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壽一粒一粒挑出來的「瑕疵」花生。(張一 攝)
運河什香面(資料圖片)
「臨清傍運河,富庶甲齊郡」,自元朝末年京杭運河會通段挖開後,聊城臨清市借漕運興盛,開啟了「繁華壓兩京」的500年繁榮。彈指一揮間,熙熙攘攘的運河停擺,絡繹不絕的八方商戶消散,唯有臨清美食,滲透進民居小院,吸引著四海遊客,在臨清文化的血脈中流淌,印證「南有蘇杭,北有臨張」的一度繁華。正如《臨清美食賦》云:「運河美食,沙丘名滿,遠播海外,近馳中原。囊九州而特色,集五湖而獨燦。」
臨清美食得以傳承,不以「陽春白雪」的宮廷御用高高在上,而是以考究的用料、精細的做工,多以「小吃」在市井中流傳。隱於鄉野嫋嫋炊煙,流傳於街頭巷尾間。上網一查臨清小吃,竟不下百十種。武德奎肉餅、運河什香面、臨清燒麥、尹閣下凡肉等多種小吃均被被山東省烹飪協會推薦為「名小吃」。
臨清人愛吃,也會吃。「你仔細看看,這個花生上有點冒芽,再看這個,頭上烤得有點焦,這都不行!」在臨清市劉垓子鎮,濟南日報記者找到山東名小吃——劉垓子白仁的傳人劉福壽先生。這個普通下酒菜的小食,對劉福壽有不同尋常的意義:「這是從太爺爺一輩傳下來的手藝。」6月15日這天,是他難得休息的一天,在其後院的晾曬區,記者看到一批已加工好的花生米。「這都是我一粒粒挑出來不能裝袋賣的,『白仁』就得是顆粒飽滿、色澤白亮,要不怎麼能叫『白仁』呢。」之所以叫白仁還有一個傳說,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路過臨清,當地名廚將花生精製加工,去皮、浸鹽、晾曬、油炸,最後做成一道小吃獻給皇帝,乾隆吃後大悅,以其色澤白亮、香酥可口自此稱之為白仁。
「香飄飄兮誘人,色豔豔兮目炫。品其味於舉箸,思其美於忘返。」這形容的不是滿漢全席,而是臨清的「家常菜」。「就像運河什香面,我們這兒家家都會做。」當地居民邢燕自豪地介紹。運河什香面是什麼樣的面?原來是由「金瓶梅宴」中的溫面和本地民間小吃撈麵綜合改進、演變創新而來。什香面烹飪製作要求的刀工要好,絲、丁、末,都是些精細活,其面用石(加工成,口味最佳,工藝流程更是講究,菜碼品種多,名為十樣菜,其實,菜料達十八樣以上,且隨季節變換菜料。
《臨清美食賦》云:「古樓託板豆腐,玉白顫顫;金郝莊鬼子雞,誨人不倦。晨喝羊湯,玉液雪白凝脂;晚用獅團,金裹琉璃其間。猶有徐家豆沫,店店蒸碗,德魁肉餅,洪家氽丸,燒餅夾肉,煎包流汗。」這指的便是臨清各種名吃了,而在外地人眼中令人垂涎的美食,在當地不過是司空見慣的「早點」。
臨清美食雖多,在以小吃為主的情況
下,產量小且難以外帶。曾在濟南上學的臨清人邢燕經常感嘆:「還是家鄉的飯好吃!」劉福壽也表示,現在幾乎每隔幾天就有濟南人給他打電話問在濟南能不能買到劉垓子白仁,一聽沒有店面,便讓他給寄送兩箱。「早前都是家裡挑著在鎮上的集市上賣,掙個生計。現在村裡鎮上都在加大品牌推廣,親戚朋友經常外帶,現在北京、上海、內蒙古一些地方經常有打電話來訂的。」劉福壽表示,自己家小作坊式生產常常是「供不應求」。在劉垓子算不上繁華的鎮中心道路上,分布著八九家做白仁的作坊。「現在我們這兒每天能產1000斤,現在聊城、德州、滕州都有代售點,馬上就準備上設備、擴大規模、進超市。」劉垓子白仁生產商張洪橋介紹,隨著市場需求越來越大,他的產品已上網銷售。「劉垓子白仁是我們鎮上一個主要特產品牌,這兩年發展尤其快,前期質監部門的人來考察過,下半年幾個主要的『小作坊』要擴規模、上質檢認證,政府都會加大扶持力度。」劉垓子鎮宣傳委員李振華介紹。
美食於臨清,仙味在人間。精細至味被臨清人傳承至今,從運河互通走向「網際網路+」帶動,八方食客不到臨清,皆可一飽口福。 (本報記者 蘇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