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月球叫做廣寒宮,為什麼古人知道月球很冷?

2021-01-08 朝文社社長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在中國古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知裡,高高在上的月球,常引來無數神往與猜想。特別是月球上那傳說中清冷無比的廣寒宮,更在一代代古人的想像世界裡日益「豐富」起來。

宋金年間時,金國統治者就在今天北京北海公園瓊華島上,模仿傳說中的廣寒宮模樣,修起了著名的「廣寒殿」(明朝萬曆年間坍塌)。而北京後英房元大都遺址出土的「元代廣寒宮圖漆器殘片」上,更讓我們看到了古人想像中的「廣寒宮」世界。精美的圖案上,那雲氣環繞的三間樓閣,清冷幽深的意境,幾百年裡「冷」到深入人心。

那麼問題來了,雖然以現代科學家的測算,月球的地表最低溫度常在零下180度左右。可在科技條件落後的古代,古人為何也能感知到月球的「冷」,甚至能憑空想像出一座「廣寒宮」來?這事兒,就得先問天馬行空的中國古代神話——在琳琅滿目的古代神話傳說裡,月球上的一切,都被中國古人「解釋得明明白白」。

比如為什麼古人會覺得月球很「冷」?可以看看中國古代神話裡,月球的「來歷」。以《淮南子》記載,月亮就是「積陰之寒氣,久者為水,水氣之精為月」。如此來歷,著實夠「冷」。

同樣是中國古代的神話裡,不但解釋了月球為什麼「冷」,更給月球的運轉設立了一整套規則:《山海經》裡認為,「石夷」就是掌管月球運轉的神。《楚辭》更告訴我們,每天的月升月落其實都要「乘車」,為月球駕車的神仙叫做「望舒」。至於「冷到家」的廣寒宮裡是啥樣?以《靈憲》《五經通義》等典籍的描述,不止有美麗嫦娥與砍樹的吳剛,還有「玉兔」「蟾蜍」等小動物。甚至民國大詩人聞一多也來湊熱鬧,為了廣寒宮裡到底「有兔子」還是「有蟾蜍」,寫了一堆「研究成果」。

這一類的神話傳說,當然不止停留在典籍裡的文字裡,相反也在不同的時代,演變出了各種形態:長沙馬王堆的漢代帛畫裡,就有了月下的玉兔和蟾蜍,山東滕州西漢晚期石側板上,更有「兔子搗藥」的畫像。明清年間的「犀牛望月銅鏡架」,更把「廣寒宮」搬到了女子的梳妝檯上。還有作為青花瓷精品的「青花嫦娥玉兔圖八角盤」,更讓「廣寒宮」裡的玉兔嫦娥們,來了一場「闔家歡樂」的展示。

可以說,對於月球上「廣寒宮」的暢想,貫穿了中國古代從典籍到日用品的方方面面。甚至許多熟悉神話故事裡,那些「玉兔嫦娥」們的愛恨情仇,也都是這樣演變而來。而且千萬別以為,這一類神話都只是憑空的想像,相反更有許多科學的假想。比如唐代段成式的小說集《酉陽雜俎》裡,就有對月球的「神判斷」。

書中兩個遊歷嵩山的讀書人,誤打誤撞碰到了一個白衣的「月球人」,然後得知了關於月亮的大秘密:月亮根本不是個圓盤,相反是個球體,它是由「七寶合成」,上面不但凹凸不平,而且它自己並不發光,相反要「日爍其凸處也」,也就是反射太陽的光。唐朝年間,這偌大月球,更要「八萬兩千戶修之」……

雖說小說裡「八萬兩千戶月球人修月球」的事兒,自然是不可考。但簡單一段描述裡,那「月球由七種物質構成」「表面凹凸不平」「靠太陽發光」等「劇情」,對比現代科研成果,卻是高度吻合——連月球的這些「秘密」,中國古人都早早拿來編小說了,知道月球「冷」?這也真不算個事兒。

因為,這一類的描述,不止來自中國古人探索世界的渴望,更來自古代的科學家們,一代代孜孜不倦的研究與假想。在中國歷代的天文研究裡,月球也從來是「重頭」。比如代表宋代天文成就的天文儀器「渾儀」上,就分了內中外三層,其中層上標註了「黃白赤」三個顏色的圓環,其中「白道環」正是代表月亮的位置。

而對於月食的記錄,古代中國也早早走在了世界的前面。早在西漢末年時,學者劉向就點出了「日食之,月往蔽之」的科學規律。「月球反射陽光」的真相,何止被《酉陽雜俎》寫進了小說,早在《靈憲》等科學典籍裡,就有了深入淺出的闡述。日食月食同時發生的「日月交食」現象,不止在中國古代有詳細記錄,更在《史記》《三經歷》裡有明確的「交食周期」。比如《史記》裡,就把「交食周期」定位113個月。放在同時代的世界上,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這樣的成就,不止是天文學層面的突破,甚至放在古代生活裡,也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古人對月球的研究,不止為了滿足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更為了眼前的生產生活。其中很重要一條,就是對潮汐的測算。中國沿海一萬八千公裡的海岸線上,咆哮的潮汐不止是壯麗的景觀,對於科技有限的古代社會來說,這更是航行與生產的巨大威脅。但早在東漢年間,學者王充就道出了潮汐的規律:濤之起也,隨月興衰。

研究潮汐?就要「看月亮」。

所以,也正是從漢代起,在經歷了一代代艱苦的測算,以及一波又一波慘烈的潮汐災難後。皎潔的明月,終於成了中國古人洞悉潮汐奧秘的突破口——唐朝大曆年間,學者竇叔蒙首做《海濤志》,以「月與海相推,海與月相期」的先進理念,成功以月球的變化來推算潮汐時刻,是為「竇氏潮汐表」。發展到北宋年間,科學家燕肅更進一步,不但發明了新型水鍾蓮花漏,更寫出了推算潮汐的《海潮論》,以英國人李約瑟的驚嘆說:「怎麼會精密到如此,我們是不清楚的。」

而從唐代到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對於潮汐的認知,也是一代代不斷深化。一批批科學家們不但能夠測算潮汐的規律,更記載下了潮汐的生態景觀。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東部沿海「海堤」「海塘」建設的紅紅火火,浙江餘姚等地的明清時代大海塘,至今仍然堅固無比。掌握了潮汐規律的中國船隊,也一次次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揚帆遠航。無論對於古代中國科學,還是古代中國經濟文明的發展,這都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而這一系列的變革,都是從「研究月亮」開始,那一代代仰望月球的古代中國人,帶來的不止是豐富多彩的野史故事,更有一次次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偉大變革。皎潔的月光下,那充滿神秘色彩的廣寒宮,見證的不止是古人豐富的想像力,更有薪火相傳的,偉大的求索精神。

參考資料:師迪,餘直《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要覽》、曲家媛《古代月亮神話集錦及影響》、邢鵬《嫦娥、玉兔與廣寒宮》、宋正海《中國古代的海洋潮汐學研究》、呂潔《以管窺天:看中國古代的天文觀測》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帶回了月球樣品 試問不能飛天的古人 眼中的月亮有什麼
    昨天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在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這標緻我國航天科技的重大突破,也標誌著在中國古人眼中神秘的月亮不再神秘,我們可以真正的研究月亮了!對於現代人來說星空好像不再是秘密,但對中國的古人來說,寄託著思念似乎近在眼前的月亮都充滿著神秘,古人沒有飛天的能力,但古代先賢充滿了想像力,來表達自己對宇宙星空的好奇心。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詩仙李白寫得,以同一片天空上的明月來寄託對遠方故鄉的思念。古人們望著月亮,就有了好奇心,於是就有了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最著名的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 月球的4個黑點已存在59年,它到底是什麼?嫦娥四號前往調查
    引言:月球表面出現四處神秘黑點,疑似外星基地?「嫦娥四號」為我們揭開謎底,結果在意料之中。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它數年來如一日保護地球。對於這顆忠貞而又溫婉的星球,人類一直充滿好奇。相傳,月球上有一座美麗宮殿,它的名字叫做「廣寒宮」,上面住著美麗的嫦娥仙子、帥氣的吳剛和活潑可愛的玉兔。據說,只有天賦異稟的神仙才有資格入住廣寒宮,凡人幾乎不可能進入此宮殿。古時,古人憑藉自己的想像編寫了一則又一則有關月球的美麗傳說,賦月球予高潔、美好的特徵。到了近代,在繁榮經濟及先進科技的支持下,人類已有能力探索美麗而又神秘的月球。
  • 月球體重增加180噸!科學家找到罪魁禍首,人類該如何抵抗?
    引言:月球無意中增重180噸!起初,科學家對此一頭霧水,經過仔細調查,科學家找到了促使月球發胖的「惡魔」。人們開始關注月球或是因為被頭頂一輪明月吸引,又或是對神話傳說中的廣寒宮及嫦娥玉兔充滿好奇。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不可否認的是,從古至今,人們都對月球充滿好奇、充滿期待、也充滿嚮往。古時,車馬很慢,傳遞訊息很難,古人便希望通過皎潔月亮以遙寄相思之情,「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都表達了古人濃厚的相思之情。時間來到21世紀,車、船、飛機都很快,如今人們不再需通過月球傳遞情感,人們的願望已轉變成登陸月球並在月球上生活。
  • 月球表面為什麼是凹凸不平的?它到底經歷了什麼,又是誰造成的?
    月球的表面為什麼是凹凸不平的?它到底經歷了什麼,又是誰造成的?一直以來探索宇宙就是人類的最大夢想,月亮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嚮往的美好,關於月亮的傳說都可以追溯到很遠的時代,而且神話上也有著嫦娥奔月的傳說。終於在20世紀人類終於實現了登上月亮的這個夢想。
  • 古人出門辦事為什麼要選「黃道吉日」?「本命年」為什麼要穿紅色
    古人出門辦事為什麼要選擇黃道吉日?古代的時候人們要一些稍大一點的事情,或者是認為很重的情事時,都會選擇一個「黃道吉日」去辦理。古人認為在「黃道吉日」辦事,才可以把事情順順利利的成功完成。那到什麼是「黃道吉日」呢?為什麼在「黃道吉日」辦事就能成功呢?
  • 傳聞阿波羅從月球帶回一個三眼女屍?月球背面到底有什麼奧秘?
    比如我們古代就有廣寒宮和月兔的神話傳說,在我們有了登月技術之後,1969年美國成功的登上了月球,讓人失望的是,我們在那裡沒有發現任何人和物。但據說在2014年,有太空人登月之後從月球上帶回來了一個三眼女屍!大家不知道這三眼女屍是什麼來歷,但知道肯定不是地球人,因為地球上沒有三隻眼的種族。一時間眾說紛紜,大家很好奇,到底這月球上有什麼?
  • 月球背面的「秘密」被揭開?嫦娥4號傳回一張照片,引科學界熱議
    關於月球的傳說,中國人實在是太多了。比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廣寒宮、月兔搗藥。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成就了我們現代探月計劃當中許多美麗的名字:天宮五號、玉兔一號、玉兔二號。對於天文現象的好奇,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特點,因為中國人一直以來都在搞農業種植,所以必須要研究與農業、植物相關的天文現象。
  • 月球上的名人牆
    圖片來源:原創「月球上住著這麼多名人呀!」心心站在月球的名人牆前感嘆。「對呀,是誰把他們的名字命名到月球上面的?」開開提出問題。「最早給月球起名字的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月球地理實體命名反映了一個國家在月球探測及其科學研究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績,隨著中國嫦娥探月工程的不斷探索,更多的中國人及命名入住月球。」「哦?那誰的名字因嫦娥工程被送上了月球呀?」心心好奇地問道。「根據嫦娥一號拍攝到的全月圖,2010年中國首次向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申請月球命名,月面三個撞擊坑分別命名為蔡倫、畢升和張鈺哲,實現了中國在月球地理實體命名上零的突破。」
  • 為什麼月球能自轉卻仍有背面?
    月球永遠只有一個面對著地球,因此定義出了正面和背面,對著地球的那一面被定義為月球的正面,背對著地球的那一面就是月球的背面。因為地球大月球小,在地球上看月球,能夠看到大約59%的月球表面,其餘那部分在地球上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
  • 古人說的「天狗食月」是不是真的?
    早在公元前五百年,古人就已經正確掌握了各種月相和月食產生的原理。他們留下了很多關於日食和月食的記載,尤其是當它們和重大歷史事件相對應時。在古人眼裡,日食和月食都是不祥的徵兆,任何一個出現都會被視作一種可怕的現象。有的時候,月食的出現甚至會影響歷史的進程。
  • 從地球上明明看不到月球的背面,為什麼還說它有自轉?
    月球是地球已知的質量最大的衛星,月球始終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那為什麼還說它有自轉?為什麼從地球上永遠只看到月亮的一面月球其實是可以自轉的,只不過自轉的方式比較特殊而已,它是通過繞地球公轉來完成自轉的!為什麼從地球上永遠只看到月亮的一面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之下,月球被地球「鎖定」,永遠以同一面朝向地球,這種「鎖定」,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潮汐鎖定」。
  • 「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倒計時
    ——「落」,實現在月球上軟著陸及月球車探測月球(嫦娥三號/玉兔號、四號/玉兔二號);第三步——「回」,發射能返回地球的落月探測器,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24號後首個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的探測器。嫦娥三號由月面著陸器和巡視探測器(月球車「玉兔號」)組成,總重量3780千克。其中太陽能月球車——玉兔號重量136千克,配備有全景相機、紅外成像光譜儀、測月雷達、粒子激發 X 射線譜儀等科學探測儀器,玉兔號於2016年7月31日晚超額完成任務並停止工作,其共在月球上生存工作了972天。嫦娥三號的月面著陸區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命名為「廣寒宮」。
  • 月球遠道而來,它才是真實版的《流浪地球》
    月球肯定是外來太陽系的星球。不過它可不是「流浪星球」,它是遠道而來的行星級航空母艦。月球來到太陽系,就是為了調停太陽系的遠古戰爭,監視地球新人類的發展。關於月球,留給人類很多謎團,越是了解月球,就會越迷惑。
  • 為何前蘇聯曾要炸掉月球?如果沒有月球人類會怎樣?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月球。拉薩有一架同溫層紅外天文觀測臺叫做索菲亞,這個索菲亞是用一架波音747S P型的飛機來改裝而成的。它的飛行高度使它擺脫了大部分的水蒸氣幹擾,以及地面觀測時所遇到的其他幹擾,觀測能力可以與哈勃太空望遠鏡相媲美。2020年10月26日,索菲亞在月球向陽一側的克拉維烏斯環形山上探測到了水分子。
  • 月球上3萬多隕石坑,為什麼不見隕石只見坑?
    月球作為地球唯一自然衛星,上面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隕石坑,天文學上叫做環形山。這些環形山總計有5萬多,在1km以上的有33000多,100km直徑的有40個,所有隕石坑足有月面積的7%~10%,而月背更多。
  • 其他星球都會自轉,為什麼感覺不到月球的自轉?
    宇宙中幾乎沒有不自轉的天體,月球也不例外,之所以我們看不到月球自轉,是因為我們站在了地球上觀測月球。潮汐鎖定月球其實也會自轉,只不過它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一致,所以我們感覺不到月球在自轉。其實,月球在過去的自轉速度比較快,但是由於地球的存在使得月球一直在減速。
  • 月球上真的有三眼女屍嗎?阿波羅計劃早給出答案,很多人仍在質疑
    人類對於月球的探索,其實中幾千年前就開始了。由於月球離地球很近,從地球上看,它所反射的光線相比於其它天體來說要明亮很多,所以自古以來都不缺乏關於月球的傳說。比如說嫦娥奔月,天狗食月等。但是當人類對宇宙開始有了本質上的認識以後,我們終於發現原來月球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神秘,上面沒有嫦娥,沒有廣寒宮,只有一片荒涼的大地。當美國阿波羅計劃開展,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之後,月球的真面目終於在我們的面前撕開了。不過,雖然月球表面看起來沒有那麼神秘,但是卻有很多關於月球上的一些神秘的傳聞,比如有人說,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在月球上發現了一具三眼女屍。三眼女屍如何發現?
  • 月球傳來一封喜訊 她拽住了她
    據介紹  近月制動是月球探測器飛行過程中  關鍵的軌道控制之一  高速飛行的探測器在靠近月球時  實施「剎車」制動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如獲取了解析度7米全月圖  獲得了首幅月球正面和背面地質剖面圖  月球背面甚低頻天文觀測  填補了國際空白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
  • 俄專家提出摧毀月球建議,真的是為了地球好,還是有所發現?
    在古詩詞中,存在很多關於月亮絕句,比如「舉杯邀明月,天涯共此時」,「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它們見證了古人跟月亮有著解不開的情緣,現在,人類更是將月球作為首個太空探索目標,20世紀的美國阿波羅號計劃,21世紀的中國嫦娥工程。
  • 今日人物:踏上月球的男人
    以「月球漫步」踩破了「廣寒宮」上嫦娥、吳剛的千年神話,也讓「蟾宮折桂」四字僅剩下考試用途。 但不說您也許不知道,阿姆斯壯當時以離家太遠的理由,毅然放棄了麻省理工學院的錄取資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