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和不和、子孝不孝:曹仁早年履歷猜想

2021-01-09 胖咪三國史

子和不和,子孝不孝,子廉不廉。

曹仁是魏國柱石,功勳彪炳。然而關於其早年履歷,陳《志》則語焉不詳。

更可怪者,是仁弟曹純,記載更加簡略。靠裴松之的校補,才勉強拼湊出模糊的輪廓。

結合有限的史料記載,可以推斷出曹仁的早年經歷相當坎坷,甚至可能有過「被逐出宗門」的黑暗往事。

雖然陳壽、王沈等人對曹仁的過往竭力迴避,但透過散碎的史料,依然可以窺見其背後故事。

本文共 3500 字,閱讀需 7 分鐘

① 曹氏宗門的異類

譙沛曹氏是東漢末期的新貴。其發跡濫觴,始自「入宮為宦,歷仕四朝」的閹人曹騰。

在與曹操平輩的「諸夏侯曹氏」當中,曹仁是唯一的異類。

譙沛的諸夏侯曹們,或者「諄諄好學」、或者「家富於財」、或者「事親至孝」,大抵處在「暴發戶向門閥」的轉化階段。

梳理曹氏宗人與外家,其早年履歷大致如下:

(1)夏侯惇

夏侯惇尊師重道。早年因為「人辱其師」,便抽刀斬之。成年後「身在軍旅、迎師受業」,得到時人的交口稱讚。

(惇)年十四,就師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魏書 夏侯惇傳》

(2)夏侯淵

夏侯淵事親至孝。早年逢兗、豫災荒,淵棄幼子,而養亡弟孤女。

時兗、豫大亂,淵以飢乏,棄其幼子,而活亡弟孤女。--《魏略》

不幸的是,夏侯小姐未及成年,便被張飛擄走強娶。

(3)曹洪

曹洪豪富,史不絕書,乃至文帝「求絹不得而銜恨」。

曹操在世時,譙縣稽核每戶家產,稱曹操與曹洪「家資相等」,曹操大笑,自嘲遠不及子廉之富。

譙令平(曹)洪貲財與(曹)公家等,太祖曰:「我家貲那得如子廉耶!」--《魏略》

曹洪家富而吝嗇

而且曹洪仗著伯父曹鼎為尚書令,年紀輕輕便步入仕途,官至蘄春縣長。

(4)曹純

曹純與曹洪相似,家富於財且年少發跡。童僕門客百餘人,十八歲入朝為黃門侍郎,特為清貴。

(曹純)承父業,富於財,僮僕人客以百數。年十八,為黃門侍郎。--《英雄記》

(5)曹邵

曹邵至忠至孝。豫州牧黃琬追殺曹操時,曹邵以身殉死,護佑曹操脫險。因此其子曹真,特受武、文二帝寵愛。

豫州刺史黃琬欲害太祖,太祖避之,而(曹)邵獨遇害。--王沈《魏書》

除上述與曹操平輩的諸夏侯曹氏,《魏書九》還記錄了兩位曹操的子侄輩,即曹休與曹真。

曹真即曹邵子,幼年被曹操收養,不論。

曹休則「事母至孝」。宗族流散時,獨負老母,渡江至吳,又流徙荊州,轉歸中土。母薨,曹休「形容憔悴、水米不進」,時人嘉之。

(曹)休喪母,至孝。(文)帝使侍中奪喪服,使飲酒食肉,休受詔而形體益憔悴。--王沈《魏書》

綜上可見,曹操發跡時的「諸夏侯曹氏成員」,均具備了「至孝」或「豪富」等特徵。

唯有曹仁,脫離故鄉,獨自跑到徐州去做馬賊;還聚集了千餘強盜,打家劫舍。與譙沛宗族大相逕庭。

(仁)陰結少年,得千餘人,周旋淮、泗之間。--《魏書 曹仁傳》

因此便有必要探究曹仁的行為動機。

② 曹仁與曹純

次子曹純,贏家通吃;長子曹仁,卻一無所得。

按《魏書》記載,曹仁與曹純是同父兄弟;按《英雄記》所載,二人還是同產兄弟(即同母兄弟)。

(曹)純字子和。年十四而喪父,與同產兄(曹)仁別居。--《英雄記》

可怪之處,是弟弟曹純「承繼家業、豪富多金」,哥哥曹仁卻「流徙淮泗、落草為寇」。

(曹純)承父業,富於財,僮僕人客以百數,純綱紀督御,不失其理,鄉裡鹹以為能。好學問,敬愛學士,學士多歸焉,由是為遠近所稱。--《英雄記》

曹純承父業,富於財,僮僕人客以百數

既然曹仁與曹純同父同母,可知均為嫡子。仁為長、純為幼,完全沒有「嫡長子吃土、嫡次子吃肉」的道理。可知曹仁因為某些緣故,喪失了繼承權。

按曹純「年十四喪父」,而「同產兄曹仁別居」的記載看,曹仁應該早已被曹熾逐出家門。

註:曹熾即曹仁、曹純生父。

(曹純)與同產兄(曹)仁別居。--《英雄記》

按制度規定,父母不死,兄弟不準「別居」(即分家)。即使在明清時代,如父母尚在,而子女膽敢未經準許而別居,上告縣官是要受杖責的。可知曹熾死前,曹仁便已離開父母與弟弟,另立門戶。

因此弟弟曹純繼承全部家業,也就能得到解釋。

同時,可以從《英雄記》、王沈《魏書》與《三國志》的記載中,大致推斷出曹仁被逐出家門的時間範圍。

按曹純「年二十隨太祖赴襄邑募兵」,可知彼時當在中平六年(189)。則曹純生於建寧三年(170)。

(純)二十,從太祖到(陳留)襄邑募兵。--《英雄記》

冬十二月,(曹操)始起兵於(陳留)己吾,是歲中平六年也。--《魏書 武帝紀》

從黃初四年「曹仁卒年五十六」可知,其生年當在建寧元年(168)

仁時年五十六。--王沈《魏書》

換言之,曹仁和曹純的年齡,僅僅相差兩歲。因此曹純(年十四)喪父時,曹仁不過十六。

曹仁年未弱冠(滿二十)、便分家別居。考慮到彼時其父尚在,可知應是遭到驅逐。

《曹仁傳》中提到的「仁少時不修行檢」,應是「別居」的誘因。可惜未詳何事。

仁少時不修行檢。--《魏書 曹仁傳》

曹仁身為曹熾嫡長子,喪失了財富與地位的繼承權、也喪失了入仕的機會、甚至連合居的權利都被剝奪。

也不難理解為何《曹純傳》寫得如此粗率簡略(220字)。因為弟弟的早年履歷,完全是哥哥的黑歷史。

③ 曹仁在徐州

曹仁傳開篇提到的「仁少好弓馬弋獵」,恐怕主要是遮掩其「少年落草」的醜事。

曹仁字子孝,太祖從弟也。少好弓馬弋獵。--《魏書 曹仁傳》

畢竟譙沛曹氏在漢末顯赫一時,宗族成員或「家富多金」或「事親至孝」,唯有曹仁這個異類,少年別居、流落外州。

曹仁並非最早的「從龍元勳」,曹操身邊的諸夏侯曹氏,最早是夏侯惇、曹純與曹洪。曹仁加入比較晚。

從曹仁跟隨曹操徵伐的記載來看,時間下限當在初平四年(193)討伐袁術。

太祖之破袁術,仁所斬獲頗多。--《魏書 曹仁傳》

曹仁從太祖破袁術

彼時曹仁的頭銜是「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實際校尉是假,別部司馬才是真。

所謂「別部司馬」,其實就是半獨立的部曲帥。曹仁在徐州落草時,「陰結少年千餘人」,說白了是個強盜頭子。

仁亦陰結少年,得千餘人,周旋淮、泗之間。遂從太祖為別部司馬。--《魏書 曹仁傳》

此處「少年」即指青年流氓。

比如武帝徵伐西域,招募「郡國惡少年」,許褚在汝南保屯為寇,「聚合少年宗族千餘家」;孫堅在下邳「招募鄉裡少年」;劉備在涿縣大合徒眾,「少年多附之」。

從曹仁的生年(168)以及別居時間(183)來看,從光和六年(183)至初平四年(193)的十餘年間,其一直在淮泗地區做強盜。

不難理解。在曹純「贏家通吃」以後,曹仁絕不可能繼續留在老家。難不成求弟弟賞口飯吃,成為宗族眼中的笑柄?

在小農經濟、宗族聚居的社會環境下,類似曹仁這種被「破門」的反面人物,斷然無法在鄉裡繼續生活。

換個角度看,外鄉的亡命生涯,也賦予了曹仁超凡的雄豪氣概。

曹仁「有勇略」,異乎常人,乃至「曹公器之」。最可為佐證者,便是周瑜圍攻江陵(209),曹仁使部曲將牛金、率三百死士陷陣,又自領數十鐵騎蹂踐,大破吳兵。觀者失色,三軍鹹壯其勇。

(陳)矯等初見(曹)仁出,皆懼,及見仁還,乃嘆曰:「將軍真天人也!」三軍服其勇。--《魏書 曹仁傳》

曹仁勇冠三軍

著名的「曹大司馬之勇、孟賁夏育不如」的典故,說的就是曹仁亡命陷陣的故事。

註:孟賁、夏育是先秦著名勇士。

曹大司馬之勇,賁、育弗加也。--《傅子》

其實從曹仁的早年履歷,不難看出其有至少十年「亡命之徒」的顛沛生活。因此膽氣凌人、輕生忘死。

從這個角度看,其「部曲將」牛金,很可能也是早年跟隨其打家劫舍的悍匪。

(曹仁)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將牛金逆與(周瑜)挑戰。--《魏書 曹仁傳》

部曲是親信私兵,牛金大概出身於曹仁麾下的「千餘少年」。

④ 小結

本文還是秉承一貫的寫作思路,從史書記載的散碎片段與特殊記載中,抽離線索,重新串聯整合,以填補史料間的縫隙。

有時雖不免「求之過深」的弊病,但也不失為拓展思路的手段。

曹仁的早年履歷語焉不詳,但從其「不修行檢、分戶別居」,與胞弟曹純「承繼家業」的記載中,不難看出曹仁少時的窘境。

遭到宗族驅逐、失去了繼承權的嫡長子,在混亂暴戾的時代中,除了流浪外鄉、聚眾為寇,似乎也沒有更好的出路。

在諸夏侯曹氏「尊師重道」、「家富於財」、「事親至孝」的大環境下,曹仁無疑是最大的變數與異類。

仁弟曹純,兼備了「孝順」、「富有」、「好學」等諸多美好品性;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而曹仁身為嫡長子,卻因不修德行、而淪為族人眼中的「害群之馬」。乃至被迫遠遁。

不過淮泗地區的流浪史,也賦予了曹仁超凡的才武與膽色。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信矣。

最有趣之處,是曹仁字「子孝」而曹純字「子和」。實際是哥哥不孝,弟弟也不和。

如果考慮到曹洪字「子廉」,卻是曹氏宗族的頭號蠹蟲,可知子孝不孝、子和不和、子廉也不廉。

理想固然豐滿,現實卻如此骨感。令人啞然失笑。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相關焦點

  • 《三國志戰略版》八門金鎖陣,固若金湯曹仁詳解攻略
    金壇奇正,得之於懷抱,玉鈐攻取,無勞於積習,祭遵儒術,未足方其雅歌,曹仁智勇,才可用其勝。雲芽出品,必出精品!各位主公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雲芽大叔。今天要跟各位介紹的是,魏國名將曹仁。曹仁,字子孝,今安徽毫州人,曹操從弟。
  • 鎮魂街:曹仁雖然回歸,但未必會成為曹焱兵的守護靈
    《鎮魂街》漫畫最新一話中,最令人振奮的畫面不是曹焱兵和king之間的戰鬥,而是曹仁回歸。曹仁此次回歸,其目的仍舊是針對king,不過就算曹仁出現,但未必會成為曹焱兵的守護靈。按照劇情走向,有可能會像無心一樣,幫助了曹焱兵之後,最終灰飛煙滅。
  • 中國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說的是哪三大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不孝有三種情況,其中以沒有後代為最重要。舜沒有向父母稟告就娶妻結婚了,是因為他年紀大了還沒有後代。所以,在君子看來結婚生子比稟告父母還要孝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大不孝到底是什麼?
  • 常言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不孝」是指什麼?
    解釋完為什麼「無後」最為不孝,我們再來說說另外兩個不孝的行為是什麼。另外兩個不孝行為分別為陷害雙親於不義,以及家中條件不好,子女還不想著賺錢或者讀書。 整句話出自東漢趙岐對於孟子的言論進行註解的《十三經註疏》中,原文為:「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又是什麼呢
    其實這句話是出自孟子的《孟子·離婁上》篇,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在這裡,孟子並沒有說其他兩大不孝是什麼,僅僅只是在通過舜的例子來闡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麼一個道理。
  •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為什麼?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宗法制的社會中,忠孝二字是中國人道德和人生價值觀的核心觀念。從中國的封建社會的構成方面來說,忠孝是維護宗法制的存在、維護家庭和諧的重要手段。因此,自古忠與孝是聯繫在一起的。中國古人認為,天地君親師,是這個世界上最為重要的關係。除了天與地,人需要處理好人間最重要的關係就是君與親。
  • 生育:子女緣分俱佳,子孝孫賢的八字運勢
    這是女命的八字,木本性生火,則以五行火為你的子女星,你八字中的未、巳中就藏有丙丁火五行,所以你的先天命局為有兩個子女星; 乙木生於夏天,木則堅實,可以使用火洩秀,所以代表子女星的火就是你八字喜歡的五行,表示跟子女緣分俱佳; 我再看到你的八字晚年走的北方水運,為命局的用神,所以晚年運勢吉利,而晚年好運的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個是什麼呢?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但事實是什麼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麼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知道另外兩個是什麼嗎?
    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是孝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麼,你知道「不孝有三」中的另外兩個是指什麼呢?「無後」真的指沒有子嗣嗎?這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其實是源自於《孟子》,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其實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很多不孝的行為中,無後為大,那麼什麼是無後呢?
  • 《論子息》(1)——七殺者,子也
    【原文】七殺者,子也。如甲見庚申是子,辛酉是女。若見丙火午寅,或殺臨陽刃殺宮,主克子,不然疾病不肖。遇戊己得令,則子得力和順。【註解】官殺為子女星,若坐陽刃為絕地,所以克子。見食傷局克官殺,子星受損主傷子。見財局生起官殺,自是子息孝順,這是正理。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個是什麼?「後」指的就是後代嗎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但事實是什麼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麼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上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淺談喜用神在四柱的作用和影響
    如果幹支相衝,父母關係不和,經常會有爭吵或者口角發生。 月柱代表兄弟姐妹,在極少數情況下月柱也會代表父母宮,一般要配合年柱和日柱綜合看的時候才用得到,現在就正常情況講述。月幹代表兄弟,月支代表姐妹,月柱為喜神,則兄弟姐妹感情深,對命主幫助比較多。月柱如果是忌神,命主波折多阻,兄妹少靠,一般這個情況最好配合年柱,大運和命局綜合論斷才能比較準確。
  • 與父母不和的男人面相,大小眼表明沒有緣分
    同樣的,有孝順就會有不孝,觀察與父母不和的男人面相,這樣的男人怎麼能信得過。 額頭高聳額頭高聳的男人其實是很聰明的,生性也很樂觀,做事情有條有序,但過於精明也會顯得有些太自以為是。在生活中,有這種面相的男生是很有主見的,他們一般不接受別人的建議,哪怕是父母也不行,非常的獨斷專行,不服管教。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究竟是什麼意思?
    有些父母非常直接,會語重心長地說:「兒子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千萬不能讓咱家絕後啊!」在中國古代,人們非常重視傳宗接代,甚至認為娶妻生子就是為了延續香火,妻子若沒有生兒子,哪怕夫妻關係再好,也有可能被丈夫以「無子」的理由休掉。比如南宋詩人陸遊,跟妻子唐婉情深意切,而且唐婉還是陸遊的表妹,可謂親上加親。然而,就是因為唐婉幾年都沒有生下一兒半女,陸遊在母親的逼迫下,含淚把唐婉休了。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除了沒後代,還有兩大不孝是啥?
    在中國古代社會,如果一個男人沒有繁衍下子嗣,家人便會時刻提醒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古人的觀念中,沒有子嗣是最不孝的一種行為。如果「丁克家族」放到古代社會,估計會被群起而攻之。但這句話裡的「後」,真的是指後代麼?如果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那另外兩大不孝又是什麼呢?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是這樣,再也不怕媽媽催婚了
    馬上又要過年了,每到過年的時候,很多大齡青年都會面對一個共同的難關,那就是父母和親戚的花式催婚,而父母最常用的說辭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他們往往會說,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說法,如果不儘快結婚,生育後代,那就是大大的不孝。
  • 《刀劍英雄》新種族猜想
    新種族又是什麼樣子?專區>> 論壇>> 禮包>> 下載>>昨日在論壇開啟的新種族大討論活動也讓一眾英豪們震動不已,於是讓我們來放開想像力,天馬行空猜想一番!
  • 被誤傳千年的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第一種不孝就是:明明知道父母做錯了還不勸說,只知道一味的順從父母,由於過於的順從而導致父母做出不義之事,陷入不義之中就是不孝。第二種不孝就是:父母年老多病,家裡生活困難,作為兒子還不去努力賺錢贍養父母就是不孝。第三種不孝是:不娶妻生子,沒有後代就是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