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彭彭從南方衛視《今日最新聞》離職,已經兩個月了。
彭彭是誰?
當他的聲音響起——「你有你觀點,佢有佢睇法」,不少廣東人都會想起,那位言辭犀利的「全桶型」男人。
彭彭,原名彭維納,廣州人,南方電視臺《今日最新聞》主持人,被稱為廣東三大名嘴之一。
在那個網際網路還沒有這麼發達的時代,這些廣東民生新聞欄目播報並記錄著廣東老百姓身邊的大小事。
這也成了孕育一代又一代「廣東名嘴」的土壤。
近20年裡,本土電視新聞欄目和電視新聞「名嘴」們不斷湧現,卻也在更大的媒體技術浪潮和輿論環境中更迭,留下的都是廣東街坊的美好回憶。
01.
那些年,廣東民生新聞的光輝歲月
南方臺《今日最新聞》《城事特搜》、 珠江臺《今日關注》、廣州臺《新聞日日睇》、公共臺《DV現場》......
相信這些節目,各位廣州街坊一定不陌生,每天晚上的吃飯時間,總會有一個陪著你「下飯」。
廣州民生新聞的起源大概要從2003年說起。
那年,南方電視臺推出一檔新聞民生欄目——《今日一線》,在廣州首次打出民生新聞的口號,一開播就獲得了本地市民的巨大關注。
所謂時勢造英雄,先後做過老師、記者、主持人的陳揚出來了。
在2004年,廣州電視臺新聞頻道為陳揚量身打造了一檔粵語讀報節目——《新聞日日睇》。
誰也沒想到,這個從沒有讀過大學,從沒受過正規新聞專業培訓的土生土長廣州人,一手撐起了一檔廣州電視臺王牌新聞節目。
他用廣州話及廣州人的生活態度、文化觀念來解讀當天的時事,再加上平民和主持人的觀點來敘述,收穫粉絲無數,廣州人也親切地稱其為「陳sir」。
因為陳sir,《新聞日日睇》成了廣州人晚飯時間必看的電視欄目。
街坊是他的「發明」。
那句耳熟能詳的問候語「新聞日日睇,日日傾下計,先祝各位街坊每天開心」,「街坊」一詞才逐漸有了今天的用法。
直到2009年元旦,陳sir在節目開頭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我早就講過要將每一天的節目當成最後一期的節目來做,這一天已經越來越臨近了。今日之果,昨日之因,我無怨無悔,只是辛苦了各位街坊。新年溜溜,都要講聲對唔住,難為曬。
陳揚也從此不再主持《新聞日日睇》。
有消息稱:電視臺要求加強新聞管理強化正面輿論引導,對《新聞日日睇》等欄目進行調整,陳揚離開是因為被「炒魷魚」。
有人致電到新聞頻道,向負責人求證陳揚是否被炒,該負責人否認了此傳聞。
許多廣州街坊都感慨「一個時代的結束」。
02.
「名嘴」輩出,老百姓的代言人
《新聞日日睇》欄目取得的巨大成功,不少人都想來分一杯羹。
因此沒過多久廣東人的電視機裡又多了兩個欄目:南方衛視《馬後炮》,珠江臺《今日關注》……
《馬後炮》裡中年氣盛的「資深憤青」馬志海,《今日關注》裡「善惡分明」的鄭達。
兩位主持人都是性情中人,講話「得罪人多,稱呼人少」。
在《馬後炮》、《今日關注》兩檔節目推出後開始,廣州就迎來了龍爭虎鬥、「名嘴」輩出的年代。
《馬後炮》是個時事評論節目,每天晚上十五分鐘,屬於脫口秀的性質。
作為主持人的馬志海成為了整檔節目的靈魂所在。
由於節目時間較短,他以快急狠、一針見血的講話方式,金句頻出,獲粉無數。
誰也不能說《馬後炮》的觀點是對的,但卻一定是撓到癢處的,能激起共鳴,引發思考和行動。
《今日關注》就不用多介紹了,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詳。
主持人、廣東名嘴鄭達,他的行事風格向來天馬行空,談吐風趣、幽默,橫跨舞臺、廣播、電視三大領域。
上至時事新聞、下至經濟飲食通通涉足,還為電臺講「鬼故」(鬼故事),是本土最有名的「講古佬」之一。
除了陳sir、馬志海、鄭達,還有穿著迷彩服講新聞的「光頭佬」盧俊宇(廣東公共《DV現場》),以及後來的彭彭(《今日最新聞》)......
還有同樣是《今日最新聞》主持人,並且是彭彭的「最佳拍檔」——阿棟。
他用沉穩、溫柔的聲線,說出廣州街坊的生活點滴。
在節目中他常常說「我堅信廣州唔系冷漠嘅城市」,更是給了許多觀眾一種正能量。
韓志鵬,廣州市的政協委員,被譽為「老百姓的代言人」,自稱「能說人話、肯說真話、敢講硬話」。
還記得他為了幫廣州市民爭取權益,曾經自帶板凳去旁聽幾個聽證會。
雖然都被人」請出會場「,但他這種為民請命的精神,值得我們廣州市民銘記在心。
何浩鵬,大家都稱他為鵬sir,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五年級插班生》,他搞笑幽默的風格傳遍粵港澳!
還有和彭彭一起主持做的節目《好友共鳴》,兩個名嘴,簡直讓人笑到嘴軟!
那幾年,廣東的民生新聞欄目人才輩出、如火如荼的爭鋒情景,像極了如今各大電視臺裡選秀、綜藝爭奪收視率的景象。
這些獨樹一幟的「名嘴」們,用嬉皮笑臉、敢怒敢言的腔調,反映著廣東人的心聲,成為各位街坊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
03.
從輝煌到沒落,廣東再無「名嘴」?
隨著時代的發展,2012年,微信公眾平臺上線後,微信便自帶媒體屬性。
這一年,被業界視為國內新舊媒體的分水嶺。
在這之前,網際網路和傳統媒體互不幹擾,相互配合,在這之後,網際網路的圖文和視頻對傳統媒體行業完成了全面的超越,也可以說,是替代。
從那個時候起,大家都在看公眾號圖文和短視頻,覺得新奇有趣,看電視新聞的人也就變得越來越少。
廣東的民生新聞節目也從輝煌慢慢走向衰落。
多少人還記得這個經典的「怒甩通稿」場面?
這些民生新聞欄目,說的是廣州人家長裡短、民生百態......關心著廣州城中的大小事。
但如今,彭彭辭職、鄭達隱退,這些熟悉得像家人一樣的廣東「名嘴」們都會一個個告別觀眾……
相信大家都有這種感覺,是不是已經很久沒看電視了?
平時吃飯捧著手機,睡覺前也玩手機,基本機不離身,沒有手機渾身不自在。
現在的我們都是在手機裡的各種APP、微信圖文、短視頻、網頁中了解身邊的時事。
我們仍然在關注民生新聞,但是否還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呢?
彭彭離開《今日最新聞》前,曾在節目上說要「交棒給年輕人,聽聽年輕一代的聲音」。希望年輕的一代,也能發出有態度的聲音。
【今日話題】
你還在看民生新聞嗎?
你印象最深刻的廣東「名嘴」是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