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媒體
指尖上的媒體.微時代的生活
進入第一媒體微信矩陣
作者簡介
毛偉,筆名結罟、溪窯。河北省東光縣人,一九六四年生於本溪,現為九一八歷史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項目《新發現日軍侵華史料研究》負責人之一。注重收藏研究中國歷史文化二十餘年,收藏研究新發現日軍侵華史料《森岡周治日記》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及國家眾多媒體的廣泛關注,產生了積極重要影響。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的很多文章和研究成果被國家哲學與人文科學、CNKI學問網、知網、維普官方網站、百度文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等資料庫輯錄。
近日中午,老馮在盤錦傳給我3張玉牌的圖片,牌子上端的中間刻有一對雙魚交尾的太極圖,兩邊各有長條形的鏤空,中間有幾道魚鱗紋,在下是一條貫穿的橫線;中部刻有2列6個小篆的漢字,書法古拙蒼勁,除了可以辨認「嗣國」兩字之外,其他不識;牌子下端是2道捲雲紋的山形戟,雲紋的兩側是八字形的鏤空,與上面長條形的鏤空相對;玉色古舊,沁色自然,背面光束無紋,鑽有4個可以綁縛的鼻穿孔。這種器型雖然首次遇見,但看其文字、雙陰擠陽一面坡的工藝和自然古舊的風格,立刻斷定其是春秋戰國的地方玉牌。我馬上向老馮詢問玉牌的情況和價格。
「這個玉牌上面有個太極圖,是不是道教的令牌呀?」老馮一邊留言報價一邊問道。
「我也不知道是個啥東西,玉牌有字挺特殊。」看到老馮的報價,我也沒還價,留了句:「好,上手研究研究。」就把錢轉了過去。
老馮馬上收了款,前後一二分鐘的時間,我便購買了玉牌。成交之後,我又習慣性的向老馮進一步了解玉牌的來歷。
「這是我在盤山縣剛從一個賣菜的老漢手裡買來的。這東西厲害了,我一個朋友圈的哥們寫了一輩子書法,就認識玉牌上面2個字,你研究研究吧。」
「玉牌上面的字我也不認識,也沒見過這樣的東西,上手看看再說吧。」雖然跟老馮是這樣說的,但我卻等不了上手。
究竟是什麼字呢?玉牌子是幹什麼用的呢?整個下午,我反反覆覆地看著玉牌的圖片,又在紙上模寫著玉牌上面的字,沉浸在辨識的苦惱之中。同時,我又通過手機查詢相關的信息,初步確認前4個字是「在昔嗣國」,推斷後面2個字是「旌」和「飄」。晚上,我查詢篆書字典,「在昔嗣國」4字果然正確無疑,後2個字尚待進一步確定。
第3天中午,我收到了老馮寄來的快件,一邊走一邊急不可耐地打開包裝,目不轉睛地翻看著玉牌,再用手稍微盤盤下端的局部,牌子立刻起油泛潤,是開門的老貨。回到家裡,進一步細看玉牌的最後2字,我恍然大悟,原來是把二處地章當成了筆畫。校準了筆畫,又通過篆書字典和國學大師官網查詢漢字的字形演變,最終確認第5字是「 」,是旌的異體字;第6字是「卻」,是卻的異體字。最終考釋玉牌小篆的漢字為「在昔嗣,國旌卻」。玉牌還不小,長有13.8釐米、寬4.15釐米、厚0.7釐米,是典型的陝西碧綠透光的藍田玉。
玉牌「在」字的篆書寫法最早出現在秦朝李斯的《嶧山碑》,此後一直沿用至今。其本意是「存在」、「生存」,引申為「居於」、「處於」等義。「昔」字的篆書寫法亙古未見,與之相似的寫法最早出現在西周的善鼎。這是用山、水和日來表示時間概念的象形文字。其本意是「從前」、「過去」。「嗣」字的篆書寫法亙古未見,與之相似的寫法最早出現在秦朝李斯的《泰山刻石》。這是「嗣」字的異體字。其本意是「繼承君位」、「接續」和「子孫」。「國」字的篆書寫法與史料記載有所不同,與其相似的寫法在戰漢時期很多,這是「國」字的異體字。其本意是用戈武裝守衛城邑或疆域。「旌」字的篆書寫法亙古未見,其本意是一種用羽毛裝飾的旗子。這個字的右上恰恰就有像羽毛的筆畫,這是很典型的象形文字,也是「旌」的異體字。「卻」字的篆書寫法也是亙古未見,也未見與之相似的寫法。其本意是人向大山行進遇到困難而屈服退卻。這也是典型的象形文字,也是「卻」的異體字。
考據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資料,「在昔嗣」竟出自李斯《嶧山碑》的首句。其碑的原文是:「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首次東巡至山東濟寧鄒城嶧山,與李斯等眾臣商議封禪祭山之事,李斯撰文記之,歌頌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功德,在嶧山立下刻石。出自這樣的背景,「在昔嗣,國旌卻」的含義也就不難理解: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國家偃旗息鼓,將士不再徵戰流血,百姓不再遭受戰亂之苦,子孫可以繼承祖業,長久享受天下太平。這6字的含義竟與《嶧山碑》的內容完全吻合,與秦始皇統一天下和《嶧山碑》具有緊密的聯繫。這也說明此玉牌製作於秦始皇東巡嶧山之後。
中國最成熟最早的漢字源於殷商的甲骨文,繼而演變為商周的金文、大篆,春秋戰國的小篆,漢代的隸書、草書,魏晉的楷書、行書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統一了貨幣、車軌和度量衡的同時,也統一了文字。春秋戰國時期,因諸侯割據,漢字異形嚴重,有的同一漢字異形演變達百種以上。象百福圖、百壽圖的漢字演變一樣,各自為政。為了鞏固政權和政令暢通,減少漢字書寫和認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秦始皇令丞相李斯簡化漢字,廢除繁雜的象形文字和異體字,規範整理了小篆作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此玉牌6字當中有5字是異體字,異體字當中又有3字是象形文字,並且書寫的字體與李斯標準(粗細一致、圓起圓收)的小篆字體不同。這說明此玉牌應該製作於秦始皇東巡嶧山之後統一文字之前。在春秋戰國時期,遼寧盤錦屬於燕國疆域,秦朝統一後將其改為遼東郡。此玉牌出現於盤錦,其上面的小篆應屬於燕國當時流行的字體。這對於中國古文字的演變,特別是秦始皇統一天下統一文字和燕國的歷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文物價值。
太極圖被稱為中華第一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是中國的文化符號,也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最早的太極圖究竟始於何時,現在還沒有定論,目前學界有兩種說法。一是以出土器物為依據的遠古說。此說源於6500年前的一件彩陶壺,其上面繪畫了雙眼相對、雙龍互抱的圖案,與現代流傳的太極圖相似。也有人說華夏始祖「伏羲女媧交尾圖」就是這種雙龍纏繞太極圖。在青海民和縣、遼寧翁牛特旗石棚山、西安半坡遺址和河姆渡文化等出土的陶器上刻繪了彼此相似的雙魚紋樣和雙鳳紋樣。在甘肅省天水鎮發現的戰國陶鼎上繪製的太極圖是上述紋樣中比較成型的太極圖。這種雙龍、雙鳳、雙魚纏繞的紋樣是太極圖的雛形。二是以文獻記載可考的宋代說。據史書記載,宋朝道士陳摶曾將《太極圖》傳給其學生种放,种放傳給穆修,穆修將《太極圖》傳給周敦頤。周敦頤將其發揚光大,著有《太極圖說》傳世。宋代傳下來的太極圖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太極」一詞最早出自戰國時期的《易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同時期的《莊子》亦云:「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老子和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道家認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這也是陰陽魚太極圖所蘊含的真諦。新發現的戰國陰陽魚太極圖玉牌為太極圖的源流和演化提供了實物證據。這件玉牌上的雙魚首尾糾纏,形成自然的圓形和中間S形的曲線,和圖形下邊的魚鱗紋代表了雙魚的隱現和陰陽互轉,完整地表達了雙魚的陰陽概念和互轉無極的本原。陰陽魚太極圖玉牌的發現是對莊子道家學說太極思想的最好詮釋,也是正本清源弘揚中國太極文化的載體。
符節是中國古代朝廷用以證明身份、代表君主傳達命令、調兵遣將、行使權力、出入通行等的一種信物和身份象徵。符節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契刻記事的「合符」制度,興盛於春秋戰國時期,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根據使用等級和用途,符節分別用玉、金、銅、角、竹、木、鉛等材料製成。我國現存最早的符節是戰國時期的,最有名的是戰國的錯金銅虎符。
古代文獻《周禮·地官·掌節》記載了符節的種類和用途:「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譯國用龍節,皆金也,以英蕩輔之。門關用符節,貨賄用璽節,道路用旌節,皆有期以反節。凡通達於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無節者,有幾則不達。」這段文獻記載的內容揭示了此玉牌的名稱和用途。陰陽魚太極圖蘊含了陰陽互動、和諧無極、長生永存的道家哲學。這與「在昔嗣、國旌卻」一家天下,偃旗息鼓,永久太平的祈願相輔相成。這樣的玉牌等級很高,其用途與上面6字中的「國旌」有關,也與「守邦國者用玉節」、「道路用旌節」有關,它代表了國家或君主的層面。其確切的名稱叫「旌節」,是綁縛在旌旗上的符牌,代表了君主出巡身份或行使君主權力的官員出入國境、關卡、軍營、要塞的信用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