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為什麼能夠救人?

2021-01-20 仙緣修行圈

閱讀本文前;請點擊左上方藍字「仙緣修行圈」關注我們與善知識同行;

繁華三千終歸零,人世安得假作真,淡到極致是樸素,還需修得一顆本真心:


道言五千,不如起心動念。

富貴榮華,不如靈魂擺渡。

手探月窯,足躡天根。
閒中古今,醉裡乾坤。


悟;繁華落幕,當你輪迴再來,良師,已經涅槃;良緣,消失不再,遍尋,三千大千世界;無人再點你、化你、引你、度你、愛你、護你、疼你、送你,,,你愛的人,化成草木無情。愛你的人,早已飛升玉瓊;茫茫天地只留下百年孤獨,早知千年後的哀嘆,何不當下努力修行此身,今生不度,何生再度此身;



覺者:純淨的心靈,才能看到最美的風景,

淨極光通達 ,明心見性。

各人因果各人擔,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什麼叫因果?因果又叫業因果報,又叫因果報應,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緣。「果」就是結果,也叫果報。「業」就是指一切身心活動,分為身、口、意三業。報就是業的報應,即由三業的善惡所導致的後果。因就是業,果就是報。

我們凡做一件事,說一句話,甚至動一個念頭都是種因;隨其善惡的性質和分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結果在後面,遲早總要由自已受到的。概括說,種善因得福果,種惡因得苦果。其實,怎樣的善得怎樣的福報;怎樣的惡得怎樣的苦報,也有恰如其分的「因果律」。

佛說:行上品十善者生天,中品十善者做人,下品十善者做阿修羅;犯上品十惡者落地獄,中品十惡者墮餓鬼,下品十惡者淪畜道。說明十善十惡是六道輪迴形成的業因,六道輪迴則是十善十惡應得的果報。人生本是業果的相續,而「來先去後作主翁」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便是因果業報的主體。它把一個人前世所作的善惡業帶到現世來,又把今世所造作的善惡業帶到後世去。阿賴耶識,意譯藏識,它含藏諸法的種子,好像儲存各種信息一樣。由業因到果報,由果報到業因,生滅流轉,輪迴不息。

人生的苦樂,世運的盛衰,都是業力所招感。所以佛說:自作自受,共作共受。《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說:「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意思是「因」未得「果」之前,不會自行消失;反之,不造作業因,也不會得相應的結果。由此可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不虛棄,果無浪得。正如《涅槃經》矯陳品所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世間法是如此,出世間法也是如此。

因果規律並不是佛陀所規定或製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規律,佛陀只不過把它揭示出來罷了。印光法師說:「如來成正覺,眾生墮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可見連諸佛菩薩,尚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何況我們凡夫,不管你信與不信都要受因果規律的制約。

唐代玄奘三藏的皈依師父、印度高僧戒賢法師,是那爛陀寺住持,戒行精嚴,徳望很高。他一次患很痛苦的病,甚至無法忍受,準備絕食而死。這時得到觀音、文殊、普賢三位菩薩開示說:因為你在過去生中,曾經多次做國王,作過不少危害人民的罪惡,本來應該長期墮地獄受惡報。由於你今生努力弘法度生,所以才受這點世間的小苦,來抵捎長劫墮落地獄的大苦。你應當忍受,並懇切懺悔.病苦自能消除。戒賢法師依照辦理,後來疾病全愈。

這種事假使不明白是過去種的因,人們可能會說戒賢並不是得道高僧,或者說這種大修行人,還患這麼痛苦的病,佛法有什麼靈驗和利益呢?其實三世因果,錯綜複雜。有的是轉後報、重報為現報、輕報;有的則是轉現報、輕報為後報、重報。這點必須了解。

轉變全由心念.因果是活潑潑的貫串一切事理的,決不是庸俗的「宿命論」和死板的「定命論」。例如,現在是過去的果,同時又是未來的因。業因既隨時變遷,果報自然也能隨時轉變。人們所常說的「命運」,實際就是業因果報.弄清因果的道理,才明白「命」、「相」之所以然。從十二因緣的道理解釋,我們的身體就是由果報所生的,也是來受善惡業報的,所以叫做「報身」。

長按圖中二維碼關注我們;更多善知識,斷層絕學陸續更新中;

一個人相貌的好壞,壽命的長短,命運的窮通,屬於正報。家庭環境的好壞,親屬子女的優劣,生活享用的厚薄,屬於依報。正報有福,依報自然也豐富滿足;正報無福,依報也是困窘惡劣。我們今生所受用的正報和依報,都是過去種的因,現世結的果;並不是從外來,全是作自受。一個人的命和相正是這些業因果報的體現。佛法從根本上揭示了;命和相的原因及由來,卻不教人去算命、看相、求籤、問卜。因為這是捨本逐末,徒勞無益的。「命」和「相」算也是這樣,不算也是這樣。

只有從根本上改變現在的「因」,才能轉變未來的「果」。轉變的關鍵又是什麼呢?就是自己的心念。因為一切唯心造。心既能造業,也能轉業。即是轉變由心的道理。如果只是「知命」、「安命」,還是消極的;無益的;必須改造自己的命運,掌握自己的未來才是積極的,有益的。所謂相隨心轉、 境隨心轉、 命自已立、福自己求,以及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都是說明這個道理。六祖慧能大師也曾說:「一切福田離不開自己的心。能從自己的心田去尋找,是沒有得不到感通的。」古今來許多事實以及我們在人生道路上都反覆證明這些道理是真實不虛的。

明代人袁了凡被雲南孔先生推算終身命運,某年考試中第幾名,某年當貢生,某年做知縣,都一一應驗。因此能確信,人生一切遭遇,全是命中注定,自己絲毫無能為力。後來,遇見高僧雲谷禪師告訴他,方才懂得命運既是有一定的,又是能夠改造的。便從此立志造命,廣積陰德!每天記「功過格」,嚴格檢查言行心念;並誦持準提神咒,以求感通。從這以後,孔先生所算的命,全不驗了。孔先生算他壽命只有五十三歲,沒有兒子。結果他活到了七十多歲,不但有兒子,並且很成才。晚年他將自己一生改造命運的經驗和體會,寫成了《了凡家訓》,來教育後人。

明「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為什麼能夠救人?下面提出五個重要理由。周安士居士是闡釋得非常得正義,非常深刻。

第一、對生命的長短有一種智慧豁達的見解。原來我們不知道有來世,所以就會執著於今世的生命。因為人都是貪戀生命的,所以對長壽都是很關注的。但是人又是一定會死的,所以他就常常會計算自己:我已經活了四十歲了,還有幾十年可以過;我已經到了六十歲了,還能活多少年;我已經到了七十歲,還能剩幾年……離生命終點越近,他就越有一種恐慌感:進入墳墓的時間越來越近了,光陰無幾了。

他就有一種害怕——對死亡的恐懼,這是每個人都有的,但是他又不敢面對死亡,於是死亡面前他常常採取鴕鳥政策。現在覺悟了:原來我的身體雖然死亡了,但是身體裡面的真性是不亡的,神識會隨著善惡業而輪轉的。「肉軀雖有敗壞,真性原無生死」。所以這個身體可以用壽命的長短來計算,但是真性是地久天長、亙古亙今的。於是原本認為短暫的生命馬上變成了非常長久的生命,這不是一種豁達嗎?他知道了他的生命是可以延續的,所以他就會關心他未來到哪去。佛教引導人斷惡修善,最終到達無量壽。所以佛教講前生後世,能夠引發對生命豁達的智慧觀照。


第二、對我們的這個世間,有一種平等的觀念。平等是人類文明追求的核心價值之一。由於原來不知道有前生後世,所以見到有天人,有神仙,有世間的帝王將相,普通人面對這些就感覺自己很渺小,覺得他的地位很高,我是平民百姓,於是自然會有一種盲目的崇拜。但是現在知道原來有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的依據是自己所造的善業、惡業。我雖然今生貧賤,但也曾經到天上去過——做過天人,也曾經做過大官。現在這些人雖然是豪貴之族,如果他今生造了惡,他下輩子投生也跟我一樣貧賤。

明白了這一點,就會對一切富貴榮華、貧窮低賤有平等的觀念。平等心很重要啊!那些富貴的人若有平等觀念,他自己就覺得搞特權不好意思了,別人也會指責他了。奉行斷滅見的富貴之人,是最容易搞特權的;奉行斷滅見的平民百姓,也會覺得搞特權是應該的。所以很多國外的人一到中國來,感覺到中國從上到下都是想搞特權,平民百姓也想搞特權,只是因為自己現在沒有這個地位就沒辦法,如果到了那個地位他也搞特權。這就是沒有平等的觀念。如果有六道輪迴的觀念,這種平等心、平等的價值就會體現得非常好。

第三、對生命際遇的逆來順受。原來不知道有宿世的善惡「因」導致今生這樣的善惡「果」,所以碰到逆境,心中就會失意,不免怨天尤人。自己一檢查得了癌症:「怎麼是我得了癌症,為什麼不是他得癌症呢?」「為什麼我下崗?為什麼是我啊?」他就是這樣子怨天尤人。那現在覺悟了:生命的際遇無論是在榮耀的時候,還是在潦倒的時候,這些榮枯得失都是宿世的業力所招感的,是自己行為導致的。所以,現在雖然下崗了,生存成問題了,或是生病了,冤家碰頭了,這些非常不如意的事情都集中落到自己頭上,你都能夠安然忍受。

因為欠了債就得要還債,這是一個因果的法則。這時候原來你認為是橫加的,現在都認為這是正常的。如果別人欠了自己的錢沒有還,他就會說:「哎,這肯定是我上輩子欠了他的,算了吧。」別人罵了一句自己,就會說:「哎,肯定是原來我也罵過他,拉倒吧。」如果他沒有這樣的一個因果觀念,就可能會說:「你憑什麼罵我?我還要罵你呢!」這樣就會冤冤相報。所以,有這個前生來世、因果報應的觀念,心中作還債想,他就能夠消解這種憤怒的情緒,心平氣和。這就是佛教的因果報應之說,給了我們平和對待逆境的一種情懷。

第四、慎獨。我們原來一直不知道災禍和幸福是由我們的行為業力決定的,所以就會無惡不作、不擇手段。現在知道了原來行善足以導致我今生後世的幸福,損害他人實際上是害自己,「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有了這樣的一個觀念,即使一個人獨自做事,都會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自己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會去放縱自己的行為。往往一個不信因果不信輪迴的人,表面上裝得很和善,一旦覺得別人發現不了,他就鑽法律的空子。他是無所不為的。所以,明白了三世因果的真理,就能轉貪婪、殘暴為善良,在行為上有很大的轉變。

第五、能夠轉愚痴為智慧。原來由於一直不相信因果,所以見到在這一世,善人反而得到災禍,惡人反而得到幸福,就會覺得哪有什麼因果、輪迴啊?現在知道了善惡因果報應,需要觀察前生後世這樣一個廣闊時空態的錯綜複雜的行為,行善一定會得到幸福,造惡一定會感召災禍,在整個的六道輪迴的過程當中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這就是緣起法。這就能夠轉變原來愚痴的知見為智慧的知見。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明了因果和輪迴的真理,就能轉變我們的心性,轉變我們的行為,進而能夠改變我們的命運。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數回向給原創作者及眾讀者

大愛無聲:::這輩子,我可以領你去寺院,給你講供燈建廟供僧的功德利益。可以和你一起去聖地磕頭掛經幡。這輩子,我只想給你種因,讓你的骨子裡能生長智慧菩提,讓你的靈魂不再枯乾,不再為了今生的榮華富貴而虛度光陰,消耗生命。

而是為了來生我們遇不到時,你會油然而生對佛的信任。一個人總需要有一盞明燈能指引你的來去,萬一下輩子我們遇不到,至少還有佛在護佑你。



得道容易守道難:一念之差,天堂地獄。

一念不差,入道無魔。一念不定,退道有餘。




讚賞;從(皈依一一一發心)開始


紅塵煉心一一一空門守心


唯有人心一一一才是那通天的根



蓮花心,淨土行;

修真路上尋故人,千古一夢道人心

你我本是一個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師父微信;xiuxingren515


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於毫釐


不孝敬父母者勿加;、

無尊師重道之心者勿加

沒有心堅志誠之心者勿加;

心術不正牛鬼蛇神者勿加


往期精彩文章集錦,請點擊下方連結閱讀;







相關焦點

  • 南懷瑾: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是佛學建立的基礎
    編者按:很多高僧大德說過,你可以不相信佛法,但你不能不信因果。因果不因為你不信就不存在,但因果一旦與報應相連,一般人或許就不會認同;再與三世結合起來,就很容易被人視為迷信。這種現象非常詭異,深層心理有待詳細分疏。
  • 大安法師: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教育孩子心存敬畏
    正如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凡人根本不予理會,視為封建迷信。但在正信之人心中,世間眾生都在因果之中打轉,有誰能逃得開?印光大師認為:「戒殺放生,吃素念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由一傳十,由十傳百,至千至萬,靡然風從,庶可望其天下太平、人民安樂,此實治亂持危、改革世道人心之根本法輪也。當今之世,若不以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為訓,雖聖賢齊出於世,亦末如之何矣!」
  • 佛教:三世因果,六道輪迴,誰能識得自己的前塵舊事
    佛家有言: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佛法難聞,人身難得,生命能夠脫生到人道,就像茫茫大海中,一隻瞎了兩眼的烏龜,恰巧遇到了漂流在海面上的浮木,這塊木頭上,有一個孔,這隻盲龜不小心恰巧把自己的腦袋插了進去,生命的遇和就是這樣的困難和奇妙,一旦失去這個人身,下一生下一世不曉得是變成了小貓小狗,還是輪迴到天堂地獄,那就看一個人業與緣的關係了。
  • 什麼是三世因果?學習三世因果的意義在哪裡?
    佛法的基礎;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和苦,空,無常,無我,等都是學佛首先要了解的內容。如果不知道有三世因果,六道轉回,人生是,苦,空,無常,無我的,就不知道為什麼要學佛!不知道學佛的目的。今天先簡單講一下,什麼是三世因果,講三世因果的目的是什麼?三世,就是前世,今世,來世。前世不是一世,而是無窮無盡的過去。
  • 如何知道自己的前生今世、三世因果及六道輪迴?
    如何知道自己的前生今世、三世因果及六道輪迴?如果你抱有懷疑,那就去看看下面這個神奇的秘密,一定會讓你大吃一驚的!
  • 佛家: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六根、八苦諦的含義
    佛家認為這個宇宙世間所有眾生生命的不同現象,都由於心意一念之間的善惡而互相轉變,起心動念的行為,而成六道顯著,構成三世因果的理論。三世,是指時間的過去、現在、未來,有過去的因,累積而成現在的果,由現在的因,累積而成為未來的果。未來與過去,又循環無盡,所謂的輪迴,便是指周旋循環的意義,建立一個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佛家學說體系。
  • 佛教中「因果」與「六道輪迴」有什麼關聯呢?
    佛教有個故事就是講因果的;舍衛國有一個近二百歲的貧窮老翁,聽說佛陀能夠知道現在、過去、未來的種種事,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因而想瞻仰佛陀,便扶著拄杖慢慢從遙遠的地方來求見佛陀。為什麼我這一生要受如此貧窮孤苦的果報呢?請佛陀為我開示過去的因緣吧。」佛陀對他說:「一個人的受生,都是因為以前的夙緣而得到自作自受的果報。你前世是一位非常富有的太子,因為富貴非凡,常常欺侮百姓,只知道聚歛財物,不知道行布施。
  • 南懷瑾:佛法最難之處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生命是永恆的
    受持四句偈佛法的基礎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上。你只要看看我們自己一生就曉得了,尤其我們在座中年以上的朋友,我們中年所遭遇的環境,是年輕時候已經埋伏下的因;晚年所得的果,也就是年輕及中年自己所作所為的結果。把人生分三個階段,二十歲前當前生,二十到四十當這一生,四十到六十當後生。
  • 歷史:佛教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韓愈對佛教帶來了哪些影響?
    文/要堅定的跟走下去歷史:佛教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韓愈對佛教帶來了哪些影響?佛教以行善生天,作惡下地獄。韓愈先生雖然對佛法極不恭敬,但是發心是善,絕不會下地獄。並且當時過度崇佛,佛教畸形發展,韓愈比書憂國憂民,幫佛正法,非但無過,更有功德。至於所謂餓鬼道。
  • 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前世今生真的存在嗎?
    佛說: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是存在的。關於因果輪迴的宇宙人生真相,其實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探索。因為人有了生,就會有死,有了生死,大家就要思考生死是怎麼來的,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甚至要思考能不能夠了脫生死,不生不死,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可以說在歷史上已經探討幾千年了,在中外的這些宗教、文化、信仰裡面,有著豐富的答案。
  • 慈誠羅珠堪布:三世因果和六道輪迴 究竟是迷信還是真理
    編者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在佛教教義中佔據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有很多人看到「因果、輪迴」這四個字,第一反應恐怕還是封建迷信,或者認為根本沒有什麼輪迴。他們往往會說:「誰曾親眼看見輪迴?至少我們沒有親眼看見,沒有親耳聽到,所以輪迴轉世之事根本就不存在。」但事實又如何?我們看不見、聽不到就代表不存在?
  • 三世因果:前生和後世好像是另外一個人,何苦為不相干的人修行
    大安法師講淨土網友:法師您好,我是一個愚昧的人,佛說有三世因果,人有前生後世,可是我記不得前生,也看不到後世。我覺得前生和後世對我而言好比另外一個人,我為何要給不相干的人買單?又何苦為不相干的人修苦行呢?大安法師:這大概是很多剛入佛門者所面臨的一個問題。初學者對於佛所說的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有種種的疑慮。
  • 「三世因果」是什麼?看懂了,覺悟就在當下!
    因為佛已經說出了三世因果的道理,通過了這些因果的關係,我們就可以解決到所有的問題了。「前世不修今生苦,今生不修來世苦。」三世的因果只有佛能夠說得出來,所以佛的智慧就是最高的,佛法是最偉大的。信佛就是要相信三世因果的道理,學佛就一定要修習《因果不虛》的這一個最基礎的修法。
  • 為什麼要相信因果?為什麼說因果通三世?這篇文章說的透徹!
    為什麼要相信因果?為什麼說因果通三世?這篇文章說的透徹!因果學說是佛教重要的理論基礎,是事物的發展規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佛法認為世出世間一切都不離因果法則。「因」即原因,「果」即結果,有原因,有結果,世出世間決不會有無因之果,也不會有無果之因,一舉一動,一言一語,無不含有因果的道理。
  • 查尋前世:三世因果
    查尋前世:三世因果  在中國的民間,有一種說法,就是前世佔卜源自於佛教的三世因果
  • 佛教講的三世因果是真實的嗎?
    講經論道(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通常認為若要了解三世因果,必須藉宿命通知道過去,用天眼通知道未來,才能親見三世因果。其實,這是似是而非的觀念。一切眾生,如果不出生死,就在無窮的三世之中,無盡的時間裡邊,一直循環延續下去。如果僅僅把前生、現生、未來生看成三世因果,那是看得太狹隘了。人既知有現生之中的三世因果,必能推想到有無盡的三世因果;不過問題在於今生的三世因果,是憑記憶力──所謂經驗而能相信、接受的,對於隔生或生前與死後的因果關係及事實,因為已出乎用腦細胞記憶的範圍,所以,難以接受和相信。
  • 淨宗法師:三世因果無法驗證,為什麼很多人相信?
    問:我覺得「三世因果」在今世是無法驗證的,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相信呢?淨宗法師答:「三世因果」本來講的是三世;在今世要看三世,那就要看我們會不會看了。以佛法所說的境界,如果是在世俗以外,不是在我們的經驗範圍之內,多數都是無法驗證的,所以,我們也只是以我們的信心來信受。可是我們一般人總是希望說「我先驗證之後才能相信」,這是一般的觀念。
  • [命理預測]三世因果經
    三世因果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善男信女至誠聽,聽念三世因果經。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語實非輕。
  • 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這些佛教用語什麼意思,有何聯繫
    我們提到佛教,總會想到一些成語,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關於佛教的三個成語: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這三個成語都是佛教用語,他們是什麼意思,他們之間又有何聯繫呢?一、六根清淨「六根清淨」是我們經常用來形容出家人的一個成語。當然,如果一個在家人如果能夠做到不為外物所惑,也可以說是六根清淨。不管出家還是在家,心若向道,即是修行。
  • 三世因果
    佛家《三世因果經》因果經前面的四句話,就是因果循環報應的總綱。既指出了人的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又指出了怎樣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既指出了因果循環報應規律,又指出了人只要棄惡從善並行善積德就可改運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是由前世轉世來的,有的是神仙轉世,有的是由人轉世的,有的是由動物轉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