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10個深度而有趣的優質英文播客

2020-11-26 澎湃新聞

現代生活的節奏過快,都市生活壓力較大,使得播客——多媒體時代中沉寂的輕媒介——又一次回到了人們的視野。製作精良的播客節目,可以解放長期被屏幕霸佔的雙眼,充實通勤和家務時間,也是極佳的睡眠伴侶。這裡分享幾個風格各異、內容優質的英文播客,適合對日常之外的世界仍抱有強烈好奇的朋友。

推薦的手機端收聽軟體有Apple Podcast、Acast、Stitcher和Spotify。

思想辯論類《智力平方》(Intelligence Squared

由美國國家公共平臺(NPR)打造的牛津式辯論節目,60分鐘一期,正反方各兩位辯手,辯題從政經、科技、哲學、教育等多個角度切入。相比其他的辯論型節目,《智力平方》的辯手都是世界頂尖學者或業內權威人士,論點背後都有嚴密的邏輯和詳實的數據支撐,完成度很高,交鋒的觀點不僅僅帶來智識上的高度愉悅,也向觀眾介紹了各行業的前沿進展。

例如第172期「父母培育的作用是否被高估」的辯題中,辯手是來自知名高校的遺傳學家、心理學家和專攻家庭教育的心理諮詢師。正方認為家庭教育的作用被嚴重高估,基於遺傳學上生物監測技術的突破,發現個人的愛好、秉性和能力可以在幼兒時期檢測到相應的基因表達,因而是先天註定而非後天培育可改變的。反方則表明,基於心理學的研究,即使是行為傾向是可被基因預測,其具體表現方式和上限卻被成長環境顯著影響,尤其是主觀感受相關的特性。雙方的觀點進一步交鋒於「根據基因天賦因勢利導」究竟是一條人才培養的捷徑,還是抹殺個人發展可能性的險途。教育相關的辯題並不陌生,但該節目的亮點在於,辯手都具備長期的專業背景,因此沒有陷入過多的概念討論中去,而是層層深入,將父母培育的目標細化到具體的智商、愛好、情緒等指標,實現了天賦VS.教育對個體不同作用之間的對話。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公共講座與活動》(LSE: Public Lectures and Events

倫敦經濟學院的客座演講,聚集歐美頂尖學者和社會實幹家,用前沿的概念探討普世性話題,深入淺出地闡釋現行的社會狀態和文化根源,無需聽眾具備特定的專業知識,也可以獲得「尋找萬事萬物之緣由」的思維體驗,將個人的生活經驗連接到更為廣闊和深刻的社會圖景。

例如,在英國後脫歐時代和美國川普在位時期的大背景下,《民粹主義的起因和回應》(

Populism: Causes and Responses

)一期對歐美近年民粹主義盛行的現象進行了詳細而精準的解讀。講者之一的中歐大學校長、加拿大學者米哈伊爾·伊格納季耶夫(Michael Ignatieff)提出,民粹主義者的訴求完全是偽需求,與現行的代議制民主在本質上是無法兼容的。他進一步剖析道,代議制民主在根本上就是精英式的,需要經受過完整受訓的專業人士進行行政決策,而民粹主義者的訴求則是直接性民主,機械地要求少數服從多數,將不同群體的訴求按照人數多少簡單粗暴地對立起來。同時,他也縱覽各個歷史事件,總結民粹主義的興起是代議制民主所面臨的周期性危機,是一種自我糾錯的過程,不等同於民主制度的徹底崩潰。相對於伊格納季耶夫的宏觀視角,曾任哈佛大學比較政治學教授的皮帕·諾裡斯(Pippa Norris)則從個體認同的微觀角度提出了見解。她認為民粹主義是一種身份認同的表達,而不是一種確切的意識形態——它的核心在於反對建制,並以人民的呼聲為名合理化自己的一切訴求。因此,民粹主義缺乏行動綱領,卻擅長話術,實質上貫徹的是弱肉強食、極權主義的思想。而它之所以受到推崇,是因為迎合了相當一部分保守的白人群體,他們在人數上佔大多數,卻在思想文化上成為少數派,自感深受自由主義價值觀的威脅,尤其在近年政治正確的氛圍中被迫沉默,以常規途徑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兩位教授的梳理與辯駁使得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視角相互補充,捕捉了歐美社會熱點議題背後的歷史暗流。

文學評論類《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

美國文學雜誌《巴黎評論》旗下的播客,每一期都組合了多種音頻題材,誦讀詩歌、散文、信件、短篇小說,及其最負盛名的特色欄目——當代經典作家的深度訪談。朗讀,故事和配樂組合得渾然天成,40分鐘一期,適合碎片時間打開,隨機沉浸在某段文字流之中。

個人最喜歡小說朗讀的部分,常常選取一些充滿諷喻意味的小故事,朗讀者聲線專業而多變,或是嬉笑怒罵,或是喃喃細語,將不同類型的人物和氛圍表現得活靈活現。比如,第一季第四期中,《費城的蠕蟲》(

The Worm in Philly

)描繪一個不學無術的混混異想天開打算寫書賣錢,經朋友牽線出版社後最終以鬧劇收場,演員馬克·馬龍(Marc Maron)用誇張的美國南方腔讀出令人捧腹的對白,配上西部牛仔風格的音樂,強化了故事自身荒誕不經的氣息。第二季第17期的《猶太人的皈依》(

Conversion of the Jews

)中,美籍猶太人奧斯卡在遵循基督信仰時與周遭頻繁衝突,甚至被逼到狼狽地爬上屋頂意圖自殺,當他質疑自己的存在與所為時,朗讀人、演員傑森·亞歷山大(Jason Alexander)的聲音低沉而和緩,零星的單鍵琴音隱約流瀉,讓人陷入柔軟的迷失之中。

《倫敦書評播客》(The LRB Podcast

《倫敦書評》雜誌旗下的播客,更新頻率較快,篇幅長短不一,風格較為自由先鋒,適合文學深度愛好者。該播客,每期邀請一位作家或文藝評論家進行訪談,圍繞一個主題,講解批判理論、文學意象、詩歌精讀、創作細節、作者軼事等等,偶爾也兼具博物館的講座和文化視角的時事雜評。

近來很喜歡的一期詩歌精讀是《淺析羅伯特·弗羅斯特》(

On Robert Frost

),圍繞美國知名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展開,主講人是倫敦大學教授馬克·福特(Mark Ford),他精確地提煉出弗羅斯特詩中相互衝突的兩股張力——對生活的極度不確定感VS.強烈而堅定的自我意識。福特教授從弗羅斯特曲折漂泊的早年經歷入手,描述其字裡行間的迷惘感和混亂感:詩人幼年喪父,遷居異鄉,在兩個大學接受短期教育,切換過多個工種以求溫飽,奔赴異國謀求發展,這種漂泊的狀態在詩歌中反映出來,即是對混亂的恐懼,對邊界的尋求,對未知領域的迷戀,和對自我的反覆確認。同時,福特教授也分析了詩歌中一股相反的張力,即全然獨立且絕對堅定的自我意識,認為未知的探險旅程並不會改變自我,反而強化了已有的自我認知,使自己有機會表現出完整的自我,獲得他人的理解和認同。這種潛藏的認知根植於美國19世紀的文學主旨中。福特教授將這些解讀巧妙地串聯在具體的詩選精讀之中,把個人秉性、時代背景對詩歌風格的影響表現得詳實而直觀。精讀欄目常駐主持人西馬斯·帕裡(Seamus Perry)在牛津大學教授文學,專業底蘊深厚,在訪談中可以真正參與到核心內容中,提出許多獨到而深入的見解,相比起一問一答,這種高手之間的過招更加讓人酣暢淋漓。

《紐約客:小說》(The New Yorker: Fiction

知識文藝類雜誌《紐約客》旗下的播客,每期約一個小時,邀請一位作家朗讀《紐約客》雜誌上刊載過的短篇小說,之後和主持人探討該小說的主題、人物、寫作手法等細節或亮點。朗讀者和主持人的聲音柔和低沉,沉浸感強,類似於大學裡的創意寫作課,時常激發聯想與靈感,也常常動人而治癒。該節目的亮點在於文學創作者的獨特視角:當讀者和評論家往往偏好完成度高、信息量大的精巧敘事,創作者則擅長在短小簡單的內容中拆解出新穎的元素,捕捉人物間暗流湧動的張力。譬如,小說家斯圖爾特·迪貝克(Stuart Dybek)選擇朗讀的《魔法拋光劑》(

Miracle Polish

),人物和情節都很簡單,主人公偶然獲得一瓶魔法拋光劑,被它擦過的鏡子可以呈現事物美化後的理想狀態,於是主人公終日沉溺於鏡中的自我和妻子的形象,以至於和妻子的感情破裂,使她一怒之下砸爛了家裡所有的鏡子。主旨是幻想與現實割裂對立的故事並不罕見,但斯圖爾特·迪貝克卻點出這則小說反傳統敘事模式的一面。在一般敘事中,隨著情節推進,人物會經歷一定轉變,但《魔法拋光劑》中的夫妻情感毫無轉機,對生活的失望和幻滅貫穿始終,充斥著現實主義色彩。同時,他們之中存在一種電影結局式的暴力張力,但集中在姿態而無實質,是從彼此互動中流露出的心理暴力。因此,斯圖爾特·迪貝克總結道,該小說的現實和非現實主義融合得極好,雖設定魔幻背景,整個小說卻都是現實主義風格,給人濃厚的生活常態感,但它又通過妻子的視角確認了鏡子的魔力,排除了主角全然沉浸於自己幻想的可能性。

學術科普類《行星收音機》(Planetary Radio

該播客隸屬於美國非營利組織行星協會(the Planetary Society),行星協會致力於開展太空探索和天文學研究,科普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並推動相關的工程立項和資金籌備。在每周三更新的播客中,一線天文學家、工程師、藝術家和太空人等專業人士受邀解讀最新的宇宙探索進展。該節目具備及時性、權威性和國際性等優點,跟進的對象從媒體簡報到學術期刊,探討的主題在歐美之餘囊括中國、印度和日本等東亞國家的天文工程。科普內容通俗易懂,夾雜著行業內部的趣事,官網上附有全文文本,即使是毫無天文知識的聽眾也沒有壓力。

近期比較有意思的一期是《我們在金星上找到生命的證據了嗎》(

Have We Found Evidence of Life on Venus

),緊跟最新的天文發現,介紹了金星可能存在生命的重大發現,邀請諸多一線科學家解讀探究的過程。播客以加迪夫大學教授、天文學家簡·格裡夫斯(Jane Greaves)的錄音開場,介紹了整個觀測項目的原理:儘管金星如今的地表溫度過高,它過往的溼冷環境卻易於誕生生命,於是科學家們猜測,金星地表可能誕生過生命,但隨著環境逐漸變得嚴酷,這些生命上遷至氣溫氣壓更為宜居的雲層裡。為了證實該猜想,簡·格裡夫斯自四年前展開聲波檢測,直至確定雲層中存在磷化氫氣體(Phosphine),而該氣體在地球上由微生物在無氧環境中產生,也就是生命存在的證據。麻省理工天文學家薩拉·西格爾(Sara Seagar)則補充道,雖然產生磷化氫的反應不止以上一種,但檢測到的氣體數量基本可以排除其他可能性。她也承上啟下,提出後續研究的可能方向,和其他科學家一起歷數、討論了全世界範圍內正在開展的相關項目。而行星協會的政策顧問凱西·德雷爾(Casey Dreier)的思路則更為發散,認為地外行星的數據太少,目前的建模都非常簡單,所以金星上檢測到的信號波長也可能屬於其他元素,或者通過其他反應生成。主持人兼製作人馬特·卡普蘭(Mat Kaplan)的解說以清晰的邏輯串聯起媒體現場錄音、電話訪談和節目組活動等多種音頻素材,使該節目信息豐富而不失趣味。

《行動中的研究》(Research in Action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旗下的播客,專注於科研領域,邀請不同專業的學者來講解自己研究領域、研究方法、寫作技巧等,會有一定的技術性細節,如實驗設計、取樣的注意事項等。節目導覽做得非常好,會標註子話題出現的時間節點,列舉參考文獻,官網還附有每期播客的全文文本,方便檢索和延伸學習,相當於輕量級的大學公開課。

在聽完不同研究領域的脈絡梳理後,個人最喜歡聽不同學者介紹他們所面臨的挑戰,五花八門,令人意想不到是:做人際傳播的學者會吐槽所在跨學科領域的文獻閱讀範圍太廣,他不得不花很多精力搜尋整合不同學科的研究;做移民研究的學者所考察的社群無意對外公開信息,所以他邊等待邊探究,花了整整15年才寫完自己的專著;做社交媒體研究的學者苦惱於難以用問卷準確統計上網時間和用途,直到自動檢測手機使用時間的程序出現才鬆一口氣……這些瑣碎而生動的細節描摹出科研作為一門職業的魅力與辛勞,拉近了學者與大眾的距離。

《隱秘的大腦》(Hidden Brain

美國公共廣播電臺(NPR)旗下的播客,專注於和生活緊密相連的社會科學或腦科學,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和生動細微的事例,去講述行為背後的規律和潛意識。主持人香卡·維丹坦(Shankar Vedantam)是社會科學記者,其極強的訪談功底是該節目的一大亮點。他常常拆解話題中浮現的複雜觀點、深度挖掘對話者潛在的假設、坦然指出矛盾或爭議點,來推動被訪談人完善自己的思路,促使整個節目深入而緊湊。有一期對《深度工作》作者卡爾·紐坡特(Cal Newport)的採訪,卡爾·紐坡特基於自己計算機科學家的經驗,強調了專注於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並發展了一系列的策略,例如提前四周安排日程、禁用社交媒體,並且認為嚴格的時間規劃促進而非阻礙創作性工作。主持人很狡猾地提問,有哪些情境不適用於該工作模式,並且質疑卡爾·紐坡特在錄播時的遲到也反映了該模式的缺點,而卡爾·紐坡特的回應也非常精彩,體現他思考的全面性。由於該節目擅長梳理出方法論書籍的主要觀點,並對作者進行深度互動,對於時間緊湊而無暇細讀原書的人,是一個極佳的替代性方案。

表演藝術類《和大衛·田納特做一期播客》(David Tennant Does A Podcast With……

英國國民演員大衛·田納特(David Tennant)採訪自己的演員朋友和同事,詳聊演藝生涯中的酸甜苦辣。區別於其他訪談類節目,受益於私交間的熱絡與坦誠,也得益於同事間的默契與共鳴,在插科打諢中,大衛·田納特展現了演員們在生活、事業裡的敏銳觀察。最新一期,他邀請了英劇《好兆頭》中的演員麥克·辛(Michael Sheen)。麥克·辛極其擅長講故事,談及的生活經歷都洋溢著濃厚的傳奇色彩,如父親因酷似某演員而獲機會在電影節以假亂真,和崇拜的小說作者初次見面就目睹FBI現場執法。他也在主持人兼搭檔面前展露自己細膩的一面,一邊吐槽演藝職業中令人分裂和抓狂的時刻,一邊回顧自己舞臺經歷中的恐懼和成長。侃侃而談的一小時裡充滿了趣味、溫情和洞見。

《謝幕劇院》(Curtain Call Theatre

這個播客,採訪倫敦西區最新上演劇目的臺前幕後,平均20分鐘一期,受邀人範圍極廣,從資深演員到戲劇系學生,從聲樂指導到生活導師,從理論教職人員到劇本創作者,他們分享自己的從業經歷和靈感來源,將戲劇的製作過程和產業全貌逐步呈現出來。例如,第105期圍繞經典音樂劇《屋頂上的小提琴手》(

Fiddler on the Roof

)的再版展開,該劇的主題是流落異鄉的猶太家族夾雜在傳統和現代理念之間的掙扎。在採訪中,新版的演員兼導演安迪·尼曼(Andy Nyman)雖然具備同樣的民族背景,卻更專注故事內涵的普適性,致力於挖掘跨文化的、家庭關係的情感張力,而不僅僅是刻畫一部有著異域色彩的喜劇。相應的,新版的音樂總監保羅·博加耶夫(Paul Bogaev)也分享自己被改編構想激發的創作靈感,即選用小型管弦樂和簡單的旋律,塑造一種「真實而親近」的氛圍。在主持人和兩位嘉賓輕鬆愉快的閒聊中,音樂劇製作中的靈感迸發、尋求認同到具體落實的過程一一展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荔枝播客上線,小眾「播客」大眾化時代來了嗎?
    早在2020年底,荔枝播客App就已進行多輪內測,簡潔、清爽的界面,多元及覆蓋了大V中長尾的海量播客資源,個性化+AI智能的推薦和分發方式,使其未上線就在小圈子內被頻頻討論。相比即刻孵化的小宇宙、快手的皮艇,作為傳統音頻三巨頭之一,荔枝的入場顯然更為播客及他們的聽眾們所期待。
  • 沉寂15年後,播客終於要爆發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作者 | 羅超2021年1月6日,中國音頻第一股荔枝推出專業播客產品荔枝播客App。官方介紹顯示,相對於荔枝App以及同類音頻平臺而言,荔枝播客App具有輕量級、純粹、有趣與深度等特徵。羅超頻道體驗發現,荔枝播客界面簡潔,只有「發現」、「訂閱」、「我的」三個主菜單。
  • 中文播客元年:2021,告別「近親繁殖」
    根據播客搜尋引擎Listen Notes的統計,中文播客的數量在2020年5月已超過1萬個,2020年新增中文播客節近1萬檔,這個數據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別是1465和1931檔。變化不僅來自創作者,播客領域的產品和平臺也在這一年集中爆發。隨著國內首個中文播客平臺「小宇宙」誕生,傳統的音頻平臺和音樂流媒體也開始將觸手伸向播客。
  • 到底什麼才是專業的播客?
    2020年是個非常魔幻的一年,同時也是一個為我們生活帶來了諸多改變的一年,許多行業都在這一年裡迎來了一場大規模的洗牌與變動,這其中就包含了一個曾經一度比較小眾的行業——播客。播客與博客說起播客,可能許多朋友都有些不太熟悉,但大夥對於播客的「孿生兄弟」博客應該就都不陌生了,畢竟博客的「濃縮版」微博,至今都是中文網際網路上最為熱門的軟體之一。
  • 不能錯過的優質英文讀物,讓學生愛上閱讀
    而對於學生來說,閱讀英文讀物更是益處多多。學生不僅能開拓視野,更能通過閱讀量的提升,增加詞彙量與培養語感,從而增強自己的英語實力。本期,三好教師聯盟為大家推薦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優質英文讀物,老師們可以讀完本文後為同學進行書籍推薦或者轉發給家長、學生們閱讀。
  • 小眾播客,音樂平臺的新戰場?
    12月中旬,QQ音樂在內測新版首頁新增了「播客」頂部tab,與原先的「電臺」並列,QQ音樂將與小宇宙App深度合作共同運營「播客」板塊,小宇宙也在該板塊有品牌露出。QQ音樂內測新增的播客tab此外,兩者也都在新版中為播客用戶設計了更易操作的播放器,並正在計劃或已經推出了相關內容生產者扶持計劃。
  • 情頭·優質且乾淨的英文網名
    情頭·優質且乾淨的英文網名 陰沉天空中有一小束照著你的陽光 網名:Gnomeshgh 寓意:在第一時間與你分享有趣的事
  • 有深度的英文經典語句10則:世上沒有真正的天堂,生活就是天堂!
    有深度的英文經典語句10則Restraint is a necessarycounterpart to the winds of opposition.有深度的英文經典語句10則2It isn’t the burdens of today that drive men mad.
  • 80個簡短又好聽的英文名字推薦
    隨著時代的進步,國際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人們可能由於某些原因,需要一個英文名字,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整理了80個簡短又好聽的英文名,希望大家能夠進來看看!英文起名 80個好聽又短的英文名字介紹簡短又好聽的英文名字推薦(1)Eric——艾利克  Ron——羅恩(2)Lydia——莉迪婭
  • 科學知識「翻譯官」旭崬:好奇心永遠是開啟科學的鑰匙|喜馬播客
    旭崬將喜馬拉雅當作自己的一片自留地:可以「無拘無束,無框無架,分享世界的奇妙,引來百十來個朋友,志趣相投,一同探索」。隨後上傳的第二期內容《十分鐘顛覆你的星座觀》,讓他大受震動:節目傳完不久,他打開後臺,發現播放量從兩位數很快達到8000多,每刷新一次就會新增幾百,不久播放就超過10萬了。
  • 推薦一些簡單好聽的女孩英文名字
    推薦一些簡單好聽的女孩英文名字英文名字女生簡單好聽【Snow並且由4個字母組成,既簡約又好聽。【Cindy】含義為「月亮女神」,引申義甜美、細心、善於分析、有靈性的寓意。【Sandy】——桑迪意思是多沙的,沙的。沙地和森林一樣,是美麗的大自然的象徵,可寓意女孩追求個性,熱愛出走與流浪。【Cathy】——凱西給人的感覺很接近中文名,很地道。
  • 36氪專訪|日談公園創始人李志明:播客破圈是遲早的事
    如果你是個播客愛好者,對於《日談公園》一定不會陌生,這檔目前全網播放量排名第一的播客從2016年開播伊始就如火箭般竄升,過去5年間,他們每年都能拿到蘋果播客的年度精選,某種程度上,《日談公園》就是中文播客的一面鏡子。
  • 適合2-8歲孩子的5部優質英文動畫片
    適量在保護眼睛和資源適合孩子的前提下看英文動畫片,提供更多的知識以及語言的可理解性輸入,形成常規化的活動,寓教於樂,調動孩子學習英語的情緒,這些都是對孩子的啟蒙是非常有幫助的。今天給就大家推薦幾部優質的英文動畫片,文末附資源~1、Wild Kratts動物兄弟克拉特兄弟擁有超級能量和生物力量,用超能力碟讓自己變成那一種動物,幫助拯救一些受到威脅的動物,並去了解那些世界上最迷人的野生動物。每一集孩子們都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動物種類,是一個很優秀的動物主題系列動畫。
  • 起英文名字 靈動自然的男孩女孩英文名字推薦
    在社會發展的現在,英語普及越來越高,很多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就讓學習英語了,那學習英語就要有一個英文名字,下面是靈動自然的男孩女孩英文名字推薦,希望大家喜歡哦!靈動自然的男孩女孩英文名字推薦靈動自然的男孩女孩英文名字推薦1、elaine / 伊蓮恩 / 光亮的;年幼的小鹿。
  • 推薦10部頗受小朋友歡迎的英文動畫片,孩子們喜歡的主題都有啦!
    桃子媽媽在此推薦10部頗受小朋友歡迎的優質動畫片,非常適合學齡前的小朋友在家寓教於學。1、《Hey Duggee》《Hey Duggee》又名《嗨 道奇》,是一部由英國著名動畫工作室AKA製作的針對2至5歲兒童的學前教育動畫連續劇,目前共出品了三季,每一季每一集的動畫時長約7分鐘。
  • 沒了男性凝視,女性播客主們是如何聊「姐姐」的?
    「這個綜藝即便再有話題熱度,它也還是個綜藝。」 傅適野認為《浪姐》承載不了更深刻更批判性的價值,所以「紅海」更多地在探討節目背後更大的社會問題,例如女性的年齡焦慮、性別紅利、貧富問題。「這也是比較符合我們節目氣質的取向和定位。」
  • 14個最適合留學生的英文網站&使用方法
    在浩如煙海的網際網路學習資料中,哪些是最有價值的英文學習網站呢?今天,烤鴨君為大家整理了14個實用度高、適用度廣的英文學習網站,從全球資訊到八卦問答,從學習資源到漫畫電子書,從寫作到聽力,只要你想學,這些網站都可以幫到你。快點兒碼住學起來吧!
  • 喜馬播客「旭崬叨科學」:在喜馬拉雅收穫3至80歲聽眾
    喜馬播客:旭崬扎進科學的毛細血管為什麼填塗考試機讀卡要求用2B鉛筆?2B、4B、HB究竟有何不同?這些問題來自喜馬播客旭崬(dōng)(帳號「旭崬叨科學」)在喜馬拉雅推出的科普節目《原來是這樣?!》旭崬將喜馬拉雅當作自己的一片自留地:可以「無拘無束,無框無架,分享世界的奇妙,引來百十來個朋友,志趣相投,一同探索」。隨後上傳的第二期內容《十分鐘顛覆你的星座觀》,讓他大受震動:節目傳完不久,他打開後臺,發現播放量從兩位數很快達到8000多,每刷新一次就會新增幾百,不久播放就超過10萬了。
  • 男生起英文名字 簡單又美好的男生英文名字推薦
    從我們的生活中就可以看出來,現在給孩子起英文名字的家庭越來越多了,這個並不是什麼崇洋媚外,而是為了孩子有以後的學習,很多孩子從小就接觸英語了,而學英文給孩子起個英文名字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是簡單又美好的男生英文名字推薦,希望大家喜歡。
  • 帥氣好聽英文名字推薦,給男孩起英文名字不用發愁了
    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很多人開始去國外旅遊或者留學,而為了方便與他人的交流,自然需要給自己取一個英文名字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介紹一下男孩取英文名字的技巧,並為您推薦男孩英文名大全,希望能對你們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