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蔣悅1
(「未來已來」是界面商學院策劃的高端系列訪談,專注人工智慧、區塊鏈、自動駕駛和基因技術等前沿領域的趨勢、衝擊和挑戰。)
數位化轉型正變成一句「正確的廢話」,每家企業都深知變革勢在必行,成功的踐行者卻寥寥無幾。
埃森哲曾指出,只有9%的企業在數字轉型工作上成效顯著。由於缺乏清晰、系統的轉型戰略,企業大多抱著跟風、試水的心理,它們既不知道數位化是否與其組織願景相適配,其關注點和評價指標也十分短視,比如,有60%的企業聚焦於數位化能否為其帶來不菲的財務回報。
儘管財務指標關係著企業的生死存亡,但轉型無法一蹴而就,對短期回報的過度關注將使變革從一開始便走上歪路。為釐清數字轉型中的陷阱和偏誤,界面商學院採訪了歐洲著名商學院IMD商學院人工智慧、分析與營銷策略教授Amit Joshi。
Amit Joshi認為,很多企業錯誤地把商業技術變革當作數字變革,這使得技術變成了一個「吉祥物」,它被逐漸符號化,而未能發揮其真正價值。面對「轉型可能會失敗,但不轉型一定會死」的困境,企業或可參考「變革三步驟」,從中定位自身情況和變革程度。此外,企業也不必盲目進行全數位化轉型,尤其在黑天鵝事件頻發的當下,辨別什麼是穩定不變的,並為其做準備和計劃才是明智之舉。
--
以下為採訪實錄,經過整理和編輯:
技術應被視為工具而不是戰略
界面商學院:如今,各行各業都在談論數位化,人工智慧(AI)、物聯網、虛擬實境(VR)、雲計算等前沿技術被視作數位化轉型的利器,它們具體帶來了哪些改變?
Amit Joshi:以雲計算為例。2000年,如果我們想創辦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平均成本大約是500萬美元;而在2011年,成立一家公司的成本降到5000美元。這是因為在2000年,成立網際網路公司需要伺服器,需要所有的基礎設施,但如今,我只需要一張信用卡,向阿里雲支付幾百美元,就能擁有和其他大公司一樣的基礎設施服務。所以雲計算的確使傳統企業向數位化轉型變得更容易,你提到的其他技術也會起到相似的效果。另外我想強調一下,技術只是變革的驅動因素,它本身並不等同於數位化轉型。這就好像食譜中調料的改變,並不意味著食譜本身被顛覆了。AI和物聯網這些技術,它們只是加速了數位化轉型,卻不是數位化轉型本身。
界面商學院:但仍有很多公司把主要精力和投資放在了技術上,您認為這是推動數位化的好方法嗎?
Amit Joshi:技術應該被視為工具而不是戰略。我曾為許多公司提供服務,在這過程中,我發現它們最大的問題是太過在乎技術。很多企業覺得,哇,AI、VR、物聯網這些技術這麼火爆,我也一定要用它們做點什麼。這完全是本末倒置的思維方式。首先,企業應該忘掉AI、物聯網,忘掉這些所謂的前沿技術,先問問自己「我的公司究竟想解決什麼問題」。針對這個回答,企業需要收集什麼類型的數據,配置什麼樣的傳感器等等,這一切都釐清後,最後才落足到「我需要什麼技術」。技術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如果你使用AI技術僅僅是因為它很酷,那它不可能為你創造收益。錯誤的思考路徑使得很多組織投入頗多卻難以獲得回報。有調查發現,70%已部署AI技術的公司表示,它們沒能從中獲得回報。
數字轉型是一個非常複雜、困難和漫長的過程,大多數組織都失敗了。我見過許多企業已經進行了5-6年的轉型,但由於一些突發事件,比如更替CEO,導致轉型被擱置,之前付出的所有努力因此前功盡棄。
界面商學院:正如您所說,許多公司利用數位技術來包裝自己,這是否意味著技術逐漸被符號化,而未能創造實際效用?技術在轉型中究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Amit Joshi:在某些情況下,是的。很多組織選擇AI或許是因為它很酷,又或是為了能獲得更多的募投。如何區分一家公司是不是人工智慧企業要看它的系統如何利用AI技術學習。我以前為初創企業工作時,曾要它們精準地描述其系統利用AI的學習過程,但有些企業會說,不不不,我們不是在學習,我們只是在使用它。這就不是人工智慧企業,這不過是一個內置了AI技術的僵硬模型。
我認為數位化轉型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我稱之為「工具數位化」(Digitization),它指的是企業把本來需要人工完成的工作數位化。例如,之前的銷售人員要用紙筆填寫報告,但是現在,他們可以利用平板電腦輸入。在過去,客服人員打電話時要做筆記記錄反饋,而今天,有軟體可以自動記錄並轉化電話內容,甚至高亮出溝通要點。但是在我看來,這不是數位化轉型,這僅僅應用了數位技術而已。很多公司在開發了自己的app、設立了網站、使用了一個先進的技術後就以為自己實現了數位化轉型。不,你沒有,你只是把操作過程數位化了。儘管銷售人員轉為無紙化辦公,但企業的銷售和運營方式並沒有被改變,這不過是利用科技讓工作變得更便捷而已。
當企業實現了工具數位化,接下來還要考慮如何使職能數位化(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 Function)。對於銷售部門來說,工具數位化幫助他們利用AI、數據分析等技術把所有記錄在電腦的數據通盤整合分析,而得以發現一些趨勢、得出某種結論。重要的是,他們隨後可以根據這些洞見相應地調整其銷售流程或方式。比如,數據顯示,A在早晨有空閒時間,但下午4點以後,她就會變得很忙,如果想要談生意,最好在早上聯繫她。營銷人員可參考這些信息,選擇恰當的溝通時間,維持客戶關係。但這也僅是數位化了銷售部門,企業的財務、運營和人力資源部門仍在使用舊的工具,遵循舊的流程。這就到了第三個步驟——全組織的數位化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zation)。如果企業能使所有職能部門都實現數位化的運營,那麼此時我們可以說它實現了全數位化轉型。
數字轉型的成功標誌是賺錢方式發生變化
界面商學院:您剛才提到很多公司都試圖向數位化轉型,但大多以失敗告終。大約有多少公司轉型成功?
Amit Joshi:非常非常少。這裡我們忽略那些天生就擁有數字基因的公司,比如騰訊、谷歌和阿里巴巴,它們的運營和非數字公司、傳統企業相比完全不一樣。傳統企業的數位化轉型,有91%都是失敗的,只有9%成功了。但有一些公司做到了第二步,即職能數位化,耐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耐克利用了物聯網技術,把跑鞋和NIKE +應用程式相連,這不僅讓使用者和附近的跑步愛好者、運動俱樂部相連接,軟體還能獲取顧客的消費、運動等數據,這為品牌後續推送個性化的產品、設計、促銷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耐克完全改變了品牌了解和觸達顧客的方式,這是完全的數字轉型,但它目前只針對跑鞋這個類別的產品實現了數位化。
另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德國的B2B集團拜耳(Bayer),該公司在農業領域的數位化轉型非常成功。過去,農民根據過往的經驗來決定買什麼種子,使用什麼化肥和農藥,通過看天氣預報來採取措施保護農作物。但拜耳利用技術把這一過程數位化。通過在田地裡、拖拉機等設備上安裝傳感器,來獲取天氣、土壤等數據,匹配出最適合種植的農作物,甚至分析出什麼時候最適合種植,以及不同農作物該使用多少化肥等,拜耳給農民提供合適的種植建議,提高其生產力。該公司藉助了數位化工具和數據分析,變革了其農業產業,使其從傳統的售賣農藥等產品的方式轉向為農民提供種植諮詢服務。
界面商學院:既然失敗屢見不鮮,為什麼企業仍然追逐數位化?它們轉型的理由是什麼?
Amit Joshi: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些企業正面臨來自數字巨頭、初創企業的競爭衝擊。看看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字節跳動,對於國外的傳統巨頭來說,這些年輕的中國企業在威脅著它們的地位。假設我經營著一家銀行,本來運營得非常輕鬆,我有穩定的顧客、存款……但螞蟻金服出現了,比起步行到1公裡外的分行,人們更願意打開手機,通過支付寶進行交易,於是我不得不改變現有的經營方式。再比如保險業,它是一個如此陳舊乏味的行業,但現在它被數位化了。媒體、零售、汽車製造等行業也都在被數位化改變。通用汽車每年生產1000萬輛汽車,特斯拉每年只生產35萬輛,站在通用的視角,30多萬輛汽車根本不叫生意,充其量是個愛好。但是為什麼特斯拉比通用汽車的估值更高?因為數位化,因為它的車配備了傳感器,能從中獲得數據,並利用這些數據確切地洞察客戶的行為。而通用汽車、奔馳等傳統汽車製造商無法獲取這些信息,這就是區別。
界面商學院:您列舉的拜耳、耐克這兩個例子都是通過收集可觀的數據來實現數字變革的。您認為「數據」是實現數位化轉型最重要的推力嗎?
Amit Joshi:我們可以利用「傳感器-數據-建模」這一路線圖來洞察傳統企業向數位化轉型時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企業需要安裝傳感器(sensor),用以感知、收集數據。物聯網可以成為傳感器,手機、店鋪裡的閉路電視、筆記本電腦的cookies程序都可以成為這個傳感器。
安裝傳感器是第一步,它把顧客和企業連接了起來,幫助企業獲得相關的消費者數據,但收集而來的數據大多是非結構化數據(unstructured data)。比起漂亮、整齊的數字,它們通常是社交媒體數據,以圖像、音頻、視頻等形式呈現,比如Alexa、Siri收集到的數據便是語音數據。所以數據固然重要,但僅有數據遠遠不夠。企業還需要擁有構建模型(model)的能力,能夠將非結構化數據加以轉化,以方便後續分析和決策高效準確的進行。
界面商學院: 如果數位技術的應用不足以證明變革成功,那麼數位化轉型成功的標誌是什麼?
Amit Joshi:如果企業的商業模式,也就是企業賺錢的方式發生了變化,那麼我認為它已經實現了數位化。例如,過去企業靠出售化肥、種子和幼苗賺錢,就算今天這些賺錢方式依然存在,但售賣實物產品不再是公司的主營業務,它發展出了諮詢服務,通過給人們提供種植建議獲得回報,那麼這家公司的商業模式是發生了改變的,我認為它可以被稱作成功的數位化轉型。
不是所有企業都得走數位化之路
界面商學院:您是否認為數位化是企業的必經之路?
Amit Joshi: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認為從長遠來看,所有的組織都需要變革,部分組織需要向數位化轉型。但對於所有企業來說,至少應該實現「工具數位化」,因為這可以使它們的運營效率產生質的飛躍。接下來的兩個步驟比較棘手,但我想部分組織可以完成職能的數位化轉型。我不建議企業盲目嘗試全組織的數字變革。比如通用電氣(GE),這家擁有悠久歷史的百年企業、美國曾經最偉大的公司之一,今天幾乎是在苟延殘喘,我都不知道它是否能夠在未來5年內存活。GE曾試圖一步到位地改造自己,可惜在這當中犯了很多錯誤,沒能再現輝煌。所以我認為企業對於全組織的數位化轉型要非常謹慎。但所有企業都可以做到工具數位化,大多數組織可以實現職能數位化。
界面商學院:除了過度沉迷技術,數位化轉型還容易走進什麼誤區?
Amit Joshi: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數字轉型沒能獲得所有管理人員的支持與配合。比如公司的副總裁和首席營銷官對於數位化轉型非常支持,但是其他的高管、中層管理者卻興致寥寥。這就是失敗的起源。企業的數位化轉型要落實到每個員工身上是非常困難的,它不是打補丁,不是某一個員工或部門的任務。如果各級管理層沒有把觀念、思維和目標調整一致,轉型一定會失敗。
我認為企業首先要設定一個能被所有員工認同且能創造價值的願景。比如,我的企業想要進行數字變革,是為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這就是一個好的願景,它能為社會創造價值。願景將決定企業後續的轉型路線,即我們之前討論的「傳感器-數據-建模」路線圖。IBM沃森機器人的失敗不是因為技術,而是因為它承諾了太多無法兌現的東西,是項目的願景出現了問題。
界面商學院:此次疫情將對數位化轉型的發展產生什麼影響?對於傳統企業來說,這是否是一個好的時間點實施變革?
Amit Joshi:新冠疫情加速了數位化的發展。原本一家公司可能想要在未來3-5年內推進和實現數字轉型,但現在,它必須在3-5個月內完成,否則就要關門大吉。企業別無選擇,它們必須向數位化轉型。對於那些依賴於與消費者面對面接觸來推銷、經營的公司,它們亟需轉向低接觸、高影響力的模式。在過去,有些品牌為了證明它的產品擁有高品質,會通過展廳和現場講解的方式來觸達消費者,令他們信服。但現在這些活動不能進行了,它們只得想辦法利用數位技術來展示產品,體現其高品質。
需要注意的是,企業不要做太多的改變。新冠疫情對於所有企業來說都是百年一遇的危機,它無法被預測,你不知道它將在什麼時候結束。這個時候,比起做全面而宏偉的藍圖規劃,企業更該問自己什麼是不變的。如果你的結論是,5年後,品牌和客戶對你的公司來說仍然很重要,那麼你就可以在品牌,在消費者洞察上投入更多。企業不能總是追逐潮流,辨別什麼是穩定不變的,並為其做準備和計劃才是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