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底,地球人口達到70億,聯合國將10月31日定為世界70億人口日。數據顯示,計劃生育政策使中國目前人口規模比預期縮減了4億。這意味著,中國使「世界70億人口日」遲來了5年。
中國為穩定世界人口作出積極貢獻
據介紹,我國佔世界人口的比重,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2%下降至2010年的19%。我國在經濟社會尚不發達的條件下,用了30年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發達國家用百年時間走過的人口轉變歷程,成功改變了中國人口發展的軌跡。
「如果不實行計劃生育,目前的人口規模可能會超過17億,經濟社會發展將面臨更多困難。」國家計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生育率的迅速下降,緩解了龐大的年輕人口在入學、就業、住房等方面帶來的壓力,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創造了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高於其他國家,人口增長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人均GDP年均增長率達8.8%,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
與此同時,資料顯示,我國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經提高到了9年;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等指標均處於發展中國家最好水平;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3.5歲,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類發展指數上升到0.66,是全球提高最快的國家之一。
此外,實行計劃生育以來,改善了人民生活條件,提高了家庭發展能力。我國農村人均純收入、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成為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的典範。
我國當前人口發展呈現五大特徵
專家指出,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形勢總體穩定,但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徵。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人口總量仍在持續增長。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我國大陸總人口13.4億。預計到2020年,全國總人口約為14.5億左右。
二是人口素質總體不高。近年來,全國出生缺陷監測總發生率約佔年出生人口總數的4%-6%,全國各類殘疾人佔全國人口的6.34%,加上不孕不育人口比例提高,生殖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另外,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約為12%,高級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佔技能勞動者比例約為25%。在勞動生產率方面,我國不僅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而且低於不少新興經濟體。
三是人口結構性問題凸顯。目前,全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勢頭得到了初步遏制,但總體仍然偏高。而且,在「十二五」期間,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未來我國就業問題仍然艱巨。同時,我國人口正逐步走向高齡化,到2050年,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將佔老年人口的1/5,總數達到1億左右。
四是人口流動遷移日趨活躍。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人口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出現了以市場為主導、以發展型遷移為主要形式的大規模流動,2010年全國流動人口達到2.21億。未來二三十年,是我國人口城鎮化速度全面加快、人口遷移規模最大、活躍程度最高的時期,將有3億左右人口從農村進入城鎮。
五是家庭傳統功能呈弱化趨勢。隨著人口轉變和經濟社會轉型,受婚育觀念變化、人口流動性增強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家庭發展面臨著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家庭規模不斷縮減,家庭結構多樣化,空巢老人和獨生子女家庭比例都有所升高,離婚率明顯上升。而且,還有許多家庭成員居住離散。家庭的生產、婚姻、生育、養老等傳統功能有所弱化,抵禦風險的能力有所下降。
總的來講,發達國家200多年工業化進程中分階段出現的人口問題,在我國現階段已集中顯現。(本報記者 田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