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2020-11-24 新華網客戶端

五代後唐天成二年刻本《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

  中華古籍浩如煙海,在千百年的流傳中,成為中華民族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的一種載體。對珍貴古籍的保護、修復和活用,關乎中華文脈的延續和傳承。

  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我國古籍保護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23個)》,介紹當前我國古籍保護工作的新成果、新發現。

南京圖書館藏北宋本《禮部韻略》

  發現了一批珍貴典籍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涵蓋我國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載體形態、不同裝幀形式的重要古籍,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多元化的特點。

  「本批古籍名錄充分展現了近年古籍普查和徵集工作的一系列新成果、新發現。」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介紹說,此次發現了一批珍貴典籍,例如孔子博物館的《乾隆御定石經》,為內府御製墨初拓本,自嘉慶元年賞賜孔府後,保存至今;湖北省圖書館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北宋兩浙路海鹽縣金粟山廣惠禪院寫金粟山大藏經本,字體敦厚質樸,墨色漆黑髮亮,紙張厚實堅韌,並經染潢,彌足珍貴;南京圖書館藏北宋本《禮部韻略》,為海內外現存最早刻本。

  國內已知有紀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五代後唐天成二年刻本《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此次也收入名錄。這是早期印刷品實物的重要例證。

  一批名家稿抄校本在此次評選中湧現,如上海圖書館的範欽輯《建安七子集》,卷首題辭、小傳、目錄及書眉所注詩文出處均為天一閣主人範欽手跡,具有重要的文獻和文物價值。

  同時,一批彩繪本輿圖也入選名目,例如國家圖書館藏清道光年間彩繪本《北京內外城全圖》,形象繪出北京內城城郭、城門、宮殿、官署、王公府第、寺廟,以及縱橫交錯的街道、胡同等,是一幅繪製精細、內容豐富的京城彩繪大地圖。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少數民族珍貴古籍品種豐富,例如藏文《仁普地域志》《般若波羅蜜多八千頌》、蒙文《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其中藏文《般若波羅蜜多八千頌》為少數民族文字古籍中首次入選的清銅版印本,蒙文《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是民族間文化交流互鑑的例證。

  饒權表示,從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入選情況來看,23家單位中,既有藏量豐富、庫房條件優越的大型文博機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也有在少數民族古籍收藏研究方面呈現獨特優勢的機構,如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圖書館、鄂爾多斯市圖書館、巴彥淖爾市圖書館、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等。

  截止目前,「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已先後評選並公布了6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累計收錄古籍13026部;命名了6批共203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今後,珍貴古籍該如何實現有效保護?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一級巡視員陳彬斌表示,本批名錄和名單公布後,文化和旅遊部將指導各級古籍保護中心和古籍收藏單位進一步加大珍貴古籍的保護力度,有計劃地對破損珍貴古籍進行修復;促進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不斷改進存藏條件,完善管理辦法,確保珍貴古籍的實體安全。「還要加強對珍貴古籍的詮釋和解讀,通過組織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中華優秀古籍宣傳活動,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促進古籍保護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陳彬斌說。

國家圖書館藏清道光年間彩繪本《北京內外城全圖》

  讓古籍資源走向大眾

  古籍資源普查是古籍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只有摸清家底,才能談古籍資源的活用。陳彬斌表示,目前全國已完成270餘萬條的古籍普查登記,24個省份基本完成漢文普查,2760家古籍存藏單位完成普查登記。登記完成後將按省份匯總,《中華古籍總目》分省卷編纂工作陸續開展。

  在加強古籍修復保護方面,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先後成立,國家圖書館藏「天祿琳琅」清宮徵集、山西省珍貴古籍等大型的古籍修復項目得以實施開展,使360萬葉珍貴古籍重煥新生。

  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古籍裡的文字只有真正活起來,化身千百,服務社會,才能讓廣大民眾和學界分享古籍保護成果。

  基於普查和修復的成果,古籍保護數位化建設正在有序推進。據悉,文化和旅遊部制定出臺了《古籍著錄規則》《古籍元數據規範》等工作標準;建立了中華古籍保護數字資源庫,全國在線發布古籍數字資源累計超過7.2萬部。「以前,專家學者想要查一部古籍,可能需要請假出差到北京、通過預約才能查詢。現在,在網上就能看到很多珍貴版本的古籍。這對於學術研究和古籍知識推廣,都具有重要作用。」陳彬斌說。

  饒權介紹,國家和各地古籍保護中心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對珍貴典籍進行再利用,推出了「中華優秀文化百部經典」「國學基本典籍叢刊」等多種出版成果;同時策劃推出了「甲骨文記憶展」、走進典籍博物館大課堂、「我與中華古籍」創客大賽、中華傳統曬書大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大眾了解古籍、親近古籍、領略古籍之美,進而傳播古籍典籍文化,培育古籍保護意識。

  據悉,「十四五」期間,文化和旅遊部將以實現古籍更好保護和有效利用為目標,繼續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推進國家古籍保護工程,充分發揮中華古籍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記者 賴睿)

相關焦點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
    舉報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本報北京11月15日電(記者鄭海鷗)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通知,公布了
  • 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我國古籍保護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23個)》,介紹當前我國古籍保護工作的新成果、新發現。
  • 鎮江市圖書館藏14部珍本古籍上榜《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
    中國江蘇網訊 珍貴古籍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不可再生資源。日前,江蘇省政府公布了第四批《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共收錄414部珍貴古籍,其中鎮江市圖書館所藏的14部珍本古籍榜上有名。這既體現了我們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古籍藏量之豐、質量之精,又體現了文化鎮江的歷史底蘊。日前,記者走進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鎮江市圖書館,探訪古籍收藏背後的故事。
  • 命名古籍保護單位有何深意?國圖館長:針對古籍分布不均衡現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11月13日,文化和旅遊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發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孔子博物館《乾隆御定石經》等752部古籍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包括國家博物館、四川省圖書館在內,23家單位入選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國家圖書館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饒權當天在發布會上介紹,命名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主要是基於我國古籍分布不均衡,存藏相對集中的現實狀況,希望通過「以評帶促」,完善古籍書庫標準化建設。
  • 國圖等發布古籍數字資源 總量2.4萬部相當於6部《四庫全書》
    新華社北京2月28日電(記者 周瑋)國家圖書館與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浙江圖書館、雲南省圖書館28日聯合在線發布古籍數字資源,免費服務大眾閱覽和學術研究。本次發布的古籍資源均為各館所藏特色資源,加上此前已發布資源,總量已達到2.4萬部,相當於6部《四庫全書》的總量。
  • 珍貴的醫書古籍如今是鳳毛麟角?為什麼有人卻說古醫書不值錢?
    古籍是古代文物當中最脆弱的一種,瓷器、玉器、木器如果不遇到人為破壞的情況就不會出現較大的損傷,但是古籍則不同,古籍可能隨時隨地會遇到鼠咬、蟲蛀、燒毀、絮化、發黴、發黃、粘連、缺頁等等情況,越是處於南方保存的狀態就越差,一本古籍能保存上百年已經實屬不易,除了自然災害還有一些古代政令的出臺,使的不少史書就此焚毀,例如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古籍其實收藏起來非常困難,無數古籍就此在歷史上煙消雲散
  • 數位化、影印出版、回購……海外中文古籍多路「回家」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家層面以及學術、出版、收藏界的日益重視,大量流播海外的中文古籍正以數位化、影印出版、購買等形式「回家」。  摸清底數,增進了解  儘管各國漢學家對收藏於世界各地圖書館、博物館和個人藏家手中的中文古籍進行了一定整理研究,但保存在海外的中國古籍到底有多少?都在哪裡?有哪些珍稀資料?至今並不清楚。  中國古籍流播海外,古已有之。
  • 古籍新書·2019年春季 | 曲禮註疏長編
    《河東先生集》(兩函16冊)[唐]柳宗元 撰,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宋世綵堂刻本《河東先生集》絕世孤罕,存無二帙,僅可在國家圖書館大型古籍展覽中偶見蹤影。民國十二年(1923),上海蟫隱廬曾據世綵堂本韓柳二集影印,即便此影印本,如今價格也已高至數萬元,非常人可以企及者。
  • 三名甘肅省政協委員建議開放開發文溯閣《四庫全書》古籍資源
    李維君說,去年他和王克太委員一起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習期間,曾參觀了由國家典籍博物館主辦的「曠世宏編,文獻大成——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這個展覽也不是將《永樂大典》全部搬出來給大家看,而是通過《永樂大典》文獻展現場陳設、全息投影展示《永樂大典》的編修歷程和聚散流變,以及《永樂大典》的文化價值、歷代輯佚工作和一些影印件等讓大家看,並通過圖片、視頻、微縮場景
  • 新時代的易學古籍資料庫建設
    而在我國不同歷史時期湧現出來的卷帙浩繁、汗牛充棟的易學古籍,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演進、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體現。目前,國學發展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如何把傳統易學古籍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起來,開展好易學古籍資料庫建設,將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學術課題。
  • 名家藏書引領古籍拍賣
    不過,在今年嘉德王世襄專場除了部分玩物,更讓人驚異的在於王世襄的珍貴藏書,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王世襄部分手抄書稿。王世襄先生是當代著名的文物鑑定、鑑賞、收藏專家,畢生從事文物研究,先後在中國營造學社、故宮博物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文物研究所任職,擔任研究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等職。先生篤好文物收藏,涉獵範圍分為古琴、銅爐、雕刻、漆器、竹刻、書畫、圖書、家具、玩具等十大類。
  • 書聚書散 古籍收藏眾生相
    古籍收藏家韋力如此形容自己的書緣。的確,對於傳承有序的古籍善本來說,任何一位收藏家不管是題記、點批、印章,只不過在最脆弱的紙張之上,留下了曾經擁有的痕跡。人與文物、古籍,誰能擁有誰呢?但對於有收藏癖好的人來說,「藏書不可不貪」,於是,書肆淘書,冷攤遇書,各地訪書,拍場競書。最雅的書香,最俗的銅臭,內心的佔有欲望,得失的情緒轉換,都在一冊一函的線裝書中流轉。
  • 大型古籍工具書《古音彙纂》出版
    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史競男)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大型古籍工具書《古音彙纂》日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是商務印書館繼《辭源》和《故訓彙纂》之後,推出的又一部規模達1000萬字以上的大型漢語工具書。
  •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出版:三萬冊古籍終回家
    原標題:三萬冊古籍的鄉愁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出版——   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7號,北海公園西側這座古色古香的院落,是國家圖書館前身北平圖書館的舊址,如今是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的所在地。70多年前,為躲避日軍劫掠,3萬餘冊珍貴善本古籍從這裡輾轉寄存海外。
  • 奇門遁甲古籍善本秘訣揭秘
    再如,今年四月份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御製奇門大全》售價一萬二千元,貴倒沒什麼,畢竟古籍整理需要金錢支持。但歷史上並未曾有」御製奇門大全「這個書名,此書實名、奇門遁甲十二種,為清代湖海居士所輯,第一種名景佑秘纂,確實是明永樂皇帝下旨御製,但後面的十一種卻與御製沒關係。本書原本藏於國家圖書館,如此一改書名,是不是就可以讓讀者無法通過更便宜的方式找到了?
  • 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國古籍文物遺失流向日本,中國古籍的保護整理
    日本得到這批珍貴文獻,有些人則舉手相慶,認為「於國有光」。日本原藏漢籍,以隋唐舊抄本稱著於世,而缺少宋元刻本及明清名家抄校本;藏書則以經部、子部書為主,缺少史部、集部圖書。陸氏藏書運至日本,不僅彌補了日本原藏漢籍的缺陷,提高其藏書質量,而且也大大地增加了收藏漢籍的數量。
  • 海南日報數字報-精細筆觸繪出古籍靈動
    )為讀者們奉上了「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圖譜展」,古籍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們帶領志願者們從1500冊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中精挑細選出26部影印古籍的26組圖片,代表了《四庫全書》的經、史、子、集四部。  相較於往常的古籍展,此次以「圖譜」為主的展陳內容比起內斂穩重的純文字展示更加生動活潑,讓讀者從全新角度再度感受這部恢弘巨製的魅力。  古籍配圖活靈活現  人物表情惟妙惟肖,舞蹈動作描繪到位,一幅摘自明代朱載堉所撰的樂律全書四十八卷的舞蹈圖生動地展示了當時的樂舞藝術,讓現代人也能夠領略當時社會的幾分審美趣味。
  • 論先秦古籍翻譯中文本與傳註譯文內容同質化的問題
    內容提要:中國先秦古籍多有傳注傳世,古籍文本和傳注之間是單向的註解關係。文字的差異、時代的不同、意圖的區別,使二者的理論概念系統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因後人對古籍文本的理解多據其傳注,在將某古籍本文和傳註譯為外語時,這種差異往往有被弱化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