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萬冊古籍的鄉愁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出版——
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7號,北海公園西側這座古色古香的院落,是國家圖書館前身北平圖書館的舊址,如今是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的所在地。70多年前,為躲避日軍劫掠,3萬餘冊珍貴善本古籍從這裡輾轉寄存海外。
70多年後,在這個院子的臨瓊樓內,1000冊大書錯落碼放,把一張5米長的書桌鋪得滿滿當當,這是國家圖書館組織編纂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當年轉運的善本,終以影印出版的形式「回家」了。
原北平圖書館藏《永樂大典》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均為資料圖片
【離國赴美】
甲庫,民國時期國立北平圖書館典藏宋元明早期善本的書庫。上承清內閣大庫舊藏,又廣納清末民國幾代學人潛心搜羅的善本。甲庫宋刻元刊、秘抄精校薈萃,珍貴稿本、名家批校題跋本雲集,世間僅存400餘冊的《永樂大典》就有60冊之多。「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華北形勢危急,為使國寶遠離戰火荼毒,甲庫善本陸續轉移到上海租界。
1941年,日軍頻繁進入租界搜查劫掠,這批善本的安全再次受到威脅。幾經斡旋,北平圖書館最終決定將存滬善本運往美國國會圖書館。
今年104歲的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錢存訓,其時正在北平圖書館上海辦事處工作,是這一歷史事件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得知《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出版的消息,錢存訓特地致信國圖,表達他的欣慰與感慨:「當年奉命參與搶救,冒險運美寄存,使這批國寶免遭戰禍,倏忽已70餘載,其間種種,仍歷歷在目。」
據錢存訓回憶,為了躲避日軍檢查,暫存上海的善本只能選取一部分秘密運美。在北平圖書館館長袁同禮主持下,文獻學家王重民、徐森玉負責揀選其中的重要文獻,「計2720種,約3萬餘冊,裝成102箱,箱內用鐵皮密封,以防潮溼。其中包括宋、元本約200種,明版近2000種和鈔稿本500餘種。這些書可說是當時北平圖書館善本的精華了。」錢存訓說。
為了不引起日軍的注意,錢存訓將這102箱書分成10批,以「中國書報社」的名義開具發票報關,書單上羅列的是《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等為美國圖書館代購的大部頭新書。書運到海關後,由錢存訓在海關工作的張姓友人籤字放行,無須開封查驗。就這樣,3萬冊善本中的善本,開始了漫長的異鄉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