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玳花和玳玳果讓年輕人充滿了好奇。通訊員周紅羽攝
春末夏初,蘇州的小巷裡總有那幾聲叫賣,軟糯迴轉又透芬芳——素衣白鬢的阿婆輕柔細言:阿要白蘭花?
巷子深深,花香幽幽。隨著城市化進展,蘇州原本的種花基地漸漸消失,浙江、福建的白蘭花進入蘇州;而在最近,姑蘇區白洋灣街道的「三花基地」又開始芬芳,長青、和泰地區的花香又瀰漫在蘇城街頭。
巷子裡的花香記憶
蘇州小巷多,蘇州小巷深,而到了春夏之交,蘇州的小巷又多了一絲幽香。茉莉花、白蘭花、玳玳花,蘇州三花每一種都帶著獨特的香甜,串在阿婆自編的鐵絲上,便是別致的胸針、獨特的頭飾、靈秀的手鍊。
每年春末夏初,王阿婆總會在買菜的時候帶回兩朵白蘭花,她告訴記者,兩朵白蘭花兩塊錢。擺在家中可以香一周,這香氣清新不俗氣,即便風乾,也依然能夠透出香氣。王阿婆自幼在巷子裡長大,從小便喜歡這白蘭花香,「我小時候,姆媽一直要買的,給我配在胸前,而今她已經走了好多年了,我還是保留著這個習慣。」
白蘭花的價格從早年的「分」漸漸變到「角」,再而變到今天的「元」,但是蘇州人的風雅情懷從未變化。像王阿婆一樣的老蘇州人都喜歡在春天把香氣別到胸前,而年輕的人們則會把這串白花放進私家車裡,變成蘇州人獨有的天然香水。
蘇州花香記憶一度斷檔
每年初夏,白洋灣街道的俞彩妹總是會背上自製的小花籃上古城區,她會用沾溼的白毛巾把白蘭花蓋好,售賣這一季的花香。俞彩妹從曾經的長青鄉動遷老花農變成了新居民,但是勤勞的習慣依舊沒有改變。她告訴記者,蘇州盛產「三花」,而其產地主要在舊時的長青鄉和虎丘鄉,那時,兩地的三花種植佔據整個蘇州三花產量的半壁江山。"那時候我也種花,主要賣給茶廠做花茶。"俞彩妹說,「而零散的花,我們就帶到山塘街去賣。」
沿著山塘河,俞彩妹們把白洋灣的花香帶到了古城區;而依靠運河,蘇州的花香曾譽滿京城。長青社區黨委書記王建新告訴記者,白洋灣的花業興盛始於宋朝,那時候宋徽宗垂意於奇花異石,而朱勔奉迎上意,搜求吳中珍奇花石進獻;同時,北宋男子佩花也是一種時尚,因此對花草的需求極大。於是,蘇州的白洋灣地區就自那時起種植三花,並依靠運河將江南福地的花香運往北方。『虎丘牌』花茶「曾經年產量4萬擔,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尤其受北方茶客的歡迎。」
然而,隨著城市化不斷推進,白洋灣地區的鮮花種植開始萎縮,甚至斷檔。俞彩妹每年售賣的白蘭花也從自家種植變為批發採購。
讓蘇州的巷子重新瀰漫花香
5月,玳玳花是最先開的「三花」,在白洋灣街道長青社區,老花農朱泉根種植的玳玳花又香了。75歲的朱泉根告訴記者,蘇州盛產玳玳花,早在清康熙年間就十分出名,種植的玳玳花主要用來生產花茶,蘇州生產玳玳花茶已經有250餘年的歷史。
朱泉根之前是長青鄉路北村人,以種植三花為生,他說:長青「鄉路北村有九個生產隊,都是以種花為主要生產作物。」而說起三花,種了一輩子花的朱泉根有說不完的話,「玳玳花5月盛放,花謝後結出玳玳果,翌年夏季又變青,兩代果實同一棵樹上,所以叫『玳玳』,有代代相繼的意思。」
朱泉根現在忙碌的田地是白洋灣街道和泰社區建設的「三花基地」,這正是原本長青鄉白洋村的位置。朱泉根說,現在年輕人「都不知道玳玳花了,我收的兩個徒弟也要近七十歲了。好在街道、社區有復興我們的三花基地,我們的老村民都在這個基地栽種三花,過不了幾天,蘇州街頭又會飄滿我們的地產的花香了。」本報記者李淵吳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