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圖書館影印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入藏國圖

2021-01-17 新華網客戶端

影印精裝本文瀾閣《四庫全書》。 童笑雨 攝

8月26日,浙江圖書館(下稱「浙圖」)向中國國家圖書館(下稱「國圖」)贈送影印精裝本文瀾閣《四庫全書》。據悉,影印本文瀾閣《四庫全書》入藏國圖,尚屬首次。浙江圖書館館長褚樹青表示,文瀾閣本《四庫全書》重新回到北京,是浙江人民的回贈,也是一次文化交流。

《四庫全書》由清乾隆帝召集360多位官員、學者,歷時十餘載編纂而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基本囊括中國古代所有圖書。

編撰結束後,《四庫全書》共抄錄七套,但因屢經戰火,七套中的三套已蕩然無存。如今僅文津閣本、文淵閣本和文溯閣本保存完整,目前分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和甘肅省圖書館。

捐贈儀式現場。 童笑雨 攝

文瀾閣本在戰火中多處殘缺,後經補抄基本補齊,現藏於浙圖。此次浙圖贈送的影印精裝本文瀾閣《四庫全書》,由杭州出版社影印出版,全書共1559冊。

談及贈送初衷,褚樹青表示,浙圖曾在國圖就著文津閣《四庫全書》補抄完善文瀾閣《四庫全書》。「據說在圖書館閱覽室內放置了一張桌子,為文瀾閣補抄專用桌。」在他看來,此次回贈,不僅是對國圖的答謝,也是一次文化意義上的交流。

作為受贈方,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感慨七套《四庫全書》各自散軼,萬難全璧。

他說,回顧抗戰時期文瀾閣本《四庫全書》轉移貴陽、秘藏地母洞的往事,再看到如今得以影印再造,正是浙江愛書護書、傳承典籍的生動寫照。「影印本文瀾閣《四庫全書》入藏國圖,尚屬首次。今後,國圖將同時擁有文瀾閣與文津閣本《四庫全書》,一起為學術研究提供重要參考。」(童笑雨)

相關焦點

  • 四庫全書大遷徙--浙江頻道--人民網
    1924年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歷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譯、中央大學史學講師,浙江大學史地系教授。「七七事變」後,國內局勢緊張,平津淪陷,日軍正大舉進攻華北,侵佔華東恐怕也只是時間問題,時任浙江省圖書館館長的他在日記中寫道:「吾人以為國人今後,應惕於日人摧殘文化之野心……」,他敏感意識到《四庫全書》將會有危險!    於是,他召集圖書館館員商議,提出搬遷《四庫全書》。
  • 揚州文匯閣藏《四庫全書》曾毀於太平軍戰火(圖)
    在揚州文匯閣被毀一百六十年後的今天,揚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商務印書館出版、揚州國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統籌策劃製作、揚州恆通集團熱忱捐贈的原大、原色、原樣仿製版《四庫全書》(文津閣本)入藏天寧寺萬佛樓,「4·18」正式亮相。這是《四庫全書》問世二百四十年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重新出版和仿製,這是揚州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千秋巨獻,這是傳承文脈、潤澤後世的宏大建樹!
  • 仿真版"四庫全書"價值1500萬 擺放一套需幾百平米
    兩年拍攝期+十年修圖期+4年研發雷射列印宣紙技術  近日南京圖書館新入藏了一套原大原色原樣複製的《四庫全書》,而從10月13日起至10月30日,《四庫全書》的專藏室向讀者開放。昨天,記者來到南圖五樓,一位南大學生告訴記者,「第一次親身感受古人書籍製作的精緻。」也有讀者對於原大原色原樣技術很好奇。在得知引進這套書需要1500萬時,有讀者發問:「為什麼這麼貴?」
  • 文瀾閣《四庫全書》經三次補抄劫後重生 比原版多近千冊
    導讀:在杭州出版社的會議室裡,文瀾閣《四庫全書》影印本分別安放在16隻大書櫃中,共1559冊,累計重約5噸重。全書篇幅採用大16開本,選用優質的木漿紙印製,翻開一冊,前人抄錄時的工整小楷躍然紙上。《四庫全書》成書時的7部鈔本如今只餘4部,在江南唯有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
  • 國圖等發布古籍數字資源 總量2.4萬部相當於6部《四庫全書》
    新華社北京2月28日電(記者 周瑋)國家圖書館與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浙江圖書館、雲南省圖書館28日聯合在線發布古籍數字資源,免費服務大眾閱覽和學術研究。本次發布的古籍資源均為各館所藏特色資源,加上此前已發布資源,總量已達到2.4萬部,相當於6部《四庫全書》的總量。
  • 《四庫全書》的流傳情況
    七部之中,文源閣本、文宗閣本和文匯閣本已蕩然無存,只有文淵閣本、文津閣本、文溯閣本和文瀾閣本傳世至今。文淵閣本今藏臺灣省,文津閣本今藏北京圖書館,文溯閣本今藏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在戰火中多所殘闕,後來遞經補抄,基本補齊,今藏浙江省圖書館。  《四庫全書》(1773年)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
  • 原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曾因避劫掠秘密運往美國
    上承清內閣大庫舊藏,又廣納清末民國幾代學人潛心搜羅的善本。甲庫宋刻元刊、秘抄精校薈萃,珍貴稿本、名家批校題跋本雲集,世間僅存400餘冊的《永樂大典》就有60冊之多。「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華北形勢危急,為使國寶遠離戰火荼毒,甲庫善本陸續轉移到上海租界。  1941年,日軍頻繁進入租界搜查劫掠,這批善本的安全再次受到威脅。幾經斡旋,北平圖書館最終決定將存滬善本運往美國國會圖書館。
  • 劉鋒丨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六臣注文選》底本考辨
    三、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與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六臣注文選》的關係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也收有一部《六臣注文選》,李佳比較兩本認為它們雖有一些差異,但所用當為同一底本,而其底本是贛州本。但實際上,兩本出自同一底本可能屬實,但並非贛州本。何以見得呢?按《四庫全書薈要總目》著錄《六臣注文選》云:「今依內府所藏明吳勉學刊本繕錄,據明槧本袁褧本恭校。」
  • 三名甘肅省政協委員建議開放開發文溯閣《四庫全書》古籍資源
    李維君說,去年他和王克太委員一起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習期間,曾參觀了由國家典籍博物館主辦的「曠世宏編,文獻大成——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這個展覽也不是將《永樂大典》全部搬出來給大家看,而是通過《永樂大典》文獻展現場陳設、全息投影展示《永樂大典》的編修歷程和聚散流變,以及《永樂大典》的文化價值、歷代輯佚工作和一些影印件等讓大家看,並通過圖片、視頻、微縮場景
  •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影印出版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影印出版 >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電 (記者 應妮)以膠捲影印方式出版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17日亮相中國國家圖書館。
  • 數位化、影印出版、回購……海外中文古籍多路「回家」
    上世紀90年代末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即與哈佛燕京圖書館合作,影印出版館藏中文古籍,至今已形成包括《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彙刊》在內的「哈佛燕京圖書館文獻叢刊」系列叢書20餘種,約1000冊,數百種國內稀見或缺藏的珍貴古籍文獻以影印形式回流國內。  2014年,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徐永明第三次來到哈佛訪學。
  • 鎮江市圖書館藏14部珍本古籍上榜《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
    日前,江蘇省政府公布了第四批《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共收錄414部珍貴古籍,其中鎮江市圖書館所藏的14部珍本古籍榜上有名。這既體現了我們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古籍藏量之豐、質量之精,又體現了文化鎮江的歷史底蘊。日前,記者走進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鎮江市圖書館,探訪古籍收藏背後的故事。
  • 四庫全書不是第一次大規模毀書,還有這幾次!
    我們知道,在清朝中期,乾隆皇帝組織了一次編纂四庫全書的運動,名曰保護文化傳承,實際上大肆的刪改禁毀書籍,據統計,當前四庫全書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然而修書過程中焚書15萬冊,銷毀版片170多種、8萬多塊。
  •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出版:三萬冊古籍終回家
    70多年後,在這個院子的臨瓊樓內,1000冊大書錯落碼放,把一張5米長的書桌鋪得滿滿當當,這是國家圖書館組織編纂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當年轉運的善本,終以影印出版的形式「回家」了。
  • 國圖111歲啦!歷經百年的國家圖書館堪稱中國最具書香的文化見證
    國家圖書館自前身京師圖書館於1909年9月9日興建之日起,於新中國成立後更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12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北京圖書館更名為國家圖書館。她是國家總書庫,國家書目中心,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是世界最大、最先進的國家圖書館之一。
  • 《儒藏》"精華編"將出齊百冊 全本規模超"四庫"
    本月底,由北京大學主持編纂的大型儒學典籍《儒藏》「精華編」將出齊百冊,收錄650餘種重要儒家經典文獻,「精華編」預計2018年至2019年,出齊計劃的339冊。
  • 《四庫全書》的內容
    《四庫全書》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按照內容分類分經、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類,類下有屬。全書共4部44類66屬。
  •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出版—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國家圖書館歷時3年主持編纂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日前出版。 「叢書的出版,是中華民族聚合離散命運的寫照。」
  • 中國歷史故事:《四庫提要》的補正和續修
    1965年中華書局版《四庫提要》後,附《四庫撤毀書提要》,是四庫館當年已撰而被撤出的李清、周亮工、潘怪章、吳其貞等九種《提要》,後有索引。今人胡玉珊、王欣夫輯錄諸家對《提要》糾謬補缺之文,依《提要》次序,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六十卷,《未收書目提要補正》二卷,共補正古籍二千三百餘種。有中華書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