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人眼中的中國70年巨變

2020-12-11 光明網新聞中心

  【70年:世界看中國】   

芬蘭人眼中的中國70年巨變

——訪芬中協會主席溥明睿

光明日報記者 張智勇

  「中國和芬蘭中間只隔著一個俄羅斯」,有文人如此幽默地形容中國與芬蘭相距並不遙遠。實際上,當有著濃鬱亞麻色金髮、眼眸深邃的芬中協會主席溥明睿以流利的中文談論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變化、談論京劇和春節廟會時,記者進一步感受到兩國人民之間的距離越走越近,文化交流成為雙邊各領域合作的重要基礎。

  中國70年來巨變也反映在兩國交往中

  溥明睿的芬蘭名字是米科·普斯蒂寧,他20多年前開始學習中文的時候,給自己起了這樣一個儒雅的中文名字,如今他已是芬蘭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在擔任芬中協會主席前,他曾在中國留學,並在芬蘭駐華使館任職達12年之久,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

  溥明睿對記者表示,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1949年的中國還是非常貧窮、很不發達的國家,百廢待興。通過70年的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各行業各領域快速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變化之大令世人矚目。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從國家層面建立健全和不斷完善現代化的發展和管理體系,由一個貧窮和發展落後的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壽命大為提高,全國性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芬蘭是最早同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之一,也是首個同中國籤署政府間貿易協定的西方國家。自1950年建交以來,兩國就保持著長期友好關係。中國70年來的巨變,也反映在兩國交往合作之中。如今,中國已成為芬蘭第4大進口來源地、第5大出口目的地,並連續16年保持芬蘭在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2018年,中芬雙邊貿易額達到65.2億美元。

  溥明睿對此評論說:「芬中兩國建交以來,經濟交流和合作取得了很多成果,目前有350家芬蘭企業在華投資設廠,總投資已超過110億歐元,這證明芬蘭企業看好中國,相信並期待中國的營商環境會繼續改善並不斷提高。」

  芬蘭和中國有共同之處

  對於一個國家在短時期內的快速發展變化,溥明睿並不陌生。芬蘭獨立至今不過102個年頭,獨立之初是歐洲最貧困國家之一,後來又經歷了三次損失慘重的戰爭,但仍在短短的五六十年中,從一個農業國家變成一個富裕的工業強國,且較好地避免了環境問題。

  溥明睿認為,在人民艱苦奮鬥、勤勞肯幹這一點上,芬蘭和中國有共同之處。他還認為,和許多國家一樣,中國的發展也面臨著各種問題和挑戰,尤其是環境方面。他在中國工作多年,親身感受到了環境的變化。同時他也看到,近年來中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明顯增強,越來越多的資源投入到環保產業以及與自然環境相關的領域。他認為,對中芬兩國未來合作而言,這是一個重要機遇,因為芬蘭有世界領先的環保技術及理念,正好契合中國的需求。

  溥明睿說,目前氣候變化是世界性危機,不是哪個國家可以獨自應對的,而推動環保國際合作正是芬蘭政府的重要執政目標。加強環保領域交流與合作也是芬中兩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機遇。中國幅員廣闊,人口眾多,能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繼續擔負起大國責任,採取積極舉措,那麼給世界帶來的正面效應將是巨大的,芬蘭願意與中國一起攜手合作。

  我們還努力向芬蘭人介紹京劇

  「比起經濟合作,文化交流對兩國關係的影響更加久遠。」溥明睿對記者說,這也是他擔任芬中協會主席的初衷。據他介紹,1950年兩國建交,各領域陸續建立聯繫,部分芬蘭人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很大興趣,於是在1951年成立了芬中協會,旨在推動兩國文化交流。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芬中協會在組織芬蘭議會和文化團組赴華訪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之後,芬中協會為兩國密切聯繫與合作發揮了多方面的重要作用,組織安排了兩國文化團組互訪,芬蘭人早期赴華旅遊團組都是由芬中協會負責組團的。協會有一些中國專家,積累了數十年的中國經驗,幫助許多赴華議會和文藝團組了解中國情況,做好訪問準備。

  「我們還努力向芬蘭人介紹京劇。」溥明睿說。芬中協會有一些學習研究中國京劇的資深會員,他們推動中國京劇藝術團組訪問芬蘭,並在演出期間積極向觀眾介紹京劇藝術的知識,對觀眾領會和理解中國京劇藝術的內在魅力起到很大作用。

  芬中兩國首都是友好城市。溥明睿介紹,赫爾辛基已舉辦13次春節慶祝活動,很受歡迎,近幾年的歡樂春節活動規模都非常大,在當地吸引了三四萬人參加。芬中協會一直是春節慶祝活動的主辦單位之一,為慶祝活動提供了重要支持。

  芬中協會還做了許多努力,推動兩國影視產業合作,出版刊物和書籍介紹中國。讓溥明睿頗感欣慰的是,在目前西方國家年輕人加入友好協會興趣普遍降低的情況下,芬中協會正式在冊成員超過800人,相對芬蘭550萬的全國人口數字,規模已是不小。

  採訪快結束時,溥明睿高興地告訴記者,他將趕赴距赫爾辛基600公裡的奧盧,參加當地年輕人主動成立的芬中協會奧盧分會的揭牌儀式。兩國文化交流的生機盎然,昭示著雙方民心越發相通,兩國面向未來的各領域合作前景可期。

  (光明日報赫爾辛基10月3日電)

  《光明日報》( 2019年10月04日 05版)

[ 責編:張悅鑫 ]

相關焦點

  • 芬蘭人如何看待瑞典、丹麥、和挪威
    挪威人也有很多其芬蘭人羨慕的東西,比如豐富的石油、天然氣、海產食品以及深藍色的大海和高聳的雪山。挪威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國家之一,這一點芬蘭人也是願意承認的。芬蘭人和丹麥人的關係較好丹麥人和芬蘭人同樣喜歡喝啤酒。
  • 北歐的芬蘭人看的上丹麥人、瑞典人和挪威人嗎?
    芬蘭人很難相信,挪威的物價竟然比芬蘭還貴。挪威的天氣經常下雨,所以這裡盛產雨衣。 芬蘭人和丹麥人的關係較好 丹麥人和芬蘭人同樣喜歡喝啤酒。大多數芬蘭人對丹麥人沒有刻板的看法和歧視,似乎大部分芬蘭人都很喜歡這個國家。
  • 芬中協會前主席:中國文化深受芬蘭人喜愛 人文交流將更加豐富
    芬中協會前主席威利盧森堡國際在線報導(記者張婧昊、易歆):芬中協會成立於1951年,前主席威利·盧森堡介紹說,許多芬蘭人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如今兩國民間往來越發頻繁,芬中協會願做兩國文化交流的使者。
  • 芬蘭人是中國人的歐洲親戚?本來是誤會,但沒想到有科學依據
    19世紀瑞典人非說芬蘭人是黃種人芬蘭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芬蘭位於北歐地區,人口只有551.6萬。芬蘭民族在公元8世紀才慢慢形成,那時還是中國的唐朝。此後便迎來了瑞典人的入侵,在1581年芬蘭成為瑞典統治下的小公國。第八次俄瑞戰爭期間,俄國擊敗瑞典,取得芬蘭的統治權。在19世紀,瑞典人林奈提出了人種理論,白種人、黃種人以及黑種人等人種。
  • 芬蘭人的噩夢——內向的芬蘭人
    這其實是對芬蘭人的一種幽默的調侃,傳說中芬蘭人是世界上最沉默的民族,他們幾乎不寒暄,在公交站等車時,每個人之間也有將近2米的距離。芬蘭設計師卡羅利娜·科爾霍寧創作了一部幽默漫畫集《芬蘭人的噩夢》,描繪了主人公馬蒂,一個低調內斂、喜歡安靜、重視私人空間的典型芬蘭人的日常。書中內容讓人忍俊不禁,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70年|從憑票供應到應有盡有 購物方式見證商業巨變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市商業飛速發展,市場形勢由賣方向買方轉變,商圈不斷繁榮,城市品位進一步提升。《壯麗70年 築夢新時代》今天播出「從憑票供應到應有盡有 購物方式見證商業巨變」。7月21日上午7點半,戚衛明來到城區一家超市,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 【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廣東:跨珠江口大橋見證70年巨變
    【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廣東:跨珠江口大橋見證70年巨變 原標題:   央廣網北京8月20日消息(記者彭小毛 郭翔宇)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廣東創造了一系列的發展奇蹟,
  • 70張照片看四川70年巨變!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砥礪奮進,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影像是記錄歷史最真切的檔案70年裡的70個瞬間勾勒出四川發展的脈絡和軌跡、成就與輝煌讓我們一起跟著一張張有故事的老照片走進「時光機」看普通百姓的家國情懷追憶那些難忘瞬間讓我們一起向祖國70年壯闊徵程致敬!
  • 芬蘭人對中國移民接受度高
    近日我在報紙上讀到一篇有關移民的報導稱,從事公務員工作的芬蘭人,對移民的接受度成上升趨勢。  從統計數據來看,在不同國家機構從事不同職業的芬蘭人,對移民的印象不大一樣。不過整體來說,仍能反映出一些規律:芬蘭人對鄰近國家的白種人移民,接受度特別高,例如來自北歐鄰國、英國、德國等國的移民,芬蘭人的正面接受度幾乎高達95%以上;對來自中國的移民,接受度較白種移民低,但整體來看仍算不錯,約為85%。
  • 萬國志:真實的芬蘭人是怎樣的?
    芬蘭人的性格網上流傳芬蘭人比較害羞、內斂,這可能是芬蘭人給人的第一印象,但是往深了探究,會發現他們的核心精神:堅韌不拔、善良誠實、遵紀守法、質樸務實。總之一句話,他們的性格極其穩定,這可能跟他們民族來源單一,並且幾百年來混血程度極小,基因性狀表達穩定有關。
  • 繪本《芬蘭人的噩夢》走紅 今天,你"精芬"了嗎?
    一切都要從一本有趣的另類芬蘭社交指南繪本《芬蘭人的噩夢》說起。   《芬蘭人的噩夢》在中國反響超預期   在這個小繪本裡,芬蘭漫畫家卡羅利娜·科爾霍寧用簡單的畫作,呈現出芬蘭人種種內向表現。他們需要空間,他們不善於與人保持過密切的接觸,比起很多人一起聚會,他們更喜歡一個人呆著。
  • 漫畫《芬蘭人的噩夢》走紅中國社交平臺:內向者找到精神慰藉?
    2015年,平面設計師卡羅利娜開創了《芬蘭人的噩夢》漫畫,而創作之初只是想給異國朋友們分享一些笑話。2018年,《芬蘭人的噩夢》引進中國。圖片來源:微博用戶截圖目前,《芬蘭人的噩夢》已經在中國的社交平臺上走紅,有網友在新浪微博上留言:「看完之後覺得我心裡也有一個小馬蒂」。
  • 芬蘭人認為生活快樂比掙錢更重要
    新華網赫爾辛基8月19日電據芬蘭媒體19日報導,芬蘭一家諮詢機構最新公布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目前處於經濟衰退中的芬蘭人對於獲取更多財富的積極性大大減退,他們認為生活快樂比掙錢更重要。  芬蘭一家諮詢公司今年6月至8月對1000餘名15歲至70歲的芬蘭人進行了問卷調查。
  • 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三湘大地70年巨變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三湘大地70年巨變
  • 北活態度|離群索居的日子裡,像芬蘭人一樣吃飯、工作、生活
    這段日子,很多城市結束了「全城月子期」,開啟了復工模式,這個超長待機的春節假期,是最特別也是最難熬的,它幾乎快讓老闆發現,沒有我們,公司也照樣能正常運轉……那些年做夢都想著SOHO,如今也已實現,就連平時擁擠不堪的社交場所,都已將唯我獨尊的夢想照進現實,然後結局卻是被狠狠地啪啪打臉。
  • 芬蘭人與Vodka
    芬蘭人含蓄而樸實。嚴峻的氣候條件,美麗的自然環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使芬蘭人形成了極有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SISU精神是芬蘭文化的一部分,很難直接譯成別的文字,但可以理解為意志,決心,毅力和理性面對逆境。SISU一詞也被芬蘭人用於命名其它東西,如芬蘭本土汽車品牌西蘇和芬蘭一艘名為SISU號的大型破冰船。
  • 紅山的變遷見證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滄桑巨變」
    回望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滄桑巨變,我們可以著眼於從祖國西北角新疆省烏魯木齊市內這座小小的山,依山而建的公園中,可以由此窺知一二。紅山公園,位於新疆省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紅山路北一巷40號,是一座集旅遊觀光、古典特色、人文內涵、體育健身為一體的綜合性自然山體公園,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也是烏魯木齊市新十景之一。紅山公園,因地處紅山而得名。而紅山之名,則緣於其山體。
  • 1918年芬蘭人「利用」這種情況,宣布芬蘭獨立!
    1918年芬蘭人「利用」這種情況,宣布芬蘭獨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的許多戰鬥和事件中,其中最不被理解的是所謂的冬季戰爭,它發生在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3日的芬蘭和蘇聯之間。戰爭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早期階段,並向西方許多人展示了威脅歐洲的極權主義幽靈的危險。
  • 芬蘭人自帶「抗疫基因」
    73%接受調查的芬蘭人認為非常或相當容易適應疫情下的社交限制,23%的人認為這些限制甚至改善了生活質量,只有5%的被訪者感到難以或很難適應限制,而在喜歡社交的葡萄牙,這一數據高達62%。這不得不讓人感慨,以「社恐」著稱的芬蘭人簡直自帶抗疫文化基因。
  • 70年:一個巴蜀縣城的交通巨變|70年·中國策(第九期)
    這條路,不僅承載了我們祖孫三代的成長,拉近了我們與外面世界的距離,更是見證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交通巨變。▲重慶巫山機場。 圖/重慶發布文 | 盧雲峰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大巴山脈腹地有一條河,名叫大寧河。這河即將流經小三峽時,在它北岸有一座千年古城大昌,就是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