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市圖書館藏14部珍本古籍上榜《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

2021-01-10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訊 珍貴古籍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不可再生資源。日前,江蘇省政府公布了第四批《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共收錄414部珍貴古籍,其中鎮江市圖書館所藏的14部珍本古籍榜上有名。這既體現了我們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古籍藏量之豐、質量之精,又體現了文化鎮江的歷史底蘊。日前,記者走進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鎮江市圖書館,探訪古籍收藏背後的故事。

14部古籍涵蓋多種版本

鎮江市圖書館文獻開發部主任彭義告訴記者,自2007年國家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以來,市圖書館佳音頻傳,截至目前,入選《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的古籍已多達百餘部,另外還有31部古籍躋身國寶行列,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2009年,鎮江市圖書館被評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此次我市新入選第四批《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的14部古籍涵蓋了多種版本形式,有刻本、稿本、抄本等。內容廣泛,涉及經、史、子、集四大部類,有反映我國傳統天文學的《七政四餘萬年圖》,涉及自然科學和語言學的《略識鳥獸昆蟲草木名》,涉及歷史學的《資治通鑑綱目》《冊府元龜》《漢書評林》《蘋湖筆記》,以及文學作品集《羅明德公文集》《麗則集》等,具有珍貴的歷史文物性和學術資料性,堪稱傳統文化各個領域的精神財富。

其中《麗則集》《蘋湖筆記》兩書的學術價值尤其引人關注。《麗則集》為清初寧遠堂刻本,是明清之際的一部文學總集,書名取自漢代楊雄「詩人之賦麗以則」之說,講求詩歌在妙於言情、工於藻飾的同時,回歸「詩三百」的風雅傳統。書中還有清代文學大家王士禛的親筆批點和多枚藏書印,極為可貴。《蘋湖筆記》是一本稿本,作者佚名,蘋湖為作者名號,以手寫日記形式記錄了清鹹豐三年(1853)至十一年(1861)太平軍在鎮江等地的一些活動,是關於太平天國歷史的第一手珍貴資料。

鎮江民間歷有藏書傳統

鎮江民間歷有藏書的優良傳統,曾出過不少藏書家,可稱之為「家」並載入典籍留傳下來的,宋代有孫大成,明代有蔣彥恆、吳邦治,清代有冷士楣、戴傳錫、何金,近代有陳慶年、吳寄塵、丁傳靖、鮑鼎等人。

民國以來,江蘇省立鎮江圖書館、紹宗國學藏書樓、傳經樓、遊經樓等各藏書機構,雖經日本侵華戰爭等重大劫難,但留存至今的豐富古籍仍然令人驚嘆。而鎮江市圖書館在80多年的悠久歷史進程中,匯集了清末以來鎮江各個藏書機構及藏書家所藏古籍之大成,藏量之豐富在省內名列前茅。其中僅列入國家善本書目的有360多種3200餘冊,以地方志、中醫藥、民國文獻等藏書為特色。這不能不說跟鎮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相當關聯。

鎮江市圖書館的前身就是江蘇省立鎮江市圖書館,1933年創建,至1936年年底,即有藏書近十萬冊,其中包括《古今圖書集成》、《四部叢刊》、《四部備要》、《叢書集成》、《萬有文庫》、《磧砂藏》等一系列的大部叢書,而且各省、府、縣等方志也基本齊全。另外,原址在金山的「文宗閣」,是清代全國分藏《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太平天國年間文宗閣被毀,清末鎮江知府王仁堪曾倡議重建,但未能建成。上世紀30年代初,為了追懷文宗閣的風採,鎮江名流吳寄塵負責並出巨資在伯先公園後山西側興建了紹宗國學藏書樓,並將自家書室「詠秋軒」藏書送往樓中收藏,此舉得到柳詒徵、尹石公、冷御秋、嚴惠宇等鎮江名流的大力贊助。紹宗國學藏書樓曾珍藏古籍、圖書8萬餘冊。

國寶級珍貴傳本稀少

古籍,是指民國以前採用傳統印刷技術製作、用傳統裝幀方式裝幀的書籍,「古」是相對於「今」而來的。彭義介紹,入選《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的古籍,必須在刻印早、資料價值高、藝術價值高等多項標準中的一項或多項比較突出才行,比如時間一般要在明萬曆之前,如果是有特殊形式的套印本、活字本、抄本,或是名人題跋,下限則一般劃到辛亥革命以前。按照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的《古籍定級標準》,這些古籍通常都要被定為三級甚至二級以上,才有可能被列入省級乃至國家級的珍貴古籍名錄。

市圖書館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31部珍本古籍,從分類來看,主要有三種特點:

一是能反映我國古代精湛的圖書出版工藝,因特殊版本被視為珍品,如《歐陽文忠公五代史抄》、《柳文》、《李長吉歌詩》等明代朱墨套印本,《金薤琳琅》、《集古印譜》等鈐印本,由益王朱厚炫製作的《辨惑編》活字印本。

二是學術價值高、傳本稀少,如清代徐養原撰寫的《檀園字說》稿本,唐代殷璠纂《丹陽進士詩集》和宋代俞琰撰《林屋山人漫稿》兩種清抄本,其中,《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文集》版本為宋編、元刻、明修,體現了杜甫作品在宋朝以來,在民間得到廣泛傳播、研究的過程。

三是其中不少古籍為歷代帝王所編制、刊刻或珍藏過,比如《歷代臣鑑》、《歷代君鑑》分別由明代宣宗、代宗皇帝編纂、刊刻的內府本,《忠節錄》是清代乾隆年編纂《四庫全書》,《宋朝道學名臣言行錄外集》則是一部記錄宋朝理學家言行的學術史著作,明代御史張鰲山刊刻於正德、嘉靖年間,其品相之佳,康有為認為堪與宋本相媲美,而且此書還曾被清代道光皇帝收藏,鈐有「皇次子章」「養正書屋珍藏」兩方藏書印。(馬彥如文開)

相關連結 :新入選「省珍貴古籍名錄」的14部珍本古籍

鎮江市圖書館入選第四批《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的14部珍本古籍:稿本2種,為《蘋湖筆記》《七政四餘萬年圖》。刻本10種,其中明代9種,清代1種,分別為:明萬曆九年(1581)凌氏自刻本《漢書評林》,明弘治十一年(1498)書林慎獨齋刻本《資治通鑑綱目》,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熊氏一峰堂刻本《新刊性理大全》,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鄧渼刻本《程氏演繁露》,明末刻本《宋人百家小說》,明刻本《唐宋白孔六帖》,明崇禎十五年(1642)黃國琦刻本《冊府元龜》,明刻本《新編古今事文類聚後集》,明崇禎五年(1632)羅萬象等刻本《羅明德公文集》和清初寧遠堂刻本《麗則集》。清代抄本2種,分別為《夷齊志》《略識鳥獸昆蟲草木名》。

相關新聞:市檔案館受贈一批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我市珍貴檔案

金山網訊 近日,市檔案館舉行專門捐贈儀式,新接受一批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我市的珍貴檔案入館。

今年70多歲的老幹部周文翔,曾長期在市級機關接待部門工作,參與過黨和國家領導人來鎮的多次接待任務。在接待工作和日常交往中,他先後收集了楊尚昆、胡耀邦、朱鎔基、習仲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我市的珍貴檔案,包括照片、實物等多種類型。

為了妥善保管這批第一手檔案資料,支持地方檔案事業發展,經市檔案館工作人員多次聯繫,周文翔決定將個人長期收藏的這批珍貴檔案資料,捐贈入館收藏。

在捐贈儀式上,市檔案館向周文翔頒發了收藏證書。市檔案局局長徐策表示這批珍貴的檔案對豐富館藏、改善館藏結構具有較高的檔案價值,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任廈門市副市長的名片,既有文史價值又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市檔案館一定會保管好、利用好。 (王少寅 幹光磊)

相關焦點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對珍貴古籍的保護、修復和活用,關乎中華文脈的延續和傳承。  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我國古籍保護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23個)》,介紹當前我國古籍保護工作的新成果、新發現。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本報北京11月15日電(記者鄭海鷗)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通知,公布了《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 命名古籍保護單位有何深意?國圖館長:針對古籍分布不均衡現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11月13日,文化和旅遊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發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孔子博物館《乾隆御定石經》等752部古籍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包括國家博物館、四川省圖書館在內,23家單位入選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國家圖書館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饒權當天在發布會上介紹,命名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主要是基於我國古籍分布不均衡,存藏相對集中的現實狀況,希望通過「以評帶促」,完善古籍書庫標準化建設。
  • 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來源:海外網五代後唐天成二年刻本《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南京圖書館藏北宋本《禮部韻略》國家圖書館藏清道光年間彩繪本《北京內外城全圖》中華古籍浩如煙海,在千百年的流傳中,成為中華民族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的一種載體。對珍貴古籍的保護、修復和活用,關乎中華文脈的延續和傳承。
  • 國圖等發布古籍數字資源 總量2.4萬部相當於6部《四庫全書》
    新華社北京2月28日電(記者 周瑋)國家圖書館與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浙江圖書館、雲南省圖書館28日聯合在線發布古籍數字資源,免費服務大眾閱覽和學術研究。本次發布的古籍資源均為各館所藏特色資源,加上此前已發布資源,總量已達到2.4萬部,相當於6部《四庫全書》的總量。
  • 數位化、影印出版、回購……海外中文古籍多路「回家」
    2015年,中華書局聯合海外30多家存藏單位普查館藏中文古籍並編纂書目的古籍整理出版項目「海外中文古籍總目」正式啟動,成為「十三五」期間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重點之一。通過與海外出版機構和漢學家的深入合作,截至今年6月,「海外中文古籍總目」項目共出版《美國耶魯大學圖書館中文古籍目錄》等海外古籍目錄9種,涉及藏書機構14家。其中的新發現,充分說明了這項工作的價值。
  • 謝輝丨梵蒂岡圖書館藏漢籍版本價值初探
    目前除梵蒂岡圖書館外,僅《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一本[22],今藏國家圖書館。方豪先生謂其本「最為難得」[23],其版本價值可謂不言而喻。其餘如明崇禎二年武林超性堂刻本《天主聖教聖人行實》,國內僅蘇州圖書館藏有一本[24],已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且被稱為「存世孤本」[25]。明萬曆間刻本《天問略》,國內僅山東省圖書館與南京圖書館有藏[26],已入選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 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國古籍文物遺失流向日本,中國古籍的保護整理
    英法聯軍入侵按「皕宋樓」主人陸心源是清代著名藏書家,建置名「皕宋樓」,專藏宋元珍本及名家抄校本。1894年陸氏死後不久,所藏典籍即被不肖子孫變賣一空。這一消息傳出後,「全國學子,動色相告,彼此相較,同異如斯,世有賈生,能無痛哭?」日本得到這批珍貴文獻,有些人則舉手相慶,認為「於國有光」。日本原藏漢籍,以隋唐舊抄本稱著於世,而缺少宋元刻本及明清名家抄校本;藏書則以經部、子部書為主,缺少史部、集部圖書。
  • 雲南省圖書館迎來110歲生日
    作為中國歷史上建館最早的省級圖書館之一、中國西南地區建館最早的圖書館,11月14日雲南省圖書館迎來自己的110歲生日。    同時,雲南省圖書館不斷打造特色資源,加強地方文獻建設,地方文獻藏量達10多萬冊(件),先後編制了《西南邊疆邊務資料目錄》等20多期二三次文獻,自建「雲南歷代名人史料」「雲南省舊方志」等地方文獻資料庫,完成《雲南15個獨有少數民族多媒體資源庫》等特色數字資源建設,建設了雲南碑刻精華拓片數位化專題資源庫、傣族文獻信息專題資料庫、茶馬古道專題資源庫、東巴文獻專題資源庫等特色鮮明的數字資源
  • 崇州市圖書館珍貴館藏:古代規模最大「漢字大字典」見證漢字的傳承...
    崇州,古稱蜀州,文風蔚然,留下不少珍貴典籍。始建於1928年的崇州市圖書館的古籍書庫裡,依然珍藏著8000餘冊明清時期的各類古籍。  日前,記者走進崇州市圖書館,探訪其珍貴館藏。
  •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出版:三萬冊古籍終回家
    原標題:三萬冊古籍的鄉愁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出版——   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7號,北海公園西側這座古色古香的院落,是國家圖書館前身北平圖書館的舊址,如今是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的所在地。70多年前,為躲避日軍劫掠,3萬餘冊珍貴善本古籍從這裡輾轉寄存海外。
  • 借標本,存古籍,答疑惑……你以為圖書館就只能借書?
    美國國會圖書館,也是一個美國歷史博物館。它收藏有1.6億份資料和書籍,此外,還存放有70多種特藏品,包括珍貴手稿、地圖、活頁樂譜等等應有盡有。為了管理好這些珍貴資料,該圖書館也按藏品類型細分出了各個部門。
  • 海南日報數字報-精細筆觸繪出古籍靈動
    (省古籍保護中心)為讀者們奉上了「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圖譜展」,古籍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們帶領志願者們從1500冊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中精挑細選出26部影印古籍的26組圖片,代表了《四庫全書》的經、史、子、集四部。
  • 西藏自治區圖書館舉行「中華傳統曬書活動」
    ,吸引更多讀者加入到保護古籍、服務社會的行列,近日,以「傳習經典 融古慧今」為主題的「中華傳統曬書活動」在西藏自治區圖書館舉行。當日活動包括「曬書」為主題的專家講座、西藏自治區古籍普查保護攝影展、藏文古籍文獻現場修復展示及西藏自治區碑文、石刻拓片展示等,由自治區圖書館館長次旦普赤親自「曬寶」,並介紹相關館藏珍貴古籍。
  • 新時代的易學古籍資料庫建設
    與此同時,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又與國學網、首都師範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聯合承擔《中華易學全書》項目,以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典籍為基礎,整理易學典籍183種、1839卷,共3500餘萬字,並製作2000餘幅矢量易圖,被已故著名學者餘敦康先生譽為「《易藏》」。
  • 奇門遁甲古籍善本秘訣揭秘
    再如,今年四月份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御製奇門大全》售價一萬二千元,貴倒沒什麼,畢竟古籍整理需要金錢支持。但歷史上並未曾有」御製奇門大全「這個書名,此書實名、奇門遁甲十二種,為清代湖海居士所輯,第一種名景佑秘纂,確實是明永樂皇帝下旨御製,但後面的十一種卻與御製沒關係。本書原本藏於國家圖書館,如此一改書名,是不是就可以讓讀者無法通過更便宜的方式找到了?
  • 帶著國寶古籍和近百款文創產品,上海圖書館亮相長三角文博會
    上海圖書館本次參展主題來源於徐家匯藏書樓,該樓創建於1847年,是上海現存最早的近代圖書館,1956年併入上海圖書館,現為上海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圖片來源:長三角文博會   作為國家一級圖書館和首批國家重點古籍保護單位,上海圖書館遴選了各類古籍精品進行展出,包括張柯輯、張元濟續輯《涉園圖詠手卷》、清內府四色鈔本《江流記》、《進瓜記》,也有宋拓本《九成宮醴泉銘》、泉州本《淳化閣帖》卷九等「國之重寶」。
  • 名家藏書引領古籍拍賣
    不過,在今年嘉德王世襄專場除了部分玩物,更讓人驚異的在於王世襄的珍貴藏書,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王世襄部分手抄書稿。王世襄先生是當代著名的文物鑑定、鑑賞、收藏專家,畢生從事文物研究,先後在中國營造學社、故宮博物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文物研究所任職,擔任研究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等職。先生篤好文物收藏,涉獵範圍分為古琴、銅爐、雕刻、漆器、竹刻、書畫、圖書、家具、玩具等十大類。
  • 珍貴的醫書古籍如今是鳳毛麟角?為什麼有人卻說古醫書不值錢?
    古籍是古代文物當中最脆弱的一種,瓷器、玉器、木器如果不遇到人為破壞的情況就不會出現較大的損傷,但是古籍則不同,古籍可能隨時隨地會遇到鼠咬、蟲蛀、燒毀、絮化、發黴、發黃、粘連、缺頁等等情況,越是處於南方保存的狀態就越差,一本古籍能保存上百年已經實屬不易,除了自然災害還有一些古代政令的出臺,使的不少史書就此焚毀,例如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古籍其實收藏起來非常困難,無數古籍就此在歷史上煙消雲散
  • [書049]易學預測類-《祖傳福善堂命書》值得一看的八字命書古籍
    [書049]易學預測類-《祖傳福善堂命書》值得一看的八字命書古籍,全書為手抄珍本,內容難得,共45頁全。註:基於各類古籍孤本、珍本篇幅較長,上傳內容可能不夠全面,以下內容僅供鑑賞,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後並「私信」我留下聯繫方式,獲得全本(內容完整、清晰)古籍研究、學習。上萬本孤本、珍本等你領取哦!弘揚傳統文化,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