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中國古代哲學用以說明世界本原的範疇,"太極"一詞,出於《莊子》:"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太,即大;極,指盡頭,極點。
物極則變,變則化,所以變化之源是太極。
01
定義
《莊子》:"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易經》:"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02
太極圖
太極圖被稱為"中華第一圖"。
從孔廟大成殿梁柱,到老子樓觀臺、三茅宮、白雲觀的標記物;從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攤;從中醫、氣功、武術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書刊封面、會徽會標,到南韓國旗圖案、新加坡空軍機徽、玻爾勳章族徽……等等,太極圖無不躍居其上。這種廣為人知的太極圖,其形狀如陰陽兩魚互糾在一起,因而被習稱為"陰陽魚太極圖"。
太極圖有很多種,諸如周敦頤太極圖、先天太極圖(原名"天地自然之圖",俗稱"陰陽魚圖")、古太極八卦圖(先天太極圖周圍配以八卦符號)、來知德太極圖以及清朝端木國瑚太極圖。
歷經流傳至今,各圖唯有先天太極圖以及古太極八卦圖人盡皆知,因此,現代人所稱的"太極圖"即"陰陽魚圖"或"天地自然之圖",現代人所稱的"太極八卦圖"即古太極八卦圖範式,甚至往往將"太極八卦圖"簡單的稱之為"太極圖"。
03
太極起源
現代有不少人認為太極圖起源於原始時代,甚至有人認為是太古洪荒之時外星人饋贈地球人的禮物,或本次人類文明以前上一次甚至兩三次文明毀滅時遺留下來的唯一信物。
在考察它源流之前,應弄清楚「太極圖」的名稱和圖形的關係問題。
這裡有兩種情況,一是同一名稱,卻指不同圖形,被稱作「太極圖」的除了陰陽魚圖形外,還有五層圖形(即習慣上所稱的「周敦頤太極圖」)、空心圓圖形、黑白半圓圖形等(實際上後幾種圖形被稱作「太極圖」的時間大大早於前者);一是同一圖形,卻有不同的名稱,如陰陽魚「太極圖」,早期稱作「先天圖」、「河圖」、「先天自然河圖」、「先天自然之圖」、「古太極圖」等;五層「太極圖」又稱「無極圖」、「太極順逆圖」、「太極順生圖」、「丹道逆生圖」等。
太極圖又是根據什麼演變而來的呢?陳立夫先生認為:「大陸先後所出土之古太極圖,較《周易》及《乾鑿度》之成書,尚早三、四千年。
諸如陝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時代)雙耳彩陶壺上之雙龍古太極圖(藏瑞典遠東博物館),乃使用毛筆中鋒所畫,竟早於孔子四千年。
又出土商代及西周之多件青銅器上,亦契有雌雄雙龍相互纏繞之太極圖。」《關於太極圖的一些問題》中陳先生將雙龍相互纏繞之圖直接稱為「雙龍太極圖」。
雙龍纏繞圖實際上就是華夏始祖「伏羲女媧交尾圖」。
在宋人的著作中,基本上是認為「先天圖」(應當包括「陰陽魚圖」或就是「陰陽魚圖」)是從五代宋初陳摶那裡傳下來的。最有名的是朱震的論述:「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漢上易傳·進易說表》)
到了明末,趙仲全作《道學正宗》,書中載有「古太極圖」,這是現存文獻中第一次將這張圖稱為「古太極圖」的。
與趙撝謙圖比較,在「陰陽魚」上加了四條線,劃分為八個區域。
這就將卦爻陰陽位數與「陰陽魚圖」黑白變化度數更嚴格地對應起來。
從這個意義上說,後世千變萬化的太極圖(以兩個半圓合成的太極圖最為流行),都是不對的,都不符合與卦爻位數嚴格對應的本義。其後在對這張圖的稱謂上,基本統一,此圖最終確名為「太極圖」,一直延用至今。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