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前往醫院就診,先後做了血常規、血生化、腫瘤標誌物等檢查,胃鏡、腸鏡也都做了一遍。奇怪的是,儘管他感覺身體非常難受,眼見著消瘦下去,但各項檢查結果均沒有顯示異常。他不放心,又去了幾家醫院,反覆檢查,仍然沒有明確的診斷結果。
這並沒有讓張先生安心,反而使他生活在「有嚴重問題卻查不出」的焦慮中。家人眼見著原本開朗外向的張先生終日愁眉苦臉,吃不好睡不好,什麼都不幹還感到疲倦,於是勸說他到精神科門診再看看。
張先生在與精神科醫生的交談時表示,自己並不感到情緒低落,認為當下的興趣、精力變差都是身體不舒服造成的。但令他不解的是,最終在一系列測試和評估後,精神科醫生的診斷結果正是抑鬱症。半信半疑的他服用了醫生開具的抗抑鬱藥物,沒想到,經過規定療程治療後,困擾他多日的噁心、腹痛等症狀真的改善了,張先生也恢復了往日的開朗。
隱匿性抑鬱 多見各種疼痛
隱匿性抑鬱是一種不典型的抑鬱症,其臨床表現主要是反覆持續出現的各種軀體不適和植物神經症狀,如頭痛、頭暈、心悸、胸悶、氣短、厭食、腹部不適、腹瀉、便秘、體重減輕、軀體各部疼痛、性慾喪失、失眠、周身乏力等,而抑鬱情緒卻往往被軀體症狀所掩蓋。在症狀中,以缺乏器質性證據的各種疼痛最為多見。
隱匿性抑鬱會帶來幾個主要問題:
一是人財兩「受傷」。患者存在突出的持續軀體不適,導致他們會反覆進行多種不對症的檢查,這不僅會造成家庭經濟的負擔,對患者本人的身體健康也很不利。
二是製造家庭矛盾。很多家人看到醫院的檢查結果,常常覺得可以鬆一口氣了,但患者的身體症狀讓其不能接受「沒病」的結論。時間長了,患者會認為家人不理解、不關心自己;家人則認為患者純粹是心理作用,而且不理解別人的辛苦。這種認識衝突,常常導致家庭的不和諧。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問題,抑鬱症狀的隱匿性給明確診斷、治療帶來了麻煩。在臨床上,這也是一種容易被誤診的疾病。對於診斷來說,情緒症狀被大量的軀體不適所掩蓋不是最困難的,更棘手的是,患者常常很抗拒將其軀體症狀與情緒問題聯繫起來,會被動或主動地忽略掉情緒問題。
此外,患者也會認為情緒問題是身體不適造成的,其結果就是即使他們承認自己有情緒問題,也不願意到精神科就診,仍然傾向於反覆檢查、處理軀體不適。我們遇到過個別病例,因此延誤了診治,由輕度抑鬱拖成重度抑鬱,直到出現一些極端行為後才願意到精神科就診。
情緒不是衡量抑鬱的唯一標準
說到抑鬱,我們腦海中可能想到的就是持續心情不好。但實際上,心情差遠非抑鬱的全部。從上面的病例可以看出,即使沒有持續情緒低落的主觀體驗,也有可能是得了抑鬱症。
抑鬱症困擾著不少人。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3.5億名抑鬱症患者,平均每20人就有1人曾患或正患有抑鬱症。今年,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黃悅勤教授研究組報導的最新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抑鬱症的年患病率為3.59%。這意味著1年之中,我國每25個人中就有1個人會出現抑鬱發作。這個數字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全球平均數據,但與我國既往調查的患病率相比有所上升。
老年人更易患隱匿性抑鬱
當自己或身邊的人出現長時間的情緒低落,尤其是出現一些極端情緒表達時,我們常常會懷疑——是不是得了抑鬱症?但如果告訴你,抑鬱症並非都表現得如此「直白」,經常有很多不典型的、隱匿的表現,有些患者甚至並不感到「心情差」。
抑鬱發作包括情緒低落、失去興趣、食慾變化、睡眠變化、煩躁/遲緩、疲乏/缺乏能量、感到自己沒有價值、難以集中注意力、自殺等9大症狀,在兩周以上的時間裡,以上症狀持續存在5項及以上,就需要考慮抑鬱症的診斷。
那麼,為什麼抑鬱症隱匿性又常常有呢?臨床上,常把那些軀體症狀突出並掩蓋了情緒症狀、抑鬱症狀不典型的情況稱為隱匿性抑鬱。有研究認為,隱匿性抑鬱佔到所有抑鬱症的6%至7%,而綜合醫院內求診的患者中有30%至40%可能存在隱匿性抑鬱的問題。還有很多醫生估計,隱匿性抑鬱的患者不比情緒症狀明顯的患者少。
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可能罹患隱匿性抑鬱,其中以老年人最多。這與老年人的抑鬱症狀常常不典型而軀體症狀突出的特點是相符的。
提醒
了解身體與心理是相互聯繫的,抑鬱、焦慮常常會引起各種軀體不適。查不出異常卻久治不愈的消化道不適、頭疼、耳鳴、心慌等,都可能是隱匿性抑鬱的預警信號,要及時識別與就診,不可諱疾忌醫。
情緒不好可能引發軀體不適,身體的疾病也可能引起情緒的障礙,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並不是什麼「錯誤」,千萬不要主動掩蓋情緒症狀。
有類似問題的患者一定要選擇正規醫院就診。若規範檢查提示沒有異常,不建議短時間內在不同的醫院重複做相同的檢查,以免徒增焦慮。如果相應軀體科室的醫生建議就診精神科,應配合就診。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姜思思
流程編輯:L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