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什麼意思?另外兩個不肖指什麼?

2021-01-09 小小嬴政

眾所周知,自漢朝以來獨尊儒術政策一下來,後世就把儒學做成了各朝代的一個文化重心,因為儒家的思想在全中國都是值得敬仰推崇的,畢竟是是帝王允許的萬民之學。

現有一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孟子言論,想必也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這無後為大的不孝實意就是,沒有後代的孩子那是真的對父母長輩存在的不孝,這是古人最大的不孝。

那麼有的朋友就會問,不孝有三,那其他的兩個不孝是什麼呢?現引經據典來談一談:

後漢代經書所言:「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此番言論即為孟子所言的三不孝中的另外兩個不孝之處。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就是讓自己的父母長輩處於不義的位置,是非常不孝的,因為自己對事情的對錯沒有正確的認識,常常處於在父母身邊,看到了父母的過錯,都沒有好好去加以指正,避而不言卻也是不孝之一。

另外一個不孝意思就是自己的前途和孝義的關係,因為當家裡貧窮,卻沒有想著努力上學讀書去入仕,這顯得不孝。因為在古人的思想裡,商業比不上官僚的作為,同時用孩子考官之後用官場的俸祿,去接濟家中的父母是一個很有孝義的事情。

因此,與無後為大並列的兩個不孝,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和「不為官濟父母」,具體說明為什麼不孝,還得從古人的觀念出發,我們詳細的分析一下。

在儒家思想盛行的今天,都知道孝義的本質,在於對長輩父母的尊重和幫助,而不孝之一就是講孩子沒有事情的本質對錯去和父母辯論是非錯誤,而是阿意曲從,這顯得違背了真理。

但是真正的現實都是父母說的,雖然不對,咱們作為孩子的自己是唯唯諾諾,認為親情在,我們就應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去對待父母的行為舉止,其實這在很多做兒女的人來說,確實是孝。

但這在孟子的觀點看來,此為不孝,或為愚孝。因為沒有按照事件發生的本質去認識對錯,而把感情因素參雜在檢驗真理的標準上,確實不能作為一種孝。

另外一個不孝就是孩子知道自己家裡窮,並沒有好好地去讀書求官,這點筆者覺得並不是真正的不孝,因為孝和做官讀書與否並沒有聯繫,因為古人覺得要把自己改變家境命運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我覺得確實也是不對的,自己做父母的都沒能力,為什麼不去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呢?

孩子並沒有從一出生就要去立下改變家族的興衰的責任,因為孩子需要的是天真的玩耍,需要的是健康的成長,而不是古人云的求官為仕的功利思想。

誠然,贍養父母是我們後輩的義務,但不可以犧牲自我來報答父母,因為無論多大的年輕人都應該知道為自己而活,為自己的理想而活,倘若理想與孝敬父母是有交集,得去做官,那就去做,如果不是,那做什麼官,順著自己的本心去學習,去奮鬥,才是自己未來的價值取向。所以在這裡,筆者不認同第二個不孝之處哦。

相關焦點

  • 常言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不孝」是指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是孟子說的,出自《孟子離婁上》,乃孟子評價舜結婚之事的言論。解釋完為什麼「無後」最為不孝,我們再來說說另外兩個不孝的行為是什麼。另外兩個不孝行為分別為陷害雙親於不義,以及家中條件不好,子女還不想著賺錢或者讀書。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知道另外兩個是什麼嗎?
    我們經常說「百善孝為先」;還有古代蒙學教材,教授孩童說「首孝悌,次見聞」;還有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毀」等等。孝之一字,已經深入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融入到了我們的血液裡。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是孝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麼,你知道「不孝有三」中的另外兩個是指什麼呢?「無後」真的指沒有子嗣嗎?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其他兩孝,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其他兩孝,你知道是什麼嗎?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了很多經典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經過人們的不斷傳承,弘揚至今。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個是什麼呢?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很多時候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品,首先要看的就是他對於父母的態度。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但事實是什麼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麼嗎?
  •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為什麼?
    因此古人就有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的說法。帝國選拔官員,也多從孝子之中選擇。回到題主的問題。古人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那麼除了無後之外,應該還有另外兩種不孝的表現,那麼,另外兩種不孝的形式是什麼呢?這個就要從本段話的原文中去找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是孟子在向弟子萬章解釋,孝子的典範大舜為什麼不向父母報告,就擅自娶了老婆回家的問題時所說的。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究竟是什麼意思?
    從什麼時候起,古人把孝順和傳宗接代掛鈎,且認為不延續香火是最大的不孝呢?筆者翻閱資料,發現了這種說法的源頭以及後世人的解讀。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此處的「無後」究竟是什麼意思?真的是常人所認為的沒有後代的含義嗎?原來,這句話最早出自亞聖孟子之口,用來評價「三皇五帝」中舜沒有把娶妻告訴父母這件事情,孟子的原話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又是什麼呢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經常能夠聽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麼一句話,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又是出自哪裡,除了無後以外,剩下的兩大不孝又是指的什麼?其實這句話是出自孟子的《孟子·離婁上》篇,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在這裡,孟子並沒有說其他兩大不孝是什麼,僅僅只是在通過舜的例子來闡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麼一個道理。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個是什麼?「後」指的就是後代嗎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很多時候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品,首先要看的就是他對於父母的態度。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但事實是什麼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麼嗎?
  • 被誤傳千年的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經過老人們口耳相傳流傳至今,期間難免會有一些誤傳。就像大家最熟悉的一句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思是不孝的表現有三種,其中以無後為大,無後真的是最大的不孝嗎?其實這句話就是被人們誤解了千年以上。
  • 為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下一句才是重點?整句話想要表達什麼?
    為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下一句才是重點?整句話想要表達什麼?古代有很多富有哲理的語錄。流傳至今,並且對當下的影響也很深。有些古語雖然說,並不能指導現代人的思想。但是,卻一直被人引用著。比如這一句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古語是出自《孟子離婁上》。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除了沒後代,還有兩大不孝是啥?
    在中國古代社會,如果一個男人沒有繁衍下子嗣,家人便會時刻提醒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古人的觀念中,沒有子嗣是最不孝的一種行為。如果「丁克家族」放到古代社會,估計會被群起而攻之。但這句話裡的「後」,真的是指後代麼?如果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那另外兩大不孝又是什麼呢?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是這樣,再也不怕媽媽催婚了
    馬上又要過年了,每到過年的時候,很多大齡青年都會面對一個共同的難關,那就是父母和親戚的花式催婚,而父母最常用的說辭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他們往往會說,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說法,如果不儘快結婚,生育後代,那就是大大的不孝。
  •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兩個不孝是指啥?知道的人不多
    儒家思想,為歷史上淵久流傳的思想之一,就是這個思想,維持了許多國家的政治統治,讓許多王朝處於長久不衰的位置之上。不得不說,王朝的穩固,與一個國家的所支持和傳承的思想,有著直接的關係。而儒家思想的傳承,讓很多統治者都心懷感激,如果沒有它的出現,自己的王朝很有可能會變得動蕩不安。
  • 中國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說的是哪三大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不孝有三種情況,其中以沒有後代為最重要。舜沒有向父母稟告就娶妻結婚了,是因為他年紀大了還沒有後代。所以,在君子看來結婚生子比稟告父母還要孝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大不孝到底是什麼?
  • 犬子是什麼意思本來是指什麼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1.17
    在古代人們在介紹自己的兒子的時候,一般都會說「犬子」,已經將犬子作為對自己孩子的謙稱了,那麼犬子本來是指什麼的呢?下面小編帶來:螞蟻莊園今日1月17日答案。  古代人們將犬子作為對自己孩子的謙稱其實犬子本來是指什麼  正確答案:司馬相如的小名  犬子是一個漢語詞彙,一指幼犬;二指司馬相如的小名;三指謙稱自己的兒子;四指對別人兒子的鄙稱。
  • 「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是什麼意思?兩個春指的是什麼?
    其實,這句俗語還泛指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應該提前有計劃安排,為接下來一年的工作做一個整體的統籌方案,然後再按照方案一步步實施。春天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只要朝著目標不斷前行,並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就一定能收穫豐碩的果實。關於春天的俗語還有一句:「一年兩個春,帶毛的貴如金」,這句又是什麼意思呢?「帶毛的」指什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 農村俗語「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是什麼意思?有哪些講究?
    農村俗語「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講的是過去老人在一個家庭的院子住房安排問題,通過住房的安排,可看出兒孫對老人是否孝順。東屋、南房,西屋和北屋是我國傳統的四合院,北屋是正屋,也就是說,這種院子以北屋為準,坐北朝南。這是我國房屋中比較最傳統最普遍的格局。
  • 農村俗語「三十不立子,一直累到死」,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三十不立子,一直累到死」,是什麼意思呢?要了解這句俗語的意思,首先要知道這句俗語當時的環境。在古代,三十歲已經是一個比較大的年紀了,這個時候如果還沒有成家立業有孩子的話,人們就感覺這個人活得不成功,甚至是拖後腿了。
  • 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指什麼意思?背後的道理讓人深思
    但其實有些俗語永遠不會過時,在如今的生活中依然適用。 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 」相信有不少朋友聽過,但是可能還不太明白它的意思,那給大家解釋一下。細聽這句俗語,其中都有一個量詞「三」,這個字表示多次,反覆的意思,所以這句話可以簡單理解為一顆樹害怕被搖多次,同樣一個女人害怕被撩多次。那這句俗語背後有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男凹女凸,不寡就孤」,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男凹女凸,不寡就孤」,什麼意思?凹、凸分別指的是啥?不寡就孤容易理解,表達的就是家庭生活不如意,或者說這個人一生不平順,寡和孤在舊時是命苦的意思,整句就是說作為男人不能凹,作為女人不能凸,否則這輩子命就苦了,所以,理解這句農村俗語的關鍵詞在於理解凹凸二字,具體指什麼咱們來簡單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