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
Hello,大家好!本期神經周周發又帶著新鮮有趣的短內容來啦!
本期周發的內容將為您呈現:笑一笑,十年少的科學依據;語音語調在與青少年溝通中真的很重要;睡眠不足會影響情緒和認知;新生兒不害怕熊是因為大腦聯結尚未成熟;兒童證言的可信度會更低嗎;以及靈魂拷問:如果你有兩萬塊,你會購買華為mate40保時捷限量版嗎?
話不多說,想知道具體內容就請繼續往下看吧!
華為mate40,買它!
iPhone 12開賣了,華為mate40也發布了,這些手機的性能各方面當然都是極好的,但看看價格,不少人還是將準備下單的手指縮了回去。儘管手機已漸漸成為現代生活的必需品,但近些年,由於價格的上漲以及各大廠商的定位策略,有些手機已然成為了一種奢侈品,比如三星的flip和fold系列、華為mate系列保時捷限量版,更不必說長期價格不低的iPhone了。在不影響使用的情況下,人們為什麼會選擇更貴的產品,甚至是奢侈品呢?
一些研究認為,消費者對於奢侈品持續的欲望主要來源於對地位的需求。來自新加坡和波士頓學院的學者合作回顧過往研究時,提出了奢侈品消費欲望的3大路徑。
生物學角度。曾有研究指出,睪酮激素(人和動物體內的一種激素,與地位需求相關)增加會助長人們對於奢侈品品牌的欲望:與安慰劑組相比,給予睪酮激素會使得男性對於奢侈品牌(如CK)的偏好增強,但對於品質相似的非奢侈品品牌,偏好卻沒有什麼區別。還有研究表明,生物因素會和社會情境共同作用:當身邊站著一名身材壯碩(男性氣質強)的男員工時,消費者會購買更貴的商品,並且這一效應在矮個子男性身上更為明顯。最後,神經科學的證據表明,只要有他人在場,女性消費者對奢侈品的注意力就會增加,因為他人在場引發的激活狀態增強了奢侈品具有的情緒價值。
社會-心理角度。近期的一些研究開始關注消費者的想法或目標與奢侈品欲望之間的關係。例如,保守派會更看重維持地位,更高的地位會激活維持地位的目標,也就是說,具有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保守派對奢侈品的欲望更加強烈。同主題的一些研究進一步表明,因為奢侈品能讓保守派區分自己與他人的社會階層。保守派認為社會階層是合理的,而奢侈品能支持這一觀點,所以,保守派對奢侈品的欲望會更為強烈。與之相對的,自由主義者通常通過購買獨特的、有創造性的商品來與他人區分,而這這樣的方式與社會階層無關。
社會階層結構角度。大數據技術為研究消費者提供了諸多便利。例如,更大的收入不平等會增大個體對於地位信號(彰顯地位的元素)的敏感性。一項研究發現,來自收入不平等程度更高的地區的推特中提到LV和勞力士的頻率更高。另一項研究發現,在收入差距較大的州(美國),40個最常見的在線查詢中超過70%都是與地位有關的商品(如奢侈品、珠寶),而在收入差距較小的州,40個最常見的在線查詢中沒有一個涉及與地位有關的商品。更新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美國,高端(而非低端)品牌的地區不平等導致了網絡搜索中圖片比例(測量品牌顯著性的一種方式)的增加。
隨著時代的變遷,奢侈品早已不限制於珠寶服裝,養娃、教育、健康也都成為了奢侈品的一員。但奢侈品消費有利有弊。以心理層面為例,奢侈品作為一種不切實際的權貴象徵,讓消費者感到更不真實,即使是高收入群體也難免受此影響。而感覺不真實會讓消費者感到更不自信、更加傲慢自大,後者則象徵著自私與反社會。購買奢侈品還會引發負面情緒,即使是富裕的消費者,也有可能感到羞愧和內疚。
所以,如果你有兩萬塊,你會購買華為mate40保時捷限量版嗎?
參考資料
Dubois, D., Jung, S., & Ordabayeva, N. (2021). The psychology of luxury consumption.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39, 82–87. https://doi.org/10.1016/j.copsyc.2020.07.011
與青少年孩子難以溝通?
或許是你的語音語調惹的禍
青少年期常常被視為最難溝通的時期。青少年時期不僅是身體迅速發育的黃金階段,也是情緒、情感等精神世界變化較為豐富的階段。其表現是敏感脆弱、情緒波動大、情感豐富、容易衝動等。於是許多青少年的父母苦惱不已,認為自己的孩子叛逆、不聽話、對自己的話常常頂撞牴觸,難以溝通。在青少年身體與精神發展的關鍵時期,進行健康有效的親子溝通是關鍵。許多研究表明,正面的談話內容,例如鼓勵的話語,能增進青少年的積極情緒。而相反,消極的、控制性的談話內容則使青少年產生牴觸心理。
然而,有些父母仍然困惑地提出,自己明明已經儘量說些表揚、鼓勵的內容,減少責備批評,為什麼孩子還是牴觸呢?其實,說什麼確定很重要,但怎麼說也同樣重要。最新一項研究表明,語音語調也能影響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交流的效果。
在此之前就已有研究表明過語音語調在成人溝通中的重要性。研究人員把語音語調區分為正常語調、鼓勵自主性語調和控制性語調。鼓勵自主性的語調是指能夠鼓勵和支持聽眾的選擇,並給聽眾自我表達的機會;而控制性的語音語調是施加壓力,並試圖強迫或迫使聽眾採取行動。成人之間溝通時,相比控制性語調,鼓勵自主的語音語調會更有助於促進雙方積極的交流過程。
新研究探索了語音語調在青少年和父母之間的溝通交流的重要性。研究人員讓1000名14-15歲的青少年隨機分配收聽母親用不同語音語調表達的語義相同的音頻信息。研究結果表明,在表達相同的語言信息時,說話人不同的語音語調會影響青少年的情緒、關係和行為意向反應。當青少年聽到母親用鼓勵自主性的語調聊天時,會引起更多積極的情緒,更少的負面情緒,並增加了親密度。但當青少年聽到母親用控制性的語調時,即使談話內容相似,但仍會引起青少年的牴觸和不滿。
研究人員還指出,許多父母在感到疲勞、壓力大的時候,常常以不耐煩的、消極責備地語音語調與青少年談話,而不是使用鼓勵自主性的語音語調。這損害了與青少年之間的溝通,容易引起青少年消極負面情緒。
由此可見,在父母與青少年孩子溝通交流時,說話的內容很重要,語音語調也同樣重要。此項最新研究給我們的啟發是:父母以控制性的、批評指責性的語言不利於與青少年溝通,而鼓勵自主性的語調能使青少年心情愉快,從而增進親子關係。
參考資料
Weinstein, N., Vansteenkiste, M., & Paulmann, S. (2019). Listen to your mother: Motivating tones of voice predict adolescents』 reactions to moth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5(12), 2534–2546. https://doi.org/10.1037/dev0000827
Paulmann, N. W. (2017). You 'Have' to Hear This: Using Tone of Voice to Motivate Oth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 Performance 44(6).
睡眠不足,影響的不只是情緒
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少數先天的短睡眠者外,於大多數人而言,睡眠不足的危害是肯定的,但同時也或許是模糊的——接下來的幾個研究,可能會讓你對缺乏睡眠於我們身體機能的負面影響有一個更加明確的認識。
研究表明,有失眠症狀且每晚睡眠不足6小時的中年人可能會增加認知障礙的風險。研究人員們發現,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失眠症患者有罹患各種心臟代謝疾病的風險,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或中風以及抑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如此,這些被試患認知障礙的風險也在增加,這可能是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未來患痴呆的早期指標。
與此同時,睡眠不足短期內對我們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小覷,睡眠不足會極大地影響我們擺脫不良思維的能力。在多次的睡眠質量不佳之後,侵入性思維和情緒困擾的發作還可能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負面情緒的困擾加劇睡眠問題,又反過來抑制了恢復情緒正常所需的睡眠。
反過來說,良好的睡眠同樣具有治癒功能,在經歷創傷後立即增加睡眠時間可能會減輕創傷後的負面影響。這強調存在一個時間敏感的窗口,如果你幹預改善睡眠,你可以潛在地延緩創傷的負面影響,相反,如果你在創傷後一直保持清醒,這可能會對你的認知功能造成潛在傷害,儘管目前還沒有在實驗中對此進行研究。
對大多數睡眠不足的現代人來說,如果能改善睡眠,就能極大地改善身體機能。睡個好覺,從今晚開始!
參考資料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sleep-trauma-17210/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sleep-deprivation-obtrusive-thoughts-17193/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insomnia-cognitive-impairment-17089/
想做個老頑童嗎?
還記得《射鵰英雄傳》中的老頑童周伯通嗎?人至老年依然天性爛漫、心性樂觀,武功更是位列天下五絕。當然,小說歸小說,回到現實生活中,對中老年群體而言,隨著年齡增長,認知功能的衰退便漸漸成了心頭病。尚且不說「自創武功」這等極其需要消耗認知資源的任務,有些中老年人會面臨如阿爾茨海默病等認知疾病的困擾,甚至連正常的生活都難以維持。由於記憶衰退是阿爾茨海默病最初的症狀之一,很多研究試圖尋找延緩記憶衰退的方式。近期發表於《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項追蹤研究就聚焦於積極情緒,揭示了積極情緒對延緩記憶衰退的潛在作用。
積極情緒,指在一段時期內人們主觀上體驗到的令人愉悅的情緒狀態,如熱情、快樂。已有研究表明,積極情緒可由生理、行為和社會等三條路徑影響記憶功能。例如,積極情緒與更好的社會關係呈正相關關係,而後者有助於降低認知衰退的風險。然而,過往研究在測量積極情緒、記憶功能時方法還不夠標準客觀,因此積極情緒與記憶之間的關係尚未有一致結論。
來自西北大學的Hittner及其合作者對長達18年的追蹤數據進行了分析,數據來源於一項大規模的美國中年人研究,分別於1995-1996(時間點1)、2004-2006(時間點2)、2013-2014(時間點3)進行了3次採樣,時間間隔約9年。其中,積極情緒由情緒平衡量表(Affect Balance Scale)和總體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進行測量,參與者需要報告「最近30天內有多少時間感到熱情/專注/自豪/積極/高興/精神良好/特別快樂/冷靜平和/滿足/充滿活力?」。記憶則使用成人認知簡便測驗電話版(Brief Test of Adult Cognition by Telephone,耗時20分鐘)進行測量,參與者會多次聽到包含15個無關詞彙的列表,每個詞彙只出現1遍,即時回憶要求參與者立即且儘可能地報告剛剛聽到的詞彙,延遲回憶則在15分鐘後再要求參與者進行報告。
研究者分別計算了時間點2和3的記憶表現,並結合積極情緒及其他控制變量(如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抑鬱、消極情緒、大五人格特質)進行了自回歸分析。結果發現,記憶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衰退,但相較而言,2004-2006年積極情緒程度更高的個體衰退速度更慢。換言之,積極情緒可能起到了延緩記憶衰退的作用。此外,作者也分析了結果的穩健性(考慮時間2和3的平均記憶績效),具體性(消極情緒與記憶無關)、普遍性(不受年齡、性別或教育程度的調節)和方向性(記憶績效無法預測積極情緒的變化)。
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看來,保持良好心態真的很重要。成為「老頑童」即使有時顯得有點傻,但如果能讓重要的人們在腦海裡多駐留一陣,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資料
Hittner, E. F., Stephens, J. E., Turiano, N. A., Gerstorf, D., Lachman, M. E., & Haase, C. M. (2020). Positive Affect Is Associated With Less Memory Decline: Evidence From a 9-Year Longitudinal Study. Psychological Science, 095679762095388.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20953883
新生兒看到熊不害怕?
可能因為大腦連接尚未成熟
為什麼我們在森林中看到熊會瑟瑟發抖?當一位成年人在森林中遇到熊時,視覺會把這隻兇猛巨大的熊的畫面傳送到大腦負責處理視覺信息的枕顳皮質(occipitotemporal cortex or visual cortex),隨後枕顳皮質與負責情緒處理的杏仁核產生連接,杏仁核將視覺刺激與情感價值聯繫在一起,幫助我們的大腦回答諸如這樣的問題:我看到的這隻大熊危險嗎?害怕嗎?我應該接近它,還是要逃跑?於是,恐懼由此產生。由此可見,大腦處理視覺信息的區域與處理情緒的杏仁核之間的緊密連接,使我們看到猛獸時會害怕,看到親人的臉時會充滿愛。
但當剛出生的嬰兒看到兇猛的大熊,會害怕得哇哇大哭嗎?那可未必。一項新研究表明,新生兒並非天生就擁有成熟的腦迴路,新生兒大腦杏仁核與處理視覺或聽覺刺激的區域在功能上沒有成熟的連接,因此只能在非常基本的層面上分析周圍環境的情感內容。這意味著,新生兒無法像成人一樣,將情感附加到它們看到聽到的事物。也就是說,它們看到兇猛的大熊,未必如同成年人般害怕得瑟瑟發抖。
此項研究人員分析了40名不到一周大的新生兒大腦功能共振成像掃描(fMRI)結果,並與40名成年人的掃描結果進行比較。他們對新生兒與成人的杏仁核和視覺皮層之間的聯繫進行了分析比較。研究結果顯示,成人的杏仁核與視覺皮層高級區域有緊密的連接,這些高級區域包括視覺處理臉部、身體、物體等信息。但成人杏仁核與視覺皮層低級區域聯繫並不緊密,這些低級區域包括處理光線、角度等信息,這些區域情感內容較少。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比對了新生兒杏仁核與聽覺皮層的連接。成年人的聽覺區域也表現出類似的模式。在成年人中,杏仁核與高級聽覺區域(如處理語音的區域)的連接更強,與初級聽覺區域(如檢測頻率信息的區域)的連接較弱。這意味著成人的杏仁核能處理更複雜的視覺和聽覺信息,從而更好地產生相關情緒反應。
相反,新生兒地杏仁核與初級和高級感覺區域的連接程度相同。這表明,新生兒杏仁核和枕顳皮質之間的功能連接尚未分化。正因如此,新生兒似乎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將他們所看到的與特定的高級情緒聯繫起來。因此,不管是兇猛的熊、還是南方的大個兒蟑螂,都未必能激發新生兒的恐懼。這表明,大腦發育成熟程度和新生兒所經歷的情緒激發經驗在日後形成這些聯繫中起著重要作用。
此項研究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解釋成人與新生兒遇到猛獸的反應不同。深入了解杏仁核早期發育、以及他與其他大腦區域的聯繫,也具有臨床意義。了解新生兒如何將所見所聞賦予情緒情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能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焦慮症、自閉症等與杏仁核早期發育的相關疾病。
參考資料
Citation: Hansen HA, Li J, Saygin ZM (2020) Adults vs. neonates: Differentiation of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between the basolateral amygdala and occipitotemporal cortex. PLoS ONE 15(10): e0237204.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37204
法律心理學與兒童證言
全國人大常委會在10月17日表決通過了最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針對性侵害,性騷擾,進行大量的修訂,給了未成年人更好的法律保護。
事實上,關於兒童性侵害的證詞取證,一直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而這也是法律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點。
法律心理學作為交叉學科,法學家和心理學家理應都參與其中,但事實上,兩個研究群體長期缺乏交流,導致不少法學家十分驚訝,心理學家對於證言錯誤問題,其實已經研究了100多年,此前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並沒有轉化為法學議題[1] 。如今,這兩個群體正進行密切合作。
相較於有關成年人證言的研究,針對兒童證言的研究相對較晚。早期法庭(19世紀前)曾對兒童作證資格作出嚴格限制,認為兒童記憶與思維能力較差,容易受到教唆和暗示[2]。而如今各國基本上都傾向於不對證人資格作出限制,因此原則上任何人都有出庭作證的資格。
相較於成年人,兒童證言的可信度似乎要低一點,但這是真的嗎?
Gross (1910)是著名的證人心理學家, 他解釋說,健康兒童的作證能力與成人毫無差異,對一些簡單事件的回憶甚至要優於成人。然而除了調查因素(偵查人員偏見,、調查問題效應,、事件後信息影響等)會對兒童(成人)證言產生影響的情況之外,我們依舊會認為兒童證言不如成人證言可靠。這種不可靠被認為是先天性的,比如兒童仍在認知發展中,所以其記憶,邏輯等能力並不完全,從而影響證言的可靠性。
有研究表明,如果使用一些合適的詢問方式,就可以顯著提高兒童證言的可靠性和準確性,並且達到和成人證言相同的可靠性[3] 。此外,雖然兒童的記憶成績(數量)不如成人,但有研究表明,只要能正確表達,兒童知覺與記憶的準確性並不比成人差[4]。
至於「相比成年人,兒童似乎更容易受到暗示與教唆」的想法,也同樣並不一定正確。
毫無疑問,兒童是會受到暗示的影響。但大量研究也指出,成人同樣也非常容易(extremely)受到暗示的影響 [5] 。儘管年幼的兒童比成年更易受暗示的影響,但有研究曾明確表明,7歲以上的兒童與成人在克服受暗示影響上有著相同的效果[5]。Bussy (1996)等人的研究也指出,對於3-7歲的兒童,教唆是毫無意義的,即使是年齡較大的被教唆的兒童,其提供的證言與真正經歷過的兒童在精細程度與持續時間上有顯著性的差異[6]。一些研究甚至表明,兒童很難學會、也很難提供偽證,特別是關於被性犯罪的證言[7]。
參考資料
1. Ainsworth, P. B. (1998). Psychology, Law and Eyewitnesses testimony.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Ltd.
2. Ainsworth, P. B. (1998). Psychology, Law and Eyewitnesses testimony.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Ltd.
3. Goodman, G.S., Aman, C., & Hirschman. J. (1987). Child Sexual and Physical Abuse: Children's Testimony. In S. J. Ceci., M. P. Toglia. & D.F.Ross (Eds.), Children's' Eyewitness Memor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4. Hudson, J. A., Fivush, R., &Kuebli, J. (1992) Scripts and Episodes: the Development of Event Memory.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6, 483-5075
5. Henderson, E. (2003)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Lawyers Perception of Child Witnesses in Sexual Trials. In D Carson &R Bull (Eds Handbook of Psychology in Legal Context. Second edition. (pp. 494-511). Chichester John Wiley Sons Ltd
6. 樂國安. (2016). 法律心理學.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7. Stone, M. (1984). The Proof of Fact in Criminal Trials. Edinburgh, Scotland: W. Green&Son Ltd
作者:Xhaiden,Robin,平原,格致,Dora
封面:Valentin Tkach
編輯:Dora|排版: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