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古粵秀色、@vickymama等熱心網友在越秀廣衛路華寧裡、廣福巷又意外發現兩處歷史建築線索。其中一處在改造範圍內的華寧裡48號,疑為清代的「太和書院」。據說該建築已被登記為文物線索,不拆了;而在廣福巷1號的紅樓,有人稱是中山紀念堂設計者呂彥直故居,但此說法同樣未得到證實。
華寧裡4 8號是不是不會拆?它有何來歷?廣福路1號這棟建築,是不是中山紀念堂設計者呂彥直的故居呢?如果有知情者,煩請私信@南都廣州。也請街坊對這兩棟建築看緊了。
採寫:南都記者 餘思毅
攝影:實習生 梁瑩菲 南都記者 黎湛均
越秀區華寧裡48號有晚清詩人鮑俊的題字
第一處「寶貝」位於華寧裡48號,藏身在廣衛路與越華路之間的一條小巷。華寧裡48號是一個大院,門口有兩根高3米的羅馬柱。走進大院天井可以看到,南面是一棟4層高、黃色外牆的建築,北面是一棟3層樓高、帶大型半拱裝飾的建築整棟建築凸顯歐陸風格。這個大院目前是北京街道公安分局的輔警宿舍。
在輔警宿舍二樓,還有一塊長2米寬約0 .7米的石碑,上面鐫刻著「太和書院香山鮑俊書」字樣。鮑俊是晚清嶺南著名詩人、書畫名家,有「嶺南大才子」之稱,是珠海香山山場人,為香山文壇領袖。如果這塊石碑真是這棟建築的「身份證」的話,那可見這棟建築歷史價值不小。但讓本土文化愛好者憂心的是,大院一樓有兩堆泥土,疑是機器勘探地基的痕跡。
據悉,去年4月下旬,越秀區政府傳出計劃在緊鄰區政府大樓旁的華寧裡,投資1 .4億元建區級政務服務中心。去年9月份,越秀區信息網也掛出了《關於徵集廣衛路華寧裡46~48號項目工程設計招標代理的通知》。經向越秀區北京街道辦華寧裡居委會主任吳小姐求證,該歷史建築所在地就在越秀區政府計劃改造地塊內。
越秀區文廣新局高旭紅科長也向南都記者證實:「有清代詩人鮑俊的題字,該建築有豐富歷史內涵有待挖掘。據區規劃部門相關人員反饋,華寧裡48號是不會拆的。」
廣福巷1號菱形轉角窗罕見且特別
第二處「寶貝」則藏身在與華寧裡一巷之隔的廣福巷。該建築現在是北京街道華寧裡居委辦公地點。這個位於廣福巷1號的建築,有一個約1米高、鑲嵌在外牆的菱形轉角窗。
南都記者去現場採訪時,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街坊稱,「這是中山紀念堂設計者呂彥直的故居。」但昨天據華寧裡居委會主任吳小姐告訴南都記者,該棟建築一樓現為越秀區政府所有,二樓是北京街道辦買了下來作為居委辦公樓。居委於2006年搬入,「產權人姓譚和姓餘,沒聽說與姓呂的有關係」。