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其他兩孝,你知道是什麼嗎

2021-01-09 天天細談情感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其他兩孝,你知道是什麼嗎?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了很多經典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經過人們的不斷傳承,弘揚至今。俗語,是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們根據自己的畢生經驗總結而來的。

因為俗語的語句大多比較精短,言簡意賅,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俗語相信很多朋友們都聽說過,那麼你知道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嗎?那麼其他的「兩孝」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不孝有三,真的是三個嗎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這句俗語,從字面上看,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在我國古代,兒女不孝的原因有三個,第一個就是沒有後代。這裡的沒有後代也就是指夫妻沒有子嗣,那麼真的有三個嗎?其實不然,這裡的三是泛指,並不是具體數字。

古代的文字語音和我們還是有一定的差異的,所以這裡的三在我們現代文字裡,就是三個。但是在古代,這裡的三確實指有很多,其中最不孝就是沒有子嗣。但是趙崎在《十三經註疏》闡述了三種不孝的表現,被後人接受,也就成為了現在的不孝有三,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不孝有三,在那本書裡,第二個就是「家貧親老,不為祿仕」。看到這裡,很多朋友們可能就會疑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在古代,家庭貧苦的男子一般都會讀書來考取功名,從而實現自己的抱負,也給家裡一個更好的生活。

父母呢,雖然生活貧苦,但是也會特別支持。有些身處偏遠地區的讀書人,一般都要走好遠的路去比較大一點的地方去尋找老師,向老師請教問題。所以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家裡貧困卻不想考取功名,賺錢養家。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當中,百善孝為先,所以家中貧困,卻不思進取,不給父母提供一個更好的生活,就是不孝順的。在我們的現代觀念中也是如此,作為子女,一定不能夠不思進取,止步不前,一定要拼搏,活出自己的風採。

父母養育我們長大,當父母逐漸年邁,沒有能力賺錢的時候,子女一定要為辛苦了半輩子的父母提供一個好的生活。而不能每日渾渾噩噩,不思進取,做一個「啃老」的年輕人。所以趙崎在這本書裡說不孝有三,其二為「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說完了兩個,我們再來說一下第三個,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俗話說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犯錯,所以作為子女,當我們看到父母有很嚴重的錯誤時,一定要及時指出父母的錯誤,糾正他們的錯誤,不能讓父母陷入不義之中。

曾經有一個新聞,孩子的父親在從戒毒所戒毒出來後,不久又開始復吸了。孩子知道了後,並沒有讓父親繼續沉淪下去,而是勸阻了父親。所以我們的古人告訴了我們,作為子女,一定不要「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說到這兒,相信你對這句俗語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你怎麼看待這句話呢?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方留言評論一下吧!

相關焦點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知道另外兩個是什麼嗎?
    尤其是孝文化對我們的影響,更是深入人心。我們經常說「百善孝為先」;還有古代蒙學教材,教授孩童說「首孝悌,次見聞」;還有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毀」等等。孝之一字,已經深入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融入到了我們的血液裡。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是孝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麼,你知道「不孝有三」中的另外兩個是指什麼呢?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個是什麼呢?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但事實是什麼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麼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個是什麼?「後」指的就是後代嗎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但事實是什麼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麼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上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又是什麼呢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經常能夠聽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麼一句話,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又是出自哪裡,除了無後以外,剩下的兩大不孝又是指的什麼?其實這句話是出自孟子的《孟子·離婁上》篇,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在這裡,孟子並沒有說其他兩大不孝是什麼,僅僅只是在通過舜的例子來闡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麼一個道理。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什麼意思?另外兩個不肖指什麼?
    現有一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孟子言論,想必也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這無後為大的不孝實意就是,沒有後代的孩子那是真的對父母長輩存在的不孝,這是古人最大的不孝。那麼有的朋友就會問,不孝有三,那其他的兩個不孝是什麼呢?現引經據典來談一談:後漢代經書所言:「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除了沒後代,還有兩大不孝是啥?
    在中國古代社會,如果一個男人沒有繁衍下子嗣,家人便會時刻提醒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古人的觀念中,沒有子嗣是最不孝的一種行為。如果「丁克家族」放到古代社會,估計會被群起而攻之。但這句話裡的「後」,真的是指後代麼?如果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那另外兩大不孝又是什麼呢?
  •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為什麼?
    因此,倫理要求人們,要把孝這種道德轉移到國家上來,表現出來的情感就是忠。儒家的孔子特別重視孝,認為這是做人之本,也是國家之本。儒家認為,一個孝順的人,必定也是忠臣。因此古人就有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的說法。帝國選拔官員,也多從孝子之中選擇。回到題主的問題。古人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那麼除了無後之外,應該還有另外兩種不孝的表現,那麼,另外兩種不孝的形式是什麼呢?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究竟是什麼意思?
    有些父母非常直接,會語重心長地說:「兒子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千萬不能讓咱家絕後啊!」在中國古代,人們非常重視傳宗接代,甚至認為娶妻生子就是為了延續香火,妻子若沒有生兒子,哪怕夫妻關係再好,也有可能被丈夫以「無子」的理由休掉。比如南宋詩人陸遊,跟妻子唐婉情深意切,而且唐婉還是陸遊的表妹,可謂親上加親。然而,就是因為唐婉幾年都沒有生下一兒半女,陸遊在母親的逼迫下,含淚把唐婉休了。
  • 為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下一句才是重點?整句話想要表達什麼?
    為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下一句才是重點?整句話想要表達什麼?古代有很多富有哲理的語錄。流傳至今,並且對當下的影響也很深。有些古語雖然說,並不能指導現代人的思想。但是,卻一直被人引用著。比如這一句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古語是出自《孟子離婁上》。
  • 被誤傳千年的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經過老人們口耳相傳流傳至今,期間難免會有一些誤傳。就像大家最熟悉的一句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思是不孝的表現有三種,其中以無後為大,無後真的是最大的不孝嗎?其實這句話就是被人們誤解了千年以上。
  • 常言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不孝」是指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是孟子說的,出自《孟子離婁上》,乃孟子評價舜結婚之事的言論。解釋完為什麼「無後」最為不孝,我們再來說說另外兩個不孝的行為是什麼。另外兩個不孝行為分別為陷害雙親於不義,以及家中條件不好,子女還不想著賺錢或者讀書。
  • 中國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說的是哪三大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不孝有三種情況,其中以沒有後代為最重要。舜沒有向父母稟告就娶妻結婚了,是因為他年紀大了還沒有後代。所以,在君子看來結婚生子比稟告父母還要孝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大不孝到底是什麼?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是這樣,再也不怕媽媽催婚了
    馬上又要過年了,每到過年的時候,很多大齡青年都會面對一個共同的難關,那就是父母和親戚的花式催婚,而父母最常用的說辭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他們往往會說,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說法,如果不儘快結婚,生育後代,那就是大大的不孝。
  •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兩個不孝是指啥?知道的人不多
    儒家思想,為歷史上淵久流傳的思想之一,就是這個思想,維持了許多國家的政治統治,讓許多王朝處於長久不衰的位置之上。不得不說,王朝的穩固,與一個國家的所支持和傳承的思想,有著直接的關係。而儒家思想的傳承,讓很多統治者都心懷感激,如果沒有它的出現,自己的王朝很有可能會變得動蕩不安。
  • 農村俗語「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是什麼意思?有哪些講究?
    農村俗語「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講的是過去老人在一個家庭的院子住房安排問題,通過住房的安排,可看出兒孫對老人是否孝順。東屋、南房,西屋和北屋是我國傳統的四合院,北屋是正屋,也就是說,這種院子以北屋為準,坐北朝南。這是我國房屋中比較最傳統最普遍的格局。
  • 什麼才是真正的「孝」?絕不是簡單的「老有所依」
    孝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無論你是做多大的官,發了多大的財,都不要忘孝道。什麼孝?,一般的認為只要敬到贍養老人,讓他們衣食無憂,就算是敬孝了。這只是孝的一部分,只做到這些是遠遠不夠的。《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原文: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譯文:現在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侍奉父母。
  • 農村俗語:「家中講三孝,福祿自來到」是啥意思?
    這不,前兩天與老農聊天時老農就這樣對我說:在咱們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家中講三孝,福祿自來到」。一個家庭只要講究「三孝」,那麼,這個家庭必定福祿雙全。「什麼?咱們農村還有這麼一句俗語?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農說出這麼一句俗語,著實讓我有些迷惑,因為我不但沒有聽說過這麼一句俗語,而且,我更不清楚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於是,我便向老農探尋答案。
  • 農村俗語「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是啥意思?現在還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什麼意思?說的挺有道理!文/農夫也瘋狂大家好,我是農夫,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從小就對農村的俗語、農諺比較感興趣,之前也和大家分享了不少一些農村流傳的比較經典的俗語。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俗語「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你知道是什麼意思?現在還有道理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這句俗語的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其意思是說如果妻子比較的賢惠,那麼丈夫就會少了很多的禍事,也就是說丈夫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而如果子女比較孝順,那父母就能少操心,在老了以後能夠安享晚年。這是一句流傳千古的經典名句了,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即便是在今天依然是很有道理的。
  • 俗語:「兩腮無肉,小鬼難鬥」,其中有什麼含義?看了才知道!
    俗語:「兩腮無肉,小鬼難鬥」,其中有什麼含義?看了才知道!本身生活在農村裡面,不同的地方都是會有不同的俗語出現,這些俗語的意思其中有的是蘊含一定的道理,還有的含義不同可以作為警示。下面我們就來看這樣一個俗語,「兩腮無肉,小鬼難鬥」,其中有什麼含義?看了才知道!
  • 讀經明義丨《禮記·祭義》:孝有三種境界,你知道嗎?
    導讀:「孝」是儒家所極為推崇的一種德性。儒學重視家庭倫理,在家庭關係中,親子關係是最為基礎和根本的一種,「孝」就是對親子關系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孔子曾經在很多場合談論過什麼是「孝」,譬如「無違」、「色難」等,但這些說法還不能夠讓人對什麼是「孝」有明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