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為歷史上淵久流傳的思想之一,就是這個思想,維持了許多國家的政治統治,讓許多王朝處於長久不衰的位置之上。不得不說,王朝的穩固,與一個國家的所支持和傳承的思想,有著直接的關係。而儒家思想的傳承,讓很多統治者都心懷感激,如果沒有它的出現,自己的王朝很有可能會變得動蕩不安。
比如說一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可謂是維繫宗教關係的名言之一,就是因為這句話的出現,才維持了道德傳統的觀念。如今我們的一些觀念,也和這個名言有著直接的關係。那麼,既然不孝順有三種表現,其他兩種表現又是什麼呢?
它是儒家經典作品的名句,不過不難發現,這句話原來的意思,跟我們現在人所擁有的想法,可謂是有了很大的差別。我們當下人的理解,認為沒有孩子,不能繁衍下一代,就是不孝順的表現,就是錯誤。而作者原本的意思,是想告訴大家,子女不能為父母排憂解難,不能完成自己應盡的義務,就是不孝順。作者還給了大家一個反面教材,就是舜成親時,連父母都沒有告訴,這點就是不孝順。這樣誇張的行為,我們現在很多人都難以接受,何況思想偏見比較重的古人呢?
到了後來,趙崎又在原來的思想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並編成了一本書《十三經註疏》。這本書中關於孝順的觀念,跟我們現代人的想法是很相近的。
關於孝順,趙崎是這樣看的。他已經知道,不能愚孝。如果看到自己的父母犯了錯誤,不能為了維護父母的尊嚴和面子,就什麼都不說。而是要勇敢地指出父母的錯誤,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順。這種觀點,已經表明,他明白對待父母不能一味的服從,要有正確的觀點和看法,要有敢於指出錯誤的勇氣。
另一點是,如果家庭比較貧寒,父母的年紀已經慢慢變老,作為子女,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發生,應該出去賺錢,為自己和家庭謀得出路。這個觀點,在我們如今也很流行,畢竟父母年老,為家中大事和小事操勞了一輩子,為我們打通了人生的道路。而以後的日子裡,就得我們自己行走了。
但趙崎畢竟是個思想局限的古人,即使他的思想再開闊,他也難以逃脫古代的思想束縛。在他的觀念裡,認為男子不娶妻子,不生孩子,就是對祖先的不孝順。包括在一些重大節日裡,如果不祭祀祖先,也是不孝順的表述之一。其實古代人的想法與現代人不同,他們更看重後代的血脈和傳承,加上當時政府政策的支持,讓他們對下一代十分看重。
所以說,就有一些無奈的形象。一些人因為沒有孩子,自己忍受了一輩子別人的異樣看法,甚至嘲笑和謾罵。而對於女性來說,如果不能生育下一代,也會與丈夫生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