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守寡的概率是很高的,每一年的寡婦估計都能組成一個女兒國。但是,在古代,你很少聽說普遍的寡婦改嫁的情況出現,基本上就守寡一輩子,或者獨自將小孩扶養長大。因此,你看梁山好漢裡面,很多人只有老娘在家。那麼古代女子為何不願意改嫁呢?在我國古代,女子地位十分低下,幾乎沒有什麼人權。可能從剛出生,自己就會被家人定好婚姻,等長大了,便會被送到之前定好的人家,一生相夫教子,渾渾噩噩的過完一生。前面說的,還是命運相對好的,有的女性,可能剛嫁過去沒多久,丈夫便因為一些原因去世,小小年紀便開始守寡。
當時的女性和現在並不相同,並不是說只要你丈夫死了,只需要辦一些手續,就可以在在尋一個好人家再嫁。很多女性都是在丈夫去世後不得不守寡,為丈夫堅守節操。這又是為何呢?其實,這中間的原因大概有兩點。
其一,當時古代女子嫁出去以後幾乎就成夫家的物品一樣,你自己並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即使丈夫死後,家中還有自己的公公婆婆,甚至是在丈夫的哥哥弟弟做主。並非與現在一樣,你想怎樣就怎樣,什麼事請都要由夫家人決定。如果運氣好,碰到一個好心的人家,他們可能會看著你年紀還小,不願耽誤一個女孩大好的青春,給你找一個好心的人家嫁了,讓你再續因緣,過完這一生。但如果你命運不好,他們甚至會將你當成一個物品,隨意的進行交換,以為他們獲得利益,根本不會估計這個女性的感受。因此很多女性選擇守節。
當時社會還十分迷信,認為在丈夫死後,如果寡婦在去嫁給被人,他丈夫的靈魂就會一直糾纏著她,讓她一生都不會好過。而其他人家中即使有人喜歡這個女孩,但也會顧及這種說法,而拒絕將這個女孩娶回家中,怕因此帶來不幸。而且在古代,很多人相信命理相剋,如果你嫁入夫家中,而你的丈夫也在之後去世。你很可能會被認為是一個不幸的人,擁有「克夫命」,這養的女孩就很可能一生都再嫁不出去。
當時女性受到道德倫理的約束,甚至會因為《女戒》等封書籍的影響,為了珍守自己的節操,會醫生不選擇再嫁。而有的女性,因為和丈夫感情十分真摯,便為了丈夫,為了這份感情,願意在家中守寡。如果丈夫家中有人逼迫再嫁,她甚至會通過自殘、自殺等行為打消夫家人的念頭。
正因為這些原因,我國古代出現過不少守寡的婦人,甚至朝廷為獎勵這些堅守節操的婦人,為她們立牌坊,這便是著名的「貞節牌坊」。
第一,死後不得安寧。因為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都是男尊女卑的社會,女子是男人的附庸,因此,女子就跟財產一樣只屬於某個人,當時提倡「好女不嫁二夫」。最開始是一個封建的迷信傳說,因為古代人都相信人死後會投胎,而到時自己如果嫁了兩個男人,那麼到了地府,閻王會將你切成兩段,然後兩個丈夫一人一半。這對女子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第二,貞節牌坊。在古代,女子守寡後最高的榮譽應該是貞節牌坊。什麼是貞節,那就是要求你從一而終,那才是節的表現。而且古代對於女子來說三從四德是需要嚴格遵守的,三從就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沒有讓你在丈夫死後再嫁的!因此,做了寡婦如果有孩子那就好好養孩子,如果沒有那就只能孤獨終老了。
第三,道德不允許。當時社會,誰家有寡婦再嫁那是很丟人的事,不僅寡婦本人會被罵成是不要臉,或者不貞節。就算是女子的娘家也抬不起頭,而且女子夫家也是不允許的。因此,寡婦再嫁阻力特別大,不僅自己的父母不同意,公婆更不同意,沒人會同意你。
第四,嚴刑峻法。在當時寡婦再嫁,唯一的途徑是自己去找,媒婆、家人是不會幫你去找男人的。而自己去找的結果往往就成了先偷情,再結婚。但是古代本來就寡婦門前是非多,如果有男子出入,那麼這就屬於通姦啊!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是一個比較封建的社會,封建社會的女人,從出生時就被教育要有女德。要為夫生兒育女,為夫家傳宗接代。女性一直被束縛在一個低下的確地位。「三從四德」一直壓在女性身上!不過這當然是跟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三從四德」被視為女性的尊崇的美德, 此外女性在社會中也有許多的限制。他們看待貞潔有時候比自己的命更重要,在沒成親之前,不能被其他男人觸碰,摸一下都不行!那麼在結婚以後,一旦嫁給自己的丈夫,那這一輩子都得跟著他,不能有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