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的田間地頭走走,很容易就會發現一些被丟廢棄的農藥瓶、包裝袋等。但從去年開始,在黑龍江省寶清縣,要想在田間地頭找到這些東西非常困難了。
帶來這些改變的,是當地自去年初推行的農藥包裝廢棄物「押金銷售、有償回收、集中處理」模式。
在今天(1日)召開的「農藥包裝物押金回收制度:寶清·盈創模式研討會」上,黑龍江省寶清縣委副書記韓佰呈告訴記者,寶清縣耕地面積(含三大農場)717萬畝,是典型的農業大縣,每年農藥使用量約700噸,產生的包裝廢棄物50噸左右,農藥瓶(袋)約270萬個,而長期以來回收率僅為10%。
韓佰呈說,這些廢棄物大部分被隨意丟棄,包裝物中的殘留農藥經過雨水衝刷或自然揮發,導致土壤農殘超標,影響農產品品質,不利於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而且也對大氣和水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汙染。
他介紹,為徹底解決農藥包裝廢棄物汙染問題,2018年,寶清縣與北京盈創再生資源回收有限公司合作,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農藥包裝廢棄物「押金銷售、有償回收、集中處理」模式。「當年新產生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到100%,丟棄在田頭水溝的農藥包裝廢棄物也被農戶撿拾回收,還帶動了周邊農場和縣區農戶主動撿拾並向寶清縣集中運送。」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寶清縣已累計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747.5萬個,既解決了農業面源汙染問題,又推動了農業可持續發展,也促進了周邊縣區形成良好的回收氛圍。
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原副司長吳曉松在研討會上表示,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生產過程離不開農藥的使用,但是農藥包裝廢棄物也成了田間地頭的一大難題。這些「生態炸彈」成了阻擋農業綠色發展的「攔路虎」。
2016年8月,原農業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原環境保護部等印發的《關於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試點的方案》提出,按照「誰購買誰交回,誰銷售誰收集,誰生產誰處理」的原則實施廢棄農藥包裝物押金制度,探索基於市場機制的回收處理機制。
2017年,原環境保護部和原農業部聯合發布《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對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貯存、運輸和處置進行了規定,進一步明確了農藥生產者、經營者的回收義務,也提出了「押金返回制度」,規定經銷商賣農藥時適當向農民收取押金,待農民把廢農藥瓶返還給經銷商後就可以領回押金。
吳曉松表示,從農藥包裝廢棄物處置入手,推動農業面源汙染治理,一些地方已有探索實踐,但「寶清•盈創模式」政策為依託,意識超前、定位科學,提高了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真正實現了農藥購銷回的信息化管理,強化了廢棄物來源可追溯性、流向可控性,真正為農藥廢棄包裝找到了「好歸宿」。
「『寶清•盈創模式』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不僅收了當年的,還把歷年的也收了。不僅收了自己的,還把周邊縣區的也收了。為全國農藥廢棄物處理探索了一條成功的路徑。」生態環境部有關專家說。
第一財經記者在研討會上了解到,這種「寶清•盈創模式」其實也面臨著較大的資金壓力。「寶清縣一年的財政收入只有4億元,處置一噸的農藥廢棄物需要1萬元,資金壓力巨大。」寶清縣政府有關負責人說。
對此,生態環境部上述專家表示,根據「誰生產誰處理」的原則,農藥生產企業應當承擔廢棄物處置的費用,「農藥生產企業在當地銷售產品時,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可以收取相應的處置費用,以彌補農藥包裝廢棄物的處置成本。」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姜鑫民研究員也表示,「一個小縣,解決了一個大問題。寶清縣的做法具有創新性,可以考慮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創新基金,得到國家政策性的支持。」
第一財經記者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2008-2017年,中央政府已累計安排農村環境整治專項資金435億元,其中2013-2017年每年安排60億元。該資金採取切塊方式下達,地方可統籌使用,支持包括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在內的與村莊環境質量改善密切相關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生態環境部此前一份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1323號建議的答覆中稱,「當前,中央財政對農藥廢棄物回收處理已有資金渠道支持,目前暫不宜設立新的專項。」「將在後續的中央農村環境整治專項資金項目申報技術指導工作中,引導各地因地制宜將資金適當向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方面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