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高校教師績效困境,什麼才是有質量的競爭?

2021-01-09 澎湃新聞

高校教師在很多人看來是性價比較高的體面職位,可是最近有媒體報導,高校青年教師和普通打工人一樣,也面臨著996式的競爭壓力。

《國家治理》周刊曾對高校青年教師群體做過一份調查。在3000餘受訪者中,超半數的人(57.16%)表示工作狀態基本達到「996」,有12.22%的人表示工作狀態已經不止「996」。而「職稱評定」和「發表論文」是青年教師群體的主要壓力來源。

職稱和論文之所以如此重要,因為近年來很多高校進行了改革,通俗說就是「非升即走」。青年教師如果不能在指定年限,比如五年或六年之內「升」到副教授,就要和高校自動解除聘任關係。

聽起來,這比某些網際網路大廠的「末尾淘汰」還要殘酷。一來,高校每年能「升」副教授的名額有限,如果競爭者多了,那不管學術能力是不是達標,都只能繼續「排號」;二來,企業末尾淘汰之後員工還可以去別的企業,而高校教師的選擇空間相對更小,一旦被淘汰,很可能就意味著學術生涯的終結。

如果確實是學術能力、教學能力不足的被淘汰,即便殘酷,也算是人才隊伍的優化。令人擔心的則是,如果競爭的標準有偏頗,導致的就有可能是逆淘汰。

比如報導提到的Z大學中,論文和課題依然是考核的「硬通貨」,論文數量上不去,頭銜和待遇就受影響。而有教授甚至直截了當地對青年教師說:「你寫的東西對學校的GDP沒用。」這種高校GDP導向之下,論文數量和質量能對應嗎?

如果一個青年教師,花三五年時間寫出一篇高質量論文,是不是就要敗給那些一年寫三五篇湊數論文的教師?如果一個青年教師更擅長教學而不是寫論文,那是不是在「非升即走」的機制下,註定了要被淘汰?

事實上,過於看重論文數量,正是高校頑疾之一。近幾年被曝光的好幾起高校教授論文抄襲醜聞顯示,某些功成名就的所謂學術大腕兒,最擅長的就是抄襲和摸準學術期刊喜好發文章。他們發表的論文數量驚人,給高校創造了「GDP」,可讓這樣的「成功」,並非高校和教育的勝利。

「非升即走」等高校考核制度,有其促進競爭的合理初衷,但重要的是對青年教師的評估體系是不是健全,其導向的是良性競爭還是惡性競爭。正如企業的996制度,很多人反感的也不是員工自願的加班奮鬥,而是企業為壓縮成本令員工「被自願」,同時還提倡無意義的加班,捆綁所有人一起熬時間。這種風氣的蔓延,就是導向惡性競爭。

去年10月發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唯論文」則是要堅決克服的頑瘴痼疾之一。

教育領域的人才評價和競爭機制設計,應該要對標此方案。高校教師過去基本是終身制,確實也養了不少「閒人」,引入競爭是必要的,關鍵是要能真正實現優勝劣汰,而不是製造了廣泛焦慮和壓力之後,人才整體水準反而還退化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本科論文抽檢查什麼、怎麼查?學者:倒逼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倒逼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辦法》明確指出,對涉嫌存在抄襲、剽竊、偽造、篡改、買賣、代寫等學術不端行為的畢業論文,高校應按照相關程序進行調查核實,對查實的應依法撤銷已授予學位,並註銷學位證書。 《辦法》一出,部分大四學生叫苦不迭,認為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門檻提高,是一道難關。
  • 中美英三國教師各掙多少錢?中國教師哪項指標全球遙遙領先!
    當然,在較富裕地區,學校往往期待老師更有經驗,教學效果更好,教師間的競爭也更加激烈。英國不同地區的教師工資2。教師管理,各國有各國的痛點在現代教育發展了百年之後,各國紛紛將「單一工資」轉向「績效工資」。績效工資制是工業革命以來最典型的工資制度,績效背後是激勵生產、追求速度。
  • 我國公立高校投入模式:變遷、分析與思考
    此後,江蘇、安徽、河北等省也紛紛對本省高校銀行貸款進行控制,但鄔大光教授課題組(2006年)調查依舊顯示:我國公立高校貸款規模仍高達2,000億元~2,500 億元;[9]截至2010年底,全國1,164所地方普通公立高校負債2,634.98億元,眾多公立高校深陷還貸還息「雙重困境」。
  • 坦言「學校很一般」,這所高校的招聘為什麼在朋友圈火了?
    不過,文風質樸之外,這篇文章之所以走紅,關鍵恐怕更在其列出的招聘條件,戳中了很多高校職場人的痛點,讓他們得到了久違的自我價值的認同和尊重,特別是一部分高校教師相信會心有戚戚。比如說,評職稱容易,有「綠色人才通道」評副教授職稱;更誘人的是:工作壓力不大,沒有科研要求,申不申請項目發不發文章全憑您心意,學校不強制;您只想好好上課那就上課,當個好老師也行……或許在一般人看來,高校教師也是教師,教師能夠「好好上課」、「當個好老師」不就足夠了嗎?
  • 2020高校就業質量報告,從就業方向看,哪些高校在為國育才?
    高校,是青年人才的培養皿,是國家人才需求的供血庫。高校培養的優秀人才越多,國家的發展才更好更快。那麼作為國家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我國高校培養的人才最後都去哪了?新年伊始,各大高校相繼發布了2020年就業質量報告,其中包括就業率、深造率、就業領域、薪資水平等多個方面。
  • 高校分類體系構建的依據、框架與應用
    高等教育分類框架解決的是高等教育及其機構的任務、職責和能級區分問題,不是解決高等學校的社會地位高低問題;而高等教育分類管理政策是根據高等教育分類框架建立起相應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通過規劃方式明確高等學校各自的職責和分工,通過評估判斷各類高校的辦學質量和水平,並將其與資源配置特別是經費撥款聯繫起來,引導高等學校合理分工、科學定位、明確方向,不斷提高質量和水平。
  • 福州教師招聘 | 倉山區陳名教育諮詢公司招聘教師(房補、績效獎金)
    福州教師招聘 Weixin ID fzjszp
  • 本科畢業論文抽檢查什麼、怎麼查
    倒逼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辦法》明確指出,對涉嫌存在抄襲、剽竊、偽造、篡改、買賣、代寫等學術不端行為的畢業論文,高校應按照相關程序進行調查核實,對查實的應依法撤銷已授予學位,並註銷學位證書。  《辦法》一出,部分大四學生叫苦不迭,認為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門檻提高,是一道難關。
  • ...頒布一年來全國各地貫徹落實情況及下一步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思路
    研製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總量核定辦法,組織好全國優秀模範教師、優秀教師、教書育人楷模的推選評選,組織認定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推進教師權益保障,出臺制度性文件,明確地方職責,實行目錄清單,規範檢查考核評比填表及各類社會性事務,清理與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無關的各種活動,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創設清靜的教書育人環境。第八,大力加強鄉村和貧困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為教育脫貧加油助力。
  • 學校幹部評高級職稱總能先行一步,教師中的佼佼者,先評上正常
    教育界有個不成文的規則,學校教師評職稱,總是學校幹部優先評上。對此普通老師有怨言,學校幹部不管在資源佔有還有考核評估上面優勢都是顯而易見的,對普通老師是否公平。但與此同時也忽略了一點幹部也是從學校通過競聘上崗的,毋庸置疑,起碼也是綜合比較優秀的教師,學校體制裡,幹部實際就是幹活的,加班加點很平常,因為有好多上級交給學校的各項工作。課,還必須要兼要上更要上好,這是要求。所以,中小學校的幹部,除了多幹活,別無其他,這就是崗位,也是責任。
  • 教育部提出「新方案」提高教師工資待遇水平,不比公務員差
    分析認為,受中美貿易戰影響,國內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企業經營趨於保守,外部機會減少,員工跳槽意願減弱,離職率較2018年有一定程度的回落。(數據來源:前程無憂人力資源調研中心)近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放緩,創業賺錢越來越難,各行業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現在的趨勢已經從剛改革開放時的走出去,變成了考公熱。
  • 山東2019年高考閱卷223.96餘萬份 高中教師成評卷員主力軍
    今年,該省夏季高考評閱試卷總數2239608份,評卷員結構進一步優化,高中教師比例佔49.7%,是評卷的主力軍。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副院長張志剛介紹相關情況。 孫婷婷 攝記者當天在現場獲悉,山東高考所有科目選擇題部分完全由計算機按照設定的程序自動評閱,評卷時間為6月9日至12日。非選擇題部分由人工網上評閱,評卷時間為6月11日至20日,評卷點設在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
  • 對一線教師的嚴苛管理會給教育帶來什麼
    一些上了年紀或者記憶力不好的教師總是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打卡。實在難以釋懷,就去學校辦公室查,如果查出果然沒有打卡,你得請學生來證明你上過課,還要請辦公室同事來證明你做過班。否則,就有可能被認定為曠工。如今對曠工的處理極為嚴肅:三年之內沒資格評優評先,沒資格評職稱晉級,三年的績效工資要減去百分之五十。如此嚴重的後果,是沒有多少老師能輕鬆承受的。如此嚴苛的考勤反映了管理層骨子裡對一線教師的不信任。
  • 臨湘市桃林中學整體支出 績效評價報告書
    5、強化質量強校。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抓好校本培訓,提高教師教育科研的能力,做好「提優補差」工作,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6、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向上級積極爭取儘快做好大班額化解後教學硬體設施的建設,縮小農村學校與城區學校辦學條件之間的差距。
  • 學校幹部本就是教師中的佼佼者,先評上職稱沒毛病啊
    有人說,學校教師職稱評聘,幹部最容易評上,原因是幹部「近水樓臺先得月」,信息知道早,榮譽先留下,民評票數多……這對普通教師是不公平的。咋一聽,這很有道理,而且這種道理,近年來甚至被一些地方領導「採信」,在職稱評聘改革中,對學校幹部加以限制,有的地方甚至走向極端,實行「職政分開」——幹部、職稱二選一,當幹部就別評職稱,評職稱就別當幹部!
  • 不斷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要堅持以提升人才培養水平為核心。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要始終堅持育人為本,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內容,把教授給本科生授課作為高校的一項基本制度。
  • 如果一個教師拒絕評職稱,只把精力放在工作上,最終會是什麼結果
    在疫情期間才發現我們的老師都有當網紅的資質,不僅講課精彩,在直播講課的時候,表演同樣也特別的精彩。表姐就是一名教師,疫情期間雖然不用去上班,但是,每天照常都要在家直播講課,直播的時候,不能有任何的聲音,為了不打擾表姐講課,姐夫會帶著孩子去廁所玩耍。
  • 南京中學生被迫測試智商 因教師怕影響績效工資
    中大醫院兒科副主任鄭意楠說:「這些孩子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學習不好。」  記者從採訪中了解到,除了極少數是家長主動帶孩子做智商測試的,大多數是老師「建議」來做測試的。而這些孩子,不是「上課調皮搗蛋」、不認真聽講,就是「學習成績太差」。在中大醫院,一位姓王的女士告訴記者:「10歲的兒子在市區某小學三年級上學,成績一直是倒數幾名。
  •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打鐵必須自身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必須做到「打鐵必須自身硬」,高校思政教師須自尊、自信、自強,思政理論課須有理、有情、有趣,思政教育效果須真學、真信、真用,不斷錘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