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 | 席越· 來源 | 遇言不止
你認為自己和父母有代溝嗎?
你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父母?
你對北大學生拉黑父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麼?
近日,北大留美學生拉黑父母六年,留下萬言「控訴信」一事上了熱搜。
四川某市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生物系畢業,正在美國讀研究生的王猛(化名)已經連續12年沒有回家度過春節。
他對記者稱,自己在少年時代受到的來自父母的傷害一直難以癒合,長期壓抑之下出現了嚴重心理問題。
今年34歲的王猛苦於找不到自我調和之路,計劃入讀心理學系博士以自救,「搞清楚自己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在王猛的長信中,記述了從小到大的諸多「微末瑣事」,包括:
學校舉辦活動要求穿短褲,家長逼迫他只能穿長褲。從小到大在穿衣上沒有選擇權。
對孩子遭到不公平待遇不以為然,毫無反應,甚至奚落諷刺。
無視兒子的尊嚴,以在親朋面前數落孩子的糗事為樂。
在外宣揚孩子有多優秀,愁眉苦臉的訴說作為父母有多不容易。
當孩子遇到挑釁時非但不保護孩子,反而指責孩子情商低,「要學會與有問題的人交往」。
2012年,王猛在發出一封決裂信後,拉黑了與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
昨天遇言姐跟朋友討論這件事時,對方不贊同地說:
一個34歲的人還用拉黑父母的方式控訴和自救,把所有責任都推到家庭教育上,不管怎麼說都太幼稚、脆弱了。
我說:張愛玲記恨了母親一輩子,晚年還在小說中殘酷記敘自己藥物墮胎,因為怕生下孩子後會對他不好,「報她母親的仇」。這又怎麼解釋?
少年時代受到的創傷是致命的,有人渾身血汙地衝了出去,有人一輩子受困其中。
左為張愛玲,右為其母黃逸梵
談到拉黑父母。王猛說:
「這期間有太多的機會,但凡有一次他們抓住了,就不至於此。」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家武志紅先生的一篇文章《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幼時總處於匱乏回應狀態下的人,早已棄絕了對回應的渴望,從而形成一個孤獨脆弱的自我。他們很難建立共情關係,並且恐懼親密交流,往往成為如孤魂野鬼般的存在。
武志紅先生說:對於在無回應之絕境下長大的人,進行認知治療是幾乎不可能的。一個人能夠共情別人,都是因先得到了足夠多且好的回應。
記者稱,採訪的全過程,王猛的目光很少離開電腦,他不適應直面交談,說話需要思索很久,語句也十分簡短。
儘管在美國做心理治療時,諮詢師說他幾乎有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症狀,但王猛的父母依舊不以為然,後來雖不情不願地承認自己不過是犯了全中國父母都會犯的錯,一有機會就把責任推回給兒子。
想必這樣坐下來好好聊聊天的時刻,在王猛的少年時代很少。
「北大留美學生拉黑父母六年」這條新聞在知乎和豆瓣上都得到迅猛的響應,大家紛紛直言自己對王猛的經歷感同身受,像被人從胸口錘了幾拳。
操控、炫耀、佔有,以為你好的名義對孩子進行侮辱,這是50,60後這一代父母的通病。
王猛至少還因為「 狀元」 、「北大」、「留學」這些標籤獲得了同情和支持,其他那些有著同樣遭遇卻默默無聞的孩子們,在被他們的父母親手剪斷翅膀後,還要被戴上「失敗」,「無能」的帽子。
50,60後是最糟糕的一代家長
冒著脫粉的風險,遇言姐也要說,總體而言,50、60後是中國最糟糕的一代家長,自私自負不自知。
他們成長於社會動蕩的年代,不知何為公平與公正,也不相信公平與公正,體制令他們深諳各種人事關係,卻缺乏基本的公德。
以母愛勒索,以親情綁架,以孝道脅迫,這代父母身體力行地傳遞著這些品質,他們孩子則是最大的受害者。
在王猛的父母身上,我看到了太多的那個時代家長的烙印。
相對於王猛積極向心理諮詢師求助,計劃入讀心理學博士自救,他的父母至今還沒有認識到曾經的做法給孩子造成了多大傷害,只承認在在處理孩子的求助時,存在一些「方式方法的問題。」
太多50、60後家長與80、90後子女之間有著嚴重的三觀撕裂。對於這種情況,遇言姐認為,社會和媒體應該允許孩子「不孝」,尊重孩子的「出走」。
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的兩代人沒有必要以「親情」的名義強行黏合在一起。
從小在體制下,看《兒女英雄傳》長大的50,60後家長和在新紅旗下成長的新一代孩子之間有著很難逾越的鴻溝
知乎上有一道提問:
父母有哪些令人難以接受且常見的邏輯或思維模式?
在回答中,「講得過你的時候和你講道理,講不過你的時候和你講倫理」,得到了一萬三千個贊同。大家對王猛的經歷感同身受,紛紛寫下自己的孤獨和絕望。
這一代家長可以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前提是:你的選擇必須和他的選擇一致。
這一代家長總是覺得孩子不知感恩,殊不知他們給孩子提供的一切都是分內的,正當的。
這一代家長自己跪久了,覺得你站著才是有問題的,槍打出頭鳥,罪在鳥不在槍。
這一代家長窮怕了,總愛製造一種享受有罪的自虐感。
這樣的話你聽過多少?
在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中,許許多多的案例讓人無比熟悉。
有人說,自己小時候因為在黑板上做錯題,被數學老師扇巴掌。多年後舊事重提,母親突然冒出一句:你應該感謝那個班主任,如果不是她,你也不會努力學習!
有人說,初中時放學回家被小流氓騷擾,告訴家長後,反被指責:怎麼不惹別人專門惹你!
有人說,不管日記藏在哪裡母親都能翻出來,並且故意在飯桌上公布其中的內容,讓她知道自己已經看過了。
有人說,自己的父母以孩子有性別意識為恥,會得意的告訴鄰居自家女兒還沒有月經初潮,並且拒絕給已經發育的孩子添置胸罩。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在面對父母一代匪夷所思的行為時,年少的我們都曾憤怒過,也曾無能為力過。
對於這些不曾發洩出來的委屈和憤怒,有些臉皮厚點心比較大的人,比如遇言姐,能夠自我消解掉一部分;有些內向、敏感的人,比如張愛玲,比如王猛,一生都將在糾結與對抗中輾轉反側。
我不管你過得好不好
但我覺得好才是真的好
對於有些人認為王猛的父母是直升機式家長,遇言姐並不認同。
王猛在信中提到,父母強迫自己穿女孩的衣服;在學校要求穿短褲的日子非給自己穿長褲;初中時學生被打耳光、抱摔、掐和羞辱是常態。但是父母就是不同意他換學校。
王猛指出父母指派的聯繫人有問題,卻被要求學會「與任何人相處」。小時候不會剝雞蛋的事被親戚(這親戚嘴真欠)當段子一直講到上大學,父母的反應是,有什麼大不了。
貌似是自以為是的關愛,實際是不聞不問的漠視。20幾年來,父母從沒有讓孩子感到,即便你不聽話,即便你不出色,即便你不按照預期長大,仍然值得被愛。
這對父母其實根本就不在意孩子過的好不好,只有他們覺得好才是真的好。這哪裡是愛,明明就是自私與無知。
我的一位閨蜜告訴我,小時候母親以影響學習為由強行把她的頭髮剪成馬家軍式,並且輕蔑地說:
「女孩長大了就知道打扮,所以成績才不如男生」。
閨蜜大學畢業後去了美國,有一天看到同事在好市多為讀初中的女兒購買教授化妝的書籍。那位媽媽說:
「青春期的孩子對外形最為敏感,因此需要幫助她建立自信。」
閨蜜說,那一刻自己多年的委屈奔湧而出,忍不住淌下淚來。
另一位男性朋友則告訴我,他父親總是暗示他消費是罪惡的。每當他想買衣服鞋子,或是參加夏令營時,父親便會變得怒氣衝衝,
「這衣服難看死了。」
「廣告都是騙人的,什麼治痘的藥膏都沒用。」
甚至在吃飯時,父親也要一一報價,魚多少錢一斤,肉多少錢一斤,讓人食不下咽,覺得自己是可恥的,不配吃這頓飯。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這些父母們至今不認為自己給孩子造成過什麼了不得的創傷。他們不相信,也不屑於相信童年經驗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甚至會將自己做過的惡歸結於你成功的動力。
王猛的母親更是說道:
「要說掌控,他17歲以後就不在我們身邊,現在34歲了,人生一半都在外邊,照這樣說,反而是掌控不夠。」
我甚至能想像到,雖然眼下王猛的父母急著找他,但只要小王回到家,不出三日,父母就會原形畢露:
「我不懂教育?你還不是考上了北大」
「這麼大人了一點不懂得孝順父母」
「就知道記恨我們的錯,白把你養這麼大」
還有最具殺傷力的:「還不都是為你好」。
是啊,都是為你好,你個白眼狼怎麼就不領情,還得了什麼創傷性應激障礙,嚇唬誰啊?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範!」
王猛直著眼睛,說完話緊咬嘴唇,「他們所有的付出只是為了控制。」
這種情況是無解的,年輕一代如王猛,會在學習與自省中積極需找自救之路,而他的父母則基本沒有可能改變。
這樣的家庭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遇言姐都見到過不少。
我認為價值觀嚴重撕裂的兩代人無法強行粘合,而作為受害者,你絕對有不和解的權利。任何打著敬老,孝順,長幼的旗號認為「無不是的父母」的宣講不僅反智力,而且反人性。
很多家長只是想孩子在自己的控制下,「聽話」「乖」是他們心中好孩子標準
前些天看《無問西東》,米雪飾演的母親對兒子王力宏的一番話令人動容,她說:
你要追求功名利祿,沒有一樣是你的祖上未經歷過的。那只是人生的幻光,你明不明白?
我希望你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同自己喜歡的姑娘結婚生子,這不是要讓你為我添子添孫,而是希望你能夠體會人生的樂趣。
一位民國媽媽都懂得的愛、自由、尊重的道理,100年後的家長們卻不明白,這著實是件可悲的事。
《無問西東》中沈光耀的母親
批判完家長,我還是想對王猛們說一句: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縱然很多人終其一生都難以逃脫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我們必須不斷修正,不斷學習。
要知道,絕對完美的原生家庭是不存在的,童年決定了我們人生早期的形態,成長卻是花一輩子要去完成的事情。
追求飽滿的自我意志,儘自己所能給子女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勇於打破輪迴惡果。
不管你的原生家庭有多麼不堪回首,不要滯留在對父母的怨恨糾結中,向前跑,別回頭!
「我想送你一座圖書館」
免費開放,感謝你我的相遇
音頻領讀,讓閱讀不孤單
10天陪你聽本書,一年你比別人多讀36本
-作者-
遇言不止(ID:Yuyantalks):專業主義精英的聚集地,號稱「中國最美女性視頻」、「視頻界的LV」,擁有無數女性的熱愛和男性的好奇。十點讀書會經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繫作者。
編輯:小閒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十點讀書會
歡迎把我們推薦給你的家人和好朋友喲
↓↓↓點擊【閱讀原文】
進入【共讀圖書館】,即可免費收聽68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