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開幕現場(攝影:餘冠辰)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大概還找不出第二個人,像中國的孔子這樣,在差不多2500多年裡,受到無數人的關注。」2019年12月27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年度壓軸大展「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的開幕式上,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說到。「毫無疑問,孔子在我們中華文明史上,他就是一個高峰。」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現場(攝影:餘冠辰)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現場
早在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孔子世家》中專門讚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讓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雖然不能達到(上面)這樣的境界,但心裡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有外國的歷史學家說,正是有了孔子,在其學說的影響下,偉大的中華民族比世界上別的民族更加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
今年是孔子誕辰2570周年,中國國家博物館依託館藏文物資源,聯合國內文博單位策劃推出「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
本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山東省文旅廳和孔子博物館協辦。展覽分為「孔子的生平與思想」「儒家學說的形成與發展」「儒家學說的國際傳播」「孔子題材藝術作品」四個部分,匯集了自新石器時期至當代的珍貴文物、古籍以及藝術品240餘件(套),總共700餘件,其中41位當代藝術家創作的40餘件孔子文化題材美術作品,是國家博物館第一次系統展示孔子思想形成、發展以及傳承的歷史,力圖為觀眾和研究者講述孔子文化的思想脈絡與深遠影響力。
《孔子燕居像》明(公元1368年一1644年)佚名繪 孔子博物館藏(攝影:餘冠辰)
這是孔子退朝燕居在家的畫像。《論語·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孔子閒居在家衣冠齊整,容貌和舒。畫中孔子衣冠整潔,神態和悅,是廣為流傳的孔子形象。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現場(攝影:餘冠辰)
蟠螭紋編鐘(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認為樂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樂」是配合各貴族進行禮儀活動而製作的舞樂。舞樂的規模,必須同享受的級別保持一致。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禮儀有別,所用的音樂也不一樣。
此組編鐘共9 枚,形制、裝飾花紋相同,大小依次遞減。器甬、舞、篆、鼓部飾蟠螭紋,細密繁複,凹凸有致。9 器均鑄銘文,字數不等,自名為「行鍾」。春秋時期,編鐘的數目比西周時期增加,構成完整的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
東漢《熹平石經》殘石(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令蔡邕等人校正儒家經典著作,把儒家七部經典(《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抄刻成石書立於洛陽太學講堂前。《熹平石經》是中國刻於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因其字體俱為隸書,故又稱《一體石經》。
「潞國世傳」黑漆灑朱綠中和琴(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孔子幾乎一生都把古琴當成良伴,須臾不離,並且將琴瑟作為講學的必修課,教誨弟子「士無故不撤琴瑟」。該琴為仲尼式古琴。其底有「中和」二字及陰刻「潞國世傳」方印,有「敬一主人」題五言絕句詩一首:「月印長江水, 風微滴露清, 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琴內底部刻有「大明崇禎辛巳歲孟夏潞國制貳佰叄拾肆號」字樣。古琴仲尼式,又稱「夫子式」,相傳為孔子所創製。孔子曾學琴於師襄,傳說後以自己的理想研製琴式,雖然尚未有歷史文獻表明仲尼式古琴確是孔子設計,但以「仲尼」命名此款琴的確很恰當,因其中正平和、簡捷流暢、含蓄大方的造型最能體現儒家思想中庸內斂的風格。
第一部分「孔子的生平與思想」分為思想涵育、聖跡流傳、思想學說三個單元。簡述面對春秋以來禮崩樂壞的局面,孔子如何「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系統總結、繼承、發展了上古三代的中華文明,並積極入世實踐,奠定了孔子思想的高度與深度。
《三字經》清刻本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啟蒙教材。取材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方面的典範,貫穿其中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仁、義、誠、敬、孝」等。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認為人的本性相近,只是後天習學不同而產生很大差別,因此要注重教化對人性的引導作用,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出發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現場(攝影:餘冠辰)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唐代榮啟奇問孔子葵花鏡(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此鏡畫面故事出自《列子·天瑞》。榮啟奇為春秋時人,孔子問榮啟奇為何而樂。榮啟奇告訴孔子,「以人為貴」「長壽「等是他快樂的緣由。故事包含著孔子「仁」的人本思想和樂觀的人生智慧。
清光緒紫色布綴繡花卉紋樂舞袍(孔子博物館藏)
鄭板橋繪《蘭竹軸》(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孔子將仁、知、勇當作君子之德。「梅蘭竹菊」千百年來以其清雅淡泊的形象,一直為世人所鍾愛,同時也以「四君子」之名成為一種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徵。
孫中山書寫的「天下為公大道行」橫幅(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天下為公大道行」出自儒家經典《禮記·禮運·大同篇》,是孫中山對孔子等聖賢心目中「沒有戰爭,人人和睦相處,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等理想社會內容的一種提煉、總結。
光緒鎏金銅欹器(故宮博物院藏)
欹器,又名「宥卮」,作為勸誡之器,在周代曾被供奉於廟堂之上。孔子曾於魯桓公之廟見過欹器,由其「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的特點,告誡弟子「滿招損,謙受益,戒盈持滿」的中庸人生道理。這件欹器是清光緒年間造辦處製作進呈給光緒帝的。
第二部分「儒家學說的形成與發展」包括「早期傳承」和「歷代發展」兩個部分,展示了孔子開宗儒學,經兩漢時期的獨尊,魏晉隋唐時期與釋、道的交融,宋明理學的發展,清代的總結,以及近現代的反思,歷經200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甚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融匯到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現場(攝影:餘冠辰)
第三部分「儒家學說的國際傳播」分為「時代新聲」「美美與共」兩個部分。一方面展示了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道路上煥發出新的光彩,另一方面表現了孔子思想所蘊含的哲學、倫理、政治、教育、文化、社會治理等智慧,為世界文明的發展提供了豐厚滋養和啟迪。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現場(攝影:餘冠辰)
第四部分是「孔子題材藝術作品」部分,國家博物館選取了40餘件國畫、油畫、雕塑等藝術作品,來表現「孔子的生平與形象」、「孔子的思想與學說」以及「儒家思想的國際化」等內容。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現場(攝影:餘冠辰)
本次展覽是國家博物館第一次舉辦以孔子文化為內容的展覽。展覽以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為基礎,同時還商借了孔子博物館、山東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等單位的文物以及多位藝術家的作品。
為充分表現孔子思想的源流及其時代特點、後世影響,展覽除了選取大量的文獻資料外,還為說明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萌芽和發展選取了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玉器,商周的青銅器、漢代竹簡等典型文物,展覽的展品時間跨度長、種類豐富。
此外,展覽中還配以多種相關輔助展品,並運用多媒體展示方式,讓文物能夠「活」起來、使孔子及其思想得以讓觀眾得到更直觀的表現、更明確的解讀。包括不同題材的《聖跡圖》多媒體展示、孔子文化主題沉浸式體驗、孔子文化知識問答、「仁」字演變互動、四子侍坐VR展示、各國版本《論語》書流互動等。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現場(攝影:餘冠辰)
配合此次孔子文化展,國家博物館還自主開發了涉及文具、家居品類十餘款文創產品,希望以文創產品的載體形式將孔子的形象、思想和禮儀進行更為生動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