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消息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有衝鋒在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也有眾多奮戰在幕後的無名英雄,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心理援助熱線電話諮詢團隊就是其中之一。
今(2)日,記者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心理學部積極為此次疫情提供心理防護,1月29日面向學生及社會的心理熱線正式開通,以引導大家理性認識疫情,科學參與防控。「心理援助熱線諮詢專家團隊全部是心理諮詢方向的專業教師,以教授、副教授為主體,心理諮詢經驗豐富,很多老師參加過2008年抗震救災一線的心理援助工作。」西南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熱線電話組目前總共11位專家,其中10位是熱線電話接聽和諮詢工作老師,老師們兩兩一組,還有一位老師負責資料整理和撰寫工作。截止目前為止,熱線共接聽44位,其中16位轉諮詢。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老師正在接聽網上心理幫扶熱線
1月29日,熱線開通首日
已有8月身孕,她沒有絲毫猶豫投入「戰鬥」
1月29日,熱線開通首日。
當已有8個月身孕的王芮言老師得知學部的老師們正在積極行動起來,她沒有絲毫猶豫投入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抗擊疫情的戰鬥當中。1月29日是第一天熱線服務,她一天接到十幾個來電,每一通來電都揪著她的心。「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位求助者12:44分從武漢打來電話,從開始就一直在哭泣,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哭得撕心裂肺。」王芮言回憶,當時她不停詢問,「能聽到我說話嗎?」「感覺好點了嗎?請深呼吸。」大約安撫了10多分鐘之後,求助者才邊哭邊和她交流。
最後由學部專家組史慧穎老師為這位求助者進行了40多分鐘的電話諮詢,最終平靜下來。這位女生情緒穩定了,王芮言的心也就安定了。王芮言說:每天的接線篩選,都是充實的、幸福的,因為「愛」,因為「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有身孕的孕婦接線員
1月30日,熱線開通第二天
求助者發來微信:「真的好多了,謝謝您」
1月30日,熱線開通第二天。
當天的諮詢員是曾參與汶川地震前線西南大學心理援助隊的張仲明老師。「諮詢一開始,我就接到一位出現了明顯應激反應的求助者。」張仲明老師回憶,在微信語音電話中給予對方長達40分鐘左右的支持和疏導,變化也在求助者身上悄然發生。
最後,當求助者滿意地掛斷語音時,張仲明懸著的心才放下來。15分鐘之後,求助者發來微信「真的好多了,謝謝您」。看到這個信息,王芮言問張仲明,眼睛是否有些溼潤?張仲明回答:「都是老兵了,很寧靜」。
1月30日,值班的還有張新荷老師。她有日本留學的專業背景,也曾經積極參與2011年日本大地震災後心理支援的各種活動。當天接到一位年長求助者從內蒙古打來的電話。因為不會使用微信,又擔心耽誤其他人使用熱線,再加上家庭經濟困難,這位求助者兩次打來電話但都是控制時間簡短交流。考慮到求助者的實際困難,張新荷調整了方式,以專家電話打過去進行電話諮詢。求助者深受感動,諮詢也有了良好的效果。「一條熱線電話就可以超越年齡、跨越地域,讓身處全國各地的求助者有機會獲得支持。」張新荷說。
1月31日,熱線開通第三天
他聽到母校老師的電話,倍感親切
1月31日,是吳波老師的值班日。一天十幾個熱線,吳波從早忙到晚。早上8:34分熱線響起,來電男士是西南大學畢業多年的校友。「作為一家之主,這段時間他承擔著很大的壓力,家裡的大事小事,家人的情緒調節,單位事務的處理都需要他,這給他自己帶來很大的壓力,持續出現了失眠的情況。」吳波回憶,交流了近10分鐘,對方傾訴得到釋放,聽到是母校的老師,也覺得很親切。當天來電中,有一位曾患有更年期抑鬱症的母親,持續的緊張使她的更年期症狀更加嚴重,女兒因為擔憂而幫她打來電話,經過十幾分鐘的對談,媽媽覺得自己的煩躁和恐懼感有了很大改善。
黃蓓老師也是1月31日的值班人員,她曾是汶川地震「抗震救災心理援助」的心理援助專家,獲得過科技部頒發的「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稱號。當天,黃蓓老師共對3名來訪者進行心理幹預服務。有2位求助者因為擔心自己和家人被傳染而感到恐懼和焦慮,其中有一人有頭暈和心跳加速、胃部不適等軀體化表現和失眠等症狀,有1位來訪者被暫時居家隔離7天左右,感覺有些壓抑和無奈。經過黃蓓耐心、細緻、專業疏導,有效緩解了幾位求助者的焦慮和恐懼情緒、重建了自我心理穩定性和安全感。
2月1日,熱線開通第四天
兒子武漢回渝,過了觀察期,母親仍然擔憂
2月1日,熱線開通第四天,王衛紅老師當天值班。他接待的求助者中有一位母親,兒子在武漢讀博士。「她的兒子從武漢回渝,目前基本過了觀察期,身體未出現任何問題。但這位母親仍然很擔憂,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 王衛紅老師與這位母親分享了當前疫情的信息,建議她理性看待目前的狀況,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反應,是源於對兒子的關心。在他的建議下,這位母親開始從建設性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如兒子未來的婚事,將來的家庭生活等。
專家王衛紅教授
連續幾天,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心理援助熱線電話諮詢團隊的專家們一坐在電話旁、電腦邊,幾乎就很難再挪得開,甚至連吃飯喝水的時間都沒有。專家們用自己心中的光,點燃求助者心中的光,並讓這束光繼續照亮身邊的人!
重慶晚報·慢新聞爆料郵箱:3159339320@qq.com
——END——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 西南大學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