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家首次發現,胸腺竟然是成功懷孕的關鍵,破解困擾學界...

2021-01-10 奇點網

人體真的很奇妙。

誰能想到,胸骨後面的一個小小腺體,竟然潛藏著防止孕婦流產和妊娠期糖尿病的作用。

前不久,來自奧地利科學院IMBA和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在頂級期刊《自然》發表重要研究成果[1]。

他們首次發現,在妊娠期間,雌性動物產生的性激素會調節胸腺產生調節性T細胞(Treg),促進胎盤中存在更多的Treg,避免母體的免疫系統攻擊胎兒,降低流產風險。

此外,性激素調節胸腺產生的Treg還會進入母體的脂肪組織,抑制炎症,預防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這個發現在一定程度上解開了「免疫系統如何適應懷孕的」這一困擾學界數十年的難題。

▲ 本研究論文首頁截圖

孕育生命是世間最神奇的事情之一。

胎兒作為生長在母親體內的外來物質,究竟是如何與母體共處,尤其是如何避免了母體免疫系統攻擊的?

數十年來,上面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2]。

實際上,科學家們也不是沒有任何頭緒。例如,科學家早就觀察到,在妊娠期間胸腺會發生明顯地變化[3]。然而,這種變化背後的分子機制,以及對妊娠的重要性,目前仍知之甚少。

Magdalena Paolino和Josef M. Penninger領銜的研究團隊,決定解開背後謎團。

他們在查閱大量資料之後發現,在女性性激素的調控下,核因子-κB受體活化因子(RANK)及其配體RANKL等,會調節妊娠期骨重塑和哺乳期乳腺的發育[4,5]。

在胸腺中,RANK信號調節表達AIRE和CD80的髓質胸腺上皮細胞(mTECs)的成熟[6],而這與胸腺Treg細胞的發育有關[7]。

因此,他們推測:妊娠期間性激素的水平的變化,通過RANK促進胸腺形成Treg細胞,調節妊娠期間的免疫適應性。

▲ Magdalena Paolino: Ragnar Sderberg Foundation

為了驗證他們的猜測,Paolino和她的同事先觀察了Rank基因正常的雌性小鼠,發現Rank和Aire mRNA水平在懷孕期間上調,懷孕的雌性小鼠顯示出AIRE+ mTECs的數量增加。

隨後,Paolino團隊通過雜交的方式獲得了Rank基因缺失的雌性小鼠。初步分析結果表明,處於非妊娠期的Rank基因缺失雌性小鼠,胸腺上皮細胞成熟mTECs的數量明顯減少,胸腺結構、胸腺細胞或Treg細胞的發育沒有受到顯著的影響。

不過,mTECs中RANK表達的缺失會損害妊娠期間胸腺Treg細胞的擴張。

▲ Treg細胞的擴張受損

進一步分析顯示,是卵巢分泌的孕酮通過作用於表達RANK的mTECs,誘導胸腺Treg細胞發育。

既然如此,那麼胸腺中的RANK調節Treg細胞擴張,究竟是如何影響妊娠的呢?

Paolino和她的同事首先觀察到:非妊娠和妊娠中晚期的野生型雌性小鼠和Rank缺失的雌性小鼠脾臟中的Treg細胞,以及CD4+和CD8+T細胞的數量和抑制活性相似,而且妊娠期間Rank基因缺失雌性小鼠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自身免疫症狀。

不過,無論是在人類還是小鼠中,健康的妊娠都與胎盤中Treg細胞的積累有關[8,9]。觀察小鼠胎盤中Treg細胞的數量,發現了明顯的差異:來自Rank基因缺失的母鼠胎盤中Treg細胞數量顯著較低,尤其是胸腺來源的Treg細胞。

RNA測序還發現,與野生型小鼠相比,Rank基因缺失的母鼠胎盤中Treg細胞表現出不同的基因表達,其中與異體移植排斥和炎症反應相關的基因顯著過表達。相對應的,Rank基因缺失的母鼠胎兒損失率是野生型的3倍。

▲ 胎兒損失情況的比較

按說研究到此處已經可以結束了。因為我們已經知道,是卵巢分泌的孕酮進入胸腺,通過作用於表達RANK的mTECs,誘導胸腺Treg細胞發育,這些來自於胸腺的Treg細胞進入胎盤,抑制了母體對胎兒的免疫排斥。

不過,Paolino和她的同事觀察了一下Rank基因缺失母鼠生出的小耗子鼠,有了一個讓她們意外的發現:無論小耗子的性別、Rank雜合度或兄弟姐妹有幾個,這些小耗子明顯比Rank基因正常母鼠生出的小耗子重。

這可是人類妊娠糖尿病的標誌[10]。

▲ 小耗子的體重比較

注意到這個現象之後,Paolino和她的同事迅速檢測了懷孕的Rank基因缺失雌性小鼠的生化指標,發現它們的胎盤中葡萄糖水平較高,血清中血糖和胰島素水平較高,而沒有懷孕的此類小鼠沒有這個現象。

那這個妊娠糖尿病現象是不是也與上面的發現有關呢?畢竟之前對雄性小鼠的研究表明,Treg細胞可以通過調節內臟白色脂肪組織(VAT)的炎症來改變葡萄糖穩態[11-13]。

巧的是,在妊娠期間,Paolino和她的同事確實只在Rank基因正常的小鼠中觀察到VAT中胸腺Treg細胞的積累,而Rank基因缺失的母鼠則沒有。

基於以上發現,Paolino認為Rank在胸腺上皮細胞中的失活,會導致懷孕雌性小鼠VAT中Treg細胞積累受損,葡萄糖攝取減少,並與妊娠期葡萄糖不耐受性增加和幼崽較大有關。

▲ Josef Penninger: IMBA/Tkadletz

為了證明胸腺Treg細胞擴增與母體代謝和胎兒損失的因果關係,Paolino和她的同事又做了一個Treg移植實驗。結果顯示,移植來自野生型小鼠胸腺的Treg細胞之後,Rank基因缺失母鼠身上出現的不良症狀都恢復了。

也就是說,恢復胎盤中胸腺來源的Treg細胞,可以防止Rank基因缺失母鼠流產、VAT炎症、妊娠葡萄糖不耐受症和巨大胎兒形成。

▲ 移植Treg細胞的效果

考慮到在人類中,妊娠期糖尿病婦女所生的孩子可能會出現長期的健康併發症,如易患葡萄糖不耐受症和肥胖症等[14,15]。Paolino和她的同事又追蹤了Rank基因缺失母鼠所生後代的命運,證實此類母鼠後代也深受影響。

在研究的最後,Paolino團隊在一項臨床隊列研究中,探索了患有妊娠糖尿病女性的Treg細胞是否也發生了改變。正如預期的那樣,妊娠糖尿病婦女胎盤中的Treg細胞數量減少,無論飲食或胰島素治療情況如何。

這個臨床數據研究也表明,胎盤中Treg細胞數量減少確實也與人類妊娠糖尿病相關。

「我們多年來的工作不僅發現妊娠激素通過RANK調控胸腺,而且發現了一個新的範式功能:胸腺不僅改變了母親的免疫系統以允許胎兒形成,而且還控制了母親的代謝健康,」Josef Penninger說[2]。

總的來說,Paolino和Penninger領銜的研究讓我們對胸腺有了新的認知,將它與流產和妊娠期糖尿病聯繫起來。後續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在這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尋找有效的幹預和治療措施。

參考文獻:

[1].Paolino M, Koglgruber R, Cronin S J F, et al. RANK links thymic regulatory T cells to fetal loss and gestational diabetes in pregnancy[J]. Nature, 2020: 1-6.

[2].https://news.ki.se/new-research-highlights-the-importance-of-the-thymus-in-successful-pregnancies

[3].Persike Jr E C. Involution of thymus during pregnancy in young mice[J].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 1940, 45(1): 315-317.

[4].Sigl V, Jones L P, Penninger J M. RANKL/RANK: from bone loss to the prevention of breast cancer[J]. Open biology, 2016, 6(11): 160230.

[5].Fata J E, Kong Y Y, Li J, et al. The 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 factor osteoprotegerin-ligand is essential for mammary gland development[J]. Cell, 2000, 103(1): 41-50.

[6].Rossi S W, Kim M Y, Leibbrandt A, et al. RANK signals from CD4+ 3 inducer cells regulate development of Aire-expressing epithelial cells in the thymic medulla[J].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07, 204(6): 1267-1272.

[7].Cowan J E, Parnell S M, Nakamura K, et al. The thymic medulla is required for Foxp3+ regulatory but not conventional CD4+ thymocyt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13, 210(4): 675-681.

[8].Tilburgs T, Roelen D L, van der Mast B J, et al. Evidence for a selective migration of fetus-specific CD4+ CD25bright regulatory T cells from the peripheral blood to the decidua in human pregnancy[J].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8, 180(8): 5737-5745.

[9].Aluvihare V R, Kallikourdis M, Betz A G. Regulatory T cells mediate maternal tolerance to the fetus[J]. Nature immunology, 2004, 5(3): 266-271.

[10].Kamana K C, Shakya S, Zhang 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macrosomia: a literature review[J]. Annals of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2015, 66(Suppl. 2): 14-20.

[11].Kolodin D, van Panhuys N, Li C, et al. Antigen-and cytokine-driven accumulation of regulatory T cells in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of lean mice[J]. Cell metabolism, 2015, 21(4): 543-557.

[12].Feuerer M, Herrero L, Cipolletta D, et al. Lean, but not obese, fat is enriched for a unique population of regulatory T cells that affect metabolic parameters[J]. Nature medicine, 2009, 15(8): 930-939.

[13].Bapat S P, Suh J M, Fang S, et al. Depletion of fat-resident T reg cells prevents age-associated insulin resistance[J]. Nature, 2015, 528(7580): 137-141.

[14].Boney C M, Verma A, Tucker R, et al.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ldhood: association with birth weight, maternal obesity, and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 Pediatrics, 2005, 115(3): e290-e296.

[15].Vohr B R, McGarvey S T, Tucker R. Effects of maternal gestational diabetes on offspring adiposity at 4-7 years of age[J]. Diabetes care, 1999, 22(8): 1284-1291.

本文作者 | BioTalker

不明原因流產的原因,又找到了一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在人體細胞內發現一種新的DNA結構,不是雙螺旋!
    來自澳大利亞加文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第一次在活細胞內確認了一種新的DNA結構: i-motif。I-motif 結構是一個扭曲的DNA「結」,在此之前,我們從未在活細胞內直接檢測到過這種結構。這一新發現被發表於4月23日的《自然-化學》期刊上。○嵌入DNA鏈中的 i-motif。
  • 科學家發現新DNA結構
    IT之家4月24日消息 日前,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人類細胞內新的DNA結構,並將新結構命名為「i-motif」。新的DNA結構類似於生活中的「結」,已經首次在活體細胞中觀察到。對於新的i-motif結構,科學家們並不確定它的功能是什麼,但他們懷疑它涉及「讀取」DNA序列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物質的過程。「當我們大多數人想到DNA時,我們會想到雙螺旋結構,」Garvan醫學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學家Daniel Christ教授說,他共同領導了描述新發現的研究。「這項新研究提醒我們,存在完全不同的DNA結構,並且對我們的細胞很重要。」
  • 困擾科學家長達十六年,藍環星雲奇特之謎終獲破解
    舉報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2004年,科學家在一顆恆星周圍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紫外線環
  • 困擾天文界的難題,被「天眼」破解,宇宙中的「怪物」原來是假象
    —《自然》雜誌上。它是一種宇宙中非常神秘的自然現象,多年來,也曾有觀點認為,快速射電暴的出現,可能和神秘的「外星文明」有關。比方說曾經有科學家表示,或許是超級文明在宇宙中駕駛著飛船前進時,燃料燃燒釋放出的神秘電波。當然,這種觀點在科學界並不被認可,截止到目前,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快速射電暴和尚未發現的「外星文明」有關。
  • 70億年前發生的故事,被科學家成功破解,這個引力波不簡單!
    去年五月份的時候,科學家們探測到宇宙中一個強烈的引力波信號。在短短的一百毫秒內,這起引力波釋放出來的能量足以在地球上掀起萬丈海浪。這也是人類探測引力波以來,第一次探測到如此強烈的引力波。前段時間,來自美國的科學家經過一年時間的研究,終於將這個引力波神秘的面紗揭開了一點。究竟這個引力波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 學術頭條:明年高校畢業生將首次突破900萬人,全球進入「氣候緊急...
    首次利用人類細胞重建完整胸腺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概念驗證研究,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研究人員成功利用人類幹細胞和生物工程支架重建了人類胸腺,向培養可移植用的人工胸腺邁出重要一步。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從人類供體中提取胸腺上皮細胞和胸腺間質細胞,培養出數十億個胸腺幹細胞群落;從大鼠胸腺中去除細胞,獲得胸腺的結構支架。
  • 著名科學家驚人發現:原來許多人前生竟然是動物!
    馬裡奧博士是研究人類輪迴學的專家,他的研究已經可以肯定輪迴是存在的。在他研究的一千多個個案中,被研究者在接受了前生回溯催眠後,都能說出前生的事跡。絕大部分研究者描述的前生事跡,都證實是真實無訛的。 最近,馬裡奧博士又發表了新的研究報告。他發現了,原來有些人的前生竟然是動物! 他首次研究個案的主角是一名三十多歲的男人,他為了體重問題而來求他幫助。
  • 首次!科學家發現與地球大小相似的「流浪行星」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儘管許多已知的系外行星與我們太陽系的行星並不相似,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圍繞著一顆恆星運行。 但茫茫宇宙間,還可能充滿了神秘的「流浪行星」,它們的引力不受任何恆星的束縛。
  • 雙螺旋升級了:人體首次發現四螺旋DNA
    如今,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人體細胞中發現了四螺旋DNA結構。此前研究人員曾在一些癌細胞和實驗室的化學實驗中發現四螺旋DNA,這是第一次在健康的人類活體細胞中發現這種結構,而且它是由正常細胞過程產生的穩定結構。「毫無疑問,我們已經證明了四股DNA可以在活細胞中形成。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DNA的生物學特徵。」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Marco Di Antonio說。
  • 三個人類難以破解的科學謎團,每一個都讓科學家束手無策
    按照科學家提出的宇宙文明劃分標準,人類最多也只能算是0.7級文明,連最低的一級文明都算不上。所以,很多的科學對於我們來說仍然是未知的,科學家也難以將它們破解。其中有三個人類難以破解的科學謎團,每一個都讓科學家感到束手無策。一、宇宙起源之謎我們的宇宙是如何來的?要知道當我們走出地球看到浩瀚的時候,無從為宇宙的神奇而感到驚嘆。
  • 科學家發現還有懷孕可以讓夫妻長得越來越像
    近日,據《北京青年報》報導,某基因組學研發機構CEO在一次訪談中說,夫妻相是接吻造成的。細菌是一個星球式方式運行的一個整體。兩個人接吻十秒會交換8000萬個菌群,夫妻之間吻得多了就會越來越像,夫妻相就是這樣產生的,因為菌群趨於一致了。
  • 《自然》報導首次研究人手『第六指』特異功能 要是機器人也有六指...
    《自然》報導首次研究人手『第六指』特異功能 要是機器人也有六指……  olivia chan • 2019-06-05 11:59:31 來源:前瞻網 E2728G0
  • 科學家研究後發現,竟然是它!
    科學家研究後發現,竟然是它!大家好,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大家聽說過水猴子嗎?傳言中的水猴子究竟是什麼生物?在科學家的研究下發現,原來是這種動物,民間一直流傳著有關水猴子的傳說,水猴子是一種很可怕的生物,誰要是在水中碰到水猴子,基本上就要跟這個世界說再見了。
  •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做夢並不是人類的專利
    那麼科學家是如何來確定動物們是在做夢呢?其實這主要跟做夢跟大腦的關係有關,根據科學家對人類做夢的研究發現,我們在做夢的時候,大活是處於活躍狀態,有時候表現出來的活躍程度絲毫不亞於白天工作的時候。如果我們沒有做夢,那麼儀器檢測的大腦活動是比較弱的,這是處於深度睡眠當中。
  • NASA發布超清晰木星照 獨眼巨人還有6大謎團有待破解!
    NASA發布超清晰木星照 獨眼巨人還有6大謎團有待破解!時間:2020-04-12 15: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NASA發布超清晰木星照 獨眼巨人還有6大謎團有待破解!
  • 科學家發現自然界最重元素 原子量超過292(圖)
    超重元素Unbibium原子量超過292  【搜狐科學消息】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比先前任何元素都要重的超重元素自然存在於地球巖石中嗎?一支物理學家小組表示他們已經在自然礦物精製的溶液中發現了少量特別重的原子。但其他科學家表示懷疑。
  • 學術頭條:韓國首次成功為新冠患者移植雙肺,銀河系發現旋轉最快的...
    韓國首次成功為新冠患者移植雙肺:術前接受ECMO治療112天,肺部硬得像石頭一名50歲的韓國婦女自2月以來感染COVID-19後成功移植雙肺。大亞灣海域首次發現浮遊軟體動物尖筆帽螺爆發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南海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創新團隊,在首席專家黃洪輝研究員帶領下,堅持開展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工作,近日,在大亞灣海域首次發現浮遊軟體動物尖筆帽螺大量爆發,成群聚集現象顯著,至今仍在持續,高峰時遍布大亞灣中西部海域,密度最高達5600 ind/m3,甚至在風浪的推動下
  • 科學家發現它們長壽的關鍵
    科學家發現它們長壽的關鍵人固有一死,從古至今,很多人都試圖尋找長生不老的方法,「貪生怕死」是大多數人類的通病。但是,人的壽命就只有這麼短,你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人活到80歲已經是非常高壽了,但是動物界中的烏龜卻可以活到200歲,同樣生活在地球上,生命的長短是由什麼決定的呢?科學家的研究給出了答案。不論是人還是動物,我們都有自己的DNA和自己獨特的細胞組成。
  • 密碼界聖杯,百年無人解的天書,破譯後是中世紀婦女衛生保健手冊
    她要查的是一本書,密碼界聖杯,一百年來沒人讀懂的一本書。伏尼契手稿是1912 年,由波蘭書商威爾弗雷德·伏尼契(Wilfrid Voynich)在羅馬附近一所耶穌會大學圖書館的地下室發現並收藏的。這本書總共241,用非常精緻的牛皮紙製作,但一百多年的時間看完這240頁,沒一個人知道書上都講了什麼。手稿上面使用的語言,不是任何一種已知地球語言。
  • 《易經》成功破解生命密碼:生命究竟是什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曾被宗教一手壟斷的解釋權,總算透出科學的聲音:1865年孟德爾發現基因遺傳;1910摩爾根明了基因的物質基礎;1953年華生和克立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1966年尼倫伯等人破解了全部遺傳密碼,並製作而成了《國際普適遺傳表》。可是他們突然之間驚訝的發現,我國的《易經》與《遺傳密碼》有著令人震驚的一致性,可以直接再現了生命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