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師兄問到,善有善的果報,惡有惡的果報,且不能互相抵消,怎樣理解嗔火能滅一千劫所修福德,一懺悔能跨越八萬大劫,是不是同時也跨越了果報呢?
對於業障或者說罪業,說「消業」還是說「轉化」,都是方便說,如果以水比喻般若,水泡比喻罪業,讓水泡恢復成本來的水,大家說這是「消滅」呢?還「轉化」呢?都不是,但也都可以這樣說,所以才叫方便說。
「因果」並不是像小學生的數學一樣,一加一等於二,或者一減一就等於零那麼簡單,佛陀說過因果的真相只有諸佛能證知,即便是大菩薩也無法完全明了,所以對於我們這些具縛凡夫來說,之所以能知道因果的道理,那是因為有了佛陀的宣示我們才會知曉,這就叫作增上緣。
業障的消除或者轉化,《入菩薩行第六安忍品》主要是道理上的思維修,想要更有力的對治嗔心,還需要配合懺悔法門,關於懺悔,佛門原有《三十五佛懺悔文》,另外還可以持誦金剛薩垛菩薩的《百字明》或者《金剛薩垛心咒》,把嗔心轉化為自性明慧,每天念誦修法的次數,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定,每天最少可以念誦七遍《百字明》,如果不會念《百字明》念心咒也是同樣的道理。但如果說一個人今天造了惡業,馬上去修懺悔來銷除清淨,明天一有機會又開始造惡業的話,那麼我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話才好了。
在修安忍法門這條路上,大家也就沒必要拘泥於本修法門,雖然說念佛或者任何其它法門在積福消業這方面都有殊勝的作用和力量,但這個道理其實很容易明白的,我們就以治病來作比喻,如果僅僅憑藉我們自身的免疫能力也可以治癒大多數的病症,但如果我們能夠藉助特定的藥物和醫療技術來對治相應的病症,不是也更好嗎?
在修持懺悔法門的時候,修持者自身必須具備四種對治力才行:「所依對治力、厭患對治力、返回對治力、現行對治力」。而對治力的道理就是感冒了就要吃感冒藥,咳嗽了就應該吃咳嗽藥那才是正確的,執著於自己原本懂的道理卻不肯去服用醫師所開的對治藥物,這才是真正的違疾忌醫。
關於消業和因果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從近代高僧虛老身上去領悟,虛老一輩子險阻磨難重重,但我們從大師一生的行履中卻完全可以看到,隨著磨難或者業障越大,而大師的道心卻是愈堅毅,獲得的智慧更是愈高,弘法利法的事業更是振爍古今,這不正是轉化業障最好的例子了嗎?
因果不虛,業力不假,但業果所產生的業障並不是存在於身外,而是存在我們的心上,作為佛子不是不落因果,也不是能夠超越因果,而是在因緣果報呈現了,自己也不會因之而迷失,懂得運用智慧和方便法門來淨化自己業障,這就叫作「不昧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