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元旦,也是2021年的第一天。其實,元旦這個節日是個西方節日,那我們中國人為什麼過元旦節呢?
最早的元旦是古埃及人創造的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泛濫有很大關係。
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
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便是元旦的由來。
今天元旦是西方舶來品
今天我們過的元旦是公曆的1月1日。而公曆也就是西方的叫格里曆。
格里曆是天主教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於1582年頒布。格里曆的頒布者為天主教教皇,所以,這套曆法保留了西方傳統的紀念方式,也以耶穌的名義,採取了很多宗教歷史的元素。
格里曆中將耶穌誕辰的之年定為公元元年,耶穌誕生前定為公元前,耶穌誕生後為公元後。今年是公元2021年,也就是耶穌誕生後的2021年。
耶穌是猶太人,根據猶太教義,一名嬰兒剛出生時還不被承認為人,必須要等到他被施與割禮後,他才履行與上帝之立約、確定猶太人身份。
耶穌出生後的第八天實施割禮,這一天就被定為了公曆的元旦。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的強大和殖民擴張,西方文化影響力遍及全世界,西方的曆法就是公曆,成為全世界通行的曆法。西方的元旦節也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元旦節。
中國的元旦與西方不同
中華文字,博大精深,「元旦」的「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元」和「旦」結合在一起,意思是新年的第一天。
在埃及人創造元旦之後的1000多年時間後,我們華夏民族也開始過元旦了。
傳說四千多年前,遠古堯舜盛世時期,堯帝在位時,勤政愛民,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帝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
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
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十分受人愛戴。
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我們為什麼過元旦
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為了順應農時將農曆正月一日定為春節;為了便於統計,將公曆1月1日定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公曆1月1日為元旦。1949年12月23日通過《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元旦定為我國四大法定節日之一。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建議推行元旦這個節日,但民間大眾更重視春節。
這點和我們的鄰居日本完全不同。明治維新時,日本政府下令,禁止日本上下再使用天保曆(日本在中國農曆基礎上自行改進的日本農曆),以後只能過公曆新年元旦。從此之後,日本人漸漸改變了過農曆年的習慣,如今已經很少有人過他們農曆的新年了。
而我們中國人則不同,我們更重視延續了幾千多年的傳統,一直重視農曆的新年。同時,隨著時事的變遷,我們也漸漸吸納了元旦這個節日。
對於中國人來說,新年,無論是公曆還是農曆,都意味著新的希望。我們慶祝元旦,因為我們要融入了現代;我們歡度春節,因為我們沒忘記傳統。
正如我們絳州裴氏澄泥硯,一千多年來,始終追求一流的品質,是為了堅守裴氏世世代代制硯的傳統;將寶寶手足印,做在硯臺上,是為了順應潮流,讓傳統的工藝得以新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