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上旬,記者去溧陽市金泉生態科技園採訪。生態園在一處山坳裡,遠遠望去,滿坡的茶園裡有幾十個白點在晃動,走近一看,才知道是一群鵝。
鵝應該在水裡,怎麼在山坡上呢?
「鵝是除草高手,負責吃掉茶園裡的雜草。」生態園負責人、去年底被省農委認定為「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能手」的王春紅介紹說,園裡養了200多隻鵝,哪裡雜草多了,就把鵝群趕到哪裡。它們可認真負責了,把茶壟打理得乾乾淨淨,省掉了不少除草的人力成本,鵝糞又是很好的有機肥料。「這僅僅是一個環節,生態園有一個完整的綠色農業產業鏈呢。」王春紅又帶著記者來到養魚的大棚內。
數年前,作為本地有名的水產養殖土專家,王春紅與上海水產大學等高校的專家一起,攻克了多種魚類高密度養殖的技術難題。現在,生態園的12畝養魚大棚,畝均水面年產出黑魚5萬公斤、加州鱸魚1萬公斤、黃顙魚2.5萬公斤。由於魚類飼養的密度高,魚池每天會產生廢料。雖說是廢料,稍加處理就是很好的有機肥。王春紅就將魚池換下來的水,用管道引到旁邊的一口池塘中。這口塘裡種了很多水草,還專門培養了小球藻。「小球藻是最原始的單細胞藻類,生長過程中能釋放氧氣,對改善水質的作用很大。」
經過處理的水,用水泵提到稻田裡作為灌溉用水。「這些『廢料水』中的氮磷鉀含量很高,可以替代有機肥使用。」王春紅說,生態園裡有100多畝水稻,稻田裡除了養魚,還養了鴨和鵝。
「鴨子和鵝能跟魚和平共處嗎?」
「能,投放的鯽魚苗、鯿魚苗主要活動在稻田邊的渠溝裡。鵝是素食禽類,對魚不感興趣,鴨子也很難捉到魚。」王春紅說,投放的魚苗每條只有0.5克左右,魚以浮遊生物和草類為食物,一季水稻成熟後,魚苗能長到75克左右,回收後養到普通魚塘裡,等於節省了育苗的時間和空間。因為稻田裡不用任何化肥,所以青蛙、癩蛤蟆等特別多,每畝稻田裡有一二百隻,它們負責除蟲。水稻收穫後,這些田塊裡再種上小麥和油菜,同樣不用化肥和農藥。
記者發現,生態園的機耕路邊長滿了草,路邊的渠溝裡水流清澈,螺螄和遊動的小魚清晰可見。王春紅說,現在一般的大田裡已經見不到這些水生生物了,而他的生態園裡很多,到了夏天,蛙鳴聲此起彼伏,稻田裡的泥鰍、田螺也很多。「是不是真正的綠色農業,看看田裡有沒有這些生物就知道了。」他說,生態園裡的這些機耕路都沒有澆成水泥路,就是因為要給蛙類和蜘蛛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因為澆了水泥路後,青蛙從路基下跳到路面,往往會被尖銳的路稜弄破肚子,甚至損傷腿,蜘蛛也爬不過去。
水稻最難治的害蟲是稻飛蝨,稻飛蝨太小,青蛙和蛤蟆是吃不掉的,怎麼辦?投放稻飛蝨的天敵——瓢蟲。王春紅介紹,每畝稻田只要投放一二十隻瓢蟲,就可以把稻飛蝨吃得乾乾淨淨。現在,生態園已經能夠自行繁育瓢蟲,還向外收購,因為瓢蟲不僅吃稻飛蝨,還是茶園害蟲蚜蟲的天敵,因此,茶園裡也會定期投放瓢蟲,加上物理滅蟲設施,茶園也不需要打農藥了。「原本每畝茶園要打15元左右的農藥,加上五六十元的人力成本,現在這些任務都交給瓢蟲完成了。」
茶園裡也有很多生物,除了瓢蟲外,還有林蛙、澤蛙、青蛙等幾十種。「除了用天敵治蟲外,綠色農業還要講究產品質量。」王春紅補充道,茶園四周的田埂上,不能種植樟樹,因為茶葉對氣味的吸附能力特別強,樟木的氣味會影響茶葉香味。「我們種的是樸樹、紅葉石楠,以及桂花等,對改善茶葉品質有好處。」
綠色農業產業鏈能帶來什麼效益呢?王春紅透露,不算茶園,生態園共有220畝地搞養殖和種植,去年畝均純效益接近萬元。「每個環節都產生效益。」他說,稻子是完全按有機產品標準種出來的,每500克大米賣到10元左右;鵝一年能養兩茬,每隻能賣150元;茶園裡的散養雞,一年養下來重量只有1.5公斤,每隻卻可以賣到100元左右;由於採取生物治蟲,茶園產的白茶也達到有機茶的標準,售價比一般白茶高出很多。
「這樣的生態園可以複製和推廣嗎?」記者問。
「能,可以根據不同的種養結構進行設計。」王春紅說,他做生態農業這幾年,感受最深的是,首先要搞好循環農業,把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全部利用起來,這樣既節約了農本,又避免了農業面源汙染;其次要有一個完整的生態構成概念,包括空氣、水、植被、生物等,「利用天敵治理蟲害,就是維護生態平衡的好辦法。」
通訊員 董扣新 記者 朱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