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報告之十六: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發生了根本性的歷史轉變

2021-01-15 國家統計局

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發生了根本性的歷史轉變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六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發生了根本性的歷史轉變,GDP總量躍居世界第四位,進出口貿易上升為世界第三位,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均提升到世界第一位,國際旅遊出入境人數居世界前列,吸引外資和外匯儲備步入世界前列,我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1979-2007年,我國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9.8%,比同期世界經濟平均發展水平快6.8個百分點。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曾經歷過經濟的高速增長,如日本戰後的經濟高速增長期是19年,年均增長9.2%;新加坡的經濟高速增長期是20年,年均增長9.9%;中國香港的經濟高速增長期是21年,年均增長8.7%;中國臺灣的經濟高速增長期是26年,年均增長9.5%;韓國的經濟高速增長期是30年,年均增長8.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持了長達29年的高速增長,因而我國的高速增長期至少與目前世界上高速增長期保持最長的韓國持平或更長,這不能不說是創造了一個奇蹟。

 

1978-2007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率比較

單位:%

國家和地區

1978年

1979年

1990年

2000年

2006年

2007年

1979-2007年平均增長率

世界總計

4.4

4.2

2.9

4.1

3.9

3.8

3.0

美國

5.6

3.2

1.9

3.7

2.9

2.2

2.9

歐元區

3.1

3.9

3.6

3.9

2.7

2.6

2.2

日本

5.3

5.5

5.2

2.9

2.2

2.1

2.4

中國

11.7

7.6

3.8

8.4

11.6

11.9

9.8

中國香港

8.5

11.6

3.9

8.0

7.0

6.4

5.6

韓國

9.3

6.8

9.2

8.5

5.1

5.0

6.4

新加坡

8.5

9.4

9.2

10.1

9.4

7.7

7.1

馬來西亞

6.7

9.3

9.0

8.9

5.9

5.7

6.2

印度

5.7

-5.2

5.5

4.0

9.7

9.0

5.7

俄羅斯聯邦

 

 

-3.0

10.0

7.4

8.1

0.1①

巴西

3.2

6.8

-4.3

4.3

3.7

5.4

2.7

 

  註:①為1989-2007年年平均增長率。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資料庫。

 

  *本文中國數據均來自於國際組織。

 

  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1473億美元,到2007年達到32801億美元。2000年,我國GDP超過義大利,位於世界第六位。是美國GDP的12.3%,是日本GDP的25.7%,是德國GDP的63.1%,是英國GDP的83.1%,是法國GDP的90.2%。2005年,我國GDP超過英國和法國,位於世界第四位,是美國GDP的18.1%,比2000年提高5.8個百分點;是日本GDP的49.3%,接近一半,比2000年提高了近一倍;是德國GDP的80.5%,比2000年提高17.4個百分點。2007年,我國GDP仍位於世界第四位,但已是位於世界第三位的德國的99.5%,比2005年提高19個百分點。

 

  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GDP佔世界GDP的比重從1.8%上升到6.0%,提高了4.2個百分點。

 

1978-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居世界前十位國家比較

                                                    單位:億美元

 

位次

1978年

2007年

國家和

地  區

國內生產

總 值(GDP)

佔世界

比重(%)

國家和

地  區

國內生產

總 值(GDP)

佔世界

比重(%)

 

世界總計

84315

100

世界總計

543470

100

1

美  國

22769

27.0

美  國

138112

25.4

2

日  本

9676

11.5

日  本

43767

8.1

3

德  國

7166

8.5

德  國

32972

6.1

4

法  國

5018

6.0

中  國

32801

6.0

5

英  國

3220

3.8

英  國

27278

5.0

6

義大利

3036

3.6

法  國

25623

4.7

7

加拿大

2147

2.5

義大利

21075

3.9

8

巴  西

2008

2.4

西班牙

14292

2.6

9

西班牙

1559

1.8

加拿大

13264

2.4

10

中  國

1473

1.8

巴  西

13142

2.4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資料庫。

 

 

 

 

 

  二、人均國民總收入(GNI)增長了11倍

 

  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大幅提高,人均GNI水平也大幅提升。1978年我國人均GNI只有190美元,2001年突破1000美元,2007年又邁上新的臺階,達到2360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11倍。人均GNI水平與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1978年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0.1%,2001年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9.2%,比1978年提高了9.1個百分點。2007年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29.7%,比1978年提高了19.6個百分點。在世界銀行209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序中,居世界的位次由1997年的145位提升到2007年的132位。

 

1997-2007年中國與世界前十位國家和地區人均國民總收入比較

                                                           單位:美元

位次

1997年

2006年

2007年

國家和

地區

人均國民

總收入

國家和

地區

人均國民

總收入

國家和

地區

人均國民

總收入

1

列支敦斯登

50000

盧森堡

76040

列支敦斯登

2

盧森堡

47740

百慕達

百慕達

3

瑞士

44440

挪威

66530

挪威

76450

4

日本

38420

列支敦斯登

盧森堡

75880

5

挪威

36920

海峽群島

卡達

6

百慕達

35990

瑞士

57230

瑞士

59880

7

丹麥

34670

丹麥

51700

丹麥

54910

8

開曼群島

32000

冰島

50580

冰島

54100

9

美國

29910

愛爾蘭

45580

海峽群島

10

新加坡

27180

美國

44970

安道爾

 

中國

750(145) 

中國

2010(129)

中國

2360(132)

註:①無數據,近似排位。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

 

  三、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穩居世界前列

 

  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我國的工農業生產力,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迅猛增長和工農業產品的極大豐富,各項工農業產品產量先後躍居世界前列。

 

  2006年,我國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與1978年相比均大幅增加。煤產量增長了2.8倍;原油產量增長了77.6%;發電量增長了10.2倍;糖產量增長了3.2倍;棉布產量增長了4.4倍;化肥產量增長了5.2倍;水泥產量增長了18倍;鋼產量增長了12倍;電視機產量1978年只有4000臺,到2006年已達到8375萬臺,實現了巨大的飛躍。

 

  我國的棉布產量除2000年和2001年暫時退居第2位以外,其他年份均穩居世界第1位。其他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的位次均大幅提升。煤、原油和發電量居世界的位次分別由1978年的第3、第8和第7位提升為2000年的第1、第5和第2位,此後除2004年原油產量下滑到第6位外,三種能源產品產量位次一直保持不變。化肥、水泥和鋼產量居世界的位次分別由1978年的第3、第4和第5位提升為2000年的第1位,此後一直穩居第1位。

 

  1978-2006年我國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位次

 

工業產品

單位

1978年

2006年

2006年比1978年

增長

產量

位次

產量

位次

萬噸

61800

3

237300

1

2.8

原油

萬噸

10405

8

18477

5

77.6%

發電量

億千瓦小時

2566

7

28657

2

10.2

棉布

億米

110

1

599

1

4.4

化肥

萬噸

869

3

5345

1

5.2

水泥

萬噸

6524

4

123676

1

18

粗鋼

萬噸

3178

5

41915

1

12

電視機

萬臺

0.4

8

8375

1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鑑》、聯合國資料庫。

 

  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幅增長。1978-2006年,我國穀物產量增長了62%,大豆、棉花、花生、油菜籽、甘蔗、茶葉及肉類產量增長了1.1-6.3倍。水果產量增長了25.2倍。主要農產品產量在世界各國中居領先地位。穀物、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肉類的產量已連續十幾年居世界第1位;大豆和甘蔗產量自2000年起穩居世界第4位和第3位。

 

1978-2006年我國主要農業產品產量居世界位次

 

單位:萬噸

農業產品

1978年

2006年

2006年比1978年增長

產量

位次

產量

位次

谷  物

27304

2

44237

1

62%

大  豆

757

3

1597

4

1.1

棉  花

217

3

675

1

2.1

花  生

238

2

1467

1

5.2

油菜籽

187

2

1265

1

5.8

甘  蔗

2112

7

9978

3

3.7

茶  葉

27

2

103

1

2.8

水  果

657

9

17240

1

25.2

肉  類

1103

3

8051

1

6.3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鑑》、糧農組織資料庫。

 

  四、進出口貿易快速發展總量上升到世界第三位

 

  改革開放30年,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長足發展,在世界進出口貿易中所佔份額越來越大。

 

  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逐年大幅增長。1979-2007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年平均增長17.3%,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5%高8.8個百分點;比居世界第一位的美國平均增速高9.2個百分點;比第二大發展中國家印度的平均增速高5.6個百分點。尤其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七年中,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更是在高位上逐年大幅增長,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4.3%。

 

  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在世界貿易總額中佔的比重逐年提高。1978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為211億美元,佔世界貿易總額的0.8%。2007年已達21738億美元,佔世界貿易總額的7.7%。與美國、德國的差距縮小。1978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只相當於美國的6.4%,相當於德國的8%。2007年已分別提高到68.4%和91.1%。

 

  居世界位次不斷提升。1978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居世界的第29位,1990年提升到第15位,2000年提升到第8位,2004年提升到第3位並保持至今。近幾年,與第2位的德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的差距逐年縮小,2004年兩國貨物貿易差額為4711億美元,2005年為3261億美元,2006年已縮小到2544億美元,2007年進一步縮小到2122億美元。

 

1978-2007年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居世界前十位國家比較

 單位:億美元

 

位次

1978年

2007年

國家和地區

貿易額

佔世界

比重(%)

國家和

地區

貿易額

佔世界

比重(%)

 

世界總計

26650

 

世界總計

281090

 

1

美國

3319

12.5

美國

31802

11.3

2

德國

2642

9.9

德國

23860

8.5

3

日本

1781

6.7

中國

21738

7.7

4

法國

1612

6.0

日本

13338

4.7

5

英國

1437

5.4

法國

11654

4.1

6

荷蘭

1189

4.5

英國

10528

3.7

7

義大利

1126

4.2

荷蘭

10412

3.7

8

前蘇聯

1028

3.9

義大利

9961

3.5

9

加拿大

947

3.6

比利時

8481

3.0

10

比利時-盧森堡

936

3.5

加拿大

8082

2.9

29

中國

211

0.8

 

 

 

 

  資料來源:世界貿易組織資料庫。

 

  30年來,我國服務貿易以年均17.7%的速度增長,獲得了巨大發展。1982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只有43億美元,居世界第34位,佔世界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的比重僅為0.6%;2000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額擴大到660億美元,居世界第11位,佔世界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的比重為2.2%;到2007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額擴大到2556億美元,居世界第5位,佔世界的比重上升到4%。

 

1982-2007年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居世界前十位國家比較

 

單位:億美元

 

 

1982年

2007年

位次

國家和地區

貿易額

佔世界比重

(%)

國家和地區

貿易額

佔世界比重

(%)

 

世界總計

7674

 

世界總計

63164

 

1

美國

880

11.5

美國

7900

12.5

2

德國

653

8.5

英國

4567

7.2

3

法國

620

8.1

德國

4427

7.0

4

日本

539

7.0

日本

2930

4.6

5

英國

513

6.7

中國

2556

4.0

6

義大利

305

4.0

法國

2505

4.0

7

荷蘭

301

3.9

義大利

2255

3.6

8

沙烏地阿拉伯

219

2.9

西班牙

2243

3.6

9

比利時-盧森堡

193

2.5

荷蘭

1799

2.8

10

加拿大

186

2.4

愛爾蘭

1796

2.8

34

中國

43

0.6

 

 

 

 

  資料來源:世界貿易組織資料庫。

 

  五、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大幅增長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位

 

  改革開放30年,我國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逐年增加。每隔十年我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都邁上新的臺階。1979年我國FDI總量只有8萬美元,1980年為0.57億美元,1990年上升到34.87億美元,比10年前增長了60倍;2000年進一步提高到407.15億美元,又比10年前增長了近11倍;2007年我國的FDI達到了835.2億美元,比2000年又翻了一番多。1979-2007年,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達7754.2億美元,是發展中國家中吸引FDI最多的國家。2007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居世界第6位,佔發展中國家總額的16.7%。

 

1979-2007年外商直接投資居世界前十位的國家比較

 

 單位:億美元

位次

1979年

2000年

2007年

國家和地區

FDI

國家和地區

FDI

國家和地區

FDI

1

美國

87

美國

3140 

美國

2328  

2

英國

65

德國

1983 

英國

2240  

3

加拿大

53

英國

1188 

法國

1580  

4

法國

27

比利時-盧森堡

887 

加拿大

1087  

5

巴西

24

加拿大

668 

荷蘭

994  

6

德國

17

荷蘭

639 

中國

835  

7

荷蘭

17

中國香港

619 

中國香港

599  

8

澳大利亞

15

法國

433 

西班牙

534  

9

西班牙

14

中國

407 

俄羅斯聯邦

525  

10

埃及

1+2

西班牙

396 

德國

509  

126 

中國

0.0008

 

 

 

 

 

  30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和綜合國力的增強,外匯儲備大幅增加。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只有16億美元(來源於聯合國資料庫),只相當於當時世界第1位德國的3.7%;1990年,增加到286億美元,相當於當時世界第1位中國臺灣省的39.5%;2000年,我國外匯儲備增加到165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2位,相當於當時世界第1位日本的47.7%;2001年我國外匯儲備超過2000億美元,達到2122億美元;2006年底突破萬億美元大關,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1979-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共增加15267億美元,年均增加526億美元。尤其是2000-2007年,共增加13627億美元,年均增加1947億美元。

 

1978-2007年外匯儲備居前十位國家和地區比較

 

單位:億美元

位次

1978年

2000年

2007年

國家和地區

外匯儲備

國家和地區

外匯儲備

國家和地區

外匯儲備

1

德國

424

日本

3472

中國

15283

2

日本

289

中國

1656

日本

9484

3

瑞士

174

中國香港

1075

俄羅斯聯邦

4640

4

沙烏地阿拉伯

167

中國臺灣

1067

中國臺灣

2703

5

英國

155

韓國

959

印度

2666

6

巴西

114

新加坡

797

韓國

2618

7

伊朗

109

德國

497

巴西

1794

8

義大利

105

印度

373

新加坡

1625

9

西班牙

98

墨西哥

351

中國香港

1526

10

法國

83

英國

342

阿爾及利亞

1102

38

中國

16

 

 

 

 

 

  資料來源:聯合國資料庫。

 

  六、國際出入境旅遊人數和國際旅遊收支居世界前列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到我國旅遊觀光的外國人逐年增多。1978年,我國國際入境(過夜)旅遊人數只有71.6萬人次,到2007年已達到5472萬人次,比1978年增長了75倍,每年平均增加186萬人次。30年來,國際入境(過夜)旅遊人數呈加速增長的態勢。1987年我國國際入境(過夜)旅遊人數首次跨過1000萬人次大關,此後,用了7年時間跨過2000萬人次大關,用了6年時間跨過3000萬人次大關,用了4年時間跨過4000萬人次大關,用了3年時間跨過5000萬人次大關。

 

  國際入境(過夜)旅遊人數居世界的位次大幅提升,由1995年的第7位上升為2006年的第4位。同時,國際旅遊外匯收入增長迅猛,由1978年的2.6億美元增加至2007年的419.2億美元,增長了160倍,年均增加14.4億美元。佔世界國際旅遊收入總額的比重,由1995年的1.8%,提高到2006年的4.2%,提高了2.4個百分點。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逐步升級,出境旅遊人數逐年增多,國際旅遊支出快速攀升。1995年,我國出境(過夜)旅遊人數只有452萬人次,到2006年已達到3452萬人次,比1995年增長7倍,每年平均增加273萬人次。11年間,我國出境(過夜)旅遊人數呈加速增長的態勢。2000年我國出境(過夜)旅遊人數首次跨過1000萬人次大關,此後,用了3年時間跨過2000萬人次大關,又用了2年時間跨過3000萬人次大關。

 

  我國出境旅遊人數居世界的位次大幅提升,由1995年的第16位升為2006年的第6位。同時,國際旅遊外匯支出增長迅猛,由1995年的36.9億美元增加至2006年的282.4億美元,增長了7倍,年均增加22.3億美元。佔世界國際旅遊支出總額的比重,由1995年的0.8%,提高到2006年的3.5%,提高了2.7個百分點。

 


1995-2006年國際旅遊收入及旅遊人數居世界前十位的國家比較

位次

國際旅遊收入(億美元)

國際旅遊人數(萬人次)

1995年

2006年

1995年

2006年

國家和

地區

收入

國家和

地區

收入

國家和

地區

人數

國家和

地區

人數

 

世界總計

4862

世界總計

8877

世界總計

53899

世界總計

85078

1

美國

937

美國

1289

法國

6003

法國

7908

2

法國

313

西班牙

575

美國

4349

西班牙

5845

3

義大利

304

法國

540

西班牙

3492

美國

5098

4

英國

276

英國

430

義大利

3105

中國

4991

5

西班牙

274

德國

428

英國

2172

義大利

4106

6

德國

241

義大利

416

墨西哥

2024

英國

3065

7

奧地利

145

中國

371

中國

2003

德國

2357

8

澳大利亞

119

澳大利亞

237

波蘭

1922

俄羅斯聯邦

2249

9

瑞士

114

土耳其

184

奧地利

1717

墨西哥

2135

10

荷蘭

106

加拿大

169

加拿大

1693

奧地利

2026

14

中國

87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資料庫。

 

 

 

 

 

 

1995-2006年國際旅遊支出及出境旅遊人數居世界前十位的國家比較

位次

國際旅遊支出(億美元)

出境旅遊人數(萬人次)

1995年

2006年

1995年

2006年

國家和

地區

支出

國家和

地區

支出

國家和

地區

人數

國家和

地區

人數

 

世界總計

4582.4

世界總計

8038.7

世界總計

57926.7

世界總計

103098

1

德國

665.3

美國

1043.1

美國

5128.5

香港

7581

2

美國

609.2

德國

842.1

英國

4134.5

德國

7120

3

日本

469.7

英國

783.3

波蘭

3638.7

英國

6954

4

英國

307.5

法國

377.9

俄羅斯聯邦

2132.9

美國

6366

5

法國

207.0

日本

376.6

法國

1868.6

波蘭

4470

6

義大利

172.2

中國

282.4

加拿大

1820.6

中國

3452

7

荷蘭

131.5

義大利

274.4

日本

1529.8

俄羅斯聯邦

2911

8

加拿大

126.6

加拿大

259.9

匈牙利

1308.3

義大利

2570

9

奧地利

116.9

韓國

203.9

荷蘭

1231.3

加拿大

2273

10

俄羅斯聯邦

116.0

西班牙

203.5

瑞士

1114.8

斯洛伐克

2269

24

中國

36.9

 

 

中國(16)

452.0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資料庫。

 

 

 

 

 

 

  七、我國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做出積極貢獻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和貢獻越來越大。

 

  我國經濟高速穩定發展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30年,我國國民經濟保持了長期、高速、穩定增長,對世界經濟平穩增長做出了積極貢獻。30年來,我國的GDP總量翻了近4番,佔世界的比重也大幅提升。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當年各國GDP增量與世界GDP增量之比)也大幅提升。1978年,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為2.3%,與美國相差35個百分點,與日本相差15.9個百分點,與歐元區相差13.6個百分點。到2006年,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已上升到14.5%,僅次於美國(22.8%)居第2位,比歐元區高1.4個百分點,比日本高6.7個百分點。與主要發展中國家相比更是遙遙領先。

 

世界主要國家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

 

 

 

 

單位:%

國家和地區

1978

1990

2000

2006

世界總計

100.0

100.0

100.0

100.0

美國

37.3

19.3

27.7

22.8

日本

18.2

30.5

10.4

7.8

歐元區

15.9

25.8

18.5

13.1

中國

2.3

2.4

7.4

14.5

印度

1.2

2.1

1.4

4.2

俄羅斯

 

-1.8

1.9

1.7

巴西

1.6

-3.4

2.1

2.0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資料庫。

 

 

  我國經濟在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不斷增大的同時,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也大幅增強。1978年,我國經濟對世界GDP增長的拉動只有0.1個百分點,而同期美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達到1.64個百分點,佔三分之一強。到2006年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已提高到0.55個百分點,僅次於美國(0.86)居第2位。

 

世界主要國家經濟增長對世界GDP增長的拉動

 

 

 

 

單位:%

國家和地區

1978

1990

2000

2006

世界總計

4.40

2.90

4.10

3.80

美國

1.64

0.56

1.14

0.86

日本

0.80

0.88

0.42

0.30

歐元區

0.70

0.75

0.76

0.50

中國

0.10

0.07

0.30

0.55

印度

0.05

0.06

0.06

0.16

俄羅斯

 

-0.05

0.08

0.06

巴西

0.07

-0.10

0.09

0.07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資料庫。

 

 

  我國扶貧減困的努力為世界降低貧困人口做出了巨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從戰略高度重視扶貧,把扶貧開發作為國家長期發展戰略的一部分,從而使我國在短時間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30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專項扶貧資金近2000億元。各級地方政府也根據各自的財力和條件,不斷增加扶貧投入。從1996年起,中央政府還倡導沿海相對發達的13個省市,以「地方政府結對子」的方式,對口支援西部10個貧困省區,以彌補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不足。

 

  在過去的30年中,中國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從2.5億人減少到14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0%降至1%左右。此外,我國超過一半的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實現了基本普及9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我國多年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開發扶貧」的成功實踐,從制度和體制層面為扶貧事業提供了政策框架。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解決了貧困問題,是對世界減貧事業的重大貢獻。

相關焦點

  • 以大歷史觀看新中國七十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腳步不可阻擋
    還有,2018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評價改革開放歷史地位時指出:「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中華民族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將改革開放與中國歷史上的變革、開放傳統結合起來,充分肯定改革開放對變革、開放傳統的弘揚。
  • 點評改革開放30年最具影響力的30件大事
    會議還提出要正確對待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全會作出的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 書寫了歷史的2020年國際石油市場
    需求急降、負油價、最大規模減產,是2020年國際石油市場三大標誌性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使得2020年國際石油市場書寫了行業歷史。2020年4月世界石油消費的歷史性急降,4月20日的WTI負油價和5月開始的史上最大規模OPEC+聯合減產行動,這三個歷史上的第一,使得2020年的國際石油市場可以載入史冊。
  • 1911年奉天國際鼠疫會議報告
    整理:葉亮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在1910年至1911年冬季,中國的東北和華北爆發了一場令全世界關注的鼠疫
  • [年報]飛馬國際:2010年年度報告
    [年報]飛馬國際:2010年年度報告 時間:2011年03月16日 00:07:59&nbsp中財網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關於深圳市飛馬國際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幣普通股股票上市的通知》(深證上[2008]12號文),本公司發行的人民幣普通股股票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簡稱「飛馬國際」,股票代碼「002210」;其中本次公開發行中網上定價發行的2,800萬股股票於2008年1月30日起上市交易。
  • 《環球論壇》2020年文章盤點之二:疫情影響下的國際局勢,怎
    2020年,人類與新冠病毒大戰,世界因這場大戰而變了模樣。大眾日報國際時評欄目《環球論壇》欄目約請國際問題研究專家撰寫了21篇分析文章,深入解讀疫情影響。加強公共衛生國際合作勢在必行當前,公共衛生安全已成為非傳統安全領域一個重要議題,除了強化各國預防、控制和響應機制以外,加強公共衛生國際合作也勢在必行。事實上,人類歷史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部不斷與病毒做鬥爭的歷史。
  • 林鄭月娥向國際社會簡介香港2020年施政報告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6日與外國領事團和國際商務委員會成員會面,向他們簡介25日發表的2020年施政報告。超過80位成員出席。林鄭月娥首先闡述施政報告中「堅持『一國兩制』」一章,重申清楚了解香港特區的憲制秩序十分重要。
  • 陳懷宇:國際中國社會史大論戰——以1956年中國歷史分期問題討論為...
    其中最有意義的中外史學交流是1956年巴黎會議上發生的國際中國社會史大論戰。會議的主題是中國歷史分期問題,中國學者介紹了基於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歷史分期理論,適逢歐洲學者受到馬克思主義影響也熱衷於經濟社會史研究思路,遂引發了國際大論戰。
  • 飛馬國際:2016年度內部控制評價報告
    ),結合深圳市飛馬國際供應鏈股份公司(以下簡稱「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和評價辦法,在內部控制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的基礎上,我們對公司2016年12月31日(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基準日)的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了評價。
  • 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啟幕
    發布會現場(一)發布會現場(二)  在即將到來的「十一」長假,杭州市民不僅與全國人民一樣同過國慶中秋雙節,更多了一個動漫的盛會——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動漫節今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往年在每年舉辦的中國國際動漫節延期。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動漫節最終確定於9月29日至10月4日舉行,這也是首個在秋季舉行的中國國際動漫節。  9月28日下午,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動漫節新聞發布會召開。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中國國際動漫節執委會主任戚哮虎出席。
  • [公告]國際實業(000159)新疆國際煤焦化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資產評估...
    我們出具的評估報告中的分析、判斷和結論受評估報告中假設和限定條件的限制,評估報告使用者應當充分考慮評估報告中載明的假設、限定條件、特別事項說明及其對評估結論的影響。市場價值是指自願買方和自願賣方,在各自理性行事且未受任何強迫的情況下,評估對象在評估基準日進行正常公平交易的價值估計數額。五、 評估基準日 本報告的評估基準日是 2009 年 10 月 31 日。評估基準日期的確定是根據經濟行為發生時間與評估基準日期儘可能接近,並考慮本次經濟行為的實現、企業會計核算、會計資料的完整性、利率和匯率變化等因素確定。
  • 金天國際秉承中醫天然理念,詮釋健康美好新生活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醫是華夏文明的文化積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醫理念植根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靈魂深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衛生與健康事業加快發展,持續的資源投入,走出了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衛生與健康發展道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報告指2018年全球經濟保持穩定增長
    報告指出,2018年世界經濟在「大摩擦」和「大調整」中總體實現穩定增長,增速與上年基本持平。但與2017年各國經濟同步強勁回升不同,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分化。除美國等少數國家增速持續提升外,大多數經濟體經濟增速均出現了一定回落,全球經濟下行跡象值得警惕。
  • 國際政治經濟學50年:現實變革、議題設定與理論創新
    在國際關係理論過去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曾經先後經歷過五次理論論戰:第一次論戰(古典現實主義與傳統的理想主義之爭)發生在20世紀20-30年代;第二次論戰(自由主義與現實主義之爭)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第三次論戰(新自由主義/自由制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之爭)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第四次論戰(理性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之爭)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第五次論戰出現在21世紀初期,特別是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之後
  • 「地位授予」:我國媒體對一家國際環保組織「媒體身份」建構的描述...
    由於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殊性,至少有三種結構性因素形構或影響著我國媒體給予國際非政府組織可能的「話語機會」和身份類型。1. 國際非政府組織所攜帶的「國際」因素。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國際」頭銜和聲望在我國媒體論壇中,有時是限制因素,有時又是打開話語機會的「窗口」。
  • 福晟國際「唇亡齒寒」
    「等法庭排期需要時間,受疫情影響,近期香港的清盤案例比較多。」債務違約初現有關福晟國際這筆2700萬元的債務,還得往前追溯三年。公告顯示,呈請人陳阿菊的申請是根據福晟國際2017年12月1日籤立的債券文件。福晟國際應當償還陳阿菊本金為2700萬港元的無抵押可贖回可換股債券。該債券於2017年12月1日發行,並於2020年12月1日到期、年化利率為9%。
  • 【歷史上的今日】5月30日,你知道發生了什麼嗎?
    【歷史上的今日】5月30日,你知道發生了什麼嗎?歷史長河浩浩湯湯,每年的同一天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大事小事,小事咱們暫且不提,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上5月30日都發生了哪些大事吧!這些大事是你必須要知道的哦!蕭統531年的今天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逝世蕭統(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維摩。
  • 國際會計職業動態(2020年第12期)
    這份最新指南為美國公司的合規工作帶了巨大的變革,代表著合規工作將由被動義務向主動管理轉變。實踐證明,人工智慧和數據分析等技術在主動識別、預測和監控業務風險和公司不良行為方面具有強大的優勢。利用這些先進技術,不僅能夠更好地了解公司風險狀況並降低風險,還可以幫助投資者增強信心,正確評估公司業務風險。該指南的發布促使公眾關注組織如何進行技術投資,滿足合規要求。
  • 2016年7月國際焦點事件一覽
    菲律賓新總統羅德裡戈·杜特爾特6月30日在菲律賓總統府馬拉卡南宮正式宣誓就職,成為菲律賓第16任總統。    為期一天的北美領導人首腦會議在渥太華閉幕。出席會議的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美國總統歐巴馬和墨西哥總統涅託決定建立「北美氣候、清潔能源和環境夥伴關係」,並通過了「北美氣候、清潔能源和環境夥伴關係行動計劃」。
  • 天主教教皇本篤十六世正視歐洲虐童案
    佛教在線海外訊 據BBC2010年3月12日報導,在多年掩飾迴避之後,教皇終於正視歐洲虐童案。美國各天主教區虐童案均已進入賠償程序,也給羅馬教庭以巨大的壓力。天主教教皇本篤十六世近日與德國天主教主教團領袖會晤,討論德國及歐洲天主教會大範圍性虐待兒童事件。德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佐利齊將向本篤十六世報告大約200個德國天主教神職人員性虐待兒童案件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