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生拉黑父母 | 社會應該允許孩子「不孝」

2021-01-13 十點讀書會

 ◆ ◆

文 | 席越· 來源 | 遇言不止


你認為自己和父母有代溝嗎?


你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父母?


你對北大學生拉黑父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麼?


近日,北大留美學生拉黑父母六年,留下萬言「控訴信」一事上了熱搜。

 

四川某市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生物系畢業,正在美國讀研究生的王猛(化名)已經連續12年沒有回家度過春節。


他對記者稱,自己在少年時代受到的來自父母的傷害一直難以癒合,長期壓抑之下出現了嚴重心理問題。


今年34歲的王猛苦於找不到自我調和之路,計劃入讀心理學系博士以自救,「搞清楚自己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在王猛的長信中,記述了從小到大的諸多「微末瑣事」,包括:


學校舉辦活動要求穿短褲,家長逼迫他只能穿長褲。從小到大在穿衣上沒有選擇權。


對孩子遭到不公平待遇不以為然,毫無反應,甚至奚落諷刺。


無視兒子的尊嚴,以在親朋面前數落孩子的糗事為樂。


在外宣揚孩子有多優秀,愁眉苦臉的訴說作為父母有多不容易。


當孩子遇到挑釁時非但不保護孩子,反而指責孩子情商低,「要學會與有問題的人交往」。


2012年,王猛在發出一封決裂信後,拉黑了與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

 


昨天遇言姐跟朋友討論這件事時,對方不贊同地說:


一個34歲的人還用拉黑父母的方式控訴和自救,把所有責任都推到家庭教育上,不管怎麼說都太幼稚、脆弱了。

 

我說:張愛玲記恨了母親一輩子,晚年還在小說中殘酷記敘自己藥物墮胎,因為怕生下孩子後會對他不好,「報她母親的仇」。這又怎麼解釋?


少年時代受到的創傷是致命的,有人渾身血汙地衝了出去,有人一輩子受困其中。


左為張愛玲,右為其母黃逸梵


談到拉黑父母。王猛說:


這期間有太多的機會,但凡有一次他們抓住了,就不至於此。」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家武志紅先生的一篇文章《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幼時總處於匱乏回應狀態下的人,早已棄絕了對回應的渴望,從而形成一個孤獨脆弱的自我。他們很難建立共情關係,並且恐懼親密交流,往往成為如孤魂野鬼般的存在。


武志紅先生說:對於在無回應之絕境下長大的人,進行認知治療是幾乎不可能的。一個人能夠共情別人,都是因先得到了足夠多且好的回應。


記者稱,採訪的全過程,王猛的目光很少離開電腦,他不適應直面交談,說話需要思索很久,語句也十分簡短。


儘管在美國做心理治療時,諮詢師說他幾乎有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症狀,但王猛的父母依舊不以為然,後來雖不情不願地承認自己不過是犯了全中國父母都會犯的錯,一有機會就把責任推回給兒子。


想必這樣坐下來好好聊聊天的時刻,在王猛的少年時代很少。


「北大留美學生拉黑父母六年」這條新聞在知乎和豆瓣上都得到迅猛的響應,大家紛紛直言自己對王猛的經歷感同身受,像被人從胸口錘了幾拳。


操控、炫耀、佔有,以為你好的名義對孩子進行侮辱,這是50,60後這一代父母的通病。


王猛至少還因為「 狀元」 、「北大」、「留學」這些標籤獲得了同情和支持,其他那些有著同樣遭遇卻默默無聞的孩子們,在被他們的父母親手剪斷翅膀後,還要被戴上「失敗」,「無能」的帽子。


50,60後是最糟糕的一代家長


冒著脫粉的風險,遇言姐也要說,總體而言,50、60後是中國最糟糕的一代家長,自私自負不自知。


他們成長於社會動蕩的年代,不知何為公平與公正,也不相信公平與公正,體制令他們深諳各種人事關係,卻缺乏基本的公德。


以母愛勒索,以親情綁架,以孝道脅迫,這代父母身體力行地傳遞著這些品質,他們孩子則是最大的受害者。

 


在王猛的父母身上,我看到了太多的那個時代家長的烙印。


相對於王猛積極向心理諮詢師求助,計劃入讀心理學博士自救,他的父母至今還沒有認識到曾經的做法給孩子造成了多大傷害,只承認在在處理孩子的求助時,存在一些「方式方法的問題。」

 

太多50、60後家長與80、90後子女之間有著嚴重的三觀撕裂。對於這種情況,遇言姐認為,社會和媒體應該允許孩子「不孝」,尊重孩子的「出走」。


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的兩代人沒有必要以「親情」的名義強行黏合在一起。


從小在體制下,看《兒女英雄傳》長大的50,60後家長和在新紅旗下成長的新一代孩子之間有著很難逾越的鴻溝


知乎上有一道提問:


父母有哪些令人難以接受且常見的邏輯或思維模式?

 

在回答中,「講得過你的時候和你講道理,講不過你的時候和你講倫理」,得到了一萬三千個贊同。大家對王猛的經歷感同身受,紛紛寫下自己的孤獨和絕望。


這一代家長可以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前提是:你的選擇必須和他的選擇一致。


這一代家長總是覺得孩子不知感恩,殊不知他們給孩子提供的一切都是分內的,正當的。


這一代家長自己跪久了,覺得你站著才是有問題的,槍打出頭鳥,罪在鳥不在槍。


這一代家長窮怕了,總愛製造一種享受有罪的自虐感。



這樣的話你聽過多少?


在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中,許許多多的案例讓人無比熟悉。


有人說,自己小時候因為在黑板上做錯題,被數學老師扇巴掌。多年後舊事重提,母親突然冒出一句:你應該感謝那個班主任,如果不是她,你也不會努力學習!


有人說,初中時放學回家被小流氓騷擾,告訴家長後,反被指責:怎麼不惹別人專門惹你!


有人說,不管日記藏在哪裡母親都能翻出來,並且故意在飯桌上公布其中的內容,讓她知道自己已經看過了。


有人說,自己的父母以孩子有性別意識為恥,會得意的告訴鄰居自家女兒還沒有月經初潮,並且拒絕給已經發育的孩子添置胸罩。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在面對父母一代匪夷所思的行為時,年少的我們都曾憤怒過,也曾無能為力過。


對於這些不曾發洩出來的委屈和憤怒,有些臉皮厚點心比較大的人,比如遇言姐,能夠自我消解掉一部分;有些內向、敏感的人,比如張愛玲,比如王猛,一生都將在糾結與對抗中輾轉反側。


我不管你過得好不好

但我覺得好才是真的好


對於有些人認為王猛的父母是直升機式家長,遇言姐並不認同。

 

王猛在信中提到,父母強迫自己穿女孩的衣服;在學校要求穿短褲的日子非給自己穿長褲;初中時學生被打耳光、抱摔、掐和羞辱是常態。但是父母就是不同意他換學校。


王猛指出父母指派的聯繫人有問題,卻被要求學會「與任何人相處」。小時候不會剝雞蛋的事被親戚(這親戚嘴真欠)當段子一直講到上大學,父母的反應是,有什麼大不了。


貌似是自以為是的關愛,實際是不聞不問的漠視。20幾年來,父母從沒有讓孩子感到,即便你不聽話,即便你不出色,即便你不按照預期長大,仍然值得被愛。


這對父母其實根本就不在意孩子過的好不好,只有他們覺得好才是真的好。這哪裡是愛,明明就是自私與無知。

 


我的一位閨蜜告訴我,小時候母親以影響學習為由強行把她的頭髮剪成馬家軍式,並且輕蔑地說:


「女孩長大了就知道打扮,所以成績才不如男生」。


閨蜜大學畢業後去了美國,有一天看到同事在好市多為讀初中的女兒購買教授化妝的書籍。那位媽媽說:


「青春期的孩子對外形最為敏感,因此需要幫助她建立自信。」


閨蜜說,那一刻自己多年的委屈奔湧而出,忍不住淌下淚來。


另一位男性朋友則告訴我,他父親總是暗示他消費是罪惡的。每當他想買衣服鞋子,或是參加夏令營時,父親便會變得怒氣衝衝,


「這衣服難看死了。」


「廣告都是騙人的,什麼治痘的藥膏都沒用。」


甚至在吃飯時,父親也要一一報價,魚多少錢一斤,肉多少錢一斤,讓人食不下咽,覺得自己是可恥的,不配吃這頓飯。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這些父母們至今不認為自己給孩子造成過什麼了不得的創傷。他們不相信,也不屑於相信童年經驗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甚至會將自己做過的惡歸結於你成功的動力。



王猛的母親更是說道: 


「要說掌控,他17歲以後就不在我們身邊,現在34歲了,人生一半都在外邊,照這樣說,反而是掌控不夠。」

 

我甚至能想像到,雖然眼下王猛的父母急著找他,但只要小王回到家,不出三日,父母就會原形畢露:


「我不懂教育?你還不是考上了北大」


「這麼大人了一點不懂得孝順父母」


「就知道記恨我們的錯,白把你養這麼大」


還有最具殺傷力的:「還不都是為你好」。

 

是啊,都是為你好,你個白眼狼怎麼就不領情,還得了什麼創傷性應激障礙,嚇唬誰啊?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範!」


王猛直著眼睛,說完話緊咬嘴唇,「他們所有的付出只是為了控制。」


這種情況是無解的,年輕一代如王猛,會在學習與自省中積極需找自救之路,而他的父母則基本沒有可能改變。


這樣的家庭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遇言姐都見到過不少。


我認為價值觀嚴重撕裂的兩代人無法強行粘合,而作為受害者,你絕對有不和解的權利。任何打著敬老,孝順,長幼的旗號認為「無不是的父母」的宣講不僅反智力,而且反人性。



很多家長只是想孩子在自己的控制下,「聽話」「乖」是他們心中好孩子標準


前些天看《無問西東》,米雪飾演的母親對兒子王力宏的一番話令人動容,她說:


你要追求功名利祿,沒有一樣是你的祖上未經歷過的。那只是人生的幻光,你明不明白?


我希望你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同自己喜歡的姑娘結婚生子,這不是要讓你為我添子添孫,而是希望你能夠體會人生的樂趣。

 

 一位民國媽媽都懂得的愛、自由、尊重的道理,100年後的家長們卻不明白,這著實是件可悲的事。


《無問西東》中沈光耀的母親


批判完家長,我還是想對王猛們說一句: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縱然很多人終其一生都難以逃脫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我們必須不斷修正,不斷學習。


要知道,絕對完美的原生家庭是不存在的,童年決定了我們人生早期的形態,成長卻是花一輩子要去完成的事情。 


追求飽滿的自我意志,儘自己所能給子女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勇於打破輪迴惡果。

 

不管你的原生家庭有多麼不堪回首,不要滯留在對父母的怨恨糾結中,向前跑,別回頭!




「我想送你一座圖書館」


免費開放,感謝你我的相遇

音頻領讀,讓閱讀不孤單

10天陪你聽本書,一年你比別人多讀36本

-作者-

遇言不止(ID:Yuyantalks):專業主義精英的聚集地,號稱「中國最美女性視頻」、「視頻界的LV」,擁有無數女性的熱愛和男性的好奇。十點讀書會經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繫作者。


編輯:小閒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十點讀書會

歡迎把我們推薦給你的家人和好朋友喲

↓↓↓點擊【閱讀原文】

進入【共讀圖書館】,即可免費收聽68本好書

相關焦點

  • 賀軍翔女兒一人cos五個角色:允許孩子折騰,是父母最大的慈悲
    一個從小就喜歡折騰的孩子,不僅是在探索未知的世界,更是在填充內心的疆界,當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折騰,得到父母的回應時,他會知道自己是被父母愛著的。 而如果父母從不允許孩子有任何的折騰,孩子只會把對外界的不滿壓抑在內心深處,一旦脫離父母的掌控,內心的不滿必然排山倒海一般地發洩出來。
  • 父母愛得太滿,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所有「巨嬰」的誕生,都源於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愛。無孔不入的愛,滲透著孩子的生活,限制著孩子的成長,使他們成年後依然像個嬰兒般理所當然地享受父母為他們包辦一切。正是父母的過度關愛,讓孩子要麼一味索取、不知感恩,要麼一心逃離、渴望自由。還記得那個「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的北大男孩王猛。」
  • 「你應該拉黑你爸媽,老死不相往來」| 非黑即白有意思嗎
    原創 晏凌羊 晏凌羊 收錄於話題#晏凌羊62#原生家庭3#非黑即白1 閱讀全文約需10分鐘「你應該拉黑你爸媽,跟他們老死不相往來!」她評價我愚蠢,說這樣的爸媽應該拉黑、老死不相往來,我還給他們買養老房,真是個「聖母婊」。類似這種評論,我收到多條。我發現有些人(包括大V)的非黑即白的思維挺奇怪。一個男人在妻子孕期出軌,在你生孩子的時候還跑去出差了……他們說這男人是個徹頭徹尾的渣男,沒有一點人性。
  •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為什麼?
    當然,人一生下來就要依靠父母撫養,也就是說,父母有撫養教育孩子的權利和義務,與之對應,孩子也應該有贍養聽從父母的義務,這就是孝的起源。而忠其實是孝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古代以宗法制為主,這樣就建立了一個家國一體的政治體系,君主在國家的地位,就類似於父親在家庭的地位。因此,倫理要求人們,要把孝這種道德轉移到國家上來,表現出來的情感就是忠。
  • 新型「不孝」的流行,讓很多父母傷透心,可惜年輕人們不以為然
    父母們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這其中不僅要付出金錢、時間更多的時候是付出了滿滿的愛。孩子們天生就像是一張白紙,在父母的教育中,孩子們漸漸有了自己的模樣。可是如果父母們僅僅有愛卻沒有掌握恰當的教育方式時,孩子們的人生也許就會發生跑偏。當"啃老族"這個詞被更多人所提起時,父母們對於自身的教育尺度更加應該有一個清晰的審視。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什麼意思?另外兩個不肖指什麼?
    現有一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孟子言論,想必也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這無後為大的不孝實意就是,沒有後代的孩子那是真的對父母長輩存在的不孝,這是古人最大的不孝。那麼有的朋友就會問,不孝有三,那其他的兩個不孝是什麼呢?現引經據典來談一談:後漢代經書所言:「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 繼北大讀錯「鴻鵠」後,清華迎新會又寫錯字,網友:還配稱名校?
    讀鵠 (hè)時,通「鶴」泛指禽類,《莊子·天運》: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讀鵠 (hú)時,也是指著鳥類,應該專指天鵝。在傳說當中,鳳凰共有五類,赤者鳳、黃者鵷鶵(yuān chú)、青者鸞、紫者鸑鷟(yuè zhuó)、白者鴻鵠。鴻鵠在鳥類當中最為尊貴,古人也借它言志,常常都是比作遠大的志向。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除了沒後代,還有兩大不孝是啥?
    在中國古代社會,如果一個男人沒有繁衍下子嗣,家人便會時刻提醒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古人的觀念中,沒有子嗣是最不孝的一種行為。如果「丁克家族」放到古代社會,估計會被群起而攻之。但這句話裡的「後」,真的是指後代麼?如果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那另外兩大不孝又是什麼呢?
  • 為何父母含辛茹苦為孩子,孩子大了卻常因一點問題,就怨恨父母?
    小的時候,孩子是父母的掌心寶貝,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長大後子女成了家、和父母之間的距離變得遙遠,父母一輩子為了孩子的成長、生活而拼命,孩子大了卻常常因為父母的一點問題而憎恨,這樣的描述用王老太的「家務事」來做引子,可以說是再合適不過了。
  • 「清華北大懶得考」高二女生口出狂言引眾怒,最後上了什麼大學?
    因此等孩子上了高中,全家人都進入了「警戒狀態」,有的父母為了小孩能上好高中,花光積蓄買學區房,有的家長每天起早太黑給孩子做營養餐,只為不拖孩子的後腿。 為何大家會覺得這個女孩是「口出狂言」呢,其實不難理解,畢竟對絕大部分學生和家長來說,高考是件天大的事,甚至全家人都會為了一個孩子的考試而做些什麼。 尤其是那些高三學生,他們扛著壓力挑燈夜讀,就為了能考出好成績。然而現在,居然有個還在上高二的女孩把高考當玩一樣,難免會讓人覺得自己被鄙視和侮辱了。
  • 浙大學生淘寶算命算放假時間,被商家拉黑,此卦非同小可,荒唐嗎
    因為疫情和春運的影響,有學生可能回不了家,於是就有浙大學子去淘寶算命測算寒假放假時間,稱此卦非同小可。一時多名學生都去諮詢,甚至到了有的商家一聽浙大的學生,就直接拉黑的情況。如果你笑了,那我們接著往下看#浙大學生淘寶測算放假時間#其實仔細一想,放假時間不都是學校定的嗎?怎們還能通過算命卜卦算出來。想一想也不可思議。此事一出,網絡一石激起千層浪,各種觀點都層出不窮。
  • 「新型不孝」引熱議,該不該把工資給父母保管?聰明人這樣做
    評論區很多網友表示反對,認為成年人有自己存錢的權利,父母不該幹涉過多。還有人認為,把錢給父母,早晚被父母花掉,等你結婚想用錢再問父母要時,很可能就沒有了。一邊是兒女想要獨立,一邊是父母想要管控,看上去是為了你好,其實還是父母的權威感在起作用。
  • 湖南雙胞胎神仙學霸家庭曝光:一個清華一個北大,父母做夢都在笑!
    02 橫空出世的雙胞胎 是平凡父母的偉大託舉 雙胞胎孩子考上清華北大後,這個神仙父親在當地徹底火了。 為人父母,我們打拼一生,未必能擁有財富和地位,但我們對子女在教育上絕對不能輸給別人,也許你給不了別人父母給的那些東西,但是在陪伴孩子這一點認知上的一定要堅持下去,絕不能落後。 功不唐捐,玉汝於成。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 常言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不孝」是指什麼?
    孝敬父母是中國民族傳統美德之一,清代著作《圍爐夜話》中說:「百善孝為先」,頗得社會認可。 再加上我國古代儒家思想為社會主流思想,而儒家思想作為統治階級加強中央集權的利器,「三綱五常」思想應運而生,父為子綱的觀點進一步得到加強,孝順長輩在道德層面上的地位,也就顯得更加重要。
  • 北大包麗去世,牟林翰卻活著,讓人不寒而慄
    包麗的男友北大同學牟林翰,用盡所有超出常人想像的卑鄙無恥手段,折磨戲弄她。比如,讓她自己扇耳光,要求她懷孕然後再墮胎,並把醫學單交給他。要求包麗切除輸卵管,再把切掉的輸卵管交給他...最後,女孩包麗被折磨到走投無路,吞藥自殺導致腦死亡,在醫院躺了大半年,最終還是去世了。這件事,我想談三個方面。一、為人父母者要引以為戒。
  • 張俊成:一個北大保安的奮鬥與夢想
    這份榮譽讓張俊成激動不已,他對隊友說,北大是一流的高等學府,有一流的大師和學子,北大的保安也應該具有一流的保安水平,北大西門保安還要成為北大保安裡一流的保安。  對保安們的任何要求,張俊成都示範性做到,不僅如此,他還一直思考工作如何能更精進。
  • 狼爸將三孩子送入北大的兩個秘訣:三天一頓打,高中之前不準交友
    昨天,我在網上看了一段視頻,這是安徽電視臺一檔《超級先生》節目的節選,講的是一個自稱是中國最好的父親蕭百佑將四個孩子中的三個打進了北大,還有一個老四正準備進中央音樂學院。一上臺,「狼爸」就如數家珍,將四個孩子的成績呈現給觀眾,說實話真的很令人羨慕,但是在談到如何將孩子培養得這麼優秀時,他說出了自己的兩個秘訣:一是三天一頓打,二是不允許孩子在高中畢業之前交友。
  • 中國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說的是哪三大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不孝有三種情況,其中以沒有後代為最重要。舜沒有向父母稟告就娶妻結婚了,是因為他年紀大了還沒有後代。所以,在君子看來結婚生子比稟告父母還要孝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大不孝到底是什麼?
  • 一位北大教師的沉痛反思!
    進了北大後第一個學期的成績是學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個學期,甚至在那個學期之前,他就有嘗試自殺的經歷。 他原本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學術和科研的孩子。過去四年,我們心理諮詢中心,他的父母還有院系的老師,都竭盡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軌。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個是什麼呢?
    很多時候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品,首先要看的就是他對於父母的態度。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但事實是什麼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麼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