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郊熱熱鬧鬧趕大集 「仟村現象」因何曇花一現?

2021-01-08 京報網

一過元旦,家家戶戶又要開始準備採買年貨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買年貨需要在固定的日子跑老遠的路去趕集。集市上,吃的、穿的、用的一應俱全,人山人海的景象如同過年一般熱鬧。

京郊趕集似過年

趕集是京郊的傳統。京郊集市各具特色,有大有小,其中不乏具有百年歷史的老集。京北最大的集市——靠山集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農曆逢二、逢七開集,周邊幾十公裡外的村民都匯聚而來,集市上山貨、乾果、小吃、特產、水產、服裝等一應俱全,一次購買的貨物可以用一周到半個月。而房山的長溝大集也有500年的歷史,當地老人說,舊時房山鄉下沒有商店,一個村子有一兩個小鋪賣些油鹽醬醋,大部分東西都靠去集上買賣,趕集可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2016年1月19日《北京日報》8版,《百裡趕集尋找老「年味兒」》)

上世紀80年代,大興農民在集市上買東西。葉用才/攝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社會購買力提高,人們對日用生活品的需求日益增長。為此,國家要求商業部門積極組織和指導農村集市貿易,活躍農村經濟。在這個大政策下,農村集市逐漸繁榮。

1962年1月6日,《北京日報》3版

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北京人回憶,農村集市通常是定期舉辦,每次趕集,就像過年一般熱鬧。本報1962年1月6日3版刊發的時調《爺兒倆趕集》有這樣生動的描述:爺兒倆進集看不暇,人山人海,鬧鬧喳喳,東街是貿易棧,門口掛牌價,西街是供銷社,百貨樣兒雜,小夥買年畫,姑娘選花襪,老婆兒辦年貨……不難看出,當時的集市十分紅火,吃的、穿的、用的,賣什麼的都有。

1963年2月15日,《北京日報》2版

為了方便人們購買和修理用品,各郊區縣組織手工業者趕集,活躍物資交流。據本報1963年2月15日2版《平谷組織手工業者趕集》報導,當時平谷曾分片組織分散在農村的手工業者在城關、峪口、靠山集等五大集鎮出售產品,承攬修理業務。之前農民要買能當小斧子用的名牌山鐮刀、獨樂河的山鎬等農具,得跑很遠的路。這些手工業者上集以後,農民可以任意挑選,如果需要特殊規格的,還可以在集上訂貨、集下取貨,方便多了。

1963年10月18日,《北京日報》2版

商業部門還根據農村實際需要積極調運日用工業品,源源不斷運往農村,再由各郊區供銷社通過農村集市等多種形式進行銷售。1963年,平谷縣供銷社的各個基層社成立了流動下鄉收售小組,9月的17天中,下鄉趕集80多次。(1963年10月18日《北京日報》2版,《工業品源源下鄉供應秋後旺季市場》)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曾經的大集功能逐漸被商場、超市和便利店所取代,但在京郊的一些山村裡,至今仍有一些集市定期開市,吸引著人們去體會趕集的味道。

集貿市場退路進店

由於歷史原因,集貿市場一度銷聲匿跡。改革開放後,城鄉集貿市場陸續出現。

1979年,首批31個集貿市場在8個區最先辦起來。只是當時雖然叫作「市場」,實際上就是圈一塊地,排兩行人,貨物往地上、筐內、車中一擺。紅橋市場便是其一。

1979年,紅火的北太平莊農貿市場一角。胡敦志/攝

早先,來自京郊的二三十個農民自發地聚集在法華寺街,開始賣一些蔬菜和雞蛋,這就是紅橋市場的雛形。幾個月後,攤販越聚越多,法華寺街容納不下了,於是移至不遠處的磁器口大街。不久,磁器口大街又攤滿為患,附近居民反映市場髒亂差、堵塞交通、噪音擾民。1980年,有關部門將其遷往天壇公園牆外便道。此後幾年,佔路為市的紅橋市場買賣越做越好,成了北京知名的「馬路市場」。(1995年1月29日《北京日報》1版,《紅橋紀事》)

1989年,紅橋集貿市場舉辦文明經商戶評比活動,52名個體戶當選。葉用才/攝

1985年,北京打破30多年一貫制的蔬菜產供銷僵化體系,敞開城門,歡迎郊區和外地菜農進京。集貿市場真正「熱」起來,地攤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牆邊、路邊、河邊」的一溜溜鐵皮簡易亭臺,經營範圍也從賣菜、修鞋等向商業、飲食、服務領域擴展。

1990年,借著「亞運會」的東風,北京的集貿市場開始升級。6000餘名個體戶,採取集資的方法,搬進了統一製作的商亭,這些商亭根據不同的消費對象各具特色——秀水街、三裡屯、甘家口、百萬莊用的是當時頗為氣派的鋁合金材質;前門正陽樓兩側是漂亮、鮮豔的木結構建築;而遍布街頭巷尾的則是擋風雨、帶門窗的鐵皮屋。與此同時,全市還有40處全封閉的售貨大廳,像朝陽區的東大橋市場就擁有一個3840平方米的大棚,採光足、空間大,服裝、百貨、水果、飲食、水產品分片銷售,儼然一個「超級市場」。(1992年2月8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集貿市場設施越「五代」》)

1992年2月8日,《北京日報》1版

1995年1月,紅橋市場大樓落成開業,700多名個體戶搬入新市場大樓,實現了「解放天壇壇牆,馬路攤販進店」。再往後,北京人趕集有了更多「高檔」去處。

1995年1月31日,《北京日報》2版

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集貿市場發展到945家,成為北京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之一,挑起了豐富首都「菜籃子」的重擔,在副食品供應方面發揮了「半壁江山」的作用。(1995年1月31日《北京日報》2版,《本市集貿市場達九百餘家》)

曇花一現的「仟村現象」

「雙休日哪裡去,仟村百貨趕集去……」不少北京人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一家名為「仟村百貨」的大商場「鼓樂聲混作一團,滾梯上下人頭攢動」,一派火熱場面。

1996年,一家名為「仟村百貨」的商場開業,各種促銷手段令人目不暇接,如同趕集一般。圖為女騎手們在商場門前穿梭表演摩託車隊形。程玉揚/攝

本報1996年6月7日2版《商界闖來個「愣小夥」——「仟村」趕集印象》記錄了當時的景象:前邊打著腰鼓,側面扭著秧歌;一進門,「青春少年是樣樣紅」的歌聲撞進耳朵,定睛一瞧,大廳正中,一位穿黃西服的男歌手正在引吭高歌,四周上下圍滿了聽眾。一時間,讓人鬧不清是進了商場還是進了娛樂場所。門外廣場上,有兒歌大賽,還有大轉盤搖獎。商品陳列十分混亂,賣鞋的櫃檯橫七豎八,鞋子攤得到處都是,好像是在「撮堆兒賣」;賣皮箱的地方,四五十個箱子排得黑壓壓一片,像車站的行李託運處,仿佛農村趕大集一般。

1996年6月7日,《北京日報》2版

商場開業近兩個月,日銷售額最高300多萬元,日平均200多萬元,在當時京城商家銷售普遍下降的背景下,顯得格外扎眼。一時間,「仟村現象」膾炙人口。

可惜,以「趕集」為號召一炮打紅的仟村百貨,其紅火場面只持續了短短幾個月。由於管理落後、定位不準等原因,兩年後,商場倒閉,這個曇花一現的都市大集也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北京人熱趕「外貿大集」

進入新世紀,趕集的檔次越來越高,「外貿大集」的舉辦更是吸引了眾多北京人。

據本報2009年3月9日6版《周末20萬人湧向「外貿大集」》記載,由市商務委主辦的首次「外貿大集」令金源燕莎MALL成了熱島,巨大的停車場基本沒有空車位,等著排隊進場的私家車一度幾乎排到了蘇州橋。而大集現場到處都是摩肩接踵的顧客,比一年一度的廟會還要熱鬧。

2009年3月9日,《北京日報》6版

早晨7時就從朝陽十裡堡出發來趕集的劉大姐原本只想湊個熱鬧,結果一到大集就被質優價廉的商品晃花了眼。大半天下來,她左手拎的、背上背的、身後拖著的、從大到小一共有六個箱包。再加上從其他攤位上買的塞到箱子裡的商品,劉大姐這趟趕集花了將近3000元。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還有不少「回頭客」。頭天購買了縫紉機的許女士,回家覺得用著順手,第二天又帶著小區裡的三五個鄰居重新「殺」回外貿大集。

2009年3月11日,《北京日報》4版

一周時間,「外貿大集」迎來消費者近30萬人次。原計劃舉辦6天的銷售活動,因為購銷雙方太過熱情,又臨時增加了1天。

首次「外貿大集」在一個月內共舉辦了四期。最初,「外貿大集」以北京企業為主,後來,山東、浙江、福建、黑龍江等省的外貿企業也陸續加入,總數達到118家。

2009年,市商務委舉辦的「外貿大集」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羅偉/攝

「外貿大集」舉辦期間,周邊商業受益匪淺。金源燕莎MALL三月份銷售環比增加了21%,緊臨的燕莎友誼商場銷售環比增加了28%,貴友商場銷售環比增加了25%。而周邊的餐飲店普遍客流增多,累計銷售增加近三成。

市商務委主辦的「外貿大集」結束後,人們對外貿商品的熱情依然高漲。後來,一些商業企業自行發起「外貿集市」,也受到了歡迎。

特色大集擺到家門口

近年來,各類大集不斷湧現,人們在家門口就能買到特色商品。

2011年,京郊商品大集在國瑞城開市,一位前去趕集的老先生在賣郎家園棗的展位前停下,看到小時候吃的棗倍感親切:「又脆又甜,郎家園棗可是咱老北京的東西啊!」這次商品大集匯集了10個郊區的7大類200餘種特色商品,不僅有蔬菜水果,板慄、蜂產品、綠色雜糧、土雞蛋、食用油等農副產品,果脯、驢打滾、年糕、冰糖葫蘆等特色休閒食品,北京黑豬肉、醬滷肉、冷切腸等肉製品,二鍋頭酒系列,還有景泰藍、玻璃製品、羽毛畫等工藝品和服裝服飾,受到市民熱捧。(2011年9月22日《北京日報》8版,《京郊特色商品大集開市》)

2011年9月22日,《北京日報》8版

高品質「洋貨」也加入到北京人的年貨購物車中。進口食品、日用品、生鮮品、保健品、化妝品……2017年「洋貨節」,有兩萬種海外「爆品」被引入京城。這些「洋貨」的價格走親民路線,比市場價格便宜25%以上。(2017年1月22日《北京日報》6版,《兩萬種海外商品進京趕集》)

2017年1月22日,《北京日報》6版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如今的北京市場商品豐富,線上線下購物便捷,趕集已成為一種懷舊體驗。

(原標題:溫故 | 熱熱鬧鬧趕大集)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賈曉燕

編輯 孟紫薇

流程編輯 u003

相關焦點

  • 溫故|熱熱鬧鬧趕大集
    京郊趕集似過年趕集是京郊的傳統。京郊集市各具特色,有大有小,其中不乏具有百年歷史的老集。京北最大的集市——靠山集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農曆逢二、逢七開集,周邊幾十公裡外的村民都匯聚而來,集市上山貨、乾果、小吃、特產、水產、服裝等一應俱全,一次購買的貨物可以用一周到半個月。
  • 「網絡中國節·春節」濰坊:趕大集買年貨 熱熱鬧鬧過大年
    臘月二十九,正值濰坊市坊子區南流鎮春節前的最後一個南流大集,臨近春節,使得這個年集更加熱鬧。早晨8點多,已經有很多農民步行前去趕集,大家三三兩兩、互嘮家常,結伴挑選著年貨,完全沒有顧忌寒冷的天氣。集市上,熱熱鬧鬧,人山人海,趕集的人們擠來擠去。「不怕擁擠,』擠』才有』集』的味道嘛!就要過年了,要的就是這種氛圍」劉大姐笑著告訴記者。春聯是新年必不可少的年貨之一,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以此表達人們闢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 消失的市集,農村趕大集與時俱進的網絡時代
    大家好,現如今的網絡時代取代了很多東西,今天要說的是以前熱熱鬧鬧的趕大集。可能很多大城市的人沒有過趕大集的經歷,人潮擁擠的街道兩旁商販們叫賣的聲音,那叫一個熱鬧,那個年代沒有「逛街購物」,趕大集也是人們一種消遣娛樂形式,大人領著孩子,那個年代交通也不是很方便,有的地方趕大集要走好幾裡路。還有的商販要趕著牛車拉著貨物走好幾十裡的路,為的就是售賣自己的商品。
  • 濰坊:趕大集備年貨 熱熱鬧鬧過大年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濰坊2月4日訊 (記者 孫小茹) 臘月二十八,恰逢是濰坊濱海區大家窪大集的日子,大家窪大集是濱海區年前規模最大的一次大集。雖然寒風凜冽,但依然沒有阻擋市民趕大集置辦年貨的步伐。記者在大集上看到,集市上人流湧動,熱鬧非凡,處處洋溢著濃濃的年味兒。大街小巷全部被各種攤位佔滿,商販和前來購物的市民熙熙攘攘。在大集上,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水產、蔬菜、瓜果、鮮肉、春聯年畫應有盡有,市民紛紛蹲在攤位前,認真挑選著需要買的年貨,大包小包手提肩扛,把雞鴨魚肉、水果蔬菜、春聯鞭炮買回家。
  • 京郊公交成了「大集班車」
    (原標題:京郊公交成了「大集班車」)
  • 農村人眼中最熱鬧的時刻,趕大集
    作為一個農村人,雖然近幾年因為工作沒有經常回家了,但每次回家,我都要去趕集,去感受一下農村氣息,感受一下那兒時的感覺,在我們那裡每五天逢一個集,那就成了我們農村人眼中最熱鬧的時刻!
  • 老濟南風俗——過年趕大集
    老濟南風俗,接近年關,家裡人要早早去趕年集。從糖果菸酒到對聯飾品、從衣服鞋帽到布匹糧油、從炒貨堅果到蔬菜海鮮、林林總總 熱熱鬧鬧。尤其濟南城郊周邊的仲宮大集、柳埠大集、王舍人大集、段店大集等,絕對是進入臘月後重頭戲,有著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且由於年貨齊全、規模宏大,吸引了來自德州、淄博等多地居民前來置辦年貨,年貨大集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 泰安最全趕年集攻略來啦!歡歡喜喜趕大集,紅紅火火過大年
    每當這個時候 就會想起小時候 跟著大人趕年集 鄉裡鄉親在大集上碰到 相視一笑,噓寒問暖 「你們也來趕集了呀,都買好了?」
  • 農村大集受歡迎 京郊公交成了「大集班車」
    最新鮮的西紅柿、剛剛摘下來的瓜果梨桃、城裡不常見的手工笤帚……這些在京郊大集上都能買到。最近幾年,京郊一些獨具特色的農村大集迎來了一些城裡客人,老人不惜換乘兩三小時公交去那裡買新鮮。京郊大集成消暑「良藥」上周六早晨5點半,天剛剛亮起來,去往延慶的919快滿載一車乘客發車了。在這趟開往郊區的早班車上,除了身穿米色工作服剛剛下夜班的工人,還有三四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其中就有準備去延慶永寧趕集的劉阿姨。
  • 在農村趕大集和趕大集真的不一樣
    生活在農村並不像生活在城市一樣有便利的交通,方便快捷的購物去處,通常人們都是去趕大集,農村的集市都是按照農曆的一三五七和二四六八來劃分的。等到趕大集的時候,農村的大人小孩就會拎上大包小包,購買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
  • 發展京郊「農村大集」 激活首都休閒經濟
    但京郊各鄉鎮的農村大集是地攤經濟的延續,也是休閒經濟的重要載體。筆者認為,以農村大集為抓手,提振休閒經濟,保障和改善民生,或許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新契機。北京各郊區基本上是以農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城鎮。在北京現有的十個郊區中,幾乎每個區每個鄉鎮都有集市集貿。集市開放有固定的集場和集期,平均每個鎮每周開放兩次,多時可達三次。集市上物品豐富,也極具地域特徵。
  • 趕大集 丨 來古鎮張家灣 逛全北京離社區最近的大集
    新京報訊(記者 景嘯塵)農曆每逢三、八,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總有大集,五天一集,頻率不低。地處「大運河第一碼頭」,這個大集歷史悠久,在通州名氣最大。和北京其他郊區大集不同,通州如今是副中心,張家灣大集更是開在了小區門口,從附近小區溜達到大集僅需幾分鐘,更像是附近居民的固定市場。從衣食住行到柴米油鹽、新鮮果蔬,張家灣大集都齊全。
  • 金秋京郊趕大集,賞紅葉,樂谷銀灘遊玩有大優惠
    也迎來了首屆樂谷銀灘金秋山貨大集 ,大集上山裡的特產非常豐富,紅彤彤的山楂果,脆甜多汁的大棗,剛剛摘下來的金黃誘人的磨盤柿子,土雞蛋,鴨蛋,鵝蛋,山藥豆,竹編的工藝品,小時候吃的玉米棒等等……逛大集賞秋色
  • 90秒|趕年集 辦年貨!青島王哥莊百年大集年味濃、人氣旺
    1月3日,農曆臘月初九,正值王哥莊百年大集逢集日。一大早,記者來到這裡,體味了一把趕大集、辦年貨的濃濃年味兒。 王哥莊大集形成於清朝初期,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據悉,王哥莊大集在1873年就是附近有名的集市。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加上地鐵11號線開通後的交通便利,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市民遊客前來趕集。「雖說如今商場超市裡面東西挺全,幾乎啥都能買到。不過對很多人來說,只有熱熱鬧鬧地趕個年集,來集上擠一擠、逛一逛,才是過年的感覺,才有濃濃的年味。咱王哥莊大集可以說是嶗山乃至全青島最熱鬧的大集了!」
  • 泰安趕年集攻略來啦!紅紅火火過大年
    記得小時候,過年前最開心的事就是跟著大人趕年集,除了置辦年貨外,還能感受那種熱鬧的場面,這才是"年味兒" ~縱觀 70 年代至今,熱熱鬧鬧地置辦年貨不僅是關於過年的重要記憶,也體現著中國時代的變遷,年貨似乎越來越"貴"了。你置辦過哪些"最貴的年貨"?
  • 趕大集 丨 這個離北京市區最近的大集 十天能逛四回
    新京報訊(記者 景嘯塵)從北京市中心出發,開車沿G104一直向南,出六環繼續向大興區青雲店鎮方向,鎮政府的北側就是青雲店大集的所在地了。逢農曆二、七為大集,四、九為小集,俗話說十天四集,就是十天裡能逛四回,這在京郊的大集裡算是少見的。
  • 2019年京郊年貨大集盤點,好玩貨全又便宜!
    除了網購、超市買買買,最能感受年味兒的應該是趕大集了!野鵝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比較好的京郊特色大集,以供參考。如果您還有其它值得去的大集,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京郊特色大集一、延慶張山營大集開集時間:張山營鎮有晏家堡、小河屯、張山營、西五裡營和下營5個大集。
  • 走近銀灘趕大集
    走近銀灘趕大集。歷史上的宮家大集,在乳山範圍內屬於數得著的大集。於是老漁常把宮家莊大集當著宮家大集。帶動了附近的集市經濟,宮家莊大集大有後來者居上之勢。據銀灘的朋友介紹,宮家莊大集與宮家大集規模相當,說不出誰大誰小
  • 趕大集買不到便宜
    走,逛大集去?!通州西集有啥不一樣?除了傳統的賣菜、賣肉、活魚殺雞,這裡還有狗市和鳥兒,最重要的是這月就關了。高速「西集」開車去賣菜的基本都是京牌車,也就是說城裡人不逛超市了,現在流行開車去趕大集,我這種陪著爸媽去的孩紙也有新鮮勁兒,不過趕大集都一個樣兒,去幾次也就膩了,便宜也沒超市特價便宜,只是為了不在家呆著消磨時間。
  • 天津市開展反邪教"趕大集"活動
    原標題:天津市開展反邪教"趕大集"活動   元旦春節期間,天津市開展2019年反邪教警示教育「趕大集」活動,該活動是天津市反邪教工作常態化的品牌。   2月1日上午,寶坻區在牛家牌鎮開展反邪教警示教育「趕大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