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調整
三年「大躍進」造成了國民經濟嚴重的困難局面。1960年9月30日,在中共中央批轉國家計委黨組《關於1961年國民經濟計劃控制數字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在此之前,李富春於8月中下旬對1961年國民經濟計劃控制數字進行研究時,根據上海會議和北戴河會議精神,特別是根據周恩來的意見,提出應以「調整、鞏固、提高」的方針安排經濟工作的意見。8月底,周恩來提出,應在「調整、鞏固」後面加「充實」兩字,從而最初形成了完整的「八字方針的意見。
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這表明「大躍進」運動實際上已被停止,國民經濟開始轉入調整的新軌道。在八屆九中全會上,毛澤東強調要恢復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號召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會後,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帶頭深入基層調查研究。隨後,相繼通過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簡稱「農業六十條」),《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即「工業七十條」)。這些條例實行後,經濟生活中一系列規章制度恢復和建立起來,經濟調整有了明顯的起色。同經濟工作的調整相配合,科學、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也進行了政策的調整。
總之,國民經濟調整政策的制定和施行,使得自1962年底國民經濟形勢開始好轉。農業生產開始回升,國家財政實現收支平衡,市場商品供應狀況緩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也略有上升。而且,在經濟調整過程中,對恢復黨的優良傳統和制度,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黨在政治上「左」的錯誤並沒有從根本上糾正,而且愈益發展。
精簡機構和城市人口
1960年8月14日,中央發出《關於開展以保糧、保鋼為中心的增產節約運動的指示》,第一次提出要大量精減非生產人員,充實生產戰線。一個月以後,中央批轉了習仲勳《關於中央各部門機構編制情況和精簡意見的報告》,並決定成立中央精簡幹部和安排勞動力五人小組,由安子文、習仲勳、馬文瑞、錢瑛、劉仁組成,安子文任組長,習仲勳任副組長,統一領導精簡工作。
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批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但是,急於求成的「左」的思想並未根本克服,全會以後,「八字方針」的貫徹落實仍然執行不力。
1961年5月,面對日益嚴峻的經濟形勢,中央又一次召開工作會議。會上周總理作關於糧食問題和壓縮城市人口的報告。他說,解決糧食問題的根本辦法,是從城市壓縮人口下鄉。如何壓法?最重要的方針,就是人從哪裡來,回到哪裡去。我們的職工人數還可以壓低,壓低並不影響我們的建設,反而可以節約勞動力,提高勞動生產率。3個人的飯3個人吃,不要5個人吃。陳雲著重講了精減職工和動員城市人口下鄉問題。他指出,現在我們面前擺著兩條路供我們選擇:一個是繼續挖農民的口糧;一個是城市人口下鄉。兩條路必須選一條,沒有別的什麼路可走。
西樓會議期間,2月22日,中央書記處正式決定成立中央精簡小組。小組由楊尚昆、習仲勳、謝富治、張啟龍、馬文瑞、章夷白、高雲屏、童小鵬8人組成,楊尚昆為組長。中央精簡小組在中央書記處的直接領導下,負責處理有關全國精減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工作中的日常事務,隨時向中央反映這方面的情況和問題,研究和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原由安子文任組長的中央精簡五人小組即行撤銷。
經過艱苦努力,到1963年6月,同1961年1月比,全國職工總數減少了1887萬人;全國城鎮人口減少了2600萬人;吃商品糧人數減少了2800萬人。國家按時完成了精減城市人口2000萬這項攻堅任務,創造了歷史的奇蹟,為我國平穩度過三年困難時期,為我國工農業生產的迅速恢復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試行包產到戶
「大躍進」和自然災害造成的困難局面,迫使中共領導人思考解決問題的思路。1961年3月,時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的曾希聖赴廣州參加中央工作會議。會上,他就安徽實行「責任田」的問題在華東小組作了發言,引起不同的看法。3月14日上午,他把試行「責任田」的好處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向毛澤東作了詳細匯報。毛澤東明確答覆說:「你們試驗嘛!搞壞了檢討就是了。如果搞好了,能增產10億斤糧食,那就是一件大事。」
在曾希聖的精心指導下,責任制在安徽推行得十分順利。1961年7月12日,毛澤東到南方視察,途經蚌埠時,召見了曾希聖。曾希聖向毛澤東匯報了「責任田」實行的情況,並對「責任田」和「評工記分」這兩種辦法作了對比,強調「責任田」較之「評工記分」更能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更有利於增產。毛澤東聽後,說:「你們認為沒有毛病就可以普遍推廣。」
此後,對於包產到戶責任制「是」與「非」的爭論暫時停了下來,「責任田」的推行速度大大加快。1961年8月中旬,安徽全省實行包產到戶責任制的生產隊猛增到佔全省總數的70.8%,到年底己達90.1%。
由於包產到戶責任制符合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應了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因而僅僅實行了一年就大見成效。1961年安徽全省糧食總產量實際上達到900多萬噸。由於糧食豐收,徵購任務超額完成,農民生活得到了較大的改善,非正常死亡的現象沒有了,群眾稱讚「責任田」為「救命田」。
1962年2月,曾希聖在安徽搞的「責任田」被宣布為犯了「方向性」錯誤,曾希聖為此作了檢查。同年8月,在北戴河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在批判「單幹風」時,指名批評曾希聖是「代表富裕中農利益」。這最終宣布了承包責任制的夭折。
「工業七十條」
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為了切實執行這個方針,系統解決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嚴重問題,鄧小平領導和組織中央書記處、國家計委、國家經委派出11個工作組,分別到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吉林等地的工礦企業進行調查。
7月26日,鄧小平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談了東北工業企業的情況,提出企業要整頓,要起草一部工業企業工作條例。並且讓薄一波具體負責起草《國營工業企業管理工作條例(草案)》。8月11至14日,在鄧小平主持下,中央書記處在北戴河連續舉行四天會議,對薄一波寫出的條例草稿逐條討論,最後歸納為七十條,簡稱「工業七十條」。
「工業七十條」針對「大躍進」出現的不講究經濟核算,工資、獎勵制度上存在平均主義,以及黨委包攬企業的日常行政事務等等種種弊端,以及生產秩序混亂,瞎指揮、亂操作,設備損壞嚴重,經濟效果很差等問題,明確規定了國營工業企業的性質和基本任務,重新肯定了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要求建立和健全必要的責任制和各項規章制度,強調計劃管理、按勞分配、企業經濟效果和職工物質利益等項原則。這個條例草案的討論和試行,對於總結國營工業企業管理工作的經驗,貫徹執行當時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促進我國工業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石建國 武力)
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