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影印出版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影印出版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電 (記者 應妮)以膠捲影印方式出版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17日亮相中國國家圖書館。這套叢書的原本目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藏書,上承清內閣大庫、翰林院、國子監南學和南北藏書家的藏書精華,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文獻價值。「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華北危機,為使國寶免遭戰火荼毒,原國立北平圖書館將甲庫善本轉移上海租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軍時常進入上海租界搜查劫掠,這些善本的安全受到極大威脅。袁同禮館長通過時任駐美大使胡適與美國政府斡旋,同意將存滬善本寄存美國國會圖書館。在當時萬分危機的情況下,由王重民、徐森玉等先生選出102箱善本,由該館駐滬辦事處主任錢存訓先生分批通關上船,運抵美國國會圖書館,使這批珍貴古籍化險為夷,免遭日軍劫掠。

    抗戰勝利後,錢存訓先生奉命赴華盛頓接運寄存的善本書回館,因交通斷絕,未能成行。這批善本在寄存美國國會圖書館期間,由該館拍攝一套縮微膠捲。1965年,這批珍貴善本被寄存臺灣,暫存臺北「中央圖書館」。其後,這批書又轉移至臺北故宮博物院暫存。

  「當年奉命參與搶救,冒險運美寄存,使這批國寶免遭戰禍,倏忽已七十餘載。其間種種,仍歷歷在目。」104歲高齡的錢存訓先生專門從美國發來賀信,他表示,「多年來,我曾借各種機會,闡明這批善本圖書的主權歸屬,呼籲將其回歸北圖。寄望兩岸有關人士協商合作,促成此事,早日完璧歸趙。」

  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指出,這套叢書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甲庫善本是中華典籍文化聚散流變、悲歡離合的縮影,傅熹年先生說「盛世修典,和世存典,亂世毀典,末世忘典」,典籍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始終不離,凝聚著中國人的情感、中華民族的屈辱和中華今天的崛起。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採用上下雙欄影印,精裝大十六開,全書共計1000冊,按經、史、子、集、叢部,共收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藏書2621種,其中美國國會圖書館20世紀40年代拍攝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縮微膠捲2600種、現藏於國家圖書館的原甲庫善本20種、存臺存國圖合璧者1種。這種叢書不僅數量龐大,而且不乏存世孤本,都是極富學術研究價值的珍貴資料,具有重要文獻價值和版本價值。(完)

相關焦點

  •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出版—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國家圖書館歷時3年主持編纂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日前出版。 「叢書的出版,是中華民族聚合離散命運的寫照。」
  •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出版:三萬冊古籍終回家
    原標題:三萬冊古籍的鄉愁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出版——   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7號,北海公園西側這座古色古香的院落,是國家圖書館前身北平圖書館的舊址,如今是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的所在地。70多年前,為躲避日軍劫掠,3萬餘冊珍貴善本古籍從這裡輾轉寄存海外。
  • 原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曾因避劫掠秘密運往美國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均為資料圖片  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7號,北海公園西側這座古色古香的院落,是國家圖書館前身北平圖書館的舊址,如今是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的所在地。70多年前,為躲避日軍劫掠,3萬餘冊珍貴善本古籍從這裡輾轉寄存海外。  70多年後,在這個院子的臨瓊樓內,1000冊大書錯落碼放,把一張5米長的書桌鋪得滿滿當當,這是國家圖書館組織編纂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當年轉運的善本,終以影印出版的形式「回家」了。
  • 數位化、影印出版、回購……海外中文古籍多路「回家」
    雖然其體量巨大,但歷經戰亂,尤其是近代以來,大量中國古籍因各種原因散佚流失海外,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和孤本。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家層面以及學術、出版、收藏界的日益重視,大量流播海外的中文古籍正以數位化、影印出版、購買等形式「回家」。
  • 浙江圖書館影印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入藏國圖
    影印精裝本文瀾閣《四庫全書》。 童笑雨 攝8月26日,浙江圖書館(下稱「浙圖」)向中國國家圖書館(下稱「國圖」)贈送影印精裝本文瀾閣《四庫全書》。據悉,影印本文瀾閣《四庫全書》入藏國圖,尚屬首次。浙江圖書館館長褚樹青表示,文瀾閣本《四庫全書》重新回到北京,是浙江人民的回贈,也是一次文化交流。《四庫全書》由清乾隆帝召集360多位官員、學者,歷時十餘載編纂而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基本囊括中國古代所有圖書。編撰結束後,《四庫全書》共抄錄七套,但因屢經戰火,七套中的三套已蕩然無存。
  • 上圖觀止︱陳先行說善本:如何鑑定北宋版刻?
    本文整理自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創辦的「觀止講堂」,由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高級研究員陳先行講解善本古籍。陳先行,1951年12月生於上海,祖籍江蘇溧水。1973年入職上海圖書館,從顧廷龍、潘景鄭先生習版本、金石之學,長期司事古籍編目與版本鑑定。
  • 西南大學圖書館編著的《民國鄉村建設文獻叢刊(全65冊)》正式出版
    受訪單位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9月13日11時30分訊(記者 秦思思) 近日,《民國鄉村建設文獻叢刊(全65冊)》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正式出版。據悉,民國鄉村建設文獻為西南大學圖書館的特色館藏之一,前後共經歷了三年的整理和研究。
  • 謝輝丨梵蒂岡圖書館藏漢籍版本價值初探
    近年來,隨著《梵蒂岡圖書館所藏漢籍目錄》的出版,學界對此批文獻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但由於梵蒂岡藏漢籍的絕大部分此前未曾刊行,學者不易見其全貌,故對其認識尚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至今尚無人從版本角度探討其價值。通過對此批文獻進行全面研究,可以看出,梵蒂岡藏漢籍具有收藏版本豐富、珍本善本眾多兩大特點,其在版本方面的價值不容忽視。
  • 《天一閣藏曆代方志彙刊》出版,方志刊刻時間跨度500餘年
    近日,囊括了目前天一閣所藏曆代重要方志的《天一閣藏曆代方志彙刊》(下文簡稱《彙刊》)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五分之三內容為首次公開。這是目前為止國內出版的最大體量方志出版物,也是天一閣歷代方志的首次集體亮相。
  • 奇門遁甲古籍善本秘訣揭秘
    再如,今年四月份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御製奇門大全》售價一萬二千元,貴倒沒什麼,畢竟古籍整理需要金錢支持。但歷史上並未曾有」御製奇門大全「這個書名,此書實名、奇門遁甲十二種,為清代湖海居士所輯,第一種名景佑秘纂,確實是明永樂皇帝下旨御製,但後面的十一種卻與御製沒關係。本書原本藏於國家圖書館,如此一改書名,是不是就可以讓讀者無法通過更便宜的方式找到了?
  • 二十四史1000問叢書作者招募啟事
    出版時在文末註明作者身份,如學校、院系、年級、專業等。文章發表在任何平臺,均享有署名權。(3)對於在整個從書中貢獻最為突出的作者,可以作為整個叢書的編委,並且優先遴選為分卷主編、副主編。對於在分卷中貢獻較為突出者,可以作為分卷編委。(4)所有參與者,如系助教、講師、副教授,較為優秀者接納為學社正式會員,享有參與學社科研項目的機會。
  • 「明萬曆二十年《西寧縣誌》譯註本出版發行」
    近日,明萬曆二十年《西寧縣誌》譯註本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標誌著鬱南縣舊志譯註系列叢書首部公開出版。鬱南縣舊稱西寧縣,建縣於明萬曆五年(1577年),民國三年(1914年)1月易名為鬱南縣。萬曆二十年《西寧縣誌》譯註本,原書的繁體字全部轉換成規範的簡化字,異體字、俗字全部轉換為正體字,排版由豎排改為橫排,方便讀者閱讀。同時,為便於後世了解志書原貌,譯註本還對原書進行影印,附錄在書後。全書47萬字,340多頁。【來源:【鬱南縣地方志辦】】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出版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廉潔基因
    魯網4月10日訊 4月7日,省紀委在曲阜召開《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出版座談會,就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引導黨員幹部堅定文化自信,自覺繼承傳統、廉潔修身進行研討。該叢書系統闡釋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的起源、涵義和本質,論述了八德與個人修養、社會和諧和國家治理的關係。
  • 「新中國60年百名優秀出版人物」評選活動候選人事跡
    他組織創辦了《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囊括了我國90%以上的期刊、博碩士學位論文、會議論文、重要報紙、年鑑、工具書、專利、標準、科技成果、國學,以及Springer、Taylor、大英百科等多種國際著名學術文獻資料庫,創建了支持數位化學習、研究與知識管理的數字出版平臺和各類個性化知識服務數字圖書館,應用於高校、科研、黨政機關、公檢法、企業、醫院、基礎教育、新聞出版等行業,並出口北美、西歐、日韓、東南亞和我國港澳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