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臉泥巴,回到家小石頭主動拿熱毛巾幫我擦臉,我從來沒想過兒子會為我做什麼……有一種說不出的幸福,內心格外柔軟。也許對於我父親來說,永遠無法體會!」
01
1937年7月的北京,駐紮在城郊外豐臺、長辛店的日本軍隊,正頂著烈日進行軍隊演習。
空氣中始終夾雜著不祥的氣息,老百姓們也沒有心思抱怨夏日的炎熱。
7月7日,寫進世界戰爭史的這一天,日軍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侵華的第一槍。
戰爭愈演愈烈,炮火連天中的老百姓只得逃命。
由於處於主戰場中心,家住盧溝橋附近的老郭一家人在在這場戰爭中走散了。
槍炮聲在耳邊轟轟作響,還在鐵路上班的工人老郭,借著火光和同伴們一起逃了出去,邊跑邊回頭望向家的方向,老婆孩子不知道逃出來沒有,可奈何槍火不長眼睛,我只能向前跑。
聽到炮火聲的老郭老婆,馬上叫醒了10歲的老二、6歲的老三,拿好早就準備好的行頭,帶著兩個兒子拼命往外跑去。
死老頭不在身邊,沒什麼文化的老郭老婆,也不知道往哪裡去,只知道離這個地方越遠越好。頂著盛夏的酷暑,和瀰漫的煙塵,兜兜轉轉幾個月後,最後還是回到了北京。
帶著兩個孩子,我還能逃到哪兒去呢,我們要是走了,那死老頭萬一回來找不到我們怎麼辦。
可是老郭沒想那麼多,他沿著火車道一路向西,到了西安,終於覺得安全了,日軍的轟炸機應該不會跑這麼遠吧,畢竟我走好幾個月呢。
老婆孩子不知道是生還是……,唉,算了吧,顧不了那麼多。
男人都是大豬蹄子,沒過多久老郭娶了新老婆,日子在西安就這麼安定下來。
這老郭就是郭濤的爺爺,這新老婆就成了郭濤的二奶奶。
在北京,老大在戰爭之前就不知去向,沒了死老頭的工資,親奶奶帶著二伯和老三也是就爸爸,過著艱辛的日子,好在倆兒子在親奶奶強悍的威壓下,老二主外幹體力活,老三主內幹家務,自己外出討口飯,能活命。
娘仨相依為命,熬過了戰亂,熬過了饑荒,終於熬到了解放。
02
1949年解放後,北京的娘仨苦苦找尋了12年、等待了12年的一家之主找到了。讓缺失了12年父親力量的家庭激動不已。
但世事難料,祖籍盧溝橋的老郭不是一個人回的北京。
在艱難的抉擇之下,老郭自然不會和脾氣暴躁甚至有些強悍親老婆一起生活。或許在12年前逃亡的時候老郭就是這麼想的。
從此,老郭和二老婆過起了幸福快樂的生活。當然,多年後郭濤也加入了這幸福快樂的生活。
解放後老百姓不用東躲西藏,終於,該上學的上學,該上工的上工。
缺失父愛的郭爸,帶著親奶奶火爆和強悍的母親力量,走上了求學之路。在學校遇見了同是文藝骨幹的學妹,一見鍾情,墜入愛河。
雖然沒能如願考上同一所大學、也沒能考到同一個地方的大學,但是兩地戀讓他們的愛情更加堅定。
1966年,等郭媽從中央戲劇學院一畢業,早就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的郭爸,就迫不及待和她的結束了多年的愛情長跑,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本來小兩口還想繼續他們的風花雪月,未料由於郭媽工作的調動,被派到了青海話劇團。
這下可怎麼辦,這一去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回來,乾脆我們把孩子先生出來再去吧,我可不想把孩子生在遙遠的大西北。
對於郭爸來說,老婆一下子「飛」到了千裡之外,這遠水解不了近渴啊,又是兩地,我受夠了兩地。
於是,兩年後,顧不上緊急情況下出生的兒子,郭爸也「飛」了。
1967年小郭濤一出生,就被抱到長辛店爺爺的家, 旁邊有盧溝橋,有水塘,有泥巴,有一起撒丫子滿胡同跑的小夥伴,最重要的是還有疼愛自己的爺爺和二奶奶。
這個比盧溝橋歷史還悠久的地方,傳承著古代的人來人往的熱鬧,是小郭濤童年的光。
03
1974年,父母以去青海吃好吃的為由,將野孩子郭濤強行騙到了大西北青海。
大人逃票,哦不,小孩逃票大人買票,一路坐著哐哧哐哧的火車,逃到了青海。
就這樣一家人快樂幸福的過了那麼幾年。
順便在郭濤9歲那年,父母有計劃性的生下了老郭家三代唯一女孩郭月。
1979年,父母的工作可以調動了,於是 :
從爸爸萌芽回祖籍北京發展的想法開始,媽媽開始感受到了丈夫火爆而強悍的力量。
從媽媽萌芽回西安娘家發展的想法開始,爸爸開始明顯感受到妻子文藝青年不可理喻的力量。
而從這一年開始,小學生郭濤開始真正的感受到父親的「力量」。
妹妹是寶貝疙瘩,無硝煙的家庭戰火基本波及不到。
男子漢郭濤無疑是出氣筒的不二人選。
「我好像是後娘養的,或者時被領養的似的。」
1980年,沒能調回北京的爸爸,十分不情願的和媽媽回到了西安。
外地調回來,工作總有諸多不順,媽媽是不開心的,爸爸的憂鬱的。
從此《父母愛情》基本消失,父母之間的矛盾,讓家裡沒有一天消停日子。
小時候,小郭濤可能只受到語言的呵斥、神態的壓制,但小時候歸小時候,過了我就忘記了。
長大的我不吃這一套,我可以思考了,我要反抗,於是郭濤感受到的是巴掌的力量。
再大一點,爸爸常用的手段是冷暴力、熱暴力、威脅……逐上而加!
大概那個年代的父親處理父子關係都是這麼幹脆吧:廢話不多說,先來抽耳光!
上中學的郭濤很厭惡父親這一套,但卻又無形中模仿了這一套而不自知。
就像郭濤自己在書中說的那樣:「我來不及思考,眼看著巴掌落下去,我才知道自己幹了什麼!」
04
「我一直渴求父親的擁抱,但是沒有得到!」
曾今對愛情熾熱的那個少年,對兒子是冷漠的。
也許是因為小時候父親角色的缺失,郭爸爸是誠然不知道如何去愛自己的兒子。
冷臉的沉默,強行的控制,帶來的是兒子劇烈的反抗。
兒子差點兒從樓上跳下去,父親視而不見。
兒子三天不吃飯,兩眼一黑暈倒在地,父親卻帶著全家消失……
我發誓我一定要離開這個家。
離開家的的巨大動力,讓本來文化課不怎麼樣的郭濤,埋頭苦讀,再加上傳承了父母的表演力量,最後以超高分考上了媽媽的母校中央戲劇學院。
20歲的郭濤,終於離開了他一分鐘都不想待的家。
05
上大學的日子是快樂的,表演或許會讓一般的學生有些吃力,但是對於郭濤來說是很輕鬆,享受自由的同時,還享受著老師對好學生的待遇。
一路向前……時間「嗖」的過去,大學畢業沒幾年,就有了《活著》、《永失我愛》等重量級的作品。
但是帶著父親從親奶奶那兒承來的奶奶「力量」,以及父親特有的「力量」。讓郭濤在表演之外的生活和感情上,總是不怎麼順當。
不懂面對,不懂溝通,只好逃避。
用郭濤後來的話說:「我雖然比我老婆大17歲,但我的心智還沒有她成熟。」
「你是我生的、我養的,你吃我做的飯,花我掙得錢!」郭濤在《魯豫有約》眼角泛著紅,回憶著父親對自己說的話。
父輩們從自己的父輩承來的「力量」傳給我輩,我輩在反抗中又傳給下一代。樂觀的是,現在是個開放的網絡時代,有人告訴你這樣是不對的,甚至作為名人有人監督並且糾正你的不對。
成長是痛苦的,也許需要一個人用一生來與自己身上的某種「力量」作鬥爭吧。
但誰不是呢,每個人都需要承擔起這個時代的責任,因為我們都希望下一代會更好!
薇婭董海峰夫婦:我永遠怕趕不上!普通80後十七年的奮鬥史
李國慶:我如何從市值百億的總裁,變成淨身出戶的「傻白甜」
#人物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