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的流傳情況

2020-11-24 金山網

  從《四庫全書》修成至今已有200餘年。七部之中,文源閣本、文宗閣本和文匯閣本已蕩然無存,只有文淵閣本、文津閣本、文溯閣本和文瀾閣本傳世至今。文淵閣本今藏臺灣省,文津閣本今藏北京圖書館,文溯閣本今藏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在戰火中多所殘闕,後來遞經補抄,基本補齊,今藏浙江省圖書館。

  《四庫全書》(1773年)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幾乎所有關於中國的新興學科都能從這裡找到它生存發展的泥土和營養。從那時開始,作為國家正統、民族根基的象徵,已成為中國乃至東方讀書人安身立命夢寐以求的圭臬和後代王朝維系統治宏揚大業的「傳國之寶」 。

  《四庫全書》共收書3460多種、79000多卷、36000多冊,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其中「經部」分為「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等10類;「史部」分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等 15類;「子部」 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等14類;「集部」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05類。總共44類。為了保存這批精典文獻,由皇帝「御批監製」,從全國徵集3800多文人學士,集中在京城,歷時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書七部,連同底本,共八部。建閣深藏,世人難得一見。雖然由數千人抄寫,但字體風格端莊規範,筆筆不苟,如出一人。所以,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看,都具有十分難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賞價值。後幾經戰亂,損毀過半,更使這套世界出版史上的巨製,成為舉世罕見的無價之寶

  《四庫全書》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官修叢書,是清乾隆皇帝詔諭編修的我國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收書3503種,79309卷,存目書籍6793種,93551卷,分裝36000餘冊,約10億字。相當於同時期法國狄德羅主編《百科全書》的44倍。清乾隆以前的中國重要典籍,許多都收載其中。由於編纂人員都是當時的著名學者,因而代表了當時學術的最高水平。乾隆編修此書的初衷雖是「寓禁於徵」,但客觀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開創了中國書目學,確立了漢學在社會文化中的主導地位,具有無與倫比的文獻價值、史料價值、文物價值與版本價值。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庫全書》正式開始編修,以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為總纂官,陸費墀為總校官,下設纂修官、分校官及監造官等400餘人。名人學士,如戴震(漢學大師),邵晉涵(史學大師)及姚鼐、朱筠等亦參與進來。同時,徵募了抄寫人員近4000人,鴻才碩學薈萃一堂,藝林翰海,盛況空前,歷時10載。至1782年,編纂初成;1793年始全部完成。耗資巨大,是「康乾盛世」在文化史上的具體體現。乾隆三十八年(1773後)三月,《四庫全書》館設立不久,總裁們考慮到這部書囊括古今,數量必將繁多,便提出分色裝潢經、史、子、集書衣的建議。書成後它們各依春、夏、秋、冬四季,分四色裝潢,即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月白色,集部灰黑色,以便檢閱。因《四庫全書總目》卷帙繁多,翻閱不易,乾隆帝諭令編一部只記載書名、卷數、年代、作者姓名,便於學者「由書目而尋提要,由提要而得全書」的目錄性圖書。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總纂官紀昀、陸錫熊等人遵照乾隆帝的諭令,將抄入《四庫全書》的書籍,依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逐一登載。有需要特別加以說明的問題,則略記數語。此書於乾隆四十六年告竣,共20卷。它實際上是《四庫全書總目》的簡編本。中國古典文化典籍的分類,始於西漢劉向的《七略》。到了西晉荀勖,創立了四部分類法,即經、史、子、集四大部門。隋唐以後的皇家圖書館及秘書省、翰林院等重要典藏圖書之所,都是按照經、史、子、集分四庫貯藏圖書的,名為「四庫書」。清乾隆開「四庫全書館」,使成編時,名為《四庫全書》。因為有了《四庫全書》的編纂,清乾隆以前的很多重要典籍才得以較完整地存世。《四庫全書》謄繕七部,分藏於紫禁城內的文淵閣、盛京(今瀋陽)宮內的文溯閣、北京圓明園的文源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此為北四閣,又稱為內廷四閣,僅供皇室閱覽。另三部藏於揚州的文匯閣、鎮江的文宗閣、杭州的文瀾閣,即浙江三閣,又稱南三閣,南三閣允許文人入閣閱覽。中國近代,由於戰亂不斷,七部《四庫全書》中完整保存下來的僅存三部。文匯閣、文宗閣藏本毀於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文源閣藏本被英法聯軍焚毀;文瀾閣所藏亦多散失,後經補抄基本得全,然已非原書。1948年,國民黨政府撤離大陸,前往臺灣,將故宮博物院的一些珍貴藏品運往臺灣時,將《四庫全書》中最為珍貴的藏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帶到臺灣,文淵閣《四庫全書》現存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內。由於《四庫全書》由乾隆敕編,為了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需要,名為「稽古右文」,實則「寓禁於徵」,大量搜羅、查禁、刪改、銷毀書籍。根據流傳至今的幾種禁毀書目和有關檔案記載,全毀於2400多種,抽毀書400多種,鏟毀、燒毀書版七、八萬塊。同時大興「文字獄」,《四庫全書》開館後10年內竟發生了48起「文字獄」。而古書亡矣!」連宋應星的科技著作《天工開物》也因為有礙於愚民而禁毀,文字獄如此

  善本:是指那些具有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或在其中某一方面有特殊價值的書本。一般來說,刊刻年代較早或經過精心校勘而錯誤較少的版本可稱為善本。

  孤本:某書的某一刻本或手稿。拓本在世間只有一份流傳的為孤本。

  秘本:私人收藏者秘藏於家室,置之高閣,不準許外人見閱的版本為秘本。

  禁毀本:前代或當世之因遭禁被毀,僥倖私存下來的版本為禁毀本。在古代,保存這種禁毀本十分危險,一旦被當局發現,必遭大禍,因而其流傳極其艱難。彌足珍貴。

  繡像本:書中間有插圖的版本為繡像本。這類繡像本書因其生動的表現形式而倍受歡迎,但因繪刻工藝複雜,價格昂貴而成品較少,因而現存的十分珍貴。

  石印本:精選堅硬寬大而表面平滑的石頭經打磨、雕刻製成石版,再用藥墨將文字寫在特製藥紙上,將藥紙上的字跡移置到石版上,然後滾刷油墨印成的書為石印本。

  手抄本:根據底本抄寫而成的書本。其中有一種影抄本,是把透明紙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體、行款照樣摹寫的書本。

  殘本:在流傳過程中因種種原因(如運輸、轉賣、轉抄、爭執等)而殘缺不全的書本為殘本。

  補本:對前代前人的著作有所增補,加以已意而寫成的書。

  續書:對前代前人的著作內容做繼續的描寫,以延續原著的意思為主旨。

  保留本:因為某種私人目的而專門保留起來的書,一般是傳家世代收藏保留,視為至寶。

  經部: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

  史部:正史類、編年類、記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

  子部: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

  集部: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詩文評類、詞曲類。

  紀昀(1724-1804),字曉嵐,河北獻縣人,著名學者。他朝夕籌劃,校勘鑑別,進退百家,鉤沉摘隱,與陸錫熊一起完成了《四庫全書》總目的總纂,成為我國學術考證、典籍評論及版本考核、文獻鉤稽的集大成之作。紀昀亦是著名藏書家,藏書之處稱「閱微草堂」,其藏書呈獻四庫全書館後,收入者達105種,1868卷,入存目41種。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戴震(1724-1777),字東原,安徽休寧人。學問淵博,識斷精審,思想邃密,是乾隆朝最著名的思想家,漢學代表人物。因博聞廣識而破例允許他以舉人身份供職於四庫館,擔任《永樂大典》的輯校工作。《四庫全書》的主要纂修官。

  陸錫熊(1734-1792),字健男,耳山,上海人。《四庫全書》總纂官,卓有成效,受恩賞尤多。乾隆52年,清廷發現《四庫全書》中有詆毀朝廷字句的書籍,乾隆帝大怒,令陸錫熊和紀昀負責重新修正,並由他兩人分攤費用。時值隆冬,陸錫熊患病,終因心力交瘁,死於重校文溯閣《四庫全書》的任上。可見朝野對《四庫全書》之重視與嚴謹。

  永瑢(1743-1790),乾隆帝第六子,號九思主人。乾隆末年被封為質親王。喜作詩文書畫,著有《九思齋詩鈔》。《四庫全書》館正式成立後,乾隆帝為了表示對該項文化工程的重視,同時也為了加強對編纂工作的監控,命永瑢與永璇、永瑆,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劉統勳、于敏中為最高執行官即總裁,負責總理館內一切事宜。

相關焦點

  • 四庫全書大遷徙--浙江頻道--人民網
    「七七事變」後,國內局勢緊張,平津淪陷,日軍正大舉進攻華北,侵佔華東恐怕也只是時間問題,時任浙江省圖書館館長的他在日記中寫道:「吾人以為國人今後,應惕於日人摧殘文化之野心……」,他敏感意識到《四庫全書》將會有危險!    於是,他召集圖書館館員商議,提出搬遷《四庫全書》。    時任古籍部主任的夏定域建議,搬到富陽漁山石馬頭村,他的老鄉趙坤良家。
  • 揚州文匯閣藏《四庫全書》曾毀於太平軍戰火(圖)
    百年夢難圓  數次重印《四庫全書》皆夭折  文匯閣《四庫全書》頒成於乾隆五十五年,鹹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打鎮江金山,文宗閣與《四庫全書》遂全部焚毀。第二年太平軍佔領鎮江後,隨即渡江進克揚州,文匯閣及所藏《四庫全書》被付之一炬。文匯閣存世僅七十餘年,在七大藏書樓中壽命最短。文匯閣的歷史,可謂中國文化滄桑史的縮影,也是揚州文化之痛史!
  • 浙江圖書館影印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入藏國圖
    影印精裝本文瀾閣《四庫全書》。 童笑雨 攝8月26日,浙江圖書館(下稱「浙圖」)向中國國家圖書館(下稱「國圖」)贈送影印精裝本文瀾閣《四庫全書》。據悉,影印本文瀾閣《四庫全書》入藏國圖,尚屬首次。浙江圖書館館長褚樹青表示,文瀾閣本《四庫全書》重新回到北京,是浙江人民的回贈,也是一次文化交流。《四庫全書》由清乾隆帝召集360多位官員、學者,歷時十餘載編纂而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基本囊括中國古代所有圖書。編撰結束後,《四庫全書》共抄錄七套,但因屢經戰火,七套中的三套已蕩然無存。
  • 《四庫全書》的內容
    《四庫全書》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按照內容分類分經、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類,類下有屬。全書共4部44類66屬。
  • 三名甘肅省政協委員建議開放開發文溯閣《四庫全書》古籍資源
    今日(1月27日)下午,記者從政協甘肅省十二屆二次會議上獲悉,省政協委員王克太、蘇孜、李維君聯名向大會提出《關於進一步加強文溯閣<四庫全書>開放展覽、開發利用的提案》,建議開放展覽、開發利用文溯閣《四庫全書》古籍資源,通過對《四庫全書》的數位化服務、《四庫全書》的展覽展示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打破封閉式靜態為主的保護方式,推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劉鋒丨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六臣注文選》底本考辨
    摘要: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的《六臣注文選》底本並非宋贛州本,《四庫全書考證》所指出的其底本的訛誤基本都同於明翻六臣本,而《洛神賦》曹子建名下的注文也可證《四庫》六臣本與明翻六臣本相同,《四庫全書》與《四庫全書薈要》所收六臣本的密切關係,進一步證明《四庫》六臣本的底本屬於明翻六臣本系統,確切應是明吳勉學本。
  • 仿真版"四庫全書"價值1500萬 擺放一套需幾百平米
    兩年拍攝期+十年修圖期+4年研發雷射列印宣紙技術  近日南京圖書館新入藏了一套原大原色原樣複製的《四庫全書》,而從10月13日起至10月30日,《四庫全書》的專藏室向讀者開放。昨天,記者來到南圖五樓,一位南大學生告訴記者,「第一次親身感受古人書籍製作的精緻。」也有讀者對於原大原色原樣技術很好奇。在得知引進這套書需要1500萬時,有讀者發問:「為什麼這麼貴?」
  • 文瀾閣《四庫全書》經三次補抄劫後重生 比原版多近千冊
    導讀:在杭州出版社的會議室裡,文瀾閣《四庫全書》影印本分別安放在16隻大書櫃中,共1559冊,累計重約5噸重。全書篇幅採用大16開本,選用優質的木漿紙印製,翻開一冊,前人抄錄時的工整小楷躍然紙上。《四庫全書》成書時的7部鈔本如今只餘4部,在江南唯有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
  • 四庫全書不是第一次大規模毀書,還有這幾次!
    我們知道,在清朝中期,乾隆皇帝組織了一次編纂四庫全書的運動,名曰保護文化傳承,實際上大肆的刪改禁毀書籍,據統計,當前四庫全書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然而修書過程中焚書15萬冊,銷毀版片170多種、8萬多塊。
  • 中國歷史故事:《四庫提要》的補正和續修
    對《四庫》未收或新出之書,都撰寫《提要》。有1959年商務印書館版本。阮元為《四庫》未收之書一百七十四種作《提要》,原編在他的《研經室集》之後,脫誤既多,又不分類,不便尋檢。1882年,傅以禮重編為經、史、子、集四卷,附註所見新舊版本。又從《浪洲筆談》中增書一種,補脫文二十一字,成為此書最好的本子。1955年商務印書館據此本重印為《四庫未收書目提要》,附有索引。
  • 國圖等發布古籍數字資源 總量2.4萬部相當於6部《四庫全書》
    本次發布的古籍資源均為各館所藏特色資源,加上此前已發布資源,總量已達到2.4萬部,相當於6部《四庫全書》的總量。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介紹,此次5家圖書館共同發布的古籍數字資源達1萬餘部。
  • 「古藉分享」《三命通會》.四庫版.十二卷全
    《三命通會》作者為明朝進士萬民英,清朝編修的四庫全書,將其著作《三命通會》和《星學大成》收錄,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此書共十二卷,前九卷分列了十天幹,每天幹以日為主,以月為核心時為輔,定人吉兇。後三卷記載了,大量的平古歌賦極具實際操作指導意義。義。
  • 《儒藏》"精華編"將出齊百冊 全本規模超"四庫"
    《儒藏》"精華編"將出齊百冊 全本規模超"四庫" 2014-06-19 10:04:32來源:北京日報作者:責任編輯:宋宇晟 收書3000餘種的《儒藏》全本編纂計劃2015年啟動,預計2025年編完,規模將超《四庫全書》。  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歷來有「儒」「釋」「道」三分之說。但千百年來,我國曾多次把佛教經典及其註疏編纂為《佛藏》,也曾多次將道教經典及其註疏編纂為《道藏》,但卻未編纂《儒藏》,有學者指出,這與儒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極不相稱,無法滿足傳統文化整理與研究的需要。
  • 紫微鬥數全書—貪狼星在命宮
    貪狼主限四庫臨,更喜人生四墓生,若見火星多橫發,自然富貴冠鄉鄰。限至貪狼陷不良,只宜節慾息災傷,賭蕩風流去財寶,吉曜三方可免災。女限貪狼事不良,宜懷六甲免災殃,若無吉曜來相會,須知一命入泉鄉。【註解】這裡著重講一下,貪狼也代表姻緣,尤其在戊幹化祿時更容易結婚領證。
  • 風水四庫詳解-及四庫齊開
    四庫者辰戌醜未,雙山論乙辰、辛戌、癸丑、丁未,乃是三合四庫之位。 三合四局論:醜龍來,立乙山辛向,收癸水上堂,消丁水而去,雙山五行,乙辛癸丁四庫之地,謂之四庫齊開。 經云:四庫之地,不格則已格之必大地也。雖然言過其實,非單單一個理氣決定龍局,但也說明了四庫格局是需要重視的。
  • 八字四庫用法。
    所以搞得大家最終也沒明白四庫的用法,現在告訴大家這其中隱藏的東西!從大家所看的新派命理中,已經很清楚四庫主要應用在調侯格。 也就是說四庫在命局為喜、為忌,而命局不見刑衝。 如果大運流年出現刑衝,要通過四庫來判斷,必須是調侯格。 大家都明白,在調侯格中,四庫四庫都為第一用神或第一忌神。 這時的喜衝開或不喜刑衝最驗!
  • 乾貨:中國古代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十大相術古書詳解!
    其中,有十部相術典籍,堪稱中國古代流傳最廣的相術書籍。1、《相書》成書時間:漢代作者:許負點評:為現存最古老的相術典籍之一《相書》體例完整,結構清晰,剖析詳盡。包括相眉、相鼻、相口、相手、相腳之術。這相術理論史上的第一個高峰。這本書為後世的相術理論成熟奠定了基礎。
  • 四柱八字中論四庫刑衝合害
    一、四庫含意:我們以長、沐浴、等十二個詞語來描述萬物一生狀態,而庫(墓)就是某五行在經歷帝旺衰病死後達到的一種狀態,一種境地,如丙火由寅而生,經歷年而至極旺狀態,但其不可能終旺,故由旺而弱,弱至極處,則有庫(墓)收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