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要做好現有雲平臺運維運營,保障22個上雲的業務系統以及試驗平臺上30個系統的正常運行,同時,還需要學習最新雲技術,做雲的規劃以及新項目的調研……這對僅有8人的某警務雲團隊而言並非易事。為此,在思考全局「一片雲」如何更好地支撐業務發展的同時,該團隊相關負責人還必須儘快找出使雲平臺管理更高效的方法。
「管理」+「技術」成為解題的突破口。
「管理」層面就是定規矩、出制度、建機制。具體而言,便是構建智慧警務運維體系,在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建立模型和監測能力,結合資源使用率開展安全的擴縮容,實現靈活負載調配;在工作高效組織方面,通過管理與技術相結合,建立管理辦法和運作機制,實現團隊運作高效。
有了管理的「土壤」,在「技術」層面,工具的效力被進一步放大。華為IMOC平臺架構開放,時刻在轉,捕獲各種運行數據,信息數據多樣,能夠簡單、快捷向不同角色提供所需信息。基於「梯形」信息框架,開展面向工程師、雲管人員、業務人員、決策者視圖建設,把海量、專業、技術的雲管信息,通過極強的縮減抽取後,轉換成相對直觀、清晰的表達,支撐不同角色工作開展。最終,實現某警務雲平臺收放自在、穩如磐石的運維運營效果。
這只是當下中國政企數位化轉型故事中的冰山一角。
要講好當下行業數位化轉型的故事,有一個問題,是政企用戶以及與之相關各方無法繞開的,即產品和解決方案落地後,運營者需要更多的能力去系統地解決數位化轉型最後一公裡的問題。
行百裡者半於九十
【從轟轟烈烈的大建設,到建好後投入到運維運營,政企數位化轉型進入深水區。產品和解決方案的落地只是開始……】
對正處於行業數位化轉型的政企用戶而言,不僅項目建設從煙囪式向集約化轉變,預算投入從直接投資向購買服務轉變。在管理方面,也面臨從條線化向整體化轉變。而這些轉變帶來的問題和挑戰是直接且實在的。
時間拉回到兩年前,很多統籌性數位化轉型項目剛剛開始規劃建設。彼時,轉型者們還無需直面運維的挑戰,但是隨著項目逐漸交付,挑戰隨之而來。以往,很多政務信息化系統建設是煙囪式的,這種煙囪的系統出現了故障,點對點處理即可解決問題,且出故障的影響不會很大。但是,隨著數位化轉型,基於集約化建設之後,出現故障的影響面變大。可對於即將面臨的運維挑戰,很多政企用戶並沒有做好準備。
於是乎,傳統運維模式與業務重構後運維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新問題不斷,與此同時,運維工作難被看見,預算不夠精細、科學等老問題還尚未解決。疊加之下,運維人員不得不繼續充當「背鍋俠」角色。
對於當前政企數位化轉型後如何更好地持續運維運營這一問題,華為中國政企服務有兩點共識:
● 數位化轉型本身涉及到各種技術以及各種產品的組合,不是簡單的使用一個技術,而是一個長期性的系統工程。打造解決方案只是第一步,持續的運維運營以及運維的轉型壓力都變得越來越緊迫、越來越重要。
● 數位化轉型,其最終要通過業務、數據來說話,提供可感知、可度量的價值。因此華為強調用業務運營的視角來驅動運維改進,提升運維能力,打造與之匹配的運維方案。
在數位化轉型項目中,華為的角色非常明確:做與政企並肩作戰的廠商。華為中國政企服務深知,解決數位化轉型中運維問題,不能一蹴而就。在2018年第一屆華為中國政企運維峰會上,圍繞運維組織、流程和工具,華為與各位嘉賓們進行了深度交流。2019年的第二屆華為中國政企運維峰會則全面闡述和呈現了在運維平臺、方案和生態上的最新進展和成果,並發布IMOC Insight系列,提出L0-L5使能運維自動駕駛的運維成熟度模型,明確了AIOps的運維轉型方向。在今年第三屆華為中國政企運維峰會上,華為中國政企服務重新定義運維,提出了「智能感知-分析改進-輔助決策」的新價值主張,共話行業數位化轉型浪潮之下的運維轉型升級。
至此,華為運維服務藍圖和框架已清晰可見。首先,讓運維業務成為多雲中心的智慧大腦,需要運維數字底座作為有力支撐,這一架構由「統一監控框架+數據中臺+AI引擎」組成。同時,通過構建數據中臺、業務中臺、設計態和運行態,支撐服務門戶、運維門戶、運營門戶和移動應用的有效、高速運行和響應,共同組成了多雲中心的智慧大腦。未來,華為將持續以客戶業務運營視角來理解運維解決方案的真正需求,共同加速行業數位化轉型與智能升級。
莫愁前路無知己
【圍繞著政企轉型中的TOP問題,華為中國政企服務堅定不移地構建5大能力:諮詢規劃、行業解決方案服務、運營、運維、人才發展。用5大能力賦能客戶,讓客戶享受高品質服務。】
運維的本質是體驗。
華為深諳場景化越深入,需要的服務能力就越高這一道理。然而,在數位化轉型大潮之下,各行各業需求差異性非常大。如何去滿足各行各業在數位化轉型中的服務需求並給其帶去更好的服務體驗?
為此,華為中國政企服務聚焦了兩件事情:一是構建數位化轉型核心能力,去真正服務客戶在數位化轉型中的關鍵需求。二是打造高品質一致性的服務,為客戶提供一致的服務體驗。
為此,2019年華為中國政企服務提出構建5大能力,即諮詢規劃、行業解決方案服務、運維、運營、人才發展。在同年的華為中國生態夥伴大會2019上,華為正式宣布成立服務產業聯盟,涵蓋不同層次的生態夥伴,共同耕耘政企服務市場。
可是,與產品和解決方案相比,服務未免過於抽象。服務究竟是什麼?
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要求華為中國政企服務將抽象的能力具象化。因此,圍繞上述5大能力,今年,華為中國政企服務提出「1+5+N」服務產業體系,滿足不同行業各個場景的轉型服務需求。5大能力居中,以服務產品形式存在,向下以高品質服務產業聯盟為基礎,向上則為用戶提供行業化、場景化的服務解決方案。其中,「1」為高品質服務產業聯盟,包括各類服務生態夥伴;「5」為五大類服務產品,分別為:諮詢規劃、行業應用集成服務、運維、雲使能和人才發展;「N」即是多個行業場景化的服務解決方案。
服務能力的構建的源頭是來自於政企客戶,華為中國政企服務通過能力產品化,再通過客戶服務界面,與合作夥伴一起去反向回饋給客戶。華為中國政企服務歷時10年,畫了一個「圈」,而這個「圈」正在給用戶以及服務業界帶去實打實的價值和收益。
「從行業中來,到行業中去」的循環也正是華為中國政企業務的理念所在。今年6月,華為中國政企業務正式發布了「懂行·專注於行業數位化轉型」這一全新形象。而這一形象的符號便是一個循環。這個「循環」承載著華為中國政企更深的願景——希望能和更多行業數位化轉型的參與者一起,在做深做透行業的過程中,共同探討未來的發展路徑、創造出更大的行業價值。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