨時增加了1天。
首次「外貿大集」在一個月內共舉辦了四期。最初,「外貿大集」以北京企業為主,後來,山東、浙江、福建、黑龍江等省的外貿企業也陸續加入,總數達到118家。
2009年,市商務委舉辦的「外貿大集」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羅偉/攝
「外貿大集」舉辦期間,周邊商業受益匪淺。金源燕莎MALL三月份銷售環比增加了21%,緊臨的燕莎友誼商場銷售環比增加了28%,貴友商場銷售環比增加了25%。而周邊的餐飲店普遍客流增多,累計銷售增加近三成。
市商務委主辦的「外貿大集」結束後,人們對外貿商品的熱情依然高漲。後來,一些商業企業自行發起「外貿集市」,也受到了歡迎。
特色大集擺到家門口
近年來,各類大集不斷湧現,人們在家門口就能買到特色商品。
2011年,京郊商品大集在國瑞城開市,一位前去趕集的老先生在賣郎家園棗的展位前停下,看到小時候吃的棗倍感親切:「又脆又甜,郎家園棗可是咱老北京的東西啊!」這次商品大集匯集了10個郊區的7大類200餘種特色商品,不僅有蔬菜水果,板慄、蜂產品、綠色雜糧、土雞蛋、食用油等農副產品,果脯、驢打滾、年糕、冰糖葫蘆等特色休閒食品,北京黑豬肉、醬滷肉、冷切腸等肉製品,二鍋頭酒系列,還有景泰藍、玻璃製品、羽毛畫等工藝品和服裝服飾,受到市民熱捧。(2011年9月22日《北京日報》8版,《京郊特色商品大集開市》)
2011年9月22日,《北京日報》8版
高品質「洋貨」也加入到北京人的年貨購物車中。進口食品、日用品、生鮮品、保健品、化妝品……2017年「洋貨節」,有兩萬種海外「爆品」被引入京城。這些「洋貨」的價格走親民路線,比市場價格便宜25%以上。(2017年1月22日《北京日報》6版,《兩萬種海外商品進京趕集》)
2017年1月22日,《北京日報》6版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如今的北京市場商品豐富,線上線下購物便捷,趕集已成為一種懷舊體驗。
(原標題:溫故 | 熱熱鬧鬧趕大集)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賈曉燕
編輯 孟紫薇
流程編輯 u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